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桑叶茶治疗腋臭吗(桑叶茶能除湿吗)

时间:2025-07-06 20:52:1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狐臭”,你的正确姿势呢?

闷热天气易出汗,部分人一出汗就成阵味,入到室内那阵「 狐臭 」味就更明显,不但影响他人,自己亦相当尴尬,效果如下图所示

----------------------------------------------------------------------------------------------------------------

两个字,就是“臭臭”的。


对此,很多人表示

狐臭,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情

◆开始,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后来呀,我的心情变成了这样。


那么狐臭是什么?有什么办法?

臣妾表示不知道啊

以下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中医对于狐臭的认知

中医角度认为,体臭普遍成因源于汗臭挥发,汗液含有尿素,在炎热天气或激烈运动后,汗水大量排出,尿素积聚在皮肤,就会形成汗臭。

重灾区的腋下是最常发出体味的地方,有腋毛掩盖,再加上衣物及手臂夹着,体臭过度浓烈,大汗腺特别发达,皮肤亦有大量棒状杆菌,汗水与细菌混合之后,就会分解出拥有恶臭的不饱和脂肪酸,就是狐臭。而另一体臭重灾区,就是生殖器官的「浓密」地带,道理与腋下一样,体毛与衣物覆盖在皮肤之上,不易散热,当然容易引起臭味。

在中医角度,人体出汗一般会受气温、湿度、精神、饮食、药物、体能状态等影响。若不因外界刺激而动辄出汗称为「自汗」。如果是因为进食过辛辣热食、紧张焦急、劳动过后,又或是天气炎热等情况致排汗增多者,则属正常现象。中医认为汗症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 即在安静状态下, 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从而衍生狐臭 。多汗令体表湿润黏腻,容易并发皮褶损烂、毛囊炎、热痱、疮疖等皮肤病。

那么,对此,有什么妙计解决狐臭没有?

首先是日常改善习惯

Tips:

• 直接就莫过于经常洗澡,重点清洁腋下及下体,做完激烈运动后亦应该立即洗澡。

• 有汗臭者不宜穿紧身衣服,这只会令体味难以分散,所以应该穿松身衣服,帮助身体散热。

• 忌吃浓味食物,因为长期进食辛辣及香料味重如咖喱、蒜头、大葱等食物,会从汗水之中把味道挥发出来。刺激性食物令体内更为热气,诱发毛孔排汗更多。这类食物亦有机会减低皮肤抗御真菌的能力,真菌孳生速度更快,与汗水混合后,便产生体味。

• 抽烟、饮酒会使人体内产生更多的油脂分泌物,加重体味。

• 若是汗臭问题特别厉害,就要剃去腋毛,以避免汗腺的分泌物及细菌黏附在腋毛。

其次,清肝去热茶疗清体味

中医认为汗属津液一部分,血汗同源,汗出异常是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而体臭则是汗孔泄出的一种浊气,表示体内气血不和,同时感受了湿热之毒,熏蒸于体表,以致臭秽难闻。而腋窝出汗属热象,多由肝胆为湿热所致,间伴有脾胃浊滞的表现,服用一些清肝去热及利湿的汤水茶疗,再配合天然的外涂抗臭粉,便能调理身体改善问题。

诸如以下饮品:

  • 菊花绿茶饮

功效:清肝去热、缓解体臭

选材:杭菊花10克、绿茶包1个

做法:将菊花和绿茶包放入杯中,加入约500毫升热水泡成菊花绿茶饮用。

服法:每天1至2次

  • 生地麦冬茶

功效:养阴清热、生津敛汗

材料: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乌梅20克、浮小麦20克、丹皮10克、淡竹叶10克、玉竹15克、桑叶10克、甘草5克

做法:

1. 将所有选材洗净,放入汤煲内加入约5碗水中浸约30分钟。

2.煲滚后,转中小火煎约45分钟即成。

服法:每天1剂,可翻煎

  • 外用抗臭粉

材料:小麦粉、糯米粉、炉甘石粉、明矾粉各30克

用法:将上述四粉混和,适量撒敷于患处。

Tips:

当然还有很多姿势

期待大家去发现分享

最后的最后

以上,并不能快速解决狐臭问题

解决狐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只要每天保持开心

改变生活中的陋习

保持正确的姿势

就会有所改变


你觉得我很“臭”嘛?

End

注: 编辑整理:养知道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健康常识,不作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图片资源来源于网络

夏天出汗特多 试试食疗单方帮你止汗

多汗症是指患者皮肤明显出汗过多的症状,可分为全身性多汗和局限性多汗,常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其中以掌跖多汗最常见,由于汗多往往影响工作和学习,使患者非常苦恼,发生在足底多汗者,长期汗液浸湿皮肤,而使皮肤浸渍成白色,易发生脱皮、糜烂,尤以趾间为明显,有的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有的多汗症者可同时伴有臭汗症。那么,我们不妨试下用单方预防多汗症。

预防多汗症内服

1、泥鳅鱼汤

泥鳅鱼适量(250克左右),用温水洗净鱼身,去头、尾,剖腹去肠杂,用适量菜油煎至焦黄,煮汤至半碗,加少量盐调味,喝汤吃肉。适用于小儿盗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缺钙、佝偻病等。一般连用5~6天即可见效。

2、碧桃干精

取碧桃干3 000克,刷毛洗净泡4小时后水煎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混合煎液,加热浓缩,冷藏静置过夜。调整容积为3 000毫升,过滤备用。每晚服10~20毫升,7日为一疗程。主治肺结核引起的盗汗症。

3、桑叶散

霜桑叶60克,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米汤送服6克。

4、麦枣桃汤

浮小麦6克,红枣10个、干毛桃10个、冰糖30克,水煎服。主治体虚盗汗。

5、木耳汤

黑木耳、红枣各30克,冰糖适量。加水2碗,煎至剩1碗时,分次服下,每日1剂。主治体虚盗汗。

预防多汗症外治单方

1、双五子糊剂

五味子100克,五倍子100克,共研细末过筛,加入70%酒精适量,调成糊,装入瓶内盖封好备用。用时将鸽蛋大的糊剂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或不透水的腊纸上,贴在肚脐正中,并以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2、五倍子粉敷脐法

五倍子适量,研粉,每用5克,清水调糊敷肚脐,外敷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主治各种盗汗症。

3、止汗散

郁金粉2克,牡蛎粉1克,和匀以米汤适量调和,放在患儿左右乳中穴,用胶布或清凉膏贴好。24小时后更换1次,连续用3天即可。

半身出汗是什么原因?如何治疗?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牡蛎散;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头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本文给大家介绍半身出汗的原因和治疗。

半身出汗指的是半身出汗,另外半身无汗。《中医诊断学》教材认为不出汗的半身是病变的位置,可发生于左半身或右半身,也可见于上半身或下半身,半身出汗多见于风痰、痰瘀、风湿等病邪阻滞经络,卫气和营血不能正常的周流全身,导致半身肌表失去气血的滋养而导致功能失调。半身出汗、半身无汗主要见于中风病、痿病(肌肉痿弱无力的疾病)和截瘫等。现代临床报道半身出汗也可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黄帝内经》记载“阳加阴谓之汗”,提示汗液的正常排出有赖于阳气的蒸化和阴液的充足,所以阳气亏虚或阴液不足都会导致出汗异常。《黄帝内经》还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古代医家注解沮是止的意思,汗出偏沮的意思就是一侧身体无汗,偏枯的意思是半身不遂的意思,部分半身出汗的人会同时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就是上面说的多见于中风病、痿病和截瘫等,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都属于神经系统的疾病。现代临床报道一些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经过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出现半身出汗的情况,后通过辨证使用中药而治愈。

根据医学文献中关于半身出汗的记载,有名老中医认为半身出汗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精血亏虚,气虚血瘀,经脉失去滋养,经络堵塞,脑髓失养,出现半身出汗,半身不遂。治疗以滋养精血,补气活血为大法,用地黄饮子配合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减。此证在现代医学部分属于脑血管意外,用药前建议完善脑部CT或磁共振等检查,若为脑出血急性期慎用活血化瘀药。

2. 情志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痰阻,导致经脉失养,而导致半身汗出。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为大法,用柴胡疏肝散配合越鞠丸加减。

3. 更年期,肾气逐渐衰退,阴阳失调,精血亏虚,气血不和,而导致半身汗出。治疗以调和阴阳,补益精血为大法,用二仙汤加龟板、鹿角霜、桑叶等药加减。

4. 阴血不足,心肝失养,而导致半身汗出,可参考《金匮要略》百合病、脏燥等法治疗,治疗以滋养阴血,养心安神为大法,用百合地黄汤配合甘麦大枣汤为主方加减。

5. 气血亏虚,导致肢体经络失去滋养,治疗以补益气血,调和营卫为大法,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为主方加减。

6. 由于外感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外感病邪痹阻经络、汗孔,导致半身出汗,治疗以宣通气机,调和营卫为大法,风寒郁闭者,用桂枝汤配合四逆散加减;风热郁闭者,用升降散和桑菊饮加减。

7. 湿气痹阻经络,导致气血不通,经脉失去滋养,导致半身出汗,治疗以化湿通络,行气活血为大法,寒湿痹阻者用甘姜苓术汤或苓桂术甘汤加减;湿热痹阻者,用四妙散或三仁汤加减。

8. 营卫不和、枢机不利导致半身出汗,治疗以调和营卫,条畅枢机为大法,用柴胡桂枝汤加减。

所以半身汗出可见于急症,也可见于慢性病,治疗当首先排除中风等急症,若属中风等急症当尽早至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并治疗,若属慢性病可以用中药调理。

后面还会谈到更多多汗症和无汗症的知识和调理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