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网特稿》现在年轻的妈妈育儿方法都非常讲究,凡是宝宝用的,吃的,穿的都要经过一番研究,有些甚至不是名牌不用。不过这样没有见得宝宝长得特别健康,想想以前古代的妈妈们,就说吃的,估计奶粉是什么她们也不知道,为何还能把孩子养得那么健壮呢?有哪些地方是值得现代的妈妈去借鉴的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奶粉已悄然成为宝宝不可或缺的口粮,为给孩子寻求一口放心奶,不少父母甚至还会远涉重洋买遍全球。你是否也开始好奇,在那些没有奶粉的年代,古代的孩子是如何喂养长大的呢?
吃奶应该是哺乳动物的本能。没错,人类就是高级的哺乳动物,所以从几千几万年以前,人类应该就是喝奶长大的——喝母乳。所以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在没有婴儿配方奶粉的年代,只要是有妈妈哺乳的,古代婴儿基本都是喝母乳长大的。当然,如果母乳不足,当然也会寻觅一些替代品啦。
(母乳是生存的王道)
1、母乳喂养,生存王道
即便如今有牛奶,有奶粉,我们仍在倡导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世界上最适合新生儿的食物,它的营养安全注定不可复制,无可取代。尤其是在物资不充裕的古代,妈妈们能够尽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母乳了。以前的身体好的孩子,大都是母乳喂养时间较长的孩子;吃不到母乳的孩子,动辄体弱多病,甚至更悲剧的还会不幸早夭。
多年以来代代传承与更新的喂养经验也让母乳喂养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学问,而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母乳喂养的方法、哺喂量都早有系统的理论了。
比如,《外台秘要·卷三十五》中就提到,“儿生十日,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若乳汁少,不得依此法,当用意少少增之。儿若早哺之及多者,令儿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尪弱难长。”
这里讲到了喂奶量,说小孩生下来第10天,才吃枣核大的奶量;第20天,奶量增加一倍;第50天,是弹丸大的量;到100天的时候,才像枣子那么多。(怎么感觉还是好少,能不能吃饱呢,好担心呢……)
这里说,如果奶水不够,就可以不强求按上面的量,但必须注意慢慢增加哺乳量。如果没有按照上面说的量,过早或过多哺乳,会让孩子容易长疮,(就算好了还会反复再长的),甚至还会让新生儿体弱多病,难以健康成长。
2、母乳不足?有钱人家找奶妈
母乳喂养自然是首选,但如果奶水不足,可怎么办呢?便只好“借奶”了,于是古代还有了专门的“奶妈”这一职业。不过,奶妈一般都是有钱人家才请得起的,普通人家最多只能在村里挨家挨户讨奶了。职业奶妈是需要先喂饱雇主家的孩子的,有多的才能轮到自己家。
虽然许多奶妈成为奶妈只是生计所迫,但如果你以为奶妈都是像一些古装剧里的又胖又俗的欧巴桑形象,那就错了。古代对奶妈的选择还挺严格的——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择母乳法》中讲到,“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形色不恶,相貌稍通者。若求全备,不可得也。但取不狐臭、瘿瘘、气嗽、瘑疥、痴瘙、白秃、疠疡、沈唇、耳聾、齆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
这是说,奶妈的乳汁是由其血气转化而成的,五情善恶,都与血气化生有关。选奶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性情善良;二是相貌端正不丑陋;三是身体健康无病。你们看,条件严苛吧?都赶上今天的选美大赛了。
(米汤也是不错选择)
3、没钱孩子喝米汤
有钱的才请得起奶妈,没钱的孩子就只能用这些办法了。
用米汤/米浆/米糊/各种羹代替:还好石磨在石器时代之前就有了,由于刚出生的BB不能吞咽大颗粒食物,所以古代的人只好用米,磨成合适吞咽的细浆来代替。好吧,更穷的,就只好磨菜叶子、树叶子弄成浆了。有条件的,还会继续加工一下,比如蒸煮一下熬成羹。如果能打到野味,可以弄点肉羹,要么就只有菜羹了。
各方求奶拜干妈:在那些穷苦的年代,在一些偏僻的村落,大家没什么商业意识。所以也会有这种情况,母乳不足的妈妈带着嗷嗷待哺的娃,挨家挨户去找,看看有没有喂完了自己孩子还有得剩的奶,完了多拜几个干妈之类的。
4、牛奶羊奶虎狼奶,喝动物奶考验人(运)品(气)
最后一个就是动物奶了,许多朋友可能会看到电视里,动不动有孩子喂狼奶马奶什么的。其实,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牧区的人,可能会有相对成熟的对动物鲜奶的处理方式之外,非牧区的劳苦大众一般就要看运气了。动物奶不是小婴儿想喝就能喝的。
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喝动物奶,因为那时候动物奶还没有现在的杀菌处理技术,婴儿对细菌没有抵抗力,喝了是否耐受,那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普通婴儿一般是承受不住的。
(喝动物奶考验人品)
结语
虽然古代条件艰苦,但我们还是很开心的不是?毕竟人类还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不知为何,写到这,忽然对那些个工业不发达的年代有些怀念了。至少那时,米还是米,肉还是肉,奶还是奶。那个年代的人们,不用担心大米镉超标,他们也不懂得怎样把老鼠肉变成羊肉,更不知道用皮革做酸奶神马的……是我们知道得太多了,所以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么?
但归根结底,社会发展依旧是越来越好的,随着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在未知的将来,必然会有更多高端又安全的婴儿食品,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妈妈网原创资讯
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可关注<妈妈网>微信获取!还有大波妈友福利等着你哦!
如何关注: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妈妈网>即可
#头条创作挑战赛#
回眸参军五十载
雪域浪人
点击进入:第一篇——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炊事班“牦牛”班长
牦牛,中国的特产。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哺乳动物,寿命约二十至三十年。高寒牦牛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少量分布于阿富汗、蒙古、印度等国。牦牛全身黑色长毛,尤其是脖颈、前胸、腹部处毛长而茂密。牦牛脸不长,眼如鸡卵,鼻孔很粗。毛可以制作成衣服或帐篷,皮亦是制革的好材料。经调教的阉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能长途驮载货物运输100/200kg。有识途的本能,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是当地农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享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
牦牛分野生牦牛和家养牦牛,据国内外众多研究资料记载,野生牦牛身体强健,肩部显著隆起;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离远。四肢短而强健,体长2~3m,尾长37~46cm,肩高1.3m以上,雄性耗牛平均体重在400-500kg左右,雌性耗牛在240-350kg左右。野生牦牛和家养牦牛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家养牦牛或是由野生牦牛驯养而成。家养牦牛最先起源于中国西藏,距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野生牦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哲学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无论是微观的粒子,还是宏观的宇宙,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按照哲学宇宙观“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这一论断,人和牦牛相互间也应该是相通的,否则人们就没法驯服牦牛了。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炊事班长窦远明的性格和牦牛的性格相比较有很多共同之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是所有军人必须遵循的原则;粗暴、性野却并非军人的“专利”,但窦班长却未经申请审批就获得了这个“专利”。
窦班长身高约167cm,匀称的身材,国字型的脸庞配上那双浓媚大眼,给人一种很精神的感觉。从五班副到炊事班长,从协助管理十来个人到独自管理十来个人,而且炊事班长要面对全连170多人,他深感责任重大。1975年春节后不久,5.30土建工程全部完工,连队从工地撤出接受了修建军区后勤部“太阳能浴池”的任务。
该工程座落在军区广场北面围墙内侧,即通信总站东墙与军区后勤部军人服务社北墙相连的空间里。连队驻在军区后勤部原营房处住地,炊事班厨房在连队住地背后东边的小院里,紧挨着拉萨河。炊事班在厨房侧边搭建的活动板房里安营扎寨,仍然是集体通铺。小院的通道在北边,出通道右转便是军区后勤部办公大楼。连队司务处就在小院通道口左侧,既不挨连队也没有挨着炊事班,而是毗邻后勤部战勤科宿舍。
从西郊堆龙德庆县德里徜那个荒郊野外搬到后勤部大院,走出连队大门时常都能碰到后勤部各科、处领导,时不时就遇上后勤部首长。出军区大门就进入拉萨市中区,可以预见连队活动空间够大。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加强部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各班长的职责所在。
窦班长对炊事班的管理相对于在德里徜时也加强了许多。炊事班人员在工地上时基本上没有参加连队早操,住进后勤大院后,规定除了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必须坚持参加连队早操,由班长或副班长带队。连队晚点名必须全部到场,无特殊原由不得以任何借口请假。其二是要积极改善连队生活,由原来每周吃一次肉改为两次,早餐两菜一汤改为三菜一汤;中餐三菜一汤改为四菜一汤。每周吃两次包子,一次肉包(冻肉或腊肉 莲花白菜)、一次菜包(罐头 莲花白菜)。特别强调了炊事班不得特殊化,不得多吃多占;生活物资不得外流,对来队探亲家属,按人定量打饭、菜。这些举措实施后,连队好评不断。在好评的背后,出格的事情也在不断发生。
历史的镜头转回到1975年初夏,五月的拉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和熙的阳光照射到人的身上暧洋洋的。这个季节不仅是旅游的好时节,而且也是医治各种顽疾的最佳时间,不冷不热便于恢复。窦班长选择这个时间去总医院做了“腋臭”切除手术,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微创手术,做的都是传统的腋臭切除手术。术后有一周至十天的恢复期,在恢复期内要求两手平举,让腋窝敞开便于恢复。手术数天后的某天我看到他还平抬着双手,我就说,放下来得了,还那样抬着以后就成“蛤蟆”了。边说边将他那手抓住往下放,他当时可能是护痛没有做出反应。待我走出约4/5米远的时候,他顺便从菜桌上拿起一把菜刀,向我抛了过来(注意:是抛而不是掷),我一直在往前走,根本没有预料到他会来这么一手。五月的西藏天气还不热,还穿着长衬裤的,菜刀飞到我身边落在右边臀部上,刀尖剌破三条军裤(面裤、长衬裤、内裤),剌进臀部约2公分。菜刀的刀尖基本上是90度角,伤口理所当然就是三角形了。炊事班战友见状,立马去叫了连队卫生员,到司务处给我做了处理。这事我给卫生员打了招呼,不得外泄,更不得告诉连长指导员。那时人年轻,伤口没有几天就自然愈合了。两公分多的疤痕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至今快50年了,那伤疤的手感仍然很名显。
当时人年轻感觉没啥事,现在回想起这个事来还真是挺吓人的。当时我如果再慢半步,那菜刀也许就落在头上,落在头上和落在臀部上的结果肯定是两回事情,落在头上某个致命的地方,说不定这辈子就玩完了。如果落在耳朵上,又会是什么情况?不敢想象。
同年8月,相同的事情再度发生。我在前文说过,那个年代吃肉就叫“打牙祭”,一个礼拜只有一次机会。连队接受“太阳能浴池”修建任务,这是军区的第一个“太阳能浴池”。后勤某副部长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特为我们连队开了一次绿灯,由后勤部直接给我们连队增拨了一个月的主副食。加上连队自己喂养的生猪也进入了宰杀期,物质条件相对就好了很多,连队伙食也随之改善。将原一周吃一次肉改为一周两次,安排在周一和四的中午。腊肉有个特点就是在煮时特别香,很远都能闻到那个味道。煮肉时炊事班为防“馋猫”溜进厨房,必须关着门煮,不到开饭时间是不会开门的,有人喊开门也装着没听见,总而言之就是不开门。有次遇到管生活的副连长来查看炊事工作,敲了几下门,炊事班以为是“馋猫”就没有理会,副连长没有进到厨房,生气走了。晚上把炊事班长、副班长“请”到连部,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开门,炊事班关着门不让人进,究竟是在搞什么见不得人的小动作?窦班长脾气粗暴、性格偏野,就顶了副连长,说炊事班什么动作也没搞,不让人进厨房是“上士”给炊事班规定的,你去问“上士”搞什么小动作了?听说副连长当时气得拍了桌子。
这事刚发生才两天,又逢连队“打牙祭”。木工排战友(窦班长老乡)张和友到炊事班打水,看到炊事班锅里面煮着香喷喷的腊肉时,就想弄两条回去。窦班长说不得行,任何人都不允许。因为窦班长前两天才挨了批评,他还生着闷气待发泄。此时我正好到炊事班看有什么事没有,窦班长见到我就说:“上士”,连长说炊事班做饭不能关门,这张和友进来要吃腊肉,怎么办?我顺便回答说,叫他出去。窦班长说他不走呢,我回答说你给他狗X的一刀。没有想到我这随便一句话,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他当时手上正拿着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一把藏式匕首类的刀在玩,顺手就给张和友臀部刺了下去,由于距离近下手可能又有些重,顿时鲜血直涌。我见状赶紧用毛巾给张和友臀部伤口压住,同时叫人扶着张和友回到木工班床上,又叫卫生员来处理。后来他们说“麝香”有活血化瘀、消肿生机的作用,我当时正好有此物品,就给张和友伤口撒了一些,有可能是撒多了的原因吧,几天后伤口根本就不愈合,我们又把“麝香”粉末从伤口里面掏出来。这些事都瞒着连长、指导员,如果让其知道了有可能会背一个处分。
张和友这次的伤和我前次的伤基本上差不多,都在臀部右边,不同的是张和友挨的这刀比我那刀要重得多,睡觉时根本没法翻身,只能扑着睡,天天一个姿势,害的张和友几天时间人都瘦了一圈。
这几件事发生后,战友们就给窦班长取了一个绰号“牦牛”。这绰号的背后就意味着窦班长性格和牦牛一样“粗暴、性野”,不好训教;同时也意味着在“粗暴、性野”的另一面,如果训教的好,让其发挥他识途的本能和驮力强的特点,对部队的“两化”建设还是非常有用的。
从那以后,战友们招呼他时基本上就没有再喊过他的名字,都是叫他的绰号“牦牛班长” 或“窦牦牛”,窦班长也乐意的接受了这个绰号,喊的亲切答应的也很响亮。退伍回乡几十年后的今天,倍感那个特殊岁月留下的特殊绰号意义深远,更加亲妮。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雪域浪人:本名龙建春,1972年12月入伍,曾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服役。1986年12月转业重庆永川税务部门工作至2014年退休。在这古稀之年,倍感自豪是生命中拥有当兵的历史,最骄傲的还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军旅岁月。
作者:雪域浪人
老家的庄廓院里,靠北墙根分别长着一丛探春,一丛丁香,枝繁叶茂,绿盖如荫,特别旺盛。那是我和弟弟另立锅灶时从老宅里移挖的两枝指头粗细的分叉,意为往后人丁兴旺,多子多孙之意。屈指一算,近三十年了,每到春夏,探春、丁香依次开放,香弥农院,沁人肺俯,令人陶醉。
秋冬季节,绿叶泛黄,花草凋零,茂密的探春、丁香树的树叉、枝条成了一群群麻雀争相栖息、休憩的好地方。悠悠岁月,人鸟相望,农家庄廓院里,吱吱喳喳,飞上飞下,成了它们的自由王国、精神乐园,除了我们一家子,它们仿佛又成了我们家的主人。
麻雀,在青海乡下俗称“夹达拉”,意为话特别多,抢着说话的意思。通常形容比喻亲朋好友聚会喧板时,自以为能说会道,装行情接下句,抢死夺活,夺宾喧主之人。如,他这个人废话多啊,甜丝丝的活像“夹达拉”雀儿。
触景生情,不由想起了许多少儿往事……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到冬季,生活在乡下的妇女们总会忙里抽闲,拿着破缸缸、破碗碗或破炒面升升(盛放过炒面的木匣子),常三人一丛,五人一簇地结伴钻到人家的院子里,蹲着或跪着被麻雀栖息过的杏树或李树下,那怕冻着清鼻淌,仍坚持着如寻珍珠般地拣拾麻雀屎的情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麻雀屎看似恶心,其实它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美其名曰白丁香。据中医介绍,它可以起到消积、明目、祛斑、美容养颜等作用。如果脸上有雀斑,麻油眼,手上皮肤粗糙,有裂口,即用麻雀屎加温水反复擦洗一段时间,再用清水冲洗,皮肤即可鲜嫩光滑,起到良好的祛斑保养效果。
出生在六十年代以前的我们这一代青海农村人,大部分都有过用雀儿屎洗手、洗脸,用蜂蜜擦手、擦脸的经历。
因为那时的乡下人经济困难,没有余钱买防护肤品,更谈不上买什么化妆品,但乡下人勤劳、聪颖。勤瑾人家十一腊月宰年猪时,把猪的胰腺单独提取切碎,然后和匀麻雀屎,反复调揉,成椭圆形,我们这里俗称猪胰子,亦称胰椭子。一般最少能制作十几块,够一年用的,用其洗脸洗手,除污去垢,再擦上点蜂蜜,皮肤光滑,鲜嫩洁白,效果更佳。
八十年代初,邻省的“挑担担”(货郎鼓)走村串巷,他们所带的“棒棒油”、凡士林从而取代了乡下人用蜂蜜擦脸、擦手的历史。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以它的精巧玲珑、机灵敏捷和悦耳的鸣叫最讨人喜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人类、与自然同生息,共命运,守望家园,构筑和诣,可谓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岂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们的无知和偏见,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除四害”运动中,麻雀首当其中,例为“四害”之一,几乎斩尽杀绝,遭了灭顶之灾。不仅如此,还诛连九族,有些地方就连喜鹊、乌雅、布谷等未能幸免,相应地受到了牵连。
出生於六十年代的我,从记事起,虽说除“四害”已接近尾声,但受其极左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人们仍对麻雀持敌视态度,有雀必打,逢雀必歼,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生产队里大人们每捕杀三只麻雀,给工分十分,以雀头为准;就连我们这些尿骨桩、脬蛋娃们也有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完成五只的捕杀任务。真可谓,对歼灭麻雀,采取全民皆兵模式。
田间地头,树林山冈,布下天罗地网,是捕杀的主战场;屋檐墙缝,断崖峭壁,打点点(人梯),掏鸟窝,是我们这帮“起蠢蠢”(指没成熟、不懂事)们的拿手戏。走到之路上,弹弓不离手,打雀儿不离口。
也不知谁出的馊主意,领下的头,有些人竟把麻雀当成野味,囫囵串在铁丝上要么烤着吃,要么烫着吃,焦毛狐臭地,皮嘴紧着拧绳绳哩。
可怜的小小麻雀,也不知祖上造了啥孽,倒了八辈子的霉,胜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同样是“四害”,苍蝇、蚊子、老鼠仅次于麻雀,这也很可能麻雀比它们好打、好欺负的缘故。
后来,据说我国经济学泰斗,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老先生给毛主席递交了一封万言书,详细阐述了麻雀对庄稼的好处,功大于过,利大于弊。伟人沉思良久,同意将麻雀从“四害”中解救出来,将臭虫弥补进去。因为国家大,政事多,毕竟它是一桩麻雀大的事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既没禁止捕杀,也没鼓励保护,把它没当成一回事。
到了八、九十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也可能是农户大面积使用农药的原故,导致燕子在河湟山区绝迹,麻雀、喜鹊、红嘴乌雅等经“战争”的洗礼,大伤元气,加之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一时难以恢复增长,几乎很少见,成为稀窂物。有人传言,说青海的麻雀全部迁徙到新疆了,不知真否?如果是真的,谁都不究其因。不过,很多次到人烟稀少的牧区州、县、农场打工,发现那里有成群的麻雀,自由自在地觅食,感到非常稀诧。幡然醒悟,原来这里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认识有直截关系,人鸟和谐,有利于麻雀在此扎根落户,繁衍生息。
至到一九八四年,国家整式给麻雀予以平反,并予加冕。二OO八年,麻雀被国家林业局组织制定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列。
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战略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昔日几乎灭种的麻雀,还有喜鹊、红嘴乌雅等悄悄返还原籍,安家落户,小心翼翼地分布栖息在田野、村庄里,且种群越来越多。
如今,曾遭“灭门”之灾的小麻雀,还有陪过“杀场”的喜鹊、乌雅等,可以在蓝天下自由地飞翔,田野里自由地觅食,再不用担惊受怕了,与人类言归于好,共同守望家园。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