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举行了第五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报告发布会,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较10年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发育平均水平均己明显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但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儿童肥胖率的逐年增加。
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严峻又危险,但家长们的重视程度却大大的不足。针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问题,网易健康采访了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方红娟医生,听听临床一线医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全世界儿童都面临肥胖问题
据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方红娟医生介绍,现在儿童医院肥胖门诊人满为患,普通的内分泌科门诊也常有因为糖尿病、性早熟来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这些小患者大多都肥胖。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10%,还有11%的同龄儿童处于超重状态,极可能发展为肥胖。
而且不仅中国,全世界都面临着儿童肥胖的问题。根据国际肥胖专家工作组提供的数据及世界卫生组织疾病负担报告,2015年全球儿童肥胖率为2%~3%,超重率接近10%。超重或肥胖婴幼儿(0~5岁)的人数从1990年的3200万增加到2013年的4200万。
方医生谈到,据门诊情况来看,肥胖儿童没有特别的年龄划分,一般是学龄前较多。入学后学习生活较规律,体育运动增多,会稍微改善一些。
5成肥胖儿童的父母也是肥胖
《2015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儿童中,平均每6人就有1个肥胖,超重的比例大概是8.3%,肥胖是8.5%。
方医生还谈到,青少年体型变化存在“父母效应”,有大约56%的肥胖青少年儿童的家长体型也属于超重或肥胖。这里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所以,如果孩子超重或肥胖了,家长们也要从自身找找原因。
儿童肥胖的危害远比你想象得大
方医生说,在门诊工作中,大多数家长还意识不到孩子肥胖的危害。肥胖会影响身体方方面面,它带来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脂肪肝:儿童肥胖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因素,重度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病率高达80%;
血脂偏高:肥胖儿童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高血脂会影响孩子心脏结构和功能;
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容易诱发2型糖尿病。现在门诊小糖友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多了;
高血压: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是正常体重儿童4、5倍,超重同样也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呼吸道疾病:肥胖儿童易患呼吸道疾病,因为胸壁脂肪堆积,容易影响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道抵抗力;
抵抗力下降: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也较正常儿童低下,尤其是细胞活性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性早熟:美国《儿科》杂志曾经刊登一项研究,儿童肥胖症会导致女童性早熟。因为过多的脂肪组织会使孩子身体分泌一些致青春期提前的激素;
智力和心理:肥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健康。一些肥胖儿童的学习、活动、交际能力低,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自卑、抑郁、性格内向等不良情绪。
方医生还特别强调,不要低估儿童肥胖对孩子的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可能延续到成年。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儿童肥胖特别是青春期肥胖,80%会延续为成人肥胖。一个人儿童青少年时期很胖,产生了过多的脂肪细胞,那么等他/她成年了,脂肪细胞会增大。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超重或肥胖?
成人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但这个方法对儿童并不适用。方红娟医生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儿童肥胖诊断方法:
1.身高标准体重法:WHO推荐的方法之一。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因此在1978年向全世界推荐使用。
本法是以身高为基准。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但10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和体成分发生较大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波动很大。对于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值很不相同。因此,对于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不能用该法来评价肥胖与否。
2.体重指数法:成人的BMI标准不适合于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因为BMI与体脂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成熟程度,青少年的生长突增、性发育水平等均是成熟程度的标志,而且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WHO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
方医生提醒,因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情况多变,体重判定方法标准不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判定。家长们如果担心自己孩子超重或肥胖,可以去医院相应科室咨询。那问题来了,超重或肥胖的问题该去什么科室呢?
儿童肥胖就诊,现在很多医院开设了肥胖门诊,由儿科、内分泌科、营养科联合会诊。如果没有,可以选择去儿科或内分泌科。一旦发现肥胖的孩子合并一些代谢问题,尽早纠正。如果孩子诊断为单纯性肥胖,不合并一些代谢问题,也可以后续到营养科进行治疗。
儿童肥胖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近年来,我国肥胖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单纯肥胖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中环境是主要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儿童期肥胖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其严重危害将累及内分泌代谢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等,对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并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肥胖增加了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超重学龄儿童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升高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2.4—7.1倍。几乎一半的肥胖儿童有血脂异常,其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常见。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更高。此外,肥胖儿童的血压超过本年龄段血压正常范围的风险增高1.79倍,肥胖儿童虽然在儿童期可能未患高血压,但在成年期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自身形象受损无疑会影响自尊,产生消极情绪和回避社交活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更高。肥胖儿童易发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包括厌恶、情绪易激、易分心、反应阈值低、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不快乐和不满足感、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胖到什么程度需要去看病?是不是要到重度肥胖或者影响发育了才需要看病?还是只要超重肥胖就必须去医院就诊?
实际上,并非所有相同程度肥胖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儿童体重和代谢状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部分儿童在青春期肥胖程度会出现减轻或缓解。如今肥胖筛查方式由过去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低分型转变为根据代谢的异常来进行分型,可以将儿童青少年肥胖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以及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指在肥胖的基础上合并至少一项代谢异常,异常因素包括血压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是儿童期肥胖治疗的关键点。
建议对所有儿童青少年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检查身高、体重,使儿童青少年在合理的生长速率上成长。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采用不同的肥胖筛查策略。
6—10岁的儿童发现肥胖,由保健医生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筛查有无生活方式或心理、睡眠等因素引起的肥胖或超重,由保健医生定期监测肥胖程度,及时教育和提醒家长纠正这些不良因素。如存在患儿伴随智力发育异常、先天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头疼、视野缺损、黑棘皮、紫纹、矮小、后发际低、颈蹼、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表现或肥胖程度持续快速增加,建议到医院就诊,筛查继发性肥胖。
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体重持续超标,建议筛查代谢异常型肥胖。出现代谢异常,成年后出现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要到医疗机构检查血脂、血糖、血压,尽早发现相应的异常,积极治疗,并至少每年复查1次。
有一些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遗传综合征,肥胖往往是其症状之一,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胖威利综合征等,尽管发病率不高,只占到儿童肥胖的3%—5%,但是由于危害大,应当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珊)
来源: 人民日报
儿童肥胖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近年来,我国肥胖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单纯肥胖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中环境是主要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儿童期肥胖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其严重危害将累及内分泌代谢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等,对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并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肥胖增加了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超重学龄儿童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升高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2.4—7.1倍。几乎一半的肥胖儿童有血脂异常,其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常见。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更高。此外,肥胖儿童的血压超过本年龄段血压正常范围的风险增高1.79倍,肥胖儿童虽然在儿童期可能未患高血压,但在成年期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自身形象受损无疑会影响自尊,产生消极情绪和回避社交活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更高。肥胖儿童易发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包括厌恶、情绪易激、易分心、反应阈值低、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不快乐和不满足感、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胖到什么程度需要去看病?是不是要到重度肥胖或者影响发育了才需要看病?还是只要超重肥胖就必须去医院就诊?
实际上,并非所有相同程度肥胖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儿童体重和代谢状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部分儿童在青春期肥胖程度会出现减轻或缓解。如今肥胖筛查方式由过去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低分型转变为根据代谢的异常来进行分型,可以将儿童青少年肥胖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以及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指在肥胖的基础上合并至少一项代谢异常,异常因素包括血压升高、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是儿童期肥胖治疗的关键点。
建议对所有儿童青少年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检查身高、体重,使儿童青少年在合理的生长速率上成长。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采用不同的肥胖筛查策略。
6—10岁的儿童发现肥胖,由保健医生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筛查有无生活方式或心理、睡眠等因素引起的肥胖或超重,由保健医生定期监测肥胖程度,及时教育和提醒家长纠正这些不良因素。如存在患儿伴随智力发育异常、先天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头疼、视野缺损、黑棘皮、紫纹、矮小、后发际低、颈蹼、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表现或肥胖程度持续快速增加,建议到医院就诊,筛查继发性肥胖。
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体重持续超标,建议筛查代谢异常型肥胖。出现代谢异常,成年后出现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要到医疗机构检查血脂、血糖、血压,尽早发现相应的异常,积极治疗,并至少每年复查1次。
有一些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遗传综合征,肥胖往往是其症状之一,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胖威利综合征等,尽管发病率不高,只占到儿童肥胖的3%—5%,但是由于危害大,应当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作者:高珊,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来源: 人民日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