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孕前肥胖的孕妇(孕前肥胖的孕妇,孕期怎么控制体重)

时间:2025-03-31 13:24:4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孕前丰满孕后更甚,如何破解——超重肥胖孕妇的孕期体重管理

00:00

这天,徐女士来到产科门诊,她焦急地问:“医生,我的糖耐量结果三项都超标了,怎么办呀,会不会影响我的宝贝?”

徐女士今年27岁,第一次怀上宝宝,产科医生询问了解到徐女士孕前体质指数为28.0,属于肥胖人群;并且目前26周,已经增重12Kg,属于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又显示糖耐量异常,因而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

孕前肥胖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都是属于妊娠期糖尿病高危风险因素,产科门诊时有“中招者”,“胖妈妈”对妈妈和宝宝有哪些影响?孕期如何管理体重呢?

一、超重或肥胖对育龄女性的影响

1.影响生育力: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超重女性生育能力下降8%,肥胖者下降达18%。肥胖不仅影响自然受孕,同样影响辅助生殖的成功,增加自然流产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2.孕期、分娩期并发症增加

大量研究显示,母体孕前及孕期的肥胖增加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早产、死胎、巨大儿、过期产、剖宫产等风险。相对于BMI正常的孕妇,肥胖孕妇的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病率更高。

3.远期影响:孕前超重和肥胖可能导致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等多种宫内不良环境,引起子代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增加子代肥胖、糖尿病的风险,并且患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子一代成年后,可能进一步对子二代的发育造成影响。

二、孕期体重管理为您支招

1.孕前判断

体质指数(BMI)是用于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属于正常、还是肥胖,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网络上有现成的计算器,只要输入身高和体重,就会得到你的BMI。目前我国成人BMI<18.5:属于体重偏轻;BMI18.5-23.9:属于体重正常;BMI 24–27.9:属于超重;BMI ≥28属于肥胖。

要提醒各位孕妈妈,这里的体重是指孕前您的体重,也就是说,刚才提到的徐女士在孕前就是丰满型了,尤其应该管理体重。

对孕前超重和肥胖女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应尽早开始,建议所有计划怀孕的超重和肥胖女性,孕前完善自身的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等相关肥胖代谢指标的检查,将自身健康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再妊娠。

2.明确孕期增重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中国人的BMI标准将孕期增重目标调整如下图。

只有合理、有效的控制孕期体重增加,才能保障孕妇及婴儿的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超重和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也会引起小于胎龄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因此,孕妈在积极控制孕期体重增加的同时,应避免体重增加不足或体重减轻。

3.孕期保持体重合理增加

孕期科学合理的营养和适量运动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体重管理方法——管住嘴、迈开腿。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及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同时辅以合理的运动。最简单,最安全的运动方式是走路,开始是慢走,然后逐步过渡到中速走。可以从每天5-10分钟开始,然后隔一周增加5-10分钟,逐步过渡到每天至少能够运动30分钟以上。

4.产后注意保持。

分娩以后也要注意体重管理,除了要坚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以外,最好能坚持母乳喂养,因为与不喂奶的妈妈相比,母乳喂养的妈妈额外消耗能量可以更快地降低体重。

此外,“胖妈妈”孕前应特别重视补充叶酸,因为“胖妈妈”的胎宝宝更容易发生神经管缺陷。

(科技)新研究:孕前或孕期肥胖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华社洛杉矶10月10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学术刊物《循环研究》10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女性孕前或孕期肥胖将显著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开展,旨在更好了解孕妇肥胖与妊娠高血压和不良妊娠结局以及产后数年心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

研究跟踪了4216名初次怀孕的女性,其中约半数女性超重或肥胖。研究周期从孕早期开始,直到产后约3.7年结束。研究发现,在孕期头3个月存在超重或肥胖状况的女性,患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约两倍。超重或肥胖孕妇孕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研究还发现,经历早产的女性在孕后数年患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胆固醇的风险高于正常分娩的产妇。

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全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心血管科学部研究员维多利亚·彭伯顿表示,某些妊娠并发症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这项研究为考虑怀孕的超重或肥胖女性何时接受健康干预提供了信息参考。(完)

新研究:孕前或孕期肥胖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美国学术刊物《循环研究》10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女性孕前或孕期肥胖将显著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在孕期头3个月存在超重或肥胖状况的女性,患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约两倍。超重或肥胖孕妇孕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