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痔疮和肥胖有关系吗(肥胖是不是更容易得痔疮)

时间:2025-04-02 00:27:5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痔疮和遗传因素有关!科学家分析了90多万人的基因数据

来源:生命时报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已成现代人的常见病,痔疮虽小,却令人苦不堪言,其病因一直未能明确。

痔疮发生在消化道终点,症状为肛门处疼痛、瘙痒、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多数轻度痔疮患者发现症状后,通过服用一些非处方药物或理疗就能有效改善症状,但痔疮严重需要手术治疗。

之前研究发现,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引起痔疮的风险因素,如久坐、肥胖、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便秘、排便过度用力以及抬举重物等。但美国“医学快报”网站刊文,最近有研究表明,痔疮和遗传因素也有关系。

研究人员从生物信息库和人群队列研究中选取了218920名痔疮患者和725213名健康人的基因数据,并分析他们基因组中数百万个DNA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出102个有痔疮风险的新基因组区域。这些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血管和肠道组织中,并共同参与控制平滑肌功能以及肠道上皮

、内皮结构的发育和完整性。

科学家得出结论:痔疮是由平滑肌、上皮和结缔组织功能紊乱所引起。该研究是各国科学家合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生物学的进程和基因通路的改变会促发痔疮,可能有助我们找到针对这些致病基因的替代治疗方案。”(孙开元)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人为什么会长痔疮?肛肠科医生:长痔疮的人,或有着3个原因

痔疮,作为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近年来,痔疮的发病趋势呈上升态势,其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群体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我们对痔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探究

痔疮是肛门周围血管因扩张、充血和肿胀而引发的病症。当肛门附近的静脉血管承受过多压力时,就容易形成痔疮。

这种压力的长期积累是导致痔疮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任何影响肛门周围血液循环的因素,都可能成为痔疮的诱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坐姿和站姿与痔疮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办公室白领、司机等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长时间处于坐姿或站姿

对于长期坐姿的人来说,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会受到阻碍,压力不断积聚,从而增加了患痔疮的风险。比如,长时间坐在硬板凳上,会使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受到压迫,容易发生充血,进而形成痔疮


而且,这类人群不仅习惯久坐,还往往因工作压力大而缺乏运动,这导致体内血液流动更加缓慢,进一步提高了痔疮的发生几率。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每天在电脑前工作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和活动的时间,这种生活方式无疑成为了痔疮的“助推器”。

因此,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定时站立活动对于预防痔疮至关重要长时间的久坐,不仅会使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变差,还会加大肛门部位的压力,进而引发血管扩张和肿胀,为痔疮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对痔疮的产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存在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问题,这容易导致便秘。

而在排便时,由于粪便干燥,人们往往会用力过猛,这就增加了肛门的压力,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痔疮便秘本身就是痔疮的“温床”,它导致的肛门压力过大,容易使肛门静脉血管扩张,最终引发痔疮


如果在排便时持续用力,还可能导致肛门部位血管破裂,从而引发出血,形成内痔或外痔。此外,过度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加重痔疮的症状

许多人喜爱食用辣椒和重口味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肠胃,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排便不顺畅,从而增加肛门压力,诱发痔疮。不仅如此,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长期下去,容易引发便秘、腹泻等肠道问题,这些都是痔疮发生的“幕后黑手”


所以,保持规律的饮食和良好的排便习惯,是预防痔疮的重要举措研究表明,在便秘的患者中,约有60%的人会发展为痔疮

由此可见,预防便秘对于预防痔疮至关重要。我们要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规律,避免长期便秘的发生

除了上述因素外,体重与身体素质也和痔疮有着密切的关联肥胖者由于体内脂肪的堆积,腹部压力增大,进而增加腹腔内的压力,影响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

这样一来,肛门静脉压力升高,就容易引发痔疮。随着体重的增加,肠道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不仅增加了便秘的风险,还可能导致长期的肛门压力积累。


尤其是那些腹部脂肪较多、肌肉较少的人群,患痔疮的几率更高。他们通常缺乏运动,导致新陈代谢减缓,肠道蠕动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便秘和痔疮的发生。

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人,长期承受的腹部压力,更容易引发痔疮。此外,肥胖还会加重身体负担,导致血液流动变慢,久而久之,静脉血管容易扩张,从而形成痔疮。

当痔疮已经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有口服药物和外用药膏。口服药物通过改善肠道功能、促进排便来缓解便秘,减轻痔疮症状


外用药膏则可以减轻局部的疼痛、肿胀和瘙痒,缓解炎症,为患者提供暂时的舒适感。然而,药物治疗通常只能控制症状,无法根治痔疮。

如果痔疮症状严重,无法通过药物缓解,或反复发作,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痔疮切除术、痔疮套扎术,以及近年来的微创手术,如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等


手术治疗通常能较为彻底地解决问题,尤其适用于病情较重的痔疮患者,但术后需要注意休养,以避免复发。手术治疗痔疮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痔疮切除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仔细地将病变的痔组织切除。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彻底地去除病灶,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


因此,在进行痔疮切除术时,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痔疮套扎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特殊的器械,将小型橡胶圈套扎在痔核的基底部,利用橡胶圈的弹性阻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其逐渐缺血、坏死并脱落。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创伤较小,患者的恢复也较为迅速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如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等也逐渐应用于痔疮的治疗中。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能量对痔组织进行烧灼,使其凝固、坏死

这种方法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冷冻治疗则是通过低温使痔组织冻结、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微创手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依据痔疮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如果痔疮症状较轻,药物治疗可能是首选;而对于严重的痔疮,手术治疗则更为合适。其次,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例如,对于年老体弱或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创伤较小、风险较低的治疗方法。此外,患者的个人意愿和生活需求也应该被充分尊重。

有些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微创手术,以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总之,痔疮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加强运动、控制体重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痔疮的发生

而对于已经患有痔疮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自身身体状况,在医生的专业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人为什么会长痔疮?肛肠科医生:长痔疮的人,或有着4个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参考文献:《中华肛肠病学杂志》2023年临床研究综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痔疮发病机制研究、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南


痔疮作为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困扰着数以亿计的人群。很多人讳疾忌医,直到症状严重才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了解痔疮的成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困扰。从医学角度看,痔疮并非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痔疮本质上是肛门垫组织的病理性改变,正常情况下,肛门垫是一种富含血管的组织,对维持肛门的正常闭合和排便功能至关重要。当这些组织发生异常增大、下垂或破裂时,便形成我们所说的痔疮。根据发生位置,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类型。

长期在肛肠科临床工作中发现,导致痔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长期便秘或排便习惯不良是痔疮形成的主要诱因。便秘时,过度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内压力,导致直肠静脉丛充血,长期如此会使静脉壁扩张,弹性减退,形成痔疮。

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痔疮患者有明显的便秘史。值得注意的是,不规律排便同样有害,如习惯性憋便或长时间如厕玩手机,都会导致肛门直肠区域血液循环障碍。

排便过程中的姿势也很关键。现代马桶设计使排便时需要直角坐姿,这种姿势无法完全松弛盆底肌肉,增加了排便难度。

而蹲厕则能自然打开肛门括约肌,降低排便压力。一项涉及320名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坐便的人群痔疮发病率比使用蹲厕者高出28.4%。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痔疮的第二大原因。现代人饮食精细化程度高,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弱,粪便干硬。

特别是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模式,会显著增加痔疮风险。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多会刺激直肠黏膜,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充血,加重痔疮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痔疮患者中有超过70%存在不同程度的饮食问题。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25克的人群,痔疮发病率是正常膳食纤维摄入人群的2.6倍。水分摄入不足也会导致肠道内容物硬化,增加排便困难。

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正成为痔疮高发的隐形杀手。现代办公室工作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坐着,盆腔血液循环受阻,静脉回流不畅,直肠静脉压力增高。

一项针对5000名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显示,每日坐姿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群,痔疮发病率比活动型工作者高出43%。

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变化也是痔疮形成的重要原因。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直肠静脉,加上孕期激素变化导致静脉壁松弛,痔疮发生率明显上升。

数据显示,约40%的孕妇在妊娠晚期会出现痔疮症状。同样,长期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直肠静脉丛压力增高,也是痔疮的高发人群。

年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弹性下降,肛门垫支持组织退化,50岁以上人群痔疮发病率显著升高。肥胖人群腹腔压力增大,也是痔疮的高危人群。

痔疮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患者直到出现明显不适才意识到问题。常见症状包括排便时出血、肛门不适或瘙痒、肛门肿物脱出等。

值得警惕的是,直肠出血并非都是痔疮引起,还可能是结直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表现,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针对痔疮的预防和缓解,以下建议具有实际意义:改变排便习惯,建立规律排便时间,避免过度用力和长时间如厕;增加富含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摄入,每日保证30-35克膳食纤维;工作间隙主动起身活动,避免久坐不动;针对性盆底肌肉训练,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使用温水坐浴缓解症状,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

痔疮治疗方案应个体化,轻度痔疮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控制,如橡皮筋结扎、硬化剂注射等;中重度痔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微创手术如PPH、TST等已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痔疮虽常见但不可忽视。很多人羞于就医,导致病情加重。临床中常见患者等到痔疮嵌顿、血栓形成才就诊,增加了治疗难度和痛苦。痔疮反复发作还会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引发排便控制问题。

认识痔疮的成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不妨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存在上述痔疮高风险因素?如有不适症状,请放下心理障碍,及时就医。

肛肠科医生每天接诊大量痔疮患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你或许会问:痔疮真的那么常见吗?答案是肯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群中约有5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痔疮困扰。这个数字提醒我们,痔疮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排便健康,才能远离痔疮的困扰。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