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万力闻
孩子长得胖,并非好事!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
我国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
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
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也达到了6.8%
这意味着,每100个孩子中最少就有6个体重超标。
据预测,到 2030 年,
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 31.8%。
也就是说,
3 个孩子中可能就会有 1 个存在肥胖问题。
儿童肥胖问题不容乐观。
“梦中情孙”成“老病号”
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张明英主任发现,近年来,来求医的肥胖儿童越来越多,有时候半天门诊50个号,就有十几个肥胖导致疾病的孩子。
作为儿科内分泌领域的专家,张主任告诉记者,判断孩子是否有肥胖问题,家长可以多关注“肚子”——如果孩子有些胖但体型匀称,问题就不大,但如果孩子的腹围大,也就是肚子特别大,甚至已经出现黑棘皮和皮肤紫纹,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就诊。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胳膊胖得像小藕节一样的小胖子,那种爷爷奶奶都稀罕的‘梦中情孙’,却是医院的‘老病号’。”
张主任介绍,肥胖是导致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如哮喘和睡眠呼吸暂停,一些老人说孩子是“落了病根”,其实是不准确的。
真正病因是肥胖可引起气道变窄、气道塌陷和气流阻塞,睡眠呼吸暂停可对气道和肺造成损伤,气道黏膜中的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可能进一步加重肥胖和睡眠呼吸暂停。
究其原因,其实肥胖才是“病根”。
与“多吃”和“少动”有关
“与某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不同,95%的儿童是单纯性肥胖。”张主任认为,儿童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可能与遗传、营养过剩、吃零食、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有关。
来到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肥胖儿童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家庭膳食营养过剩、长辈的溺爱、父母工作生活的忙碌、家长减肥知识的匮乏。不科学的减肥方式导致父母即使意识到了孩子的肥胖,也很难干涉孩子的生活方式,无法控制体重的不断飙升。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补营养’,这肯定是不对的。”张主任说,孩子和老人的体质不一样,孩子日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类营养通过均衡合理的日常饮食即可获取,而给孩子吃人参、燕窝等补品,包括吃有很多食物添加剂的零食,只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负担,一旦造成过度肥胖,出现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父母肥胖,孩子大概率也肥胖
“我对一位肥胖患儿的家长建议说,给孩子少吃零食,尽量避免把大量不健康食物带回家,但这位妈妈却一脸无辜地反问,孩子不吃,她自己得吃,所以家里肯定会有零食。”
对此,张主任告诉记者,肥胖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据统计,父母之一肥胖时,子代发生肥胖的概率比正常儿童高2~3倍,父母均肥胖的情况下,子代发生肥胖的概率增至15倍。除了与遗传基因有关,还有一个原因是肥胖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作为孩子的第一模仿人,如果父母每天都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孩子肯定也会有类似的习惯。
当心成人病缠上肥胖儿童
“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2.6倍、4.3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为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针对儿童肥胖,张主任见过太多令人叹息的病例:年仅3岁就体重过百的男童每晚只能坐着入睡;因肥胖而抑郁的女孩需要在精神专科医院长期治疗;还有那些因父母不科学喂养患上2型糖尿病年幼的孩子们,得知需要终年治疗时满怀哀伤的眼神……
张主任告诉记者,和成年肥胖患者一样,儿童也会出现因为肥胖导致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部分儿童还会因肥胖导致性腺发育障碍,女孩可能会出现性早熟,男孩也可能出现隐匿性阴茎等性征发育障碍,同时还可能出现骨龄提前,甚至影响孩子的成年终身高。同时,医学统计数据也显示,小时候的肥胖,会增加成年以后发生癌症的风险。
最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体型变化,体力下降以及肥胖后的各种令人难堪的症状,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自卑、孤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
儿童减重与成人减肥有区别
儿童青少年减重与成人减肥存在显著差异,张主任指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减重不仅要减少体脂,还需确保摄入均衡营养以支持正常生长发育。减肥药物对于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有争议,是不推荐首选的。同时,不建议通过节食减重,也不建议短期内快速减重,因此,成人常用的减肥方法并不能全部适用于儿童青少年。
据介绍,儿童肥胖症的治疗核心是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帮助患儿降低体脂至正常水平,同时确保其健康和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运动、行为习惯和心理支持。
张主任强调,肥胖儿童减重应在保证三餐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食物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家长要避免盲目使用减肥药物或简单粗暴地减少孩子的饮食,更不应追求短期效果。特别是对于合并基础疾病或体重严重超标的儿童青少年,应在医院和医学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科学、个性化的减重方案,以确保健康和安全。
帮孩子减重,家长可以做这些
管住嘴、迈开腿,改善生活习惯,是减重的不二法则。
据张主任介绍,小儿肥胖症的治疗,首选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以及家长们的监督合作。
清淡饮食,不挑食偏食,
不暴饮暴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果汁不建议给孩子喝,
即使是鲜榨果汁,
在榨取过程中有营养的膳食纤维被扔掉,
只留下了大量的果糖。
如果课业压力大,
也应该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身体,
比如上学和放学时让孩子多走一走,
课间休息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站一会儿。
睡眠不足的儿童
肥胖风险增加56%~89%,
睡眠不足会导致一些激素水平
改变从而增加饥饿感,促进食欲。
所以最好保证孩子
每日8-10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长。
来源: 天津日报
肥胖与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不仅增加血压控制难度,还促进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于今年3月发布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概念并制定了诊断流程。
《共识》建议伴有下述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肥胖继发性病因临床评估及确诊检查:
(1)向心性肥胖、水牛背、锁骨上脂肪垫;满月脸、多血质;皮肤菲薄、瘀斑、宽大紫纹、 肌肉萎缩;
(2)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
(3)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
(4)骨质疏松、或有病理性骨折、泌 尿系结石;
(5)性功能减退,男性阳痿,女性月经紊乱、多毛、不育等;
(6)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7)神经、精神症状;
(8)怕冷、水肿;
(9)易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
共识提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诊断的确立有两个要点:一是肥胖和高血压的诊断切点;二是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
本《共识》仍然沿 用 140/90 mmHg 这一诊断切点。但特别强调,对于肥胖人群,要选择合适的袖带准确测量血压尤为重要。
本《共识》强调,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干预应当兼顾血压控制、体重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三个方面。着重阐述关于体重和血压的管理,治疗策略上应根据病情贯彻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原则,特别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在药物选择上应降压和改善代谢紊乱并重。
在体重控制方面,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共识》建议可考虑使用减肥药物。如果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均不理想的难治性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代谢手术治疗是获得长期减肥效果和改善心血管预后的重要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共识》建议 RAS 抑制剂作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首选治疗用药,钙拮抗剂可作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联合治疗用药, 小剂量利尿剂也可联合使用。
继发行超重及肥胖区别于常规的肥胖,危害较大,那主要引发原因有哪些呢?
一、可导致超重或肥胖的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生长激素缺乏、下丘脑疾病、性腺机能减退、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胰岛素瘤等疾病,这些疾病均可以导致继发行超重及肥胖。
二、可导致超重或肥胖的药物
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痉挛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抗过敏药物)、口服避孕药等。此外,治疗超重或肥胖相关伴发性疾病的部分降糖药、降压药也可能引发体重增加。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