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肥胖,肚子上赘肉多,面色油腻。中医一般认为是:由于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导致的,脸上容易出油,一模一手油。
脾胃无法运化体内湿气,从而在体内堆积形成湿气重。湿气重的人,除了可能长痘痘外,还可能由这些伴生情况:痰多、肥胖、四肢沉重、乏力、嗜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大便稀溏等情况。
如果有的话,应该要注意好好调理自己的脾胃。脾胃好了,能大大缓解上述情形。
面部油腻,长痘痘的情况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朋友、家人、孩子。
如果经常脸上长痘,并且伴有大便粘腻的话,这就说明体内是有过多的湿气了。这个湿气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脾胃功能虚弱造成的。
中医来讲,脾的主要功能就是祛湿,如果脾的功能差,那么这个湿邪,就会滞留在人体,有可能产生痘痘。
爱长痘,中医一般也认为是寒湿所致,那么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要理气健脾,坐式化痰。常用的中成药一个是六君子丸,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
补好脾气了,由脾气造成的油腻长痘自然就可以迎刃而解。
还有一个是平胃散,有燥湿祛寒的功效,还可以缓解痰湿引起的腹胀、厌食等情况。
这个痘痘的问题,这个一定要注意,就是它主要还是因为脾胃运化出问题。
因为面部我们叫“阳明经”,也就是脾胃走的经络,脾胃运化出了问题以后,它就积住了,特别说这种湿,他积而化热就在面部泛出来,就长痘痘。
再一个就是吃得太过辛辣的东西,脾胃把它消耗不掉,它就往上泛。
所以我现在给你把这些“积”“火”,全部去掉,去掉了以后把脾胃养好,之后想吃点什么可以的,这都正常了。
偶尔去吃上一顿好吃重口味的,他也不会说湿气涨很多,会自己排泄掉。
但是经常吃又会把皮肤破坏,这就需要适当忌口。
祛湿,也是治痘痘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
调理脾胃,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痘痘的问题。
刘医生下面来教大家一个小妙招:
家里方便的话呢,可以用猴头菇还有茯苓以及山药薏米这些一起煲粥。
如果不方便的话呢,可以直接买现成的猴头菇代餐粉冲着喝,都是有很好的健脾除湿的功效。
你的痘痘是什么状况呢?
可以将舌象或者身体状况发送给刘医生,我将帮助大家找出、解决问题。大家可以帮刘医生点点关注~不迷路!
吴焕林教授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本文指导专家之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名句,不仅让荔枝,也让“岭南人”声名大响。一方水土一方人,岭南人也有着独特的体质特点,那就是痰湿者众。
痰湿体质危害多,岭南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和多见病,称得上“百病皆由痰作祟”了。如何“制伏”痰湿,调养体质,名中医有高招。
到底岭南人“痰湿”从何来?
岭南地区南濒海洋,北靠五岭,由于处于海洋气候与内陆气候的交汇处,炎热潮湿,温高湿重。正是俗话说的“地土”,孕育着岭南人群特点包括:普遍多汗出、勤泳爱浴,喜欢吃生冷食物、鱼虾海鲜等多湿或滋腻之品。如是种种,正是岭南人群多痰湿的源头。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后天影响、脏腑失调,都是体质形成因素。世居岭南,遗传因素自然是本土岭南人痰湿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多食少动、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贪凉饮冷,居住潮湿、淋雨涉水,作息时间不规律、爱晚睡等等,是后天因素影响;而“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当肺失宣降,或脾失健运,或肾阳不足等等,导致脏腑失调,运化障碍,以致湿浊留滞,形成痰湿。
测试:八个问题可初判是否“痰湿”质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痰湿”质?吴焕林说,可根据近一年体验与自我感觉,回答问题:
1、你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2、您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
3、您的腹部肥满松软吗?
4、您的额头部位有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
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即上眼睑轻微隆起吗?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总感觉咽喉部有痰堵着吗?
8、您舌苔厚腻或者有自感舌苔厚厚的吗?
如果上述问题您的多数答案为“是”,那可初判为痰湿体质,也可再找医生根据《中医体质量表》计算判定体质类型。
危害:“百病皆由痰作祟”
民间有话:“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这是真的。痰湿体质危害健康,可谓致病广泛。
不管有多少种奇绝丑法,都有一种丑淡定地存在着,叫“痰湿丑”。长那种能挤得出脓包的痘痘是一种。痘痘其实是体内的痰浊,随血液在周身流动,由于头面没有排毒的出口,只好从皮肤里拱出来了,在脸上形成痘痘。
肚子肥胖HOLD不住是一种。大腹便便多是痰湿体质,有些人其他地方不胖,唯独腹部肥满松软得惊人,也大多是痰湿。
面色黄暗、肉松是一种。痰湿的人一定脾阳虚,脾主肌肉,痰湿重先会变成黄脸婆,然后变黑。这种人肉一定是松松的。
眼袋大黑眼圈是一种。
一直感觉湿气重却又祛不掉的朋友,是时候打起精神,让自己知道一些真相了!
长期湿重却又祛不掉,一定是阳不足
人体的阳气,和天空中的太阳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自身阳气足,即使有湿气出现,也能把它蒸发掉。如果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湿气就像雾一样弥漫,无法运化掉,无法被排泄出去。
时间久了,湿气就会变成痰样的一些粘浊物质,堆积在五脏六腑或关节处,阻塞经络,变成痰湿。这时吃“红豆薏米粥”之类单纯去湿邪已经没用了,一定要温补脏腑的阳气才有用,而且是脾肾的阳气。
因为脾负责运化水湿痰饮,所以可以这么说:常年湿气重的朋友,一定是脾阳虚。
湿气重自测的六种方法
身体变沉重了——人发困、发沉,没精神。
身体阴冷了——四肢发凉、面色发白、发青、发紫。
身体腐烂了——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病多发,鼻炎、咽炎、盆腔炎、溃疡等反复不断。
无理由腹泻、或便秘、或便便黏黏的,冲不干净。
容易浮肿、关节痛、背痛、腰痛。
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
重点是舌象
舌苔厚腻:痰湿状态久了,会引起肾气虚,肾阳不足,肾水制不住火,所以也会发虚火,出现很难受的上火症状。
痰湿重怎么办?常按几个最容易堆积痰湿的穴位
丰隆穴
按丰隆穴,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长按消痰浊,胖子多痰湿,所以丰隆穴也是个减肥穴。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所以说,雨季里多揉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
中脘穴
按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我们可以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也可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钟。
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每天用手指按揉这里10分钟以上即可。
湿重的人,阴陵泉的位置按起来会酸痛;脾虚的人湿气很容易在这里堆积,久了就会脸色发黄。阴陵泉穴刮痧,可以内化湿邪、清利湿热、健脾理气。
再推荐一个祛湿汤方
前面说了,常年湿气重的朋友,一定是脾阳虚。所以痰湿的人祛湿同时一定要健脾,补脾阳。
说到健脾大家一定都能想到吃山药,山药其实对祛湿帮助不大,因为山药是对脾阴虚比较好。倒是这些健脾的食物可以:如土茯苓、五指毛桃、莲子、芡实、白术、和干姜。
郝万山教授推荐一个汤方,给大家祛湿参考:五指毛桃、土茯苓各30克,其他分别抓一小把,没有严格分量要求,但白扁豆一定要用炒过的,白扁豆生用有小毒,炒过的健脾燥湿效果会更强。
消痰浊小茶方:扁豆山药茶
做法:山药30克,炒过的白扁豆30克,陈皮3克。三者水煎取汁,可加糖调味。这个茶方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平时可以当茶喝。
因为脾虚,长黄褐斑、黑眼圈、“游泳圈”,还容易各种下垂。烦恼的朋友,可以常喝这个茶消痰浊。
最省钱的祛湿:户外运动
湿气重的人,其实就是那群最容易犯懒的人。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能睡会儿就睡会儿,能不干就不干。这种懒病把湿气去掉就好了。
真想要祛湿,一定不能少了运动。而且一定要户外运动,当新鲜的空气、能量进来了,阳气升腾起来后,沉积的浊气才能排得出。这是最直接,最省钱的办法。
但长期湿重的人大多气虚,也不能一开始就做太耗气的运动,慢跑或快走就可以了。■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郝万山说健康】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疑难病症,病因复杂多变,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方可获效!
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位患者,今年25岁了,自从17岁第一次来月经后,停经了半年有余,随后行经一次,就再也不能自行来月经。
曾经用倍美丽加安宫黄体酮做人工周期三次,每次均做三个月,用药期间月经规律,量多,带经7天。但是停药后就闭经。
白带量少,下肢肿胀不适,胃口正常,饮食正常,大便不爽;苔白腻,脉细沉。最近一年体重增加15kg
经盆腔B超检查子宫偏小,内膜厚9mm,双侧卵巢增大,呈多囊样改变。
中医诊断:月经后期
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辨证:肾虚痰湿,冲任阻滞
治法:温肾助阳,化痰通经
药方一:桂枝、桃仁、䗪虫、赤白芍各、天花粉、生牛膝、淫羊藿;7剂,水煎服。
治疗10天后,月经来潮,量偏少,色正常,痛经不明显,带经5天干净。月经干净后经方调整。
药方二:鹿角霜、续断、菟丝子、 黄精、当归、 赤芍、白芥子、制南星、羌活、枳壳、益母草、连服30天。
患者月经未潮,但自觉白带增多,轻度小腹不适
药方一去牛膝、淫羊藿,加当归、制香附、益母草,7付,8天后月经来潮,量较上次增多,有血块,经行第一天腹痛明显,带经8天净。月经干净后再服药方二。
如此治疗4个月后,体重每月减3kg,月经开始恢复正常。周期37~42天一行,量色正常。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是有着自己明确而客观的依据,严谨而认真的推断。中医讲究治病求本,病机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那个最关健的因素,察得病机,手到病除,中医在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效果。
#中医##女性##多囊#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