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会增加今后过度肥胖的风险吗?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幼年时期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可能导致永久的消化道改变,从而增加成年后过度肥胖和代谢异常的风险。8月14日,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lauram.cox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的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事实上,有研究曾将幼年使用抗生素同日后多种身体状况相关联。比如,去年一项调查称,小于1岁的婴儿使用抗生素,患上湿疹的风险会增加40%。另一项更新的调查表示,幼儿使用抗生素,以后会增加哮喘的风险。两项研究都提到了抗生素对于消化道益生菌的干扰,使幼儿更易于患病。无独有偶,cox和他的同事报道了一个相类似的发现:给幼年小鼠注入抗生素会改变其肠道的细菌,从而改变身体代谢机制,使其体重更容易增长。
研究人员对六组不同的老鼠模型进行了一系列超过5年的实验。其中一项实验证明,在子宫内暴露于抗生素环境下的小鼠有着更多的脂肪。研究人员将两组(抗生素组)小鼠于分娩前一周和断奶后分别暴露于低剂量青霉素中,并持续终生;第三组(对照组)小鼠则没有被注射抗生素。
结果显示,两组抗生素组小鼠都有脂肪量的增长。然而,在子宫内就开始接受青霉素的小鼠脂肪更多。cox博士说:“这显示了小鼠越早地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代谢功能将会愈加受损。”而且,当小鼠都被供给高脂肪的日常饮食后,相比对照组小鼠,接受抗生素的老鼠变得更胖了。
除了体重的增加,抗生素组小鼠也有高水平的空腹胰岛素和肝的再生和解毒相关的基因改变。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效果与代谢失调的过度肥胖患者相似。
那么,小鼠体重的增加是因为被改变的消化道菌群还是抗生素?为了查明这一点,cox和他的同事提取了小鼠体内消化道细菌,经过青霉素处理后移植到3岁(相当于人类婴儿断奶的年龄)小鼠的消化道内(这些小鼠没有接触病菌和抗生素)。对照组老鼠接受的消化道菌群未经青霉素处理。
结果显示,接受青霉素处理微生物菌群的小鼠体重增加,而对照动物则没有,说明脂肪量的增长是因为被改变的消化道菌群而非抗生素。
而且,研究人员从中发现,早期的抗生素处理降低了小鼠肠道内四种可能具有保护性功能的菌群数量,例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分节丝状菌(candidatusarthromitus)、支原体科的allobaculum属和rikenellaceae家族尚未命名的细菌。
对此,cox表示:“我们感到很兴奋,不仅是因为我们想要了解过度肥胖产生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想要探究其解决方案。而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四种保障健康有机体的候补选项,使其在抗生素治疗后得以恢复。”(王菲)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大学毕业,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娘娘说:
看到一条和孩子有关的新闻,吓死了众多爸爸妈妈……于是,娘娘就有话说了。
搞清楚!抗生素和孩子肥胖有毛关系?
这两天,一条有关抗生素和儿童肥胖的新闻,大概又让很多爸妈吓了一跳——据多家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青年研究人员,经3年多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相应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环境国际》上。
于是,爸爸妈妈们在众多媒体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标题:
《江浙沪儿童体内检出兽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抗生素暴露可致儿童肥胖》
《研究称江浙沪儿童肥胖可能与抗生素暴露有关》
连港媒也来凑热闹——《港媒:内地胖童多与环境含大量动物用抗生素有关》
抗生素?导致肥胖?哎西,什么鬼!谁在害我们的孩子?太可恶了!吃的喝的都只能买进口的了!还能给孩子吃什么呢……就酱紫,爸妈圈又沸腾了,又愤怒了,又手忙脚乱了,又小心翼翼了。
表慌!周娘娘我说,咱们能不能先稳一稳,看清楚再叫好伐。
随便百度或者谷歌一下就能发现,人家复旦大学的研究是说,在他们抽取的样本中,也就是500多个上海本地孩子的尿液中发现了很多种抗生素,其中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的联系。研究人员也解释说,这表明主要来自食品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之间正向关联。
看看上面这段文字里被我标黑标粗的那些字,表跟我说你看懂了,很多人铁定没明白。
首先,“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虽然是一个关于抗生素的偏正短语,但它们真的和我们平时说的抗生素不一样。平时那些新闻里人人喊打,生活中又被很多爸妈喜欢得不得了的抗生素,主要是指医用抗生素。
如果你愿意同一条新闻多看几家媒体报道,并寻根究底的话,就不难发现,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早就出来解释过了,医用抗生素作为一种“短期高剂量暴露”的使用,和儿童的超重及肥胖之间,没有发现有意义的联系。而来自食品或环境中的抗生素暴露是“长期低剂量暴露”,因此抗生素的暴露模式,可能是影响其促进儿童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人家的研究明明说了是“兽用”,很多媒体却在标题、导语甚至正文的大多数部分都有意忽略了“兽用”二字,真是“唯恐爸妈不乱”啊。也难怪那么多爸妈都惊呼“吓死宝宝了”。
更重要的是,复旦大学的研究中说的是,兽用抗生素和儿童肥胖之间有“明显联系”、有“正向关联”(你可以再看看上面那段被我标黑的文字)。这怎么理解呢?这些词都只能说明“兽用抗生素”和孩子的肥胖之间有关系、有联系,但关系和联系不等同于因果联系,而且人家研究人员也说了,有没有因果了联系,这是下一步才研究的重点。
也就是说,未必就是兽用抗生素导致了儿童肥胖。比如说,胖妞韩梅梅是个肉食姑娘,天天吃肉,很不巧她吃的肉里含有了兽用抗生素,于是她的尿液里比检出了兽用抗生素。那么,就可能不是兽用抗生素导致了她的肥胖,而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才是让韩梅梅成为胖妞的“罪魁”。再比如说,服用某些其他药物A,或是有某种生活习惯B的孩子,体内的抗生素不容易代谢出去,而药物A或习惯B正好会导致儿童肥胖,那么“罪魁”就有可能是AB,而不是兽用抗生素了。
周娘娘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我虽然不能对复旦大学这份牛×研究进行准确无误的分析讲解;但是,作为从五道口男子理工学院毕业的,学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现代生物学的文科生,作为一个北京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太太,作为一个前媒体工作者,我还是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很多更重要的信息、比吓死人的标题更重要的信息。
最后,抛开新闻不论,抛开某些媒体无底线标题党不论,抗生素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然而,“重视”的方法和态度真的正确吗?
一方面,我们有多少患者,一边对着抗生素滥用的新闻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不得诅咒医院医生医疗体制的祖宗十八代,一边却总觉得,排了队挂了号看来医生,那就总得开点药吃吃,弄点水挂挂,不然挂号钱不就白花了嘛。
另一方面,要整治抗生素滥用,也绝不是一刀切的“不让用”那么简单,绝不是每个医院给限额不许超那么粗暴。不同病种、不同硬件设施、不同病人情况,不同地区特点,甚至,中国独特的医患关系,这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医用抗生素的使用。
既然抗生素滥用(包括医用、兽用等抗生素)这个沉珂,不是一天积累下的,那么它的解决自然也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
当“抗生素”成为了一个人人喊打的词,成为了一件要追求“政治正确”的事情时,这本身就又成了新的毛病——“抗生素”滥用的社会疾病。这才是我们,包括每一个父母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大学毕业,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更多内容请关注头条号或微信号“娘娘说”(nianiashuo)
现在甩不掉的肉,也许都是小时候吃进去的药……
新研究显示,给小孩子重复使用抗生素不仅与体重增加有关,而且这一影响会延续整个人生。研究刚刚发表在10月21日的肥胖国际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上。
巴尔的摩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们跟踪了美国16.4万青少年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他们中的21%在孩童时期收到了7次或以上的抗生素处方。
在15岁之前服用过7次或以上抗生素的儿童会多长3磅肉。而且研究者还说,这是缺少完整数据的结果,实际上可能长胖的更多。
研究领导者Brian Schwartz说:
“你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也许在你儿童时付下抗生素开始就被永远改变了。我们的数据显示,每给儿童吃一次抗生素,他们增加体重的速度都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所发现的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但到底为何会如此还是有迹可循的。之前曾有研究发现,重复使用抗生素会永久性地改变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细菌平衡。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方式和人体吸收的热量多少,最终导致体重增加。
Schwartz建议,除非非常必要,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尤其是给小孩子:
“从我们现在已知的所有事来看,医生做好看门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要让年轻的患者远离长期看来不但没有帮助反而还会伤害他们的药物。
总之,虽然现在抗生素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朗,但还是尽量少吃为妙,毕竟就算不加上这条,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也已经不小了。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