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临睡前喝太多水,结果第二天走在路上碰到熟人说“你最近圆润了不少”的悲惨经历,或者周末躺一天,镜子里的脸就成了海绵宝宝的情况,甚至明明体重轻了不少,整个人看上去却依然臃肿和松垮。
如果你开始对镜子里的自己产生质疑,那么就要考虑下:你可能不是胖,而是肿了的假设。因为 “肥胖” 和 “水肿”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常常会让人傻傻分不清。
怎么知道是胖还是肿?
一个小测验
1.眼皮变得肿胀,褶皱不明显;
2.按压脸部、腹部、手腿的皮肤后,反弹很迟缓;
3.肌肉都很松软,四肢无力;
4.早起后双手握拳,手指与手指间有肿胀感;
5.容易疲惫,经常感觉无力、气喘;
6.偏好重口味(比如油炸和过咸过甜)的食物;
若中三条以上,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为水肿体质了!
我们为什么会水肿?
其实,水肿说到底就是血液循环不畅通,导致代谢障碍,从而引起身体自然的排水受阻。
从内因上说,先天基因的损伤有可能让你成为容易“水肿”的体质,例如肝功能不全引起的功能蛋白缺乏,或者肾损伤带来的重吸收问题,都会造成水肿(当然,这类人并不多)。
从外因上说,下面这几点就很普遍了:1、饮食不控制,吃大量的加工食品(添加剂和各种激素的累积毒素效应)和重口味食物(盐分会加重水分滞留并妨碍营养吸收),使代谢变差;2、运动量少;3、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
如何解救水肿?
其实水肿也没有辣么可怕。只要掌握了方法,身体代谢调节好了,水肿可以很快就消了。比起一堆脂肪在身上,可谓是闪电瘦身。
从饮食入手
在饮食上要“忌重”,以低盐分、低糖分、低油分的食物为主。爱吃咸的辣的童鞋,最好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清淡健康的食物。此外,还要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营养均衡,还可以吃一些帮助排水利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赤豆、玉米须茶、菠菜等。
调整作息,充足睡眠
夜间是重要的排毒时间,而熬夜则会让生理机能无法正常运作,多余水分和废物没办法正常代谢,就容易造成水肿。
利用碎片时间运动
在生活中要“多动”,不要习惯性久坐,因为多运动有助于加快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利于体内的水分能及时排出。可以利用步行代替坐车,用爬楼梯代替电梯等方式来增加日常运动量。另外,每天进行有氧运动30-40分钟则更好,比如慢跑、瑜伽等。
而有腿部浮肿问题的人则要注意切忌久坐久站,要多多活动腿部,保持双腿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帮助消除水肿,并且可以经常按摩双腿,促进淋巴顺畅,让水肿不会积聚在小腿上。另外,空中踩单车,睡前抬高腿等运动也能够帮助改善水肿。
本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彭钦平)近日,厦门前埔医院连续接诊了几例单侧腿肿的患者,有的肿胀明显已影响行走。医生提醒,宅家别忽视运动,谨防患下肢静脉血栓。
年过七旬的王老伯原本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安全起见,王老伯减少了外出活动频率,后来就干脆不出门了,大多时间在家里看看电视和报纸,很少运动。两个月下来,出现了左下肢酸痛肿胀的症状,一开始他没怎么在意,几天后走路都有点困难了,他急忙到前埔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
厦门前埔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黄炳峰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因下肢静脉血栓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妊娠、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活动减少和受限。高龄老人、骨折卧床、身体肥胖、妊娠或产后女性、血管情况不好的人群(如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等,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他提醒,静脉血栓防重于治,预防上首先要避免久坐,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每隔半小时,就要起来活动。老年人可以在家中适当步行,坐下时可将两足垫高,减少小腿下垂时间。还要多饮水,不大吃大喝,避免血脂处于高凝状态。要注意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如发现下肢肿胀,要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
甲减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引起肝细胞损伤,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导致全身水肿。
很多人会把胖和肿混淆,其实两者区别很大。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手按一下自己的皮肤,如果立刻弹起来,那是胖;如果按出一个坑,过段时间才恢复是肿。此外,水肿多发于眼睑、小腿和脚踝,而肥胖的人肚子、大腿胖得明显。 (资摘)
来源: 今晚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