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体重正常,肚子却堆满“游泳圈”?或者健身多年肌肉发达,却被BMI判定为“超重”?体重数字从来不是衡量胖瘦的唯一标准,今天教你科学识别“真胖”还是“虚胖”,用权威指标为健康把关!
一、BMI:快速筛查,但别迷信
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²
中国标准:18.5-23.9正常,24-27.9超重,≥28肥胖。
比如身高1.7米的人,体重超过68公斤(BMI≈23.5)就需警惕。
局限性:BMI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健身爱好者肌肉含量高,可能被误判为“超重”;而“瘦胖子”体脂率高但BMI正常,暗藏健康风险。
二、腰围:腹部脂肪的“照妖镜”
测量方法:自然站立,卷尺绕肚脐上方0.5-1厘米处,呼气末测量。
超标标准: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
为什么重要?内脏脂肪过多会直接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即使体重正常,若腰围超标,也要立刻调整饮食结构。
三、体脂率:脂肪含量的精准标尺
正常范围:男性15%-25%,女性20%-30%。
测量方法:
体脂秤(生物电阻抗法):家用便捷,但受水分、饮食影响误差较大;
专业检测(如双能X线吸收法):医疗机构使用,结果更精准。
典型案例:体重相同的两人,体脂率30%的人可能显胖,而体脂率20%的人则肌肉紧实。
四、其他辅助判断方法
1. 标准体重法:
男性标准体重=身高(cm)-105;女性=身高(cm)-100。
若实际体重超过标准值20%,即为肥胖。
2. 皮下脂肪厚度:
肱三头肌部位脂肪厚度超过11毫米,提示肥胖。
五、综合判断,科学应对
三个指标联动:BMI筛查→腰围排查内脏脂肪→体脂率确认脂肪比例。若其中一项超标,就要引起重视!
健康调整建议:
饮食:减少精制碳水、高糖水果,优先选择全谷物和低脂食材;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搭配力量训练增肌减脂;
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按“蔬菜→蛋白质→主食”顺序进餐,细嚼慢咽。
真正的“胖”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而是威胁健康的脂肪含量。与其纠结斤两,不如从今天起,用科学指标全面评估身体状态。毕竟,健康的体型才是最美的!
(注:本文参考国家卫健委指南及医学专家观点,具体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相关疾病防治指南》
[3]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健康危害》
胖是一件让人纠结的事。有人吃得不多,还是胖;有人稍微一放纵,立马长肉。可奇怪的是,有些人胖得结实,力气大,精神好。
有些人胖得虚,老喊累,动不动就生病。为什么同样是胖,差别这么大?其实,胖也分“虚胖”和“实胖”,这事儿还真得分清楚,不然,减肥的方法用错了,可能越减越糟糕。
有个朋友,身材圆润,脸色红润,走路带风,吃嘛嘛香。另一个朋友也是胖,可整天没精神,稍微动一下就喘,早上起来手脚浮肿,皮肤一按一个坑。
两个人的体重看着差不多,但状态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实胖”和“虚胖”。那怎么分辨呢?
第一,摸一摸身体的肉感。 实胖的人肌肉结实,摸上去紧实有弹性;虚胖的人肉松松垮垮,像没力气一样,甚至一按就能看到皮肤下陷。
第二,看一看平时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实胖的人虽然胖,但精力充沛,走路有力,不容易累;虚胖的人总是觉得疲惫,稍微动一下就喘,甚至还容易头晕、心悸。
第三,观察一下水肿情况。 早上起来眼睛肿,腿按下去半天弹不回来,或者晚上鞋子突然变紧了,这些都是虚胖的典型表现。
为什么有人是实胖,有人是虚胖?
这背后其实跟身体的代谢、饮食习惯、作息规律有很大关系。实胖往往是吃得多、动得少,长期能量过剩导致的。
而虚胖可能跟脾胃虚弱、体内湿气重、久坐不动、熬夜等因素有关。尤其是长期喝冷饮、爱吃甜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变成虚胖。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30多岁的白领,天天坐办公室,爱喝奶茶,晚上12点以后才睡觉,早上起床脸肿得像个包子。她体重不算特别夸张,但总觉得自己“胖得不对劲”。
后来去医院一查,发现是脾胃虚弱、代谢变慢,身体的水分排不出去,导致水肿型肥胖。
医生建议她调整饮食,少吃甜食和生冷,多运动,并且早睡,结果几个月后,整个人轻松了不少,脸也不肿了。
那么,怎么改善虚胖和实胖呢?
如果是实胖,控制饮食是关键。少吃高热量食物,增加运动量,让身体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
特别是减少精致碳水的摄入,比如米饭、面包、蛋糕,改成粗粮,增加蛋白质和蔬菜的比例。同时,保证适量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力量训练,这些都能帮助燃烧脂肪。
如果是虚胖,重点在于调理身体,让代谢变好。
首先,要养好脾胃,少吃甜食、冷饮、油腻食物。可以适当喝点温热的茶,比如红枣茶、生姜水,帮助身体排湿气。其次,要养成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最后,运动也不能少,但虚胖的人不适合太剧烈的运动,可以选择瑜伽、普拉提、散步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让身体慢慢恢复。
有个朋友,以前总是觉得自己胖得很“虚”,怎么减肥都没用。后来改掉熬夜的习惯,每天坚持走路一小时,一段时间后,整个人精神好了,体重也慢慢下降。
她说,原来不是减肥没用,而是身体本来就不在正常状态,调整好了,胖自然就能减下去。
虚胖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由气虚、湿气重、血虚、脾虚等不同体质导致。
因此,不同类型的虚胖,适合的运动方式也不同。如果选错了运动方式,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下面针对不同体质的虚胖,推荐合适的运动方式,让你更有效地改善体质,减掉“虚胖”。
1. 气虚型虚胖:容易疲劳,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
特征:
适合的运动:
注意事项:
2. 湿气重型虚胖:水肿明显,四肢沉重
特征:
适合的运动:
注意事项:
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健康的胖。实胖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虚胖要调理身体,提高代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让身体变得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健康科普
一招教你辨别
孩子究竟是“肉嘟嘟”
还是超重或肥胖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白白胖胖的很可爱,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养得“胖嘟嘟”的。
要知道,孩子的“健壮”和“胖”是两回事。健壮的孩子肌肉结实,充满活力,运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较强;而肥胖的孩子由于脂肪堆积,运动能力和肢体协调都较差,动作迟缓,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呼吸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
但是,家长们通过肉眼很难判断孩子体重是否超标。当家长意识到孩子体重猛涨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达到超重甚至肥胖的程度了。
如何判断孩子体重是否超标?
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教你如何通过体质指数(BMI)测算判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是否超重或肥胖。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是否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
接下来,我们将以儿童青少年BMI量表举例,家长们可快速、简单、有效地判断自家孩子是否体重超标。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判定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以身高别体重或年龄别BMI标准差法进行判定,详见表1~3: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判定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以BMI进行判定。
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 界值点者为超重;
肥胖: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 界值点者为肥胖。
具体详见表4:
举例:一名8岁的男孩,身高140cm,体重40kg。
BMI=40÷1.4=20.4,超过了上图8岁男孩的BMI界值19.7,那么他就被界定为肥胖。
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的判定
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通常以腰围值进行判定。
正常腰围高值或中心型超重: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75百分位数(P75)且小于第90百分位数(P90);
高腰围或中心型肥胖: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90百分位数(P90)。
具体详见表5:
家长要培养孩子
形成动态测量
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
适时制定减重干预策略
莫要让孩子变成“小胖墩”
插图:韦诤
推荐阅读
@家长们,国家喊娃减肥,掌握这些方法,告别“小胖墩”!健康科普视频推荐
《广西疾控健康科普大讲堂》——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供稿 | 学校卫生所
撰稿 | 陆武韬
插图 | 韦诤
文编 | 严桐桐
美编 | 严桐桐
校对 | 严桐桐 许雁 龙玉婷
内容审核 | 余宗蓉 李萌
门诊药房咨询:0771-2518795
艾滋病自愿咨询:0771-5327110
艾滋病治疗门诊:0771-2518326
样品检测咨询:0771-2518890
以上电话接听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我中心暂停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需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人员请到南宁市相关体检办理点进行体检。
疫苗接种地点:金洲路18号(琅西门诊)
疫苗接种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1:30,下午15:00-17:30;周六、周日:上午8:30-11:30。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