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容易低血糖(肥胖也有低血糖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5-03-29 13:44:1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肥胖患者饱受低血糖困扰十来年,原来是这种肿瘤在作祟

总觉得肥胖患者常常会有高血糖的困扰,但是66岁的邵女士,10年来却因为低血糖反复发作备受折磨。近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朱桂祥带领团队成功为她实施了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既成功保留了脾脏,又切除了隐匿在体内的肿瘤病灶。

图源 视觉中国

肥胖患者常规术法难题多 巧施微创术解决难题

66岁的邵女士,近10年来低血糖反复发作,给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就诊后,行检查发现邵女士是较为少见的胰岛细胞瘤患者,肿瘤位于胰体尾处,需行肿瘤切除术。为此,普外科主任医师朱桂祥带领袁超、王亚巍等医师等组成的医疗团队,认真分析患者病情。由于邵女士体型偏胖,如果按照以往常规开放手术方法,采用上腹部大切口,创伤大、恢复慢,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需同步切除脾脏,更会带来患者术后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经医疗团队反复讨论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拟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在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预案,2020年12月中旬,成功为邵女士实施了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术后腹部仅留下5个小切口,术后第一天就能进食流质,可自行下床活动,很快邵女士就康复出院。

胰腺间多血管相连,术中稍有不慎会大出血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的手术方式有:联合脾脏切除、保留脾血管保脾的(Kimura 法)和离断脾血管保脾的 (Warshaw 法)。Warshaw 法手术难度稍低,但术后可能会出现脾脏血供障碍、脾梗死、区域性门脉高压等并发症。朱桂祥主任团队本次手术采用的是手术难度大的Kimura法,成功保留了患者脾血管且避免了以上并发症。它的难点在于脾动脉和脾静脉全程并行于胰腺上后方,与胰腺之间有多支行程极短的小血管相连,稍有不慎,即会造成术中大出血,特别是在腹腔镜下更难以止血,往往导致中转开放手术或被迫一并切除脾脏。

这种肿瘤高发年龄为40-50岁,首发症状为低血糖

朱主任介绍,胰岛细胞瘤有以下特点:因胰岛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进而引起低血糖症,其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控制。该病在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最为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高发年龄为40-50岁,大多为良性、单发,体积小,直径一般为1-2cm。首发症状是低血糖,患者常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表现,即空腹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2mmol/L,进食或静推葡萄糖后可迅速缓解。

目前,腹腔镜技术已拓展至普外科所有亚专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作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将持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着力将科室打造成为南京主城北部地区的普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及微创治疗中心,更好地为周边人民的健康服务。

通讯员 罗鑫 殷舒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身体出现3个“小变化”,请接受现实:糖尿病找你了

大家都知道治疗疾病是越早干预越好,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免患了糖尿病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与其等到疾病发作去治疗,不如就从一开始就进行预防。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血糖水平的变化而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在糖尿病发生初期,一般都是有迹可循的,如果身体出现这些小变化,最好尽快去看医生,检查一下。

1、心慌多汗

长期出现身体多汗、心慌、身体乏力、手发抖的等症状表现,那么则表明你体内的血糖水平可能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下还请尽快去医院进行血糖检查。

2、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觉得疲劳,视力急剧下降,还会有眼睛黑蒙、近视、视物模糊等情况。其实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3、经常感到饿

吃饭时间稍微晚一点就饿得发慌,甚至出现低血糖,心慌出虚汗、眼前发黑甚至虚脱。

如果你的身体出现这些症状,如果不早期进行预防和治疗,任其发展的话,糖尿病尽早就找上你,所以生活中要慎重。

蔬菜含有丰富的钙、镁、磷等矿物质元素,每天食用适量西兰花、黄瓜、苦瓜都可以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病风险。另外吃饭之前可以先吃蔬菜,尽量不要加其他作料,力求清淡。

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因这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酒。

糖尿病人饮食的调理是非常的关键的,因为我们平时如果不注意糖分的摄入的话,会增加肥胖的机率,会使糖尿病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而且严重的话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这幅“模样”。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糖友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以并发症相关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型症状”呢?

存在这17种情况,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尚未达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才达高峰,从而导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的饥饿感,出现“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另一方面,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体重往往有明显下降。

3.脖颈、胳肢窝发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处常常会发现皮肤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临床谓之“黑棘皮症”,提示患者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症”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早期表现。

4.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血糖偏高,胎儿在这种高糖环境下生长发育特别快,出生时体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称为“巨大儿”。

因此,凡是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5.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变化,导致一过性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等。

6.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摄食量少或顽固性便秘,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类患者腹泻并不是因为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7.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及排空,患者表现为小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

当男性出现上述症状时,不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异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患者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特点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可造成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站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省中医院提供)

来源: 海南日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