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大和长期睡眠不足易导致发胖
专家介绍,虽然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确切解释“越忙越胖”产生的原因,但从各种人群出现“过劳胖”的表现看,“过劳”后之所以会“胖”,主要原因多是由工作压力、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引起。
“人体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专家指出,工作压力可导致人体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人体食欲的增强。此外,工作压力越大,人们越喜欢摄入甜品、奶油类食物等,这些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体重。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早饭不吃,午饭从简,而晚上参加应酬或加班后再去吃夜宵,暴饮暴食。晚上进食过多,又缺乏运动,造成剩余热量囤积储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肥胖。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证实,睡眠不足影响人体瘦素分泌,瘦素分泌不足,可导致体重增加。据悉,睡眠不足的人变胖风险比睡眠充足的人至少高出50%,年轻人睡眠不足,长胖的可能性更是高出90%。若在此情况下又缺乏运动,肥胖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劳逸结合健康生活,远离“越忙越胖”
对一些职场人士存在的“越忙越胖”问题,刘璠认为,当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合理饮食。改变“过劳胖”首先从饮食做起,专心用餐,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工作。三餐定时,营养均衡,选择低糖、低脂、高纤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少喝饮料,适量饮水;
其次,坚持运动。将运动融入生活细节。运动是“越忙越胖”最好的解药,既可缓解压力,又可燃烧脂肪,塑造体形,例如上下班可改为徒步或者骑车,上下楼可以多爬楼梯、少乘电梯等;
第三,戒烟限酒。吸烟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影响自身健康,二手烟还会影响他人健康,增加肺癌的患病率;
第四,保证睡眠,作息规律。睡眠状态下,人体全身放松,能够更好地释放压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最后,要学会劳逸结合,享受“慢生活”。每日留出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假期回归自然,外出走走,调节身心,减少心理压力。定期进行心理上的自我整理。给自己做一顿好饭、看一本喜欢的书、给喜爱的花浇浇水,甚至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编辑 | 晴晨
很多人一天忙的脚不沾地,甚至忘记了吃饭。按理说,在这样的境况下,人应该会变得憔悴清瘦,但不少上班族发现自己反而越来越胖,体重蹭蹭往上涨,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很常见。《北京晨报》曾刊登过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的一组白领健康数据:据介绍,在随机调查的数千名白领中,超过六成的白领认为自己“越忙越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过劳肥”。
过劳肥是什么意思?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过劳肥就是指过度劳累而导致的肥胖,造成过劳肥主要有四个原因:久坐不动、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
久坐不动
久坐是上班族的常态。上班时间坐着,就算是午休刚吃完饭也马上坐下来,然后长时间不起来,不利于食物消化,容易在囤积脂肪。《生命时报》曾联合新华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上班族每天坐6小时以上;28.75%的人每天有8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坐着度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死亡。
压力过大
工作堆积如山,上司或客户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会摧毁一个职场人的心理防线,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美国饮食营养学会发言人邦妮·托布迪克斯称,职场人通常承受很大压力,压力升高易致肾上腺皮质醇指数居高不下,从而增加人的食欲,提高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调查显示,在高压下,人们最爱吃的食物分别为甜品、奶油类食品和咸味小吃。
睡眠不足
睡眠对人的肥胖情况影响很大,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体内调控饥饿的荷尔蒙—“瘦素”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人感觉到强烈的饥饿感。而上班族频繁熬夜,每次感到饥饿容易大开食戒。摄入的热量自然就增多,人也就是胖起来了。加拿大科学家曾就睡眠时间和体重,进行过一项涉及63.5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睡眠不足的人变胖风险比睡眠充足的人至少高出50%,年轻人睡眠不足,长胖的可能性更是高出90%。研究者指出,睡眠缺乏影响体内的一种激素——“瘦素”的分泌,它是维持体重的重要元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
人在长时间紧张工作状态下,压力过大,体内会分泌更多的胃促生长素,让人胃口大增。同时,工作忙,睡得少,也会增加血液中的饥饿激素,让人过量进食。另外,不少上班族午饭以高油高热量的外卖为生,夜里加班时又和宵夜为伴,还往往没有时间运动,这能不胖吗?再加上,很多人一忙起来,往往就长时间没有吃东西,这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进入“休眠”状态。新陈代谢变慢了,体内脂肪就越囤越多。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了解,过劳肥绝不仅仅是看起来胖那么简单,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生活现状、身体状况,甚至和职业息息相关。某家网站曾调查了约15000名职场精英,探求职业与肥胖间的联系。调查结果显示,某些职业确实更易引起员工变胖,排名前三的过劳肥行业分别是互联网、广告媒体、金融,其余依次为零售、汽车及零配件、化工、房地产、医疗、生产制造、电子半导体。
如何摆脱过劳肥?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一日3餐要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这样有利于人体的消耗,不至于堆积形成脂肪而肥胖。不吃煎炸食品,不吃甜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晚上睡觉前1、5~2小时最好不再进食。
饭后散步运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过需要长期坚持,效果才会更好。餐后是最容易产生毒素的时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时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会积累很多。除了饭后走一走,因为甘味健脾,还可以在吃完饭1小时吃1个水果,帮助健脾、排毒。
纠正不良恶习生活。无规律、好吃懒做、不活动、吃饭没规律、暴饮暴食、自暴自弃、没有自信等坏习惯一定要改掉。养成良好习惯是脾虚肥胖者减肥的首要问题。
总之,过劳肥不是什么病,但胖起来可真要命。如果你已经属于过劳肥,应当尽早采取干预措施,管住嘴、迈开腿、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来源:腾讯、搜狐、科普中国、39健康)
在我们最初的印象中,越是努力工作的“工作狂”,应该是废寝忘食,身心俱疲的。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该会变得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消瘦才对。但是随着我们进入社会,体会到的社会现象却恰恰与之相反。
当我们进入社会,真正成为一名“打工人”的时候,顶着繁忙的工作和疲惫的压力,却发现自己的身材,并没有想象中的“虚弱”,“消瘦”,反而自己的裤子越穿越紧,腰带的卡扣越来越松。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工作越是努力和紧张,反而却更容易让我们长胖。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工作的越努力,反而更容易发胖?
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将原因分为环境和健康两个层面:
首先是环境层面的因素:
———现代的工作种类变化
现代的工作种类,越来越多的偏向于室内办公层面,即使有着非常繁忙的工作量,对于人体本身的能量消耗程度不大,并且因为工作种类的缘故,现代“打工人”几乎抽不出锻炼的时间,身体热量积累,当然更容易发胖。
———饮食条件便利
在现在的环境下,餐饮外送行业成熟,无论工作多忙,点个外卖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饮食问题。
不仅如此,外卖的饮食普遍热量高,油脂成分多,越是努力工作的人,越是没有时间给自己安排一日三餐,长期食用高热量的外卖,当然也会长胖。
其次是健康层面的因素:
在神经和心理相关的领域上,有一种叫做“压力代偿”的理念存在。
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压力越大,那么他对于享受的渴求越迫切,更想打破补偿,因此自制力也会下降。
这是这主要是和大脑前额区域相关,压力越大,肾上腺素分泌越多,大脑前额受到刺激,自控能力也就会受到抑制。
因此,从健康层面来说,工作越努力的人,生活压力越大,在工作之余,例如夜宵,晚餐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力代偿”的一部分。
可能有些朋友并没有太清楚的了解,举个例子,当我们结束繁忙工作的时候,都会下意思的奖励自己“吃顿好的”,其实就是“压力代偿”所导致的大脑前额抑制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工作越努力的人,压力越大,闲暇之余的自控能力越差,饮食热量摄入更容易变多,当然也更容易长胖。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社会形式而言,工作的越努力,压力越大,反而更容易长胖,继而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目前的上班族,受到资本的影响,大多都背负着繁重的工作强度与精神压力,因此,上班族更需要采取合理方法减肥,来守住自己的健康。
上班族怎样合理减肥,控制体重?不妨试试2招
第一招:上班适当“偷偷懒”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上班族肥胖是因为繁重的工作压力,那么,只要适当减少工作压力,就能有效地抑制肥胖。
所以,对于上班族们来说,“摸鱼”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维持自己身体健康的正面行为,比如在感觉到压力大的时候,起来接一瓶水,上个厕所,活动活动身体,都是非常不错的放松摸鱼方式。
第二招:抽出时间,“碎片化”运动
想要减肥,控制体重,自然运动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大多数上班族都是朝九晚五,甚至有些有加班的硬性要求,很难系统地实行运动计划。
因此,一些碎片化的运动方式,就是上班族们的首选,比如慢跑,哑铃,腕力球等,又或者用爬楼梯代替坐电梯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碎片化健身细节,并且不会耽误到正常的上班和休息时间,长此以往,能够养成碎片化运动习惯,也能起到预防肥胖的效果。
总的来说,上班族努力工作是好事,但对于身体健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容易增加肥胖的风险。平日里适当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学会休息,同样也是在职场沉浮的必备技能。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职场人也不能忘记针对性地采取减肥措施,认为控制体重增长,才是对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参考资料:
[1]林弘谕. 上班族的减肥新主义[J]. 健康人, 2001(03):107.
[2]高银燕, 甘婷, 江丽丽,等. 工作时长与肥胖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9, 36(11):6.
[3]王红雨, 孔蓓蓓. 伏案工作人员工作时长与中心型肥胖发生关系的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1, 28(6):4.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