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汗液无强烈刺激性气味,它本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代谢产物,由阳气蒸腾津液而成,病理情况下,汗液又是邪气外出的途径。只因感受的外邪不同,汗液的气味也不尽相同。
①腥味
【闻诊】病体汗出有腥或腥膻味。甚或为黏汗。
【临床意义】汗出有腥或腥腋气味,常为湿热蕴蒸肌肤所致。如《形色外诊简摩·嗅法》所说:“汗出稠黏,有腥膻气或色黄者,风湿久蕴于皮肤,津液为之蒸变也,风湿、湿温、热病失汗者,多有之。”它常见于温热、湿温、伏暑、外感暑湿、黄疸等疾病中。
【治法】通常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方用甘露消毒丹、茵陈嵩汤等。
②酸味
【闻诊】病体汗出量多,闻之则有酸腐之气。
【临床意义】酸性汗味常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患者,或为气分实热壅盛及久病阴虚火旺之人。
【治法】前者多用祛风胜湿之法,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后者可用清热泻火及滋阴降火之法,方用白虎汤及知柏地黄汤加减。
③臭味
【闻诊】病体汗出臭秽。或仅为两腋下汗出臭秽,令人不可接近,又称“狐臭”或“腋臭”。
【临床意义】多由瘟疫或暑热火毒侵入人体所致。狐臭则多为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
【治法】前者宜清瘟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后者《简明中医辞典》以枯矶粉干扑,或密陀僧散加枯矶粉外搽,或手术、激光等治疗。
④臊味
【闻诊】病人汗出有尿臊气味。
【临床意义】此多见于阴水证患者,往往是病情转危的险候。是肾阳久衰,不能化气行水,浊气不泄,毒液由汗液排出所致。
【治法】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很高兴能普及中医知识,想要了解更多养生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或点赞转发,祝大家都有一个棒棒的身体!
中医认為腋窝出汗属热象,多由肝虚挟热或少阴挟热所致。肝胆二经分佈於两胁,热邪内鬱,迫津循经出於腋下,故主要责於肝胆。另心经有热,心火循经上冲,薰蒸心液从腋下溢出。中医治疗以清热,调理臟腑经络為主。#超能健康团#
肝虚内热#头条健康#
腋下汗出,夜晚尤甚,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口乾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法為滋阴,柔肝,清热。#健康乐享官#
举例方剂:一贯煎加知母、黄柏、煅牡蠣、麻黄根
心经有热#健康知识#
腋下频频出汗,烦躁,口乾欲饮,小便痛,舌红或生舌疮。中医治法為清热利湿。
举例方剂:导赤散
另外,若患者每於神情不安时加剧,多属心气不足,宜养心益气,用生脉散等可收敛汗液。#健康好物大赏#
腋臭辨証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气味由父母遗传决定。体臭是汗孔泄出的一种浊气,表示体内气血不和,同时感受了湿热之毒,薰蒸於体表,以致臭秽难闻。过食辛甘肥腻致湿热内生,又或天热衣厚,久不洗浴,以致湿热内鬱,都是重要诱因。腋窝、阴部、乳晕等都是肝胆经脉循行区域,因此与之关係密切。中医治疗以芳香化浊、解毒除秽為主。
湿热黄汗
腋窝汗出黏热,色黄散发臭味,还伴有心烦,口渴,大便不爽,瘙痒,舌红苔黄,脉浮或滑。中医治法為清热利湿,养血通滞。
举例方剂:茵陈蒿汤加黄芪、白芍、桂枝、苦酒(醋)
阴虚内热
腋下散发臭气,多汗,心烦,手足心热,口乾,失眠,大便乾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中医治法為养阴,清热,敛汗。
举例方剂:生地麦冬饮
上经:
1.朱砂:甘寒。不能煮、烧,加热变水银。2-3分生用。
安神治心神不宁。小儿惊吓,点眉心。
2.钟乳石:甘。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下乳汁。
3.芒硝:咸苦寒。大黄去实,芒硝攻坚。1-2钱,冲入汤。
用于触之腹痛,大便硬。
4.滑石:甘寒。奶水排不出,小便排不出,结石排不出。
治膀胱结石、肾结石、小便不利、湿热(清热利湿)
5.胆矾:酸寒。外敷:脓疡不收口、狐臭。
6.禹余粮:甘寒。治下痢、赤白血痢、大便下血、热痢。配赤石脂。
7、白石英:甘温。主消渴、咳逆。
8.紫石英:甘温。女子不孕(风寒在宫)
9.赤石脂:甘酸辛;性温。固肠收涩要药。赤白久痢、赤白带下、阴蚀下血(无缘无故出血-宫颈癌)
10.菖蒲:辛温。主风寒湿痹。睡觉鼻子不通、张口呼吸。
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可治心脏病。
喷鼻:辛夷3、菖蒲2打粉。
鼻窦炎:辛夷2、苍术3、菖蒲3。无论寒热,肺寒加干姜,肺热加杏仁、麦冬。
11.菊花:苦平。清风热,明目解毒。治头风、眼翳、肝经风热上乘。
12.人参:甘微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
大补元气,治一切虚劳,气血两虚。可用党参代替。
13.天冬:甘微寒。主肺家热证。清虚热、润燥、祛痰。治:肺热燥咳(实热、虚热)。
治脚皮干裂。
14.甘草:甘平。补五脏,解诸毒,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和缓,产生津液。
炙甘草:强心,虚寒时使用。中湿肿满不能用甘草。
15.干地黄:甘寒。滋阴凉血要药。补脾胃。
女人用生地(补血凉血),男人用熟地(补肾精)。
治凉血治皮肤干燥、燥热。治足下热痛(肾热)。
16.白术:苦可燥湿。用于湿盛、风寒湿痹。
健脾胃要药,利水祛湿,和中调气。
术附汤:排肌肉中脓。
合茯苓使用:白术收湿,茯苓渗湿,排出体外。
苍术:燥湿发汗,收头面部湿。
17.菟丝子:辛平。补肾益精要药,坚筋骨,治骨头断裂。治精淡不孕(覆盆子)。
治茎中寒,精白出。尿有余沥,腰痛膝冷,下焦寒湿。
治精不够之不举。
18.牛膝:苦酸。补肝肾、强筋骨,以活血为补。
治下焦疾病:腿痛、受伤、瘀血、下胎。凡肚脐以下半身痛,无论寒热均可使用。
治膝盖痛、膝盖无力:尤其是扭伤、摔伤。腿软无力、小儿麻痹、腰痛不可屈伸、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19.益母草:辛、微寒。滋润明目益精、调经血。治逆经、隐疹(风疹)。
20.玉竹:甘平。润燥。治肌肉关节痛,尤其是肌肉痛。(全身肌肉痛用桂枝汤加玉竹)
润泽作用(玉肌散):美容美白、黑斑(外敷内用)。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