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人长时间宅家,缺少运动、吃得多、作息不规律等,大人孩子都不知不觉胖了一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3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最近体重增加了,其中体重增加的女性为74.2%,略高于男性(73.0%)。减肥自然成了许多人在这个春天的新目标。
运动减肥、节食减肥、针灸减肥、药物减肥、手术减肥……如今减肥的手段五花八门,哪种减肥方法效果最好呢?哪些人才算是肥胖呢?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超重与肥胖减重联合门诊负责人、减重手术专家孟凡强博士。
超重“警戒线”:BMI24~27.5或女性腰围超过80cm
肥胖主要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种。孟凡强告诉记者,单纯性肥胖不是什么病因引起的,就是吃多了,即摄入热量超过释放热量,余下很多热卡,这些热卡变成脂肪存积在体内变胖。继发性肥胖就是能够找到病因的,比如水钠潴留引起的组织水肿,体重异常增加;或皮质醇升高引起的机体脂肪沉积。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肥胖?孟凡强解释说,体重指数BMI>24为异常,BMI>27.5以上就是肥胖。肥胖分为三度:BMI27.5~30是一度肥胖,BMI30~35是二度肥胖,BMI>35是三度肥胖。这个指标适合亚裔人口的肥胖标准,此外,还有WHO(国际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肥胖指标,国际标准要比亚裔指标值稍大一些。“因为欧美人群整体上会比亚裔人口胖,欧美的肥胖数值要比咱们大2.5左右。”孟凡强说。
“有人说全身胖是种病,肚子胖真要命。腰围、腰臀比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指标,腰围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腹型肥胖。”孟凡强说,标准的腰围指标值是男性不超过85cm,女性不超过80cm。如果男性超过85cm,就算不健康;超过90cm,就是腹型肥胖。孟凡强给出了一个“警戒线”标准:男性腰围超过85cm,女性腰围超过80cm,或体重指数BMI24~27.5,具备其中任一条件就要到医院看专业减重门诊。
肥胖本身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肥胖跟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一对一的,父母胖孩子不一定胖。肥胖与生活方式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像亚裔人一般不容易胖,但是我们的孩子到欧美国家时间待长了也容易胖,这就是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孟凡强说,如果一家人父母孩子都胖,那孩子的肥胖可能跟遗传沾点关系,但主要还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肥胖看似不是严重的病,但却是很多慢病的“根”
孟凡强说,肥胖看似不是严重的病,但好多病的“根”都在肥胖上,其实减肥也就是治病,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比如痛风病人会去看风湿科,有的脂肪肝、反流胃炎的病人会到消化科,有的人哮喘、打呼噜比较重会去看呼吸科或耳鼻喉科,他们都不会去看减重门诊,但实际上这些疾病可能是由肥胖引起的。目前已知的20多类肿瘤都与肥胖有关,体重超标的人得肿瘤几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据记者了解,中日友好医院多学科联合减重联盟由内分泌科、普外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呼吸科、消化科、中医科、心内科、肾内科、骨科、妇产科、心理科、麻醉科、护理等近20个专业、30多个大夫组成,根据每个病人的身体情况“因症施治”。作为这个联盟的召集人,孟凡强说:“一个病人身上可能带多种疾病,有些病不是我这个专业看的,需要另外一个专业医生来看时怎么办呢?此时就不需要病人自己再排队挂号,我会在诊断结果上盖个章,病人拿着这个盖章诊断找到推荐的医生获得加号,能及时获得医生的诊治。比如一个肥胖病人去看高血压,看高血压的同时,医生会推荐他去治疗肥胖,把肥胖问题解决了。当这个病人瘦下来之后,血压也会降下来,也就不需要再去看高血压了。” 这种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联合减重的模式,不仅在患者就医流程上简单了许多,效果也更好。
三餐不能断顿,每顿应减量,管住嘴躺着都能瘦
有人减肥靠“饿”,甚至晚餐都省了。那么,不吃晚餐能减肥吗?孟凡强说,不吃晚餐能减肥,但不科学、不持久,还会带来很多新问题。
“吃不胖,喝不胖,算计不到就发胖”。不吃晚餐减肥的前提是早饭、午饭吃得不多,中间没有加餐,因为热卡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人体一天需要的热量是有限的,虽然你没有吃晚饭,但当天摄入的总热卡如果很多,也是不行的。
正确的减肥餐吃法是“三餐不能断顿,但每顿应该减热卡总量”。“我们要均衡营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这些营养元素都要摄入,但是总量上要控制。”孟凡强打比方说,一盒饭端上来你不能全吃,只需要吃其中的一半饭、一半菜。每顿保持固定饭量,一个月后可以看看自己体重减下来多少斤。一个月减掉3~5斤体重比较合适,如果减掉的比这少,看不出来效果容易没信心坚持下去,减多了又容易反弹。有些人为了控制体重,吃白水煮菜,孟凡强说,这种方法尽管可以控制体重,但不建议。因为有些油脂性食物对身体是有益的,长期不吃也不行。
孟凡强提醒,肥胖的人不适合喝含糖饮料,果汁、牛奶、豆浆都要适量,这些饮品会不知不觉把热卡带进体内,最好喝白开水或矿泉水。他说,“多喝水不增加热卡,还有助于把身体内代谢的废物排出去。”
孟凡强强调,不论你吃啥,只要把食物的热卡“卡”住了,不但胖不了,而且还会减重,如果同时能适当迈开腿,体重还会往下降。“如果管住嘴的话,躺着都能瘦,相反,即使剧烈运动了,管不住嘴依旧还会胖,因为在剧烈运动后,会消耗大量能量ATP,使得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产生强烈的摄食愿望,假如运动后再吃顿火锅,就等于白运动了。” 孟凡强说。
跟朋友聚餐或过节时是否可以偶尔多吃点儿?孟凡强认为,偶尔还是可以的,但一个月不要超过4次。他说,这顿吃多了,以后稍微控制点量就可以了。从整月、整年来看,摄入的少,消耗的多,人的体重就会下降,而长期坚持下去,人就会慢慢瘦下来。如果做不到“管住嘴,迈开腿”,最后就只能靠减重代谢手术来治疗肥胖了。
孟凡强特别强调,体重管理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想一蹴而就。胖不是一天胖上来的,瘦也不要想一天就瘦下来。正确的“减肥渠道”是通过生活方式来干预,养成健康自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长久坚持下去,不仅可获得漂亮的体形,也会拥有健康的体质。(记者杨娜)
许多人以瘦为美,减肥成了他们的“终身事业”,虽然其中一些人只是喊喊口号而已。目前的减肥方法无非就是运动、节食、吃减肥药乃至令人不寒而栗的抽脂、切胃等。只要不是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的继发性肥胖,真正有效的减肥方法也只是“管住嘴,迈开腿”而已。节食并非盲目地不吃不喝,而是在保证身体所需各种营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否则有可能损害健康。运动量要适度,运动方式也要科学,否则会给身体造成负担。
一些不想“辜负”美食,也不想运动的人,则幻想未来科学技术能发展到让人想瘦就瘦的地步,从而实现自己的减肥梦,即“科技憧憬减肥法”。不过,在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为了身材更好,为了更健康,还是继续“管住嘴,迈开腿”吧。
作者:詹静珍
来源: 今晚报
肥胖是由于遗传、环境等特定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使体重超常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分为: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人数的95%,遗传因素、活动少、高热量饮食是主要原因;继发性肥胖,约占肥胖人数的5%,常为下丘脑、垂体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社会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都说运动减肥,但也有很多肥胖患者运动后减肥效果不明显,那么肥胖患者到底该怎么运动呢?
减肥最佳运动项目是有氧运动,大肌肉群参与的动力型节律性有氧运动是目前普遍认为有效的减肥运动。功率车和走跑相结合,对肥胖者而言是优先推荐的运动项目。近年来研究显示,力量性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发达、增加瘦体重,从而提高静息时的代谢水平,增加能量消耗。伸展运动可增加柔韧性,减少运动损伤。在选择具体运动项目时,应根据个人兴趣和健康状态区别对待。有氧运动结合适当力量性运动和伸展运动是当前科学减肥所提倡的。下面就来看看看肥胖患者可以怎么减肥:
(1) 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身运动和增强肌力的静态运动。全身运动可以促进体内脂肪消耗,增加肌肉组织血流量和増强心肺功能。静态运动可以增强肌力,防止肌肉组织丢失,提高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选择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可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病、工作特点(如体力或脑力劳动)、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及个人爱好而定,强度大的运动项目有游泳、慢跑和各种球类运动,强度小的运动项目有保健操、健身转腰运动、步行、保健按摩、太极拳、太极剑、练功十八法等。保健操及健身转腰运动动作简单,活动量可大可小,适于高龄及体弱老年人。
(2) 肥胖症患者的运动方法:运动中机体供能的方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无机供能,即在无氧或氧供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靠ATP-CP分解供能和糖原无氧酵解供能(即糖原在无氧的情况下,分解成为乳酸同时供给机体能量)。这类运动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约1-3分钟)。800米以下的全力跑、短距离冲刺都属于无机供能的运动。另一类为有氧供能,即运动时能量主要来白糖原(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由于运动中供氧充分,糖原可以完全分解,释放大量能量,因而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这类运动,如5000米以上的跑步,1500米以上的游泳,慢跑、散步、迪斯科、交谊舞、自行车、太极拳等都属于这类运动。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