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老一辈人说:
“小孩子长得胖,有福气!”
“能吃是福,能多吃就多吃”
“这孩子白白胖胖的,长得真好”
……
停!停!停!
现在大家基本吃喝不愁
许多孩子更是吃好喝好
但过度吃喝肥胖,毛病也就来了!
而且还不是小毛病!
来自深圳的小智(化名)
11岁就因为肥胖,
肝脏出了大问题!
体重接近130斤
一查是中度脂肪肝
小智从小胃口就好,一顿能吃2、3碗白米饭,爱吃红烧肉等荤菜。长得浓眉大眼,白白胖胖;小学四年级时体重就近130斤。
2019年9月,10岁的小智在学校体检结果“亮红灯”:医生发现他的转氨酶升高,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肝脏。于是,爸妈带他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
做完B超后,医生愣了:影像结果显示中度脂肪肝,肝脏右叶最大斜径148mm,比成人正常肝脏还要大。
小智2019年B超结果
10岁就有中度脂肪肝……
这让医生心中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考虑到B超对于肝病诊断有局限性,医生建议小智做肝穿刺(即肝活检)。突然要做肝穿刺难免有些害怕,于是小智拒绝了。
一晃一年过去了
情况如何?
一年后更胖了
孩子得了“重度肝硬化”
今年5月,小智又回到医院复诊,B超结果显示:小智是从原本的中度脂肪肝变成了轻度脂肪肝。
小智今年5月B超结果
由中度变成轻度
看似是一个让人开心的结果
但事情真不简单!
眼前的小智比起一年前明显胖了,再加上疫情期间宅在家吃好喝好缺乏锻炼,脂肪肝难道真的降级了吗?为了确保万一,医生再次建议孩子做肝穿刺。
左:小智 右:小智爸爸
而小智的爸爸一年前也曾做过肝穿刺,查出重度脂肪肝,经过一年治疗后成功瘦了35斤,降为轻度脂肪肝。于是,“逆袭”成功的小智爸爸鼓励孩子接受肝穿刺。这一次小智鼓起了勇气,于6月1日进行了肝穿刺。
3天后
肝穿结果出来了
验证了医生不详的预感
病理报告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肝硬化,肝硬化等级是S3-4,属于重度肝硬化。
小智的穿刺病例报告
小智家人怎么也没想到
11岁的孩子竟然会得重度肝硬化
据小智家长介绍,孩子从小胃口好,喜欢吃重油重咸食物,每一顿都要吃到撑才罢休,让孩子越吃越胖。
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孩子吃饭这件“小事”,认为孩子白白胖胖的才健康,吃得越多越好,其实恰恰相反。
虽然孩子的情况比较重,但幸好现在发现了,积极配合治疗还有逆转余地。
医生提醒:
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发病动机
这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
大肚腩的腹部型肥胖尤其需要警惕。研究证明,腹型肥胖比全身肥胖的危害更大,因为前者的脂肪更容易内脏沉积,容易得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风险。
管住嘴、迈开腿
多运动多锻炼,不吃太多油腻食物
希望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
5岁儿童体重86斤、11岁儿童体重148斤、17岁少年302斤……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收诊数据显示,儿童及青少年肥胖患者的收诊率每年都在成倍增加,其中最小患儿年仅5岁,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营养失衡,是引发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营养问题的认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于5月17日举行“2021年全民营养周暨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义诊。由临床营养师团队,为市民带去了专业的营养科普。
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愈发明显
洋洋(化名)只有5岁,但体重却已经达到86斤,哪怕是配上1.2米的身高,也是个标准的“小胖墩”。究其原因,就是管不住嘴,还迈不开腿——饿了就吃,幼儿园吃了回家还要继续吃,却基本上“零运动”。
与洋洋遭遇超重问题相比,11岁的小刚(化名)的问题更严重。1.6米高的他,体重已达148斤。更令他郁闷的还有外形问题:明明是个男孩子,胸部却比一般的女生都大。为了避免同学的嘲笑,他基本上走路都不敢抬头挺胸。“一点都不挑食,尤其喜欢吃米饭,越长越胖。”小刚的妈妈意识到问题,赶紧带他就诊。一查才发现,外形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除了超重,小刚被发现有较严重的脂肪肝,胸部过大则是出现了乳腺增生的问题。
接受医学治疗
两个小朋友的超重问题尚能通过营养、运动处方改善和控制,15岁的小花(化名)作为一名极重度肥胖患者,只能通过外科减重手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小花每天的进食数量只能用“不计其数”形容,到青春期时体重已经高达194斤,血糖、肝功、胆固醇等指标无一正常……
“肥胖低龄化的趋势近年来非常明显。”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任刘雁军表示,该中心已先后收诊近百例低龄肥胖患者,其中以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为主,最小年龄仅5岁。
“未成年人的体重问题更应该重视。”刘雁军表示,青少年超重可能会引起生长周期缩短,发育时间提前等不良后果;同时,容易导致成年疾病低龄化,甚至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可能是正常体重儿童患病的数倍乃至十几倍。此外,由肥胖引发的不良情绪也是日益凸显。
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各个方面都不容忽视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于莺曼表示,造成青少年肥胖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点:一、家族基因遗传及疾病影响;二、因社会环境导致学习压力增大缺乏锻炼;三、营养观念错误及营养知识科普缺失。
除了基因和疾病的因素,导致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正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而让青少年们“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的,也许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有的胖是长辈们突如其来的关爱,随时都想给娃娃加餐。一会儿一个水果,一会儿一杯牛奶,一会儿一把坚果,正餐还要“再加碗干饭哇?”
有的胖是家长的爱非其道的溺爱,纵容孩子的偏食和挑食。餐桌上只要有娃娃,必须加几道浓油赤酱的“硬菜”,油炸零食甜品饮料也统统安排上。还有的胖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错误饮食习惯。早上来不及吃早餐就饿着,清淡的菜吃不惯就外食,家长太忙没空做饭那就外卖,食堂饭菜偏重口不被重视影响味觉。
还有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如今,青少年的饮食偏好和追求网络潮流,追赶网络上时兴的各种美食,比如奶茶甜品,重油重盐的下饭菜、火锅,西式快餐等等。
现目前,社会群体的营养意识是较为浅薄的,营养知识的缺乏是普遍的。因此,青少年肥胖成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下孵化出的健康问题。
如何预防?
建议学校和家庭做到这些
于莺曼表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一定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提高健康意识。
学校建议:
·强化营养知识宣教
·强化学校配餐:如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制定营养配餐;课间提供水果作为加餐,减少不健康的零食摄入;增加饮水设施,减少学生饮料摄入想法。
·提升运动量:对学生运动时间和强度适量增加。
家庭建议:
·共同备餐:可选择在周末和孩子一起集中备菜备餐,备好的食材可放冰箱冷冻保存。用餐时充分加热食物,营养会被最大限度的保留。
·科学进餐:三餐齐备,切勿忽视早餐;加餐的选择,最好是非加工类食品,比如水果、坚果、牛奶、酸奶等;饮品建议选择不加糖的饮料或者无添加果汁,但饮品最好选择白开水。
·就餐选择:外出就餐注意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和菜品,同事做好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几大营养素搭配,以及盐、油、糖等成分的控制。同时注意控制总量,以避免入过多热量,减轻身体负担。
·提早干预:预防青少年肥胖,可以提前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母乳喂养和有效的辅食添加,可以预防成长过程中的肥胖问题。此外,因注意肥胖相关因素的关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记者 李丹)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彭秋菊 肖云 记者 陆文杰)11 岁的小志(化名)体重曾达到 200 斤,近三个月来他却突然暴瘦了 80 斤,家人都纷纷疑惑,小志偷偷减肥了?直到最近,小志出现了精神萎靡、胸闷乏力、食欲不振,家人紧急把他送到常州二院急诊科就诊。
接诊医师看到小志接近嗜睡状态、呼吸深长,嘴里还有一股特殊的烂苹果味道,测量微血糖值高达 26mmol/L,左臀部肿胀,有一处约 7*10cm 大小的疖肿,触痛明显。根据种种表现和检查结果,接诊医师意识到小志病情危重,立即将他收住儿科病房抢救治疗,很显然,小志暴瘦不是因为他自己偷偷减肥了,而是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据家长回忆,小志平时不喝白开水,喜欢喝各种饮料,除此之外,还喜欢吃饼干、巧克力、蛋糕等这类甜食。由于溺爱,从没有阻止他进食。看着白白胖胖的 " 可爱样 ",更没有想着要去为他控制体重,导致小志 10 岁时体重就达 200 斤。
在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小志目前已经脱离了危险,但由于病程较长,小志臀部感染非常严重,等待血糖控制平稳,将需进一步手术治疗。而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今后需要患儿和家长配合,必须学会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胰岛素使用等护理,做好居家生活管理。
常州二院儿科副主任周承表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饮食安排也丰富起来,导致儿童肥胖人群日益增加,埋下罹患儿童糖尿病的风险,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年升高。
儿童糖尿病危害极大,急性高血糖很可能会导致严重酮症酸中毒直接危及患儿生命,而长期慢性高血糖,除了可导致眼、肾等慢性并发症以外,还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身材矮小、智力落后、发育缓慢等。
周承介绍,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异常的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儿童糖尿病分为 3 型,即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98% 儿童期糖尿病属此型;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其他类型:青年成熟期发病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等。Ⅰ型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称为 " 三多一少 "。同时伴有血糖升高,空腹血糖 >7.0mmol/L,随机血糖 >11.1mmol/L。
由于糖尿病症状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得不是太典型,家长往往会疏忽。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还有一部分孩子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之后,出现昏迷、精神萎靡、视力模糊、呼吸深快、呼出带有烂苹果味的气体、厌食、呕吐、腹痛,以及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表现之后才去到医院就诊,往往耽误了治疗,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周承提醒广大家长,判断孩子是否会得糖尿病,遗传和饮食这两个高危因素必须要排查。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口渴、饭量大增、突然消瘦、尿多尿频、疲乏无力、伤口不容易愈合等症状,或者中招了两大高危因素,那么建议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引起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