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纽约哪家去狐臭好(纽约哪家去狐臭医院好)

时间:2024-05-05 11:17:0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在美国纽约生活是什么感觉?知乎高赞回答值得一看

有一句话在美国人里面广泛流传,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纽约。你可以说纽约是美国的,但是如果你因为见过纽约就以为对美国有所了解,那你可能就太片面了。

纽约也许代表不了美国,但很多当年怀揣“美国梦”踏上纽约这片热土的人,他们现在如何了?纽约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小编从知乎问题“在美国纽约生活到底是什么感觉?”中找到了2个高赞回答,来看看他们眼里的纽约是什么样的吧。

01

我们几乎是逃跑般离开了纽约。

没有哪次搬家,像这次一样轻松愉快。狭小闷热的电梯,被挤进了四个旅行箱。电梯里没有手机信号,置身其中,仿佛是进入了六十年代电影里的老式公寓。

事实上,这栋位于曼哈顿西区 90 街的六层战前公寓,最近一次装修,确实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

我们租来的车停在路边,亮着双闪。路的对面是中央公园的西大门,向南走几个街口,是 Dakota 公寓,那里是列侬和洋子的寓所。一九八零年的一个晚上,列侬在这个路口被人杀害。

曼哈顿岛上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种族样本,地铁车厢里能同时听到十几种语言,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担心聚积在站台上的湿热空气里会掺杂异族携带的病菌,却常常忽视,我也是此地的异族之一。

我把最后一件行李放进 SUV 后面,再装进一箱崭新的矿泉水。脚下的地面在颤抖,这是 C 线地铁从地下经过时发出的轰鸣。地面的通风孔里,涌起了一股热浪。如果不是梦露在 Lexington Avenue 被吹起的裙子勉为其难地美化了这种汗臭、狐臭和垃圾臭组合而成的纽约气味,我恐怕早就吐了一地。

我上楼回到房间,检查有没有重要的物品被遗漏在房里。最后一次环顾这间公寓:这里除了东侧大窗能俯瞰中央公园这一优点,其余竟是如此一无是处。楼道里弥漫着腐烂的味道,厨房里的老鼠不知死了没有。邻居搬家时从门缝里传出一阵恶臭,让人怀疑他屋里是不是藏匿了尸体。电梯的按钮依旧接触不良。

走出这栋公寓楼的大门,我深吸了一口气。中央公园在我面前,向我敞开怀抱,这里是纽约人寻求心灵安慰的避难所,大都会博物馆是下班后最好的去处,他们离我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距离。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但一想到终年要在如此拥挤、嘈杂而又陈旧的城市中生活,我就啐了一口地,上车,关门,头也不回。一脚踩到 4000 转,朝新泽西方向驶去。

第一次去纽约之前,我对纽约就已经很熟悉了。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美国;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纽约。

这里有伍迪·艾伦的电影,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美国往事里的曼哈顿大桥,教父里的小意大利;有许多你从未到过,却早已熟知了的地点和景色。每个不经意的街口,都在某部电影里反复见过。这种烙印般的成像在脑海里停留多年,等候你亲自来临。直到有一天,我们觉得拍照留念简直成了一种俗套,却还是没能放下手机,去用双眼和内心欣赏这座神奇的城市。

我们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MoMA、MET 和 Guggenheim,这几个美术馆里的作品覆盖了我们对于艺术史的大半认知。我们甚至办了长期会员,只为了省去在门口排队买票的时间。我们看到了最近距离的安迪·沃霍尔、马修·巴尔尼、巴斯奎亚特、大卫·霍克尼、白南准、里希特、约翰·凯奇、阿布拉莫维奇;也看到了最全数量的莫奈、梵高、德加、德拉克洛瓦、马蒂斯、高更、克里姆特、罗丹、贾科梅蒂、毕加索、萨金特、怀斯。

我们坐在莫奈的油画旁,发呆度日;走过毕加索的原作却置若罔闻;在贾科梅蒂的雕塑旁喝着冷饮;这才发觉,我们被这宏大的亲密接触冲昏了头脑。

这里有在画册里才能见到的艺术,有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人、事、景,有我们一度认为至高无上的一切。

我订了一份「纽约时报」。每天早上到了公司,边看报边发微信告诉她,哪里有露天音乐会,哪里有街头表演,或是河边来了大黄鸭,飞机在天上写圆周率。诸如这些事情,并无任何用处,它们既不拯救世界,也不劫富济贫。这些无用的事,像海上的灯塔,失去了这些坐标,人就容易迷失在这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岛上。

我们走过一条百年前的铁路,这里曾经是曼哈顿岛的货运枢纽,废弃后长满了杂草。离地四层楼高的铁路桥,完整保留下来,穿过拥挤的切尔西艺术区。走在铁路桥上,转角处的画廊有通透的落地玻璃窗,阳光在画廊干净的桃木底板上刻印出一块块方形投影。画廊的墙上是模糊不清的长时间曝光。

从散场的「悲惨世界」走出来,剧场过道的小门打开,烟雾缭绕,视线像照相机适应曝光一样逐渐看清了外面。原来一墙之隔外,是繁华的时代广场。戏剧结束后,也不多留片刻回味,直接让观众回到了现实的十字路口。

每天最冷静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地铁里。

纽约的地铁陈旧得让人担心。巨大的噪音迫使我们扯大嗓门喊话,直到喉咙沙哑。逐渐地,我们不再在地铁站里对话,而是习惯了在进入地下前的最后一刻,发出手机信息,告诉对方我就快到了。

相比没有手机信号,我更怕遇到没有空调的车厢。在炎热的夏季,老旧的通风设计如同虚无。凝滞的热气和尿骚味、站台顶上不时跌落的墙皮,只有轨道里的老鼠和夜晚入住的流浪汉们才懂得欣赏这种落魄之美。

早上八点四十五分,我准时到达 Canal Street 地铁站,跟随上班人流走向地面。派发报纸的中年妇女,日复一日重复着吆喝。地铁的广告里,新上的百老汇歌剧或是好莱坞电影,在努力模糊着现实和美好之间的距离。

地铁站里保留着监狱般冰冷的铁栏旋转门,每当我被卡在里面、或是被前一个乘客经过后的高速旋转门夹到脚时,我竟不由自主怀念起北京那拥挤的地铁来,毕竟,那好歹也是被挤死在崭新且熟悉的大望路、呼家楼或是四惠东;而当我在 42 街时代广场地铁站迷路,走了三圈仍找不到反方向的 Local 列车时,我觉得西直门那冗长的队伍和单一的路线,比起眼前纽约地铁错综复杂的选项,更省大脑,甚至更适合早就缺乏了探险精神的我们。

不过,当我想到纽约的地铁几乎 7 × 24 不间断地运行了一百年,却又由衷地敬佩起这座城市。

直到我们对这一切麻木了,就到了要走的时候。

至少,也早已萌生了要走的念头。这种念头产生于我在地铁里不得不将耳机音量推到最大时;产生于当我的信用卡被严重透支时;产生于当我从便利店买回一箱三倍售价的矿泉水时;产生于当我被滞留在没有原因停下的地铁里,却听不清列车员广播在说什么时;产生于当半夜修路的工程车在窗外吵得我睡不着时。

每当这种时候,一切美好就显得很脆弱了。

我们开始怀念在南方村里的小屋:墙上贴着照片,烤箱里的蛋糕胚子散发出愉快的香气,蜡烛和香薰灯发出微弱不易察觉的响声,我们打开电视或音响,用很小的音量听音乐。便宜的二手车停在窗外楼下,坐在桌前就能看到,我们可以整天不锁车,不锁家门。这小屋并不惊艳,也不刺激,完全谈不上 fancy,但我们想回到那里,正如我们想回到北京。

北京是个熟悉的姑娘;而纽约,则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奈何她闲事太多,唠叨不断,我总不能忍着和她过一辈子吧。

幸运的是,我们只是在纽约短暂的停留,并没有任何必须留在这里的负担。

三个月后,我们租了一辆车,决定离开这里,来一场公路旅行。旅行的终点,就是南方小村里我们这几年的家。手机地图告诉我,要连续开二十四个小时,才能完成这场由北向南穿越美国东海岸的旅程。

跟随缓慢的车流穿过新泽西隧道,高楼抛在身后,眼前重新回到了我对于美国的固有印象:平坦宽阔的道路,间距遥远的房屋,大片的森林,蓝天,云朵。

知乎@midnight

微软(Microsoft)资深视觉设计师

02

遍地黄金下,有的是残骸。

这句话说得好。黄金的部分自有人来讲,我就来说一说残骸的部分吧。当然说残骸是刻薄了,不同的生活虽有卖相上的差异,却未必有着高低贵贱之分。

纽约有个神奇的地方叫“法拉盛”,是个鱼龙混杂的华人聚集区。

怎么样,是不是恍惚间来到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而且还是郊区?

这里有KTV,有地下美食广场,也有35元一小时的大保健(反正我是没去过)。

哦对了,还有最具标志性的,每隔五分钟就从头顶飞过的、高低不等的大飞机。运气好的话,你可以拼出飞机屁股上的字母。

这里的华人有很多故事。他们的起点天差地别——有人在国内曾是特种兵、老师、医生,也有人是理发师Tony。他们的终点却大同小异——外卖员,超市工,餐馆工,还有造型师Steven。

如果人生可以像电影一样分成三幕的话,那么来到纽约,来到法拉盛,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是一、二幕之间,或者二、三幕之间的转折点,戏剧上是一个小高潮。

这里有一类人我称为“法拉剩男”。年纪大都不小了,五六十岁开外。有着绿卡或者公民的身份,然而出于某种原因,一把年纪却落了一个单身。

他们在婚姻市场比你更有竞争力。

只要他们稍微主动一点,不不,只要不那么拒人千里,都不乏相当多的,身在天朝心向美利坚的追求者。她们的条件相当可以,说是风韵犹存也不为过,却愿意主动、甚至倒贴给这些在法拉盛拿低保或者救济的人,只为了一个美国的身份。

甚至还可以试婚。法拉剩男们买好追求者们会提供报销的机票,奔赴祖国大地的各个城市,吃饭在餐馆,住宿在酒店,好生被伺候个一两个月。觉得合适了,方才接受女方的追求。如果不喜欢,那么一走了事,女方只会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想移民的心,他们可是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还有一类“法拉剩男”,因为基础还没有打好,或者老婆孩子签证手续的原因,与家人分居中美两地。人是很容易寂寞的动物,何况独居的房租还更高。于是,一场合约式的同居便开始了。而这段“感情”的终点,即是男方的家人来到美国。对于“法拉剩女”,也是一样。

很多人爱说纽约的生活成本多么高,这话自然不假。但也可能说这话的人没有见过法拉盛的地下室或者阁楼。

五平米的阳台,那是全景飘窗卧室。七平米的阁楼,那是豪华阳光单人间。

你说房租?不要曼哈顿的2500,不要罗斯福岛的1500,只要300块。

至于吃,全美唐人街标配的三菜一汤,你值得拥有。晚上八点钟以后还有打折优惠哦。

这些故事悲伤吗,不悲伤。真正悲伤的故事当然要留给搞电影的人。那么我就来讲一个。

很多年以前,大概四十年了,台湾一个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年轻导演娶了美军驻地的白人姑娘,怀抱着一颗美国电影梦,他们来到了纽约。他甚至还读了电影系的研究生。

然而女方的家长竭力反对小伙子搞电影。现实更加残酷,小伙子毕业找不到工作,靠电影接活儿根本养活不了家人。离婚是很顺其自然的结果。

这个打击不小,年轻的导演一时间举目无亲,流离失所。好在身份的问题拜之前的婚姻所赐解决了,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失业救济。然而年轻人孱弱的身躯完全捍卫不了自己的救济金,常常刚领到不久,就被一帮街头混混盯上,抢走钱财还不算,还得暴揍一顿。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婚姻的打击,也许还有小混混的暴揍,导演的精神出了点问题。

精神出了问题也是要吃饭的。他开始吃餐馆摆在门口的泔水桶。他还希望在纽约的街头遇上因《教父》大红大紫的阿尔帕西诺。

他想回台湾了。

他跑去肯尼迪机场,到处跟人家讲他的故事,日复一日。一群华人航空公司的地勤同情他,凑钱给他买了机票回台湾。

下飞机的当晚,家人拒绝见他。他打给自己以前拍电影的伙伴。

伙伴带他回自己家,他洗了几年来第一个热水澡。伙伴把他的故事拍成纪录片,拿了大奖。伙伴甚至还介绍他到自己妹妹的餐馆工作。

他已经不习惯靠劳动来养活自己了。他怀念起美国的救济。他甚至攒够了飞美国的机票钱。

有一天他从餐馆消失,人间蒸发。而那位拿了大奖的电影伙伴,和几年前的他一样,踌躇满志,来到了纽约。

某一日,在唐人街拍新闻采访的伙伴突然想起他曾说要回纽约的事,直觉告诉伙伴,他应该就在唐人街。

伙伴去了唐人街的收容所,直接把他的名字报给前台,居然真的就在这里。

伙伴和他约定每周见一次面,请他吃饭喝茶。几个月后,他再度消失,从此杳无音信。伙伴说他是觉得和自己见面太难为情。

华人男为何避欧美女?网友揭秘:狐臭、扎手、易衰老?!

在繁华的纽约街头,李浩站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手中紧握着一张被汗水浸湿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那是他即将要去拜访的艾米丽的家。李浩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年轻工程师,而艾米丽则是一个地道的纽约女孩,两人相识于一次国际性的技术研讨会。

李浩对艾米丽一见钟情,她的热情开朗、独立自主深深吸引了他。而艾米丽也对这个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中国男孩产生了好感。然而,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李浩渐渐发现,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艾米丽喜欢热闹的聚会和狂欢,而李浩则更倾向于安静的茶道和书法;艾米丽喜欢吃高热量的快餐和甜点,而李浩则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艾米丽喜欢直来直去的沟通方式,而李浩则更习惯于委婉和含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无形中拉开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然而,真正让李浩感到困惑和不安的,是周围人对他们关系的议论。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了一条关于“为啥华人男人不爱跟欧美女人交往”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刺耳的言论。有人说是因为欧美女人有狐臭,有人说是因为她们的手太粗糙,还有人说是因为她们老得快。这些言论让李浩感到愤怒和无奈,他觉得这是对他和艾米丽感情的亵渎。

尽管如此,李浩还是决定去见艾米丽。他想要和她好好谈一谈,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跨越这些障碍,走到一起。然而,当他敲响艾米丽家门的那一刻,他却突然感到一阵心慌。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口,也不知道艾米丽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门开了,艾米丽笑着迎接他。她的笑容依旧灿烂,但李浩却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沉重。他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李浩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忧。

艾米丽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轻轻地握住了李浩的手,说:“我知道我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我相信爱情可以超越一切。只要我们愿意相互理解和包容,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在一起。”

李浩听着艾米丽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自己之前的担忧和困惑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他紧紧握住艾米丽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然而,就在他们决定要一起面对未来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他们的平静。李浩的公司突然决定派他去中国的一个分公司工作一年,这意味着他们将要面临长时间的分离。

这个消息让李浩和艾米丽都陷入了沉思。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不知道他们的感情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在这个充满未知和悬念的时刻,李浩和艾米丽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们也深知,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和克服这些困难,他们才能够真正地走到一起。

英国王室臭脸公主意外圈粉,她曾经和亨利王子组队厌世双雄

上周末完婚的尤金妮公主在个人媒体上上传了自己婚礼的有趣时刻,其中有与一众小公主小王子所拍的温馨时刻,婚礼上的王室小孩们组成的花童也是婚礼上不可磨灭的亮点之一,夏洛特公主一如既往地亲民微笑圈粉,没想到这次捧红了一个王室臭脸公主,大批网民开始关注另一个小公主,MIA Tindall(米亚廷德尔)。

今年4岁的米亚是英女王女儿安妮公主的孙女,她能迅速圈粉的原因在,在王室婚照中,她手里拿着一件古怪的东西引起讨论。

在王室图片中,她一手拿着花束,另一手拿着一个小东西,有人说那个是一个蘑菇,也有人说是呼吸器,或者是一个玩具,但真正是什么没人知道。

除了古灵精怪的小动作外,她在照片中的态度也赢得许多网民青睐,她著名的厌世脸在图中中显得特别愤世嫉俗,与夏洛特公主对比严峻,非常有趣。

她的坐姿也是非常霸气的,两腿一开就随地而坐。

其实这并不是米亚第一次成为照片焦点,在庆祝英女王90岁生日时,米亚在照片中为女王拿着手袋也一举成名,看着相片中的小不点居然自小就对手袋特别青睐,可以推测得到她日后在时尚方面的敏感性,说不定也能成为像贝拉哈迪德(BELLA)那样的臭脸带货女星。

当年提袋的这个表情,已经被英伦人民选中成为当年最喜欢的王室图片,出现在各种P图之中。

米亚的爸爸Michael James Tindall是英国前橄榄球球员,做过英格兰国家队的队长,还带队参加过2003年的橄榄球世界杯。 was born on 18th October 1978 to Linda and Philip Tindall in Otley, West Yorkshire。2011年和英女王最年长的外孙女,也是安妮公主的大女儿喜结连理。

米亚公主的厌世脸臭表情,据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可见,爸爸是一个女“奴”。

2014年生下米亚,而在最近,还未米亚添了小妹妹叫Lena Elizabeth。

与自己的妈妈,安妮公主的霸气女儿Zara Tindall。

然而下一秒,臭脸公主就和霸气妈妈开起了玩笑,所幸妈妈的燕尾礼服不是裙子。

热心网民还整理了这位臭脸公主目前的一些趣事。

据说是米亚公主和乔治王子的第一次见面,两人大眼对小眼。

后来和表情帝乔治王子成了“萌”友,两人都以厌世脸、古怪表情见长。

乔治在前面指点江山,表妹在后面皱眉头,一脸苦相。

小时候比较肥硕,走到哪里都吸引目光。

深受王室成员喜爱,也懂得找外婆安妮公主抱大腿。

但从小到大也是带货强劲的王室成员,比如她用过的BrolliesGalore卡通小雨伞,卖断货,一伞难求。

又比如Boden绿色连身裙,带货能力不比表妹夏洛特公主差。

Mia Tindall穿着joules clothing海军条纹连身裙,只要13英镑,约150元人民币。

很小就被发掘出对时尚有悟性,连咬太阳眼镜也很有自己的style.

外套不穿好的时尚风,米亚也能领悟到。

闻一闻有没有狐臭!

当然米亚最出名的还是她的丰富表情,英帝人民最爱拿来做表情包,甚至男女感情释疑。

《少女的祈祷》,大概是闻到了雪糕的味道。

我舔我舔。

这天生就是一个吃货,只有食物才能让脸不臭。

网上最盛传的还有米亚与小男友诠释的男女感情四联漫画,你就知道女生天生感情丰富,内心有一个小剧场。

然而,这些直男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脸不臭的时候,给你诠释各种心情小表情,可爱到炸开。

今年三月份和表姐堂姐Savannah Phillips 、Isla Phillips上一秒孩子快乐疾跑,下一秒,滚草地。

爸妈教得好,遇见怪叔叔要勇敢说不,尖叫,要跑,即使这个怪叔叔是英国未来的国王。

今年做了小姐姐以后,也变得比以前更成熟了。在王室新一代越来越壮大的情形下,米亚凭臭脸能走出自己非同凡响的一面吗?拭目以待。

喜欢别忘了关注我(微信公众号 "仟与仟寻” ID:millionchoi,微博:蔡百万),现居纽约的南方报业媒体人,35 单身老少女在纽约勇敢生活,分享妆容、抗老、穿搭技巧,让你足不出户也能“假装在纽约”,活出格调人生。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