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小儿肥胖怎么减肥(小儿肥胖怎么治疗)

时间:2025-03-29 23:44:5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我国近三成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小胖墩”该如何科学减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放暑假了,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平时读书辛苦,就想趁假期好好补一补。资料表明,两个月的暑假,有孩子竟然能长胖七八公斤。《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在我国,6到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高达19%,而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则为10.4%。最近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我国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人数已经达到了3400万。

孩子多胖算超重,甚至必须去看病?哪些原因最易导致孩子肥胖?Ⅱ型糖尿病这种成人病甚至是老年病怎么会找上了孩子?这个假期,孩子们如何减肥呢?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介绍。

哪些原因最易导致孩子发胖?

数据显示,我国6到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十年时间增长了两倍,人数超过5000万。哪些原因最易导致孩子发胖呢?

专家分析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初步认定与不吃早饭、经常吃零食、偏食、营养过剩、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研究显示,肥胖具有遗传和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那么孩子出现肥胖症状的概率高达七到八成。如果父母中一方肥胖,那么孩子有四到五成的概率会长成胖子。

如果母亲在怀孕时吃得过多,导致胎儿过大,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脂肪细胞增殖过度,这就意味着孩子出生后很有可能肥胖。事实证明,母乳喂养不太容易使孩子长胖,而吃奶粉的孩子出现肥胖的概率相对更高。

专家特别提醒,有些孩子习惯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打游戏,以至于缺少运动量,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小糖人”增多 老年病怎么找上了孩子?

调查显示,过去十年,我国儿童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长,糖尿病这种公认的成人病甚至是老年病怎么会找上了孩子?专家表示,肥胖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建议所有超重以及家族中有糖尿病人,或自身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症状的儿童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要注意进行Ⅱ型糖尿病检查,最好每两年进行一次。

除此之外,肥胖还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戳视频↓

“管住嘴、迈开腿” 孩子如何科学减肥?

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那么如何吃才能帮孩子瘦下来呢?专家表示,有相当多的儿童肥胖是由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突出表现为:喜食甜食、油腻食物;喜喝稀汤、饮料;暴饮暴食,常吃零食;饭后静卧,缺乏运动;夜间进食,或食夜餐,以及过早饮酒。要想减肥,以上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需要戒除,多给孩子吃少油少糖、纤维含量丰富的食品。再说“迈开腿”,孩子越胖越不爱动,让“小胖墩”动起来,有什么好办法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闫洁为大家支招↓

同时,家长们也要注意,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未成年人是否也能通过药物来减肥呢?这需要医生进行专业评估,且对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家长切莫擅自给孩子用药减肥。

(总台央视记者 张萍 曹宇 孔冰冰)

儿童肥胖怎么办?妇幼专家支招减重“小窍门”→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近日,“国家喊你减肥”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对肥胖儿童来说,如何进行体重管理呢?3月27日,记者了解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近日开展了一系列体重管理主题活动,旨在普及健康知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若不得到有效遏制,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这一数据折射出我国肥胖问题的严峻性。”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王念蓉说。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吃蛋糕、小饼干等零食,但这些零食的热量却相当高,可能一小把饼干就等于一碗米饭的热量。”在健康讲座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鲜若凌以“儿童健康零食的选择”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科学选择零食、避免高糖高脂食品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

在义诊环节,专业团队还为不少家庭开出了运动处方服务,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受到广泛好评。

基层儿童保健从业人员体重管理培训则是针对来自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广大儿童保健从业人员,由来自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市妇幼保健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进行授课。“这次培训真是干货满满,让我学到了很多儿童体重管理的专业知识。”来自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说。

据王念蓉介绍,为帮助孩子进行体重管理和身高管理,该科室特别设立了体重管理和身高管理门诊,并将联合其他学科,建立MDT门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受访者供图)

新闻多一点>>>

儿童减重饮食小窍门

1. 准备儿童小餐具,养成7分饱习惯。

2.米、薯、面、粉皆碳水,过多碳水变脂肪。

3.蒸、煮、炖、烩为最佳,不喝骨汤和肉汤。

4. 蒸土豆来代主食,100克生土豆的热量≈25克生米。

5. 警惕高热量水果,榴莲、牛油果、波罗蜜、鲜枣、椰子肉、山楂>100kcal/100g。

6.细嚼慢咽,就餐20-30分钟,更能体会饱腹感。

7.超加工零食,蛋糕、饮料、炸薯条、泡面、香肠、小饼干,体重增加多而快。

8.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谷薯,饱腹感早到来。

9.吃饭不看视频,注意力分散后大脑难感受饱。

10.嘴馋时候多喝水和茶。

“小胖墩”可以这样吃

1.吃饭“7分饱”。

2.用蒸土豆等薯类作为主食,代替米饭、面粉等精致碳水。

3.烹调方式以蒸、煮、炖、烩为最佳,但不要喝骨汤和肉汤。

4.三个方法增强饱腹感:细嚼慢咽;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谷薯;吃饭时不看视频。

5.警惕高热量水果,如榴莲、牛油果、菠萝蜜、鲜枣、椰子肉、山楂等。

6.避免超加工零食,如蛋糕、饮料、炸薯条、泡面、香肠、饼干等。

“小胖墩”可以这样动

1.适宜的运动项目有跑步、游泳、骑车、跳绳、球类运动等。

2.保持适中强度。

3.每日运动时间30至60分钟,每周运动时间尽量达到300分钟;每周需要有一两天休息日。

4.减少屏幕类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以上为佳。

这么吃能减肥!国家卫健委发文,儿童肥胖患者注意这几点→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

BMI(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体重指数约等于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介绍,BMI正常的范围是18至24,24至28为超重范围。如果BMI大于28,就应该积极干预。

肥胖人群怎么吃?

这些误区要避免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

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严格控制脂肪、盐、糖及酒精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

应做到吃饭八分饱

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

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

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

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误区一:光靠运动就能减肥

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误区二:采取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

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式减肥,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还会带来副作用。

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减重神药”司美格鲁肽存在滥用情况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目前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重的处方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超适应症滥用的情况,一些没有糖尿病的人用这种药来减肥,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肠胃蠕动,降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医生介绍,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注射前应该到专业减重中心或医院做相关检查评估,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从而以更小的副作用取得更好的获益。

医生提醒,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发生低血糖、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不良反应,此外,还可能引起如抑郁等情绪问题。

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

超35000例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过35000例。医师介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减重手术,只有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都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此外,减重手术只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后续还得靠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来保持。

综合 | 央视财经、央视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来源: 未来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