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
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
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
暑假期间
减重门诊一天接诊100多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
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
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
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
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
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
“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
“小胖墩”们
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
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
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闫洁说:“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
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
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
她告诉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
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
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
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
“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闫洁告诉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
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
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
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
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
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
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
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
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
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
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
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
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
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
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
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
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
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 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
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
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来源: 央视网
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胖。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高达 4180 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1.5%。
“腰围太大,体重超重,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专门用7分钟谈体重管理。
他表示,今年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号召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最近,全国多地三甲医院积极响应,开设体重管理、减重多学科联合等门诊。相较过往常见的急性疾病诊断治疗专科门诊,体重门诊更向前一步,走向健康管理视野。
体重管理相关门诊“遍地开花”
BMI(体质指数)是评估一个人肥胖与否的初步指标。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 18.5kg/m2 且低于 24kg/m2 为正常体重,达到 24kg/m2 且低于 28kg/m2 属于超重,达到或超过 28kg/m2则已是肥胖症。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超重和肥胖症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
相较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小镇,大城市显然是超重/肥胖症流行的重灾区。
在“体重管理年”提出之前,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率先开设“体重门诊”。在不同医院,“体重门诊”的称呼并不统一。从“减重门诊”、“体重管理门诊”到“肥胖代谢病外科门诊”,从“医学营养减重门诊”、“肥胖病针灸专科门诊”到“肥胖症专病门诊”、“代谢疾病减重治疗MDT门诊”……这些门诊无一例外都为患者提供减重诊疗服务。
◎ 体姿体态评估包括体重指标。/ 图:作者摄
39深呼吸在官方挂号平台、各医院官网等相关渠道检索信息发现,广州目前已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生殖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十几家医院均已开设相关门诊。
梳理这些体重管理相关门诊,不难发现,“多学科”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自2000年起开始体重管理相关工作,坐镇减重代谢外科门诊,通过手术方式帮助肥胖患者进行减重,截至2024年底带领团队完成近6000例减重手术。做了大量的减重手术之后,他却说,手术治疗并非万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差异化需求。鉴于肥胖患者的成因、健康状况及治疗目标各不相同,必须依靠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模式来应对。
“当下的肥胖诊疗大多属于1.0模式,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的肥胖诊疗进入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协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杨景哥介绍,在这些传统肥胖诊疗模式中,患者常常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针对上述问题,医院开设了‘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探索肥胖诊疗3.0模式。患者只需挂一次号,即可满足所有诊疗需求。”
该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从去年底设立以来,就诊量逐月递增,目前月就诊人数超过300人。
杨景哥表示,减重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问题,同时它的治疗是需要对肥胖人群进行个性化分层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面对国内生育率持续下降、不孕不育高发的严峻形势, 专家们认为,保持合理体重对生殖健康相当重要。男性肥胖会影响到雄性激素的脂肪分泌,造成性欲功能减退,易出现雄激素下降、精子DNA碎片率升高等问题。女性肥胖则可能导致受孕困难。
今年3月8日,广东省生殖医院正式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由生殖免疫科、中医科联合开展。除了为普通人群提供体重管理服务,门诊还专门针对备孕夫妇、不孕症患者及辅助生殖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体重超标的备孕夫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反复试管失败怀疑脂肪因素干扰患者、代谢异常男性、一胎产后难“瘦”宝妈等,提供贯穿孕前-孕期-产后全周期的科学体重管理方案。
◎ 广东省生殖医院体重管理门诊。/ 图:医院供图
随着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行动持续推进,将有更多医院推出体重管理相关多学科门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就诊需求。
对于医院而言,设立体重门诊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为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基于肥胖诊疗的各科室还可以加强科研合作,而且建设成本又不高,一般不需要医院额外提供场地和人员,相关检查仪器的费用也较低。
从网红减肥陷阱,到终身健康管理
对于减肥这件事,有的人能靠“管住嘴、迈开腿”成功瘦身,有的人则不行,甚至越减越胖,这就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体重门诊,是一个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以及量身定制行之有效的减重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食谱制定、开具药物处方、外科手术等。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广州市一院)体重管理门诊的电子病历系统里,27岁程序员小李的诊疗记录格外醒目:BMI值36.2(肥胖三级)、进食障碍确诊记录、伴随轻度焦虑抑郁状态。这个每天用电子秤精确计量食材、将沙拉酱换算成卡路里的年轻人,最终陷入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
◎ 减肥患者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图:全景视觉
“大部分减肥的人都需要重建对食物的认知。食物不仅仅是热量,还代表着你每天需要摄入的营养,它们是维持你健康生活的好伙伴,不是洪水猛兽般的敌人。” 广州市一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沈峰说。
在体重管理门诊,因减肥引发的心理问题,或是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肥胖屡见不鲜。许多患者因外貌焦虑、职场歧视等问题,陷入了 “病态减肥循环”。心理压力已成为减肥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里的体重管理门诊营养师,不仅是营养专家,还兼任心理咨询师。据沈峰介绍:“目前体重管理门诊每天都会安排一对一的随访,患者会在APP上记录自己的数据,包括体重和饮食记录,并与营养师分享。由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较高,依从性也相对较好,这有助于他们更坚定地坚持减肥。部分营养师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还考取了心理咨询相关证书,我们也会定期对营养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经过几个月的专业治疗和心理疏导,小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饮食习惯,体重也在稳定地下降。
不少医生发现,超重和肥胖人群日益增多,不规范的减重方式导致健康问题频发。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许多健身博主提供的减肥教程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减肥的思路,但同时也容易误导公众。
在沈峰门诊就诊的患者中,不少患者都有过盲目跟随各种网红减肥法的经历,其中极端节食是一个高发问题。
“患者照搬某些网红减肥法后,出现了低血糖、内分泌失调等问题。在门诊接诊的案例中,超过 60% 的患者曾因模仿网络教程导致健康恶化而来就诊。”沈峰指出,快速减肥虽然能带来短期的成就感,但往往难以持久,且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建议渐进式减重,每月减少体重的 5% 左右为宜。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应始终注重平衡减重速度与生活质量。
减肥过程中,患者依从性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许多患者在初期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松懈。为此,门诊推出了定期随访、建立患者社群以及 “线上随访系统” 等措施,通过打卡奖励机制提升患者的参与度,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进展,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医保政策对肥胖相关诊疗的覆盖情况也在逐步改善。沈峰表示,部分肥胖相关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已纳入广州医保报销范围。一般来说,门诊的费用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基础门诊费用大约在300-1000 元/月之间,具体费用会根据方案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
对于医院竞相开设“体重门诊”,网友普遍点赞支持。如小李所言,有了体重门诊,就像有了“健康管家”,从饮食到运动,给出个性化方案,期待能看到更多人成功改善体重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国内首创!肥胖诊疗在广州有了3.0模式. 39健康网.2024-12-18.
[2]医院肥胖(减重)门诊经济效益观察.医院运营咨询新知.2025-03-14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肥胖问题如同阴霾,悄然笼罩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肥胖症患病率持续攀升,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规模也不容小觑,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如此,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肥胖症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正确认识肥胖症,科学减重,迫在眉睫。
一
深入了解肥胖症:不只是身材走样
肥胖症绝非简单的脂肪堆积,而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过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能初步判断是否肥胖:BMI≥28kg/m²为肥胖;BMI在24-27.9kg/m²之间,属于超重。另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中心性肥胖。
中国青年报研究指出,肥胖与众多健康问题息息相关。肥胖程度与病死率密切相关,当体重指数(BMI)超过35时,病死率比常人增加30%-40%,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男性,寿命甚至会减少20年。在成年人群中,40-50岁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比常人高出50%。而且,肥胖会使脂肪附着于心脏表面,降低心脏收缩功能,大大增加心衰风险。此外,肥胖还与糖尿病、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种肿瘤以及骨关节病等疾病的发生紧密相连。不仅如此,《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开始变硬,动脉硬化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二
渭南市华州区人民医院肥胖门诊:多管齐下,重塑健康
肥胖门诊汇聚了来自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形成强大的诊疗团队。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前沿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01
全面精准评估
肥胖门诊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患者的体脂率、代谢率、血糖、血脂等进行全方位检测,并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习惯以及家族病史。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维度分析,准确判断肥胖类型与健康风险,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02
多元综合治疗
①营养专家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饮食习惯,量身定制营养均衡、热量合理的饮食计划,严格控制高油、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果、粗粮与优质蛋白的摄取。
②运动康复师则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与兴趣爱好,设计包含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的个性化运动方案,助力患者提升基础代谢,加速脂肪燃烧,改善身体机能。
③药物辅助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医生会结合病情,合理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辅助治疗,调节体内代谢,降低体重。
④中医技术减重,改善体质。
03
全程跟踪服务
自患者踏入肥胖门诊起,医护人员就会为其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康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回访、健康监测与复诊提醒,实时掌握患者的治疗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门诊还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健康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肥胖症防治知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通讯员:唐莉)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