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大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
这是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历时两年,对14余万中国人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后,首次揭秘中国人群基因遗传特征的科研成果,也是由华大主导的“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的首秀。
对此,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文章第一通讯作者徐讯博士表示,本次研究成果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这标志着生命科学产业已经从单个样本的检测和诊断,正式进入了基因大数据时代;其次,也验证了基于大人群的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的科研模式,对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具有开创性价值。
据了解,华大在2016年正式发起“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此次研究项目正是其第一期的成果。
南北方6大遗传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华大的研究小组成功构建了包含904万个多态性位点在内的中国人基因频率数据库(CMDB),其中约有20万个多态性位点属于首次发现,这是目前正式发表的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小组确定了6个在地区纬度方向上受到强烈自然选择的基因,它们在基因频率上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充分展现了饮食、气候、病原体等环境因素对中国人群的演化所起到的选择作用。
比如,由于古代在北方、西北等地区如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可能由于蔬菜获取比较困难,导致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肉类摄入比例较大,因此,促进脂肪代谢率的等位基因在这些地区有明显富集的趋势。
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编码红细胞补体受体I的基因CR1呈现了南方富集的现象。古代中国南方被称为南蛮瘴气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疟疾盛行,因此对于生存于该地区的人在免疫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北方体味小
此外,与耳垢干湿、体味(如狐臭)、大汗腺分泌等相关的ABCC11基因,也呈现了明显的南北方选择差异。除了部分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中国人没有这个基因突变之外,绝大部分的生活在北方温带气候地区的人们都有这个基因突变,突变结果表现为干性耳垢、体味较小、大汗腺分泌较少,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北方的生存环境。而在南方,则没有这方面的自然选择压力,从而使野生型基因在南方长久地流传下来。
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研究小组通过分析人群遗传距离的变化和基因流方向,揭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及中国各省与欧洲、南亚、东亚人群的基因交流程度(或者说是通婚程度),发现当今中国人的遗传特点同时受到丝绸之路及近代人口大规模迁徙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的汉族人群体中所含有的欧洲人成分高于其它省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达到0.115%。这个地区在古代恰巧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的所在之处,是中西方人群汇聚的地方,很可能由此导致该地区汉族人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首次发现“怀双胞胎”基因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小组一次性发现并且验证了48个与身高以及13个与BMI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包括这些位点在内的常见突变位点分别解释了48%的身高遗传率以及10%的BMI遗传率。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有可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构建适合于中国人的身高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数据推断个人的身高情况。
另外,研究小组对怀孕年龄和双胎怀孕两个表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两个与怀孕年龄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暗示着这两个位点的突变与生育力密切关联; 与此同时,还在NRG1基因中发现了一个和双胞胎妊娠显著相关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携带NRG1基因的突变,有更高的几率怀上双胞胎。
首次揭示中国人病毒图谱:乙肝病毒排首位
华大的研究小组还首次全面揭示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群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病毒在血浆中丰度的分布。
研究发现,中国人血浆的病毒组与欧洲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在欧洲人群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与皮肤急疹相关的疱疹病毒7型及与鼻咽癌相关的疱疹病毒4型,而在我国人群中排在首位的则是乙肝病毒,其感染发生率大约为2.5%。
随着换季的到来,对于那些狐臭困扰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挑战。狐臭,或称腋臭,如同口臭一般,能在社交场合造成尴尬。但您知道吗?在中国,狐臭的发生率仅为5%,而在西方,这一比例高达90%。
狐臭,一种特殊的体臭,源于大汗腺的分泌。这些汗腺主要分布在腋下、肚脐等部位。其实,狐臭的形成是一个双重过程:首先是大汗腺分泌的液体,然后是这些分泌物被表皮细菌分解,产生了那特有的气味。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人类的祖先原本都具有狐狸气味。但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中,16号染色体的ABCC11基因发生了变异,这导致了汗腺数量和分泌物的减少,从而降低了狐狸气味的产生。
在欧洲,狐臭的普遍性和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关联。过去,由于对洗澡的忌讳和对水的恐惧,欧洲人长时间不洗澡,这加剧了狐臭问题。而在中国,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狐臭问题相对较少。
在中医看来,狐臭不仅是一个物理问题,还与人体内的气血和体质有关。中医推荐使用天然药材,如竹叶和桃白皮,来调整体内平衡,减轻狐臭。
预防和治疗狐臭
虽然狐臭在中国的发生率较低,但仍有不少人受其困扰。了解其成因和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保持身心健康和社交和谐。
当你坐在家里吹着空调,啃着西瓜,舒适地享受夏天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一群人正承受着酷暑的侵蚀。没有空调的欧洲人,夏天就像是在火炉上烧烤,甚至有超过7万人在这场“耐热战”中丧失了生命。那这么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就不能装空调降温,反而要头铁死扛呢?
你可能会问欧洲都快跟北极接壤了,怎么还会冷呢?没错,在人口多于50万的城市里,90%都在北纬40度以上,气温本就应该很低,但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逐渐恶化,欧美现在已经不是“夏无酷暑”的时候了。
欧洲环境署发布数据表明,2003年6-9月西欧热浪导致7万人死亡。其实道理很简单,习惯了清清凉凉的欧洲人,温度突然升高,这是谁一下子都接受不了的。即使是30°,也足足够欧洲人喝一壶的了,就连当地的天气预报都说高温预警,要被热死啦!
你能想象人挤人的地铁中温度达到了38°嘛?其中,伦敦最古老的一条线路中的车厢温度甚至超过了40°,再加上地下的空气根本不流通,只能在上下车时勉强呼吸两口新鲜的空气。
其他的时间就是被欧洲人独特的狐臭和浓厚的古龙香水包围着,在40度高温的催化下,车厢就完全变成了一个臭气蒸笼,而唯一能解渴的只是生了锈的古董电风扇,但对于欧洲的人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欧盟对于动物运输有着明确的规定,在温度高于30°时,禁止运输动物,可见这欧洲人过得连牲畜都不如啊,那为啥这么热还不安装空调呢?下面我们就以德国为例探究一下其中缘由。
1.各项费用较高
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安装一台空调的费用有点让人肉疼。首先是空调的购买费用,一个普通的分体式空调的价格就在7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5600元,再好一点的空调就是上千欧元了。
况且你能买得起空调,不代表你能装的起,安装空调的费用往往比空调的价格还高,基本都在2000欧元以上,约合人民币1.6万元,这样想想你还会安装空调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德国的电费水平太高了。
根据欧洲的一家数据公司Statista的研究,2020年全球家用电费的前三名都被欧洲国家包揽了,其中,德国的电费是第一贵,从下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德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虽然德国是发达国家,但德国人普遍没有大手大脚的习惯,甚至还有点抠,所以对于空调这么费电的家伙,基本上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还不如去蹭蹭社会和大自然的福利,在喷泉里起舞,在马路上追逐洒水车,一头扎进海水中都是他们不错的选择。
2.人民的环保意识
在德国,上到政府的高级官员,下到普通的工人百姓,他们的环保意识都非常强,普遍认为空调是一种破坏环境的电器。其实,早在2013年,瑞士就推出了多项禁令——禁止使用含氢氟碳化物的家用电器。
我们所熟知的氢氟碳化物就是空调、冰箱等用来制冷的氟利昂,但氟利昂被排放到大气当中就会破坏臭氧层,没有了臭氧层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就会遭受紫外线的侵蚀。聪明的德国人也早就预见了此事,在2015年,德国环境部就率先发起声明,将空调从气候变暖的补贴当中移除,认为空调在不久的将来带来的危害是要大于它现在所带来的利益。
一位德国的能源专家表示,目前仅仅空调消耗的电能就相当于瑞士一个核电厂的全部发电,这样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了,所以在空调的问题上,欧洲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像美国人那样肆无忌惮地吹空调。
的确,在美国超过90%的家庭都安装了空调,而欧洲却有95%的家庭在酷暑中难以入睡。你眼中的欧洲人自虐,其实更是一种无声的抵抗和保护。
3.地理和气候的原因
尽管夏天的温度能够达到30多度,但今年的高温对于德国来说是个例外,据说是近30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并且夏季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熬个两三周基本上也就过去了,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大,到了晚上温度就会下降不少,所以在空调这方面的投资还不如用在保暖上,毕竟在气候上,冬季和寒冷才是占了更大比重的。
首先德国人对于房子的构建特别讲究,在结构上,不光要注重墙体的厚度,还要尽量减少门窗的占比,将冷热损失降到10%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德国的很多房子都是冬暖夏凉的。
此外,德国的建筑特别注重遮阳,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遮阳的装置,这种装置能够大幅度减少紫外线进入室内,改善室内的舒适性,在隔绝夏日高温的同时,也能在冬季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大费周折购买空调,反而是选择一些简单的装置,例如电风扇、简易空调等度过这难熬的几周。
对于德国人为什么不安装空调,我们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句话:夏天太短,冬天用不上,每家每户都有暖气,政府管得多,花销还贼大,权衡利弊之后我想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会选择安装空调吧!
从德国人不安装空调的这件事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尽管全球各地使用空调蔚然成风,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多一个德国不多,少一个德国不少,但是德国人仍在坚守着保护环境的准则,抵制这种奢靡浪费的生活,即使是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之中,也存在着他们的星星之火,希望每个国家都能够以德为鉴,在不必要的时候,不必要的地点就减少对大自然的危害,毕竟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啊,你们觉得呢?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