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皮下脂肪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和内脏脂肪型肥胖的区别)

时间:2025-03-31 22:39:5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警惕!你可能是\u0026#34;隐形肥胖\u0026#34;高危人群:瘦子的皮下藏着致命脂肪!

清晨的体检中心走廊,26岁的白领小林捏着报告单的手微微发抖,B超单上"中度脂肪肝"的诊断让她难以置信。身高165cm、体重52公斤的她,在闺蜜眼中是令人羡慕的"吃不胖体质",此刻却被医生严肃告知内脏脂肪已严重超标。这不是都市传说,北京协和医院最新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下人群中,隐性肥胖患病率已达37.2%,且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

一、瘦子的皮下藏着定时炸弹

"隐形肥胖"这个医学概念正在颠覆传统认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营养报告》显示,我国有1.4亿成年人看似标准体重,实则体脂率严重超标。这类人群的BMI指数往往在18.5-23.9的正常区间,但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发现,男性体脂率超过20%、女性超过30%的占比高达42.7%。

更可怕的是内脏脂肪的堆积。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教授指出,一个体重50公斤的女性可能携带3公斤的内脏脂肪,这些脂肪包裹着肝脏、胰腺等重要器官,持续分泌炎症因子。临床数据显示,隐形肥胖者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提升67%。

35岁的程序员张先生就是典型案例。坚持素食三年,体重维持在68公斤的他,在年度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已达6.8mmol/L,血管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医生解释,长期久坐、高碳水饮食导致他的内脏脂肪厚度达到危险值12cm,是正常值的2.4倍。

二、现代生活的温柔陷阱

外卖平台的大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上班族日均摄入精制碳水达480克,超出推荐值60%。便利店里包装精美的0糖饮料,实际可能含有麦芽糊精等隐形碳水。我们正在被精心设计的现代饮食文化悄然"投毒"。

运动误区同样触目惊心。Keep平台用户调研显示,62%的减肥者迷信局部瘦身,每天做200个卷腹却从不做有氧运动。健身教练李娜指出:"这种训练模式反而会让皮下脂肪更顽固,内脏脂肪持续堆积。"

职场压力正在催化代谢危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持续处于高皮质醇状态的白领,内脏脂肪堆积速度是普通人的1.8倍。深夜加班时的一块提拉米苏,可能让胰岛素在凌晨三点仍处于紊乱状态。

三、破局者的生存指南

自测隐形肥胖有三大黄金指标:腰围(男≥85cm,女≥80cm)、腰臀比(男>0.9,女>0.8)、体脂率(男>20%,女>30%)。家庭体脂秤的测量误差较大,建议每月到专业机构进行InBody测试。

饮食改造需要智慧。广东省中医院营养科主任郭丽娜推荐"彩虹餐盘法则":每餐保证5种颜色食材,用三文鱼替代猪肉,选择GI值低于55的杂粮饭。上班族可以准备富含omega-3的坚果包,下午茶时间补充10颗杏仁或6粒腰果。

运动处方必须精准。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高强度有氧运动结合2次力量训练。通勤族可以把地铁出行改为骑行,利用碎片时间做10分钟HIIT训练。办公室抽屉里备一根弹力带,久坐1小时后进行3分钟肩背拉伸。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健康认知:体重秤上的数字不再是唯一标准。当某天你发现穿得下S码裙子却爬三层楼就气喘时,当体检报告出现血脂异常箭头时,请记住:真正的健康是体内每个细胞都能自由呼吸。转发这篇文章,或许能唤醒某个正在用节食摧毁代谢的闺蜜,拯救一个被内脏脂肪侵蚀的家人。毕竟,在健康这场战役中,最大的胜利是防患于未然。

一分钟,带你了解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的区别

你是否总为腰腹赘肉烦恼?明明体重相近,有人“苹果肚”显胖,有人“梨形臀”却健康风险更低?其实,脂肪也分“内外阵营”——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它们的危害和减脂方法大不同!今天带你快速读懂两者的关键区别,找到最适合你的减脂方案。


1. 位置不同:谁是“外衣”,谁是“盔甲”?

➡️皮下脂肪:藏在皮肤下方,用手能轻松捏起,常见于腰腹、臀部和大腿,是导致“游泳圈”“大象腿”的元凶。

➡️内脏脂肪:包裹在肝脏、胃、肠道等器官周围,从外观难以直接判断。若腰围超标(男性≥85cm,女性≥90cm),且腹部触感硬实,需警惕内脏脂肪过多。

⭐小贴士:内脏脂肪虽看不见,却是“隐形杀手”,过量会增加脂肪肝、糖尿病等风险。


2. 健康风险:谁更“危险”?

➡️皮下脂肪:主要影响体型美观,长期过量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相对可控。

➡️内脏脂肪:代谢活跃,会释放炎症因子,直接干扰器官功能,更易诱发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甚至癌症。30-40岁男性内脏脂肪超标比例高,与应酬多、久坐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3.减脂策略:对症下药才高效

➡️减内脏脂肪:控碳水 高强度运动

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甜食),增加优质蛋白(鸡蛋、鱼类)和健康脂肪(深海鱼、坚果)。

运动:优先选择HIIT、游泳等全身性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提升代谢。

➡️减皮下脂肪:均衡饮食 局部塑形

饮食:无需极端控碳,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膳食纤维和低升糖食物。

运动:全身减脂(如慢跑、跳绳)结合局部训练(如卷腹、深蹲),并补充蛋白质防皮肤松弛。


4.自测小技巧:你是哪种脂肪型?

苹果型身材(腰粗、肚硬):内脏脂肪偏高,需优先干预。

梨型身材(臀腿肥胖、触感软):皮下脂肪为主,减脂需耐心。

建议通过医院体脂分析或CT/MRI精准判断脂肪分布,制定个性化方案。

脂肪并非全是“坏蛋”,适量皮下脂肪能保暖、保护关节,而内脏脂肪超标则需警惕。科学减脂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先辨类型,再选方法!从今天起,别再盲目节食,用对策略,健康与身材才能兼得!

(本文综合医学观点,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

皮下脂肪真的好减吗?

在说减肥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不少人会提到皮下脂肪这个概念。

知道归知道,那你有认真了解过吗?

首先我们需要对脂肪有个简单的了解。

脂肪包括脂和油,固态的为脂,液态的为油。油和脂都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一类化合物,食物中的脂肪和人体脂肪一样,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

脂肪不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脂肪是产能最高的营养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成分,是热的不良导体。

其中皮下脂肪,能防寒减震,防止体热散失,有助于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固定和保护体内的重要脏器。

食物中的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溶剂,可以促进它们的吸收利用,同时食物中的脂肪能够提高食物的外观性状,用适量油烹饪食物可以增加食物的色香味,进而刺激食欲。

人体脂肪(俗称:肥肉),是指人体脂肪并不仅仅指外在我们看得到的肥肉,还有很多是我们看不到的。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人体脂肪=血脂+体脂

血脂指的是存在于血液之中的脂肪,体脂则指的是身体的脂肪。

因此,简单的来说,人体的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就是分布在人体皮肤以下的脂肪。内脏脂肪是指分布在胃、肠等周围的脂肪。

皮下脂肪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在真皮层以下,深层筋膜层以上被浅筋膜包裹的储能细胞。 与贮存于腹腔的内脏脂肪组织和存在于骨髓的黄色脂肪组织对应,共同组成人体的脂肪组织。 皮脂就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约有2/3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断人体的肥瘦情况,而且还可以用所测的皮脂厚度推测全身脂肪的数量,评价人身组成的比例。

皮下脂肪主要的作用有 绝热 和 贮存 。

皮下脂肪是人体储存‘余粮’的主要场所。在冬眠的哺乳动物中,皮下脂肪几乎提供过冬的全部能量;长途迁徙的鸟类也由皮下脂肪提供大部分能量供应。 因为人类身体缺少毛发,所以脂肪的保暖作用对早期人类相当重要。有说法寒冷刺激脂肪组织的生成,在寒冷地区长期生活发展的人种皮下脂肪也更易堆积。

然要说怎么减皮下脂肪,那么内脏脂肪怎么都要需要提几句。

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糖、油脂等都会转化成脂肪,其中的一部分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附着在内脏的表面形成内脏脂肪,在空腹时或是运动后给组织器官提供能量。

当我们摄入过多油脂或缺乏锻炼的时候,内脏脂肪就会过度堆积,但内脏脂肪的堆积有时并不会在体型上有所表现,所以,有些人明明看起来不怎么胖,却患有脂肪肝。

如果把人体比作银行的话,内脏脂肪它就像银行里的活期存款,可以随用随取,当身体需要脂肪来供能的时候,最先调动的就是内脏脂肪。一般锻炼强度达到或者强度低但是时长达到一定量,那么人体最先消耗的一定是内脏脂肪。

所以,如果你属于内脏型肥胖,那么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使得消耗大于摄入,那么持之以恒一定会瘦。当然,从饮食上减少过多的脂肪摄入,防止内脏脂肪的堆积是最根本的。

与内脏脂肪相比,皮下脂肪堆积危害并不大,只有一个外形不怎么美观这个小缺点,可以说很可爱了~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脏和抵御寒冷。

还是用银行来比喻,内脏脂肪是活期存款,那皮下脂肪是定期存款,依靠每天的饮食进行储存,相当于身体的一个保护层,所以,它是绝对不会轻易消耗的。当你进行长时间有氧运动的时候,身体仅靠“活期储蓄”已经支撑不下去了,血液内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就会上升,刺激皮下脂肪分子慢慢分解消耗。

最后总结一些,内脏脂肪相对皮下脂肪更好减,皮下脂肪是体内隐藏的最深的。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