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 《CC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编辑|白金娜 王宇
核心提要:
1. 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继续推进体重管理计划。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2. 据《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分析,中国北方的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最高,广东、海南、江西3省最低。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6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3. 中国采用比国际更严格的肥胖判定标准。根据《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BMI正常范围为18.5-24kg/m²,24-28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较世卫组织的超重(≥25kg/m²)和肥胖(≥30kg/m²)标准更严。此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为腹型肥胖,近3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
4. 中国目前尚未将肥胖认定为疾病,但已纳入慢病管理。药物治疗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者,但复胖率较高;手术治疗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严重疾病者,效果显著但有风险。医学专家建议,减肥需要做个性化的评估,结合饮食控制、运动和专业指导,避免盲目减重导致健康问题。
国家为何出手管理全民体重?中国25岁以上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2亿,全球第一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从去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开始,将连续三年推进体重管理。3月10日,政协委员、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点名记者减肥:“你太胖了,要弄得瘦一点,我们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体重减下来,慢性病控制!像你这样的大肚子,是我们主要的目标!”
犀利直言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国家卫健委2024年12月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也被更多人关注到。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37%,而且这一比例预计还会继续上升。
这份预警中国肥胖危机的指南发布不到三个月,今年3月4日(国际肥胖日),《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了中国胖子的准确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第一。
1980年时,中国几乎见不到肥胖的人,但到2005年,肥胖人口估计已达1800万,而2009年则上升到1亿;仅16年间,中国肥胖人口就达到4亿左右。加上儿童肥胖人口,几乎超过了一半中国人患有肥胖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将超过美国人口中70%的肥胖人口比例。
全球的肥胖人群地图,中国是第一。但中国的肥胖人口地图上,中国肥胖人群最多的省份是谁?
2023年8月,《糖尿病、肥胖和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采纳了国内519家某大健康体检中心的数据,涉及中国31个省份243个城市,受试者共计1580万成年人(≥18岁),列出了各省肥胖人口地图。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北方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普遍高于中国南方。
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位列这份榜单前三。河南、宁夏、山西的肥胖率紧随其后。但中国的瘦子则普遍集中在南方,广东、海南、江西三省是我国肥胖率最低的省份。
按中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划分,人均GDP较低的地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反映了发达国家中收入和肥胖之间已知的反比关系。
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六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卫健委和其他15个政府部门,于去年6月启动了对抗肥胖的公共宣传活动。该活动将持续三年。
中国的肥胖BMI标准高于美国,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啤酒肚)
在我国,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但中国的衡量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
世卫组织认为,体重指数(BMI)——体重与身高之比——超过25 kg/m2为超重,超过30kg/m2为肥胖。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在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kg/m2至24kg/m2之间,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2就是肥胖。
但这个标准显然非常严格,超过了欧美的等于或高于30kg/m2的成年人的肥胖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分级:将BMI达到28kg/m2且低于32.5kg/m2为轻度肥胖症、达到32.5kg/m2且低于37.5kg/m2为中度肥胖症、达到37.5kg/m2且低于50kg/m2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50kg/m2为极重度肥胖症。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24kg/m2和28kg/m2的BMI新方案,同时以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肥胖的标准;取代了欧美的25kg/m2和30kg/m2的BMI肥胖标准
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中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出版的医学学术期刊《内科医学年鉴》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长期吃外卖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不加强锻炼等,正成为中国城市居民肥胖的高危因素。过去十年间,中国肥胖患病率增长了三倍,腹部肥胖患病率增长了50%以上。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常常表现为“救生圈”、“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腹部的脂肪组织。在中国,腹型肥胖人群的比例比全身肥胖的要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蔺宏伟告诉《CC情报局》,认为“由于中国和欧美人种的差异,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被称为苹果型身材,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而欧美人主要以下肢和臀部肥胖为主,称为梨形身材。
腹型肥胖或者说将军肚,内脏脂肪堆积,直接和我们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腹围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因为有更多的内脏脂肪沉淀在腹腔里,也沉淀在我们的肝脏里,更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腹型肥胖者患肥胖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卒中等)的风险比全身肥胖者更高。
当然,肥胖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引起支气管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腹腔压力增大,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多囊卵巢综合症甚至不孕不育等疾病。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肥胖的类型。”
肥胖的流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0年,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907.68亿元,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癌症5种主要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的42.9%,占2010年卫生总费用的4.5%。2023年,《BMC公共卫生》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体重相关的治疗成本在医疗卫生预算中的占比估计,将从2022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22%。
2019年全国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死亡人数为54.95万。
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1.164亿,居世界第一。
而“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推荐的减肥食谱
我国尚未认定肥胖为疾病,如何治疗与减重?
体重从“私人的事”变成“国家的事”,除了全面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同时持续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文天林教授认为:“1997年,世卫首次将肥胖定义为疾病。2013年,美国医学协会承认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肥胖在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被认定为疾病,也未纳入医保。
但在临床中,已开始把其纳入慢病管理治疗。目前服用减肥药和减重手术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减肥药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且饮食运动无效者,优点是非侵入性和方便,但效果有限且有副作用。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马斯克等人都曾公开宣称服用司美格鲁肽减肥,但这些减肥药,大多复胖率较高。
减重手术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有严重相关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者,优点是效果显著且能改善代谢疾病,但有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在谈及近年来流行的减重手术时,蔺宏伟医生告诉《CC情报局》,“代谢外科手术的患者群体,主要以中年已婚已孕的女性为主,尤其是生完两个或者是三个孩子的女性居多。大多是在在怀孕期间,喜欢进食高热卡,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这些患者大多在生完孩子之后体重会迅速的增加,甚至超过200多斤,这样的患者较为常见。
当然近年来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进行减重手术的儿童和青少年日益增多。我国代谢外科手术的指南规定手术适应症里年龄是在16岁到65岁,但是实际中,有些孩子在十四五岁,由于肥胖导致的严重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不得不提前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来挽救健康。”。蔺宏伟医生同时提醒“做手术减重应慎重,并不是所有肥胖患者都适合做减重手术。代谢外科手术并非是万能的,做了手术不代表就能够瘦下来,手术后还需要在专业的外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
文天林教授还建议想减肥的朋友,“减肥前需要个性化评估、设定合理目标、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减肥不当,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切记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减肥效果,并确保健康和安全。”
数据显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7%。其中16%属于肥胖,34%属于超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进行管理。
我国中心性肥胖比较多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由于人种特点,中国肥胖症患者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李小英教授指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致病因素在东西方人中是类似的,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消耗的减少、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律的紊乱等。
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24-27.9kg/m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则属于肥胖。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关于肥胖是否是疾病,目前仍有不同的声音。李小英说,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被认为是疾病,因为血压、血糖超过一定标准就会为健康带来危害。而肥胖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理解,肥胖带来的危害非常广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肥胖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疾病。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根据《柳叶刀》的最新标准,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合并症。因此,李小英教授建议,应当将治疗资源更多倾向于那些BMI≥28kg/m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或代谢异常的人群。
单纯靠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基础代谢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胖瘦。
有人会问,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了解了体重变化的规律后可以看到,肥胖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摄入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目前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旦停止减肥措施,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减肥前更重。“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减重,但随后停止了相关措施,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同样,虽然减重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如果体重反弹,风险又会增加。”李小英教授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具体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抗肥胖症药物治疗、代谢外科手术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体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后再进行医学干预。
此外,随着创新药物的出现,抗肥胖药物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创新双靶点GIP/GLP-1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作用于脂肪组织,实现以脂肪减少为主的体重减轻,除了改善体重外,也可对血压、甘油三酯等多个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带来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的配合,单纯依靠药物,减重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单纯依靠药物,那么停药后不继续生活方式管理,就会面临反弹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肥胖干预度不够
肥胖长期以来被归咎于个人的责任,普遍存在歧视问题,往往妨碍了肥胖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和医学干预。这几年,李小英教授明显感受到,人们对肥胖和体重管理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了。
“5年前,很少有医院开设专门的减重门诊,肥胖患者肯到医院就诊的就更少了。手术治疗虽然存在,但数量也较少。然而,过去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开始寻求医疗帮助。”李小英说,而肥胖管理的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从全民层面上管理好体重是有难度的。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李小英建议,除了普及健康知识外,要在更多的公共场所布置体重秤、身高测量仪等工具,方便大家了解自己的体重状况。同时,还要广泛宣传肥胖的危害。“就像糖尿病一样,现在老百姓对糖尿病非常恐惧,但很少有人因为自己胖了而感到恐惧。只有产生恐惧,才能下决心改变现状。”李小英说。
原标题:我国近三成肥胖人士为腹型肥胖,专家:体重管理是长期任务,不要求快
栏目编辑:王蕾 题图来源:AI配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数据显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7%。其中16%属于肥胖,34%属于超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进行管理。
我国中心性肥胖比较多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由于人种特点,中国肥胖症患者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李小英教授指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致病因素在东西方人中是类似的,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消耗的减少、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律的紊乱等。
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24-27.9kg/m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则属于肥胖。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关于肥胖是否是疾病,目前仍有不同的声音。李小英说,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被认为是疾病,因为血压、血糖超过一定标准就会为健康带来危害。而肥胖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理解,肥胖带来的危害非常广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肥胖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疾病。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根据《柳叶刀》的最新标准,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合并症。因此,李小英教授建议,应当将治疗资源更多倾向于那些BMI≥28kg/m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或代谢异常的人群。
单纯靠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基础代谢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胖瘦。
有人会问,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了解了体重变化的规律后可以看到,肥胖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摄入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目前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旦停止减肥措施,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减肥前更重。“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减重,但随后停止了相关措施,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同样,虽然减重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如果体重反弹,风险又会增加。”李小英教授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具体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抗肥胖症药物治疗、代谢外科手术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体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后再进行医学干预。
此外,随着创新药物的出现,抗肥胖药物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创新双靶点GIP/GLP-1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作用于脂肪组织,实现以脂肪减少为主的体重减轻,除了改善体重外,也可对血压、甘油三酯等多个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带来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的配合,单纯依靠药物,减重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单纯依靠药物,那么停药后不继续生活方式管理,就会面临反弹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肥胖干预度不够
肥胖长期以来被归咎于个人的责任,普遍存在歧视问题,往往妨碍了肥胖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和医学干预。这几年,李小英教授明显感受到,人们对肥胖和体重管理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了。
“5年前,很少有医院开设专门的减重门诊,肥胖患者肯到医院就诊的就更少了。手术治疗虽然存在,但数量也较少。然而,过去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开始寻求医疗帮助。”李小英说,而肥胖管理的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从全民层面上管理好体重是有难度的。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李小英建议,除了普及健康知识外,要在更多的公共场所布置体重秤、身高测量仪等工具,方便大家了解自己的体重状况。同时,还要广泛宣传肥胖的危害。“就像糖尿病一样,现在老百姓对糖尿病非常恐惧,但很少有人因为自己胖了而感到恐惧。只有产生恐惧,才能下决心改变现状。”李小英说。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