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胆囊不好导致肥胖吗(胆囊不好会引起脂肪肝吗)

时间:2025-03-31 11:48:3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胆囊炎和肥胖有关?医生提醒:上了年纪,肥胖或引发这4种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肥胖,尤其是年纪一大,体重上去了,身上的负担也跟着上去了。

大家都知道,超重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有些疾病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肥胖也是它们的幕后推手。

这些病,可能不仅仅是从身上长肉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藏着一大堆让人不敢忽视的健康隐患。

而这其中,一种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病——胆囊炎,可能就躲在体重的背后,悄悄等待着时机。

不仅仅是胆囊炎,肥胖更可能引发四种让人不敢小觑的健康问题。

特别是上了年纪,体重的增加不仅是“皮肉”上的堆积,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内脏负担,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

那么,肥胖和这些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潜在的疾病又是如何悄然来袭的呢?

1. 胆囊炎——胖人更容易得胆结石

说到胆囊炎,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跟肥胖有什么关系?”

其实,胆囊炎背后往往隐藏着胆结石,而胆结石的形成,与肥胖的关系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多,特别是腹部脂肪的堆积,直接影响到胆汁的分泌和胆固醇的代谢。

这种不正常的代谢,会促使胆汁中的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胆结石。

体内脂肪过多,不仅使得胆囊内的胆固醇浓度增高,而且在身体消化脂肪时,胆囊的工作负担会加重。

如果长期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胆囊分泌的胆汁就可能会变得粘稠,更容易在胆囊中形成结石。

这些结石一旦堵塞胆道,就可能引发胆囊炎,甚至是胆囊穿孔等严重问题。

数据显示,肥胖人群患胆囊结石的概率要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约50%。

而且,胆结石不止影响消化功能,长期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胰腺炎等问题。

因此,不想遭遇胆囊炎的困扰,减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选择。

2. 关节炎——超重压垮骨关节

超重对关节的压力,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大得多。特别是膝盖、髋关节这些承重部位。

每增加1公斤体重,膝关节就得承受3倍的压力。

如果长期体重过重,关节的磨损就会加剧,慢慢地就会发展成关节炎,严重的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肥胖导致的关节炎,不仅仅是在运动时感到不适,走路、上下楼梯甚至蹲下时,都会觉得膝盖酸痛、发僵。

膝关节一旦受到压力,容易引发软骨退化,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炎。

尤其是年纪一大,骨密度下降,骨骼的强度不足,肥胖的负担就显得更加沉重,最终导致的骨关节炎几乎成了必然的结果。

关节炎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让活动能力大打折扣,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要知道,关节炎不仅让人难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愈加明显,骨骼和关节的退化速度也会加快。

减少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或许能让老年人更好地活动自如,享受晚年时光。

3. 心血管疾病——肥胖的隐形杀手

不容忽视的另一大健康隐患就是心血管疾病,肥胖与它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

肥胖会增加体内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容易引起血脂异常,增加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水平,这就是导致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而且,肥胖还与高血压、高血糖密切相关。脂肪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可能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问题。

数据表明,肥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达50%以上,而心脏病的死亡率与肥胖的关系也非常显著。

不管是动脉硬化,还是心肌梗死,肥胖都是这些问题的高风险因素。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控制体重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一步。

维持健康的体重,不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延长寿命。

4. 糖尿病——肥胖让胰岛素更难发挥作用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与肥胖关系最为紧密的慢性疾病之一。

肥胖导致的腹部脂肪堆积,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样就使得胰岛素的作用变得不那么有效。

胰岛素本来是帮助身体利用血糖的关键物质,而当胰岛素失去效能时,血糖就会在体内积聚,从而发展成糖尿病。

2型糖尿病在肥胖人群中的发病率要高出很多。根据研究显示,肥胖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以上。

而糖尿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血糖问题,长期不受控制的糖尿病,还会对心脏、肾脏、眼睛等多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致残和死亡。

对老年人来说,减肥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之一。

通过控制体重,减少体内脂肪,能够显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

要控制肥胖,不仅仅是“少吃多动”那么简单。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科学地安排饮食和运动,才能有效预防肥胖及其引发的各类疾病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徐小妮.故事理论导向护理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睡眠及心理情绪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25-02-10

肥胖的人更容易得胆结石吗?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那么,胆结石的高发人群有哪些?是不是肥胖的人更容易患胆结石?一起来看专家怎么说。

“肥胖人群患胆结石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到4倍。”重庆北大阳光医院胆囊外科主任密雷介绍,但体重下降过快,也容易患胆结石。因为体重突然大幅度下降,会让胆汁分泌紊乱,增加胆结石发病风险。糖尿病、糖耐量异常也可能诱发胆固醇结石,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是正常人的2到3倍。

另外,女性患胆结石的几率也大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以使胆囊的收缩功能下降,促进胆固醇增高,多种因素下使得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还需注意的是,年龄越大,患胆结石风险越大。60-69岁,发病率为38.6%,而80岁的人群,发病率则可达到53.3%。

胆结石有什么症状呢?密雷表示,一提起胆结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疼。其实疼只是胆结石比较典型的症状,医学上叫胆绞痛,经常发生在饭后,右上腹出现剧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是因为在进食后,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后,胆囊努力排出胆汁,但是结石卡在了胆囊开口的地方,造成胆囊内压力突然增加,发生疼痛。

除此之外,胆结石还有很多其他的症状,如肚子胀、说不清位置的轻度腹痛,尤其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更明显。

“胆结石症状要区别于胃痛。因为症状表现不典型,很多人就以为是胃病。胆结石一般在饭后更易引发疼痛,并且夜间发痛比较多。和胃病相比,按压腹部,疼痛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当然,还有部分人的胆结石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我们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就医。”

密雷提醒:减少高脂饮食,适当吃素是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发生几率的,但如果吃得太素,完全不吃肉,反而可能增加胆结石发生风险。因为胆汁分泌主要是为了帮助消化脂肪,如果长期吃素,会使胆囊内胆汁过分浓缩瘀积,从而诱发胆结石。(重庆北大阳光医院 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为什么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上胆结石?这3种生活坏习惯,你占几条

胆结石是大家都熟悉的疾病,据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是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但因为每位患者患病类型不一样,有人疼痛,有人几乎没有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它发生在胆管、胆囊内部,患者不适感较为明显,如胆绞痛、上腹部疼痛,因症状和胃病相似还容易被误解。可不足以让人忽视的是,在成年人发病率中可以占到10%以上,女性要高于男性,尤其是肥胖人群更易患上胆结石。

肥胖人群,偏爱吃高胆固醇食物:

胆囊功能为储存胆汁,随着人们大量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肝脏分解胆汁的压力增大,一旦无法从胆囊排出,剩余胆固醇长期积攒在胆囊内,久而久之增加结石的危险。

尤其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变、机体雌激素变化、心情管理不佳等, 其他地方的肥胖还会慢慢转化到腹部,食物消化还会更加困难。

整体上来看,都对大家预防胆结石不利。和高胆固醇食物相比,建议大家吃清淡饮食,当然不是不吃肉,而是少盐少油的做法,让胆囊顺利完成使命,才是减少多种疾病的做法。

肥胖人群,基础代谢率相对较慢:

肥胖是百病之源,随着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食物,体内脂肪的不断积累,不仅会影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容易导致基础代谢率变慢,造成每次运动都成了负担。

而一旦人的代谢出现问题,随着体型变化,或者是年龄增长等原因,胆汁所含有的物质多少也会发生改变。如果脂肪、胆固醇长期在胆囊内累积,最终诱发结石。

此外,经过研究发现,肥胖也是肥胖症,有这种情况的人群更容易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

肥胖人群,更喜欢吃甜点:

甜点中少不了大量糖分,而它也是吸引人的地方,越吃越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多巴胺的分泌。可当你每天吃糖量都超过健康标准50g,同样会改变胆汁成分比例,日积月累,胆囊内便容易形成结石。

所以,对于外面的甜点,以及自制烤面包、饼干,都建议大家少吃,想要饱腹大可以用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代替,都能减轻胆囊负担。

各位朋友,你都知道哪些可以诱发胆结石的坏习惯?不妨在下方评论中留言,分享给我们的营养师。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