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液将军能管狐臭吗狐臭吗(液将军皮肤抗菌喷剂)

时间:2024-04-29 16:14:4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患者慎重考虑接受腋臭手术,但术后的疤痕问题你有考虑过吗

1.腋下异味症状轻微

很多专业文献中将距离作为判断异味轻重的方法,比如说距离750px以上闻得到属于比较重,250px之内闻不到属于比较轻。笔者认为,味道轻重的表现受到诸如环境、温度、情绪等众多因素的干扰,不能一概用距离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准确。

笔者认为的轻微症状,泛知周围的小伙伴们从来没有闻到过患者的腋下异味,尤其指的是仅有紧凑到腋下才能闻到味道的患者,这类患者没有特殊原因不适合手术。为什么呢?因为杀鸡焉用牛刀,过度治疗对于患者长远来说是不利的。

2.没有家族遗传史

腋臭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所以从理论上讲,遗传的概率的是相当高的,无论是代代相传或者隔代遗传,总能在族谱内找到遗传的影子。不是说非遗传患者不适合手术,而是没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会把症状混淆,笔者在门诊看到过戴错帽子的患者不胜枚举。

3.曾经做过传统切皮手术

腋臭的治疗遵循的规律是从无创到有创,从微创到大创伤,任何倒过来的治疗顺序都无异于行蜀道。传统切皮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往往存在“跑道式复发”,再次手术难度系数堪比三米板跳水409B向内翻腾4周半屈体。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

4.追求术后不留疤痕

手术不可避免会留下疤痕,改良小切口的长度在2-75px之间,这是手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当前腋臭治疗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来看,切口的长度是和疗效成正比的。微创甚至无创的前提是对症状的改善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

5.期待永不复发

很多人在谈到期望效果时用了“永不复发”这四个字,殊不知这样会另很多医生望而却步。先不说确实存在一定的复发或残留的比例,今天就借此谈一下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永不复发是所有手术医生追求的理想结果,难道医生就等着未来某个时候你突然告诉他复发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手术前,再高明的医生也要让自己在未来能够尽可能少的收到该类反馈。要知道岳家军的悲剧不在于飞哥打不过金兀术,而在于其南宋皇帝也曾经拍着胸脯说永远信任岳将军!

6.接受过多次各种创伤性治疗后依然“复发”

笔者在门诊见到过做过最多手术的患者前后大大小小总共做过9次手术,从激光做到微创,再做切皮、又植皮,却依然痛苦不堪,抓救命稻草一般寻求再一次的手术治疗。这类患者异常敏感,自信全无,一条道走到黑。通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家属陪伴,求医问药如同单骑闯关,屡战屡败。

7.体形特别肥胖的患者

肥胖是产生很多外科手术的禁忌症的元凶,腋臭手术也不例外。沉重的肩膀往往会在创面和包扎之间产生不可预知的摩擦力,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虽然手术进行的相当顺利,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得不好,接下来就是旷日持久的换药恢复期,对医患双方都是身心上的折磨。

8.腋窝凹陷明显的患者

这是另一类令手术难度陡然上升的患者人群,深深凹陷的腋窝就好比一个陷阱让很多医生栽倒在里面,特别是从事该类手术不久的医院和医生。经验在处理这类伤口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9.年龄50岁以的上女性患者

年龄不是腋臭手术的禁忌,但处于更年期和妊娠期的女性患者是让手术疗效成为未知数的人群,她们的症状既误导患者本人,也会误导医生。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给手术埋下隐患,这是先辈们血的教训,不可轻易越雷池一步。

10.短期内有人生重大事宜要办。

拍婚纱照、举办婚礼、新入职、出国、治疗其它影响健康的疾病等等,短期内有上述这些重要事情安排的,绝对不适宜做腋臭手术。人生不能重来,有些事情错过了一次就错过了一生。反过来,腋臭的治疗也是一样,如果你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那其它事情也必须给其让路,充足时间的休憩是手术成败相当关键的因素!

记得在去年夏天我曾做过一例手术,患者的外婆在术前向我千叮嘱万嘱咐,说千万不要让她外甥女开完刀后手举不起来,因为她的外甥女是一位美术教师,需要每天抬手在黑板上画画的。术后恢复的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那么为什么这位美术教师的外婆会有这样的顾虑呢?

现在很多年轻的患者们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开完刀后腋下会不会有疤痕,会不会花了钱虽然治好了腋臭却留下两条永久的蚯蚓一般难看的疤痕?其实这只是其一,仅在部分具有明显疤痕体质的患者身上才会发生,临床上更多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是隆起于皮肤的又粗又颜色深的疤痕,而是皮下组织内疤痕的挛缩导致皮瓣皱褶,严重的会产生明显的悬吊感。有些患者术后上肢抬不起来,抬到一定角度后会有剧烈疼痛;有些比较瘦的患者会告诉你“在腋下及上臂内侧看到一条筋被拉起来”,而我检查过之后发现,这是被腋下疤痕牵拉而绷紧的肌腱;还有些患者术后腋下区域的皮肤一层层的皱起来,或者模上去疙疙瘩瘩,以上这些都是由于皮瓣下面的疤痕所导致的,发生的概率远高于表面的疤痕。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牵涉很多手术的细节,包括皮瓣修剪的厚薄程度,包括皮瓣下方脂肪层面(肌肉面)修剪的平整程度,包括皮瓣四周的松紧程度,还包括术后皮瓣下有无积血积液,加压包扎力道的均匀等等,这些技巧掌握在为你手术的医生手中,而你能做的是配合医生做好术后的恢复性功能锻炼。曾经遇到过一个胆小的女孩,开完刀都一个多月了,因为害怕而不敢活动上肢,生怕“刀口裂开”,而为她手术的医生也没有对她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导致腋下严重的疤痕牵拉。

综上所述,腋臭术后腋下疤痕增生的防范与补救是一门学问,特别是皮瓣下疤痕的预防问题,需要外科医师和患者共同引起相当的重视的!

搜索【名医生】加关注,每天为您推送疾病相关知识

古代如何海选皇后,“婚前体检”包括哪些内容?

       古代皇帝娶女子为正妻即立皇后,是有极其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的,其中一条出人意料的制度便是婚前体检制度。这种体检从外观的相貌、体态到肌体皮肤、乳房的发育状况甚至女性的私处等,都要进行仔细检查,以防未来的皇后存在任何隐疾。在儒家道德观念盛行、对女性贞节要求非常严厉的明代,还要检查候选皇后是不是处女。历史上清朝皇帝曾定期进行选秀女的活动,为皇帝物色皇后、妃嫔以及为宗室成员拴婚,并形成一种制度,但由于并没有留下婚前体检的记载,所以对这方面的情况不得而知。但此前的明代却留下不少关于皇后婚前体检的记载,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婚前体检制度发展演变的实证资料,这也与明朝政治腐败,皇帝一味追求荒淫奢靡的生活有关。

  • 全国选美 五千剩五十

       明朝对皇后进行婚前体检非常严格,而且常常大规模进行。据记载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嘉宗朱由校年满十六岁,大婚礼,于是在全国进行声势浩大的选后活动。朝廷派人从全国各地物色美女,并初选了十三岁至十六岁的淑女五千到北京待选。在北京集中后,先由皇帝身边的太监进行一选,将每百人排成一行,逐个察看,这一关淘汰掉偏矮、偏胖、偏瘦的女子。第二天,再将剩余的四千名美女集合挑选,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的眼、耳、口、鼻、头发、皮肤、颈等,只要有一处长得不理想,就立即除名。继而又让她回答年龄、籍贯,以观察这些候选者的音色和神态,如果口齿不清或者应对慌里慌张的,又淘汰掉,剩下两千。太监们又用尺对那些候选者的手脚进行测量,然后观察其步态,对步态不雅或不够庄重大方的人再行淘汰。最后一千名候选者被宫中的稳婆带人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经过一番令人难堪的折腾之后,入选者只剩下三百名。候选者被留在宫中,由专人观察她们的言论及性格、作风、智愚及贤惠与否等做出判断。经过观察认为是“秀色夺人、聪慧压众”的五十名佳丽,由熹宗封为妃嫔,其中一人张氏在这场五千人大选中脱颖而出,于第二年被册立为皇后。

  • 裸体检查身体每个部分

       以上记载,只是让人们看到了古代皇后体检的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仍云遮雾罩不甚了了。汉代无名氏所著《汉杂事秘辛》记载了古代对皇后候选者进行身体检査的细节。建和元年四月(公元147年),东汉桓帝刘志欲立已故将军梁商之女、大将军梁冀的妹妹梁莹为皇后,命令一名宫中的女官与一名中常侍前往梁府对其进行裸体检查。两人一进门先观察梁氏的走路姿势,梁氏在中阁款款细步,举手投足“俱合法相”。接下来,中常侍得留在外屋,女官会请梁氏进入闺房进一步检查。在透过窗子的日光照射下,梁氏“如朝霞和雪艳射,不能正视。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女官摘下梁氏的耳环,解开其发髻,只见其发长坠地,发质光亮如镜。又欲脱衣仔细检查其身体的每个部位,梁氏“面发赖,抵拦”,不肯依从。女官只得严辞告诉她:这是皇上的圣旨,也是皇家选后的规矩。梁氏垂泪数行,不得不遵照吩咐接受裸体检查。梁氏身上“芳气喷袭,肌理腻洁,拊不留手。规前方后,筑脂刻玉”。再看乳房发育正常,肚脐饱满而稍陷,似能容下半寸珍珠,形状优美。女官还特意检查了梁氏的私处,证实乃“守礼谨严之处女也”。然后又检查并测量梁氏的肩膀宽厚、腰围、臂长、手掌十指的长度、腿的丰满度、大腿长度、脚板平凹等“长短合度”。又令梁氏称拜皇帝万岁,以检査发声,梁氏声若“微风振箫,幽鸣可听”。全身检査下来后,没有痔疮、溃疡、黑痣、创口,口鼻及腋窝也没有炎症、狐臭之类暗疾。女官和中常侍回去禀报之后,皇帝认为梁氏确“有母仪之德,窈窕之姿”,于是便于当年八月制诏称:梁氏“夙闲内戒,德冠后庭,有夭桃之宜,协和鸣之祥,宜升尊位,母仪天下……”将其迎入章德殿,正式立为皇后,就是懿德皇后。

       古代对皇后进行婚前体检的一般是宫中的女官,到后来因皇宫中有了专职的稳婆(即收生婆),于是这类体检的事情便由稳婆担任。

美国勃朗宁机枪小史,因打击美军非常有效而赢得中国士兵赞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对使用大量机枪的方式知之甚少。除了在防御中使用少量步兵外,没有其他作战原则。在世纪之交之前,机枪被视为火炮的一种形式,甚至被安装在两轮马车上。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军队一样,美国军队在接受19世纪90年代出现在军事舞台上的新型机枪方面行动迟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手摇旋转加特林枪仍然可用,

美国海军于1896年订购了臭名昭著的M1895“土豆挖掘机”机枪,陆军拒绝使用这种武器,认为它不适合属于陆地服役,这不是因为什么缺陷,他们由于目光短浅,认为机枪是不必要的,根本无法预见战术上的需要,在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一些被征召入伍的州民兵部队配备了柯尔特机枪,而正规军没有机枪,机枪的作用远未被理解,陆军的第一种“官方”机关枪是马克西姆- M1904,由美国的柯尔特和英国的维克斯生产,但使用数量有限。其次是法国设计,美国制造的M1909自动机枪,

一:起源

约翰·勃朗宁设计了不那么复杂、更高效的短后座操作机枪,1900年,他为这种武器申请了专利,勃朗宁1901年的水冷式短后坐操作枪与马克西姆机枪有显著不同,当时勃朗宁还不是因为开发军事武器而出名的。勃朗宁继续完善他的机关枪,设计更加简化,零件更少,尽量减少任何调整的需要,使其易于制造。拆卸和维护,即使当时没有市场,考虑到美墨边境和加勒比地区的麻烦,以及美国被卷入欧洲战争的可能性,约翰·勃朗宁在柯尔特负责他的机枪和自动步枪的最后开发工作,并在1916年申请了专利,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向同盟国宣战,勃朗宁1910年的型号被命名为“水冷柯尔特自动机枪”。

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库进行了射击演示,发射了20,000发子弹,没有任何损坏。由于弹药有问题,曾三次停止射击,但重新装入弹药后又继续射击。为了毫无疑问地证明这把枪是有效的,勃朗宁自己又用这把枪发射了20,000发子弹,由于装错了子弹只造成了一次轻微的损坏和几次中断。第二支枪连续不断地开火了48分钟。又演示了蒙住眼睛拆卸和重新装配,这是其他机关枪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有许多小而精细的部件,必须配备大量的工具包,但勃朗宁的机枪可以用一个口袋大小的组合工具和一枚子弹就能完全拆卸,经过十几次额外的测试和技术研究,这种武器在1917年5月被正式采用为“1917年勃朗宁机枪”。约翰·布朗宁将获得500万美元的版税,但由于美国陷入战争,他们只得到了125万美元

当时有三家制造商开始大规模生产,1918年2月,两种勃朗宁武器在华盛顿特区外的国会公开展示。包括外国代表和记者在内的300多名观众出席了会议。大量的报纸报道宣称勃朗宁是世界上最好的枪。虽然有30,089支被运往法国,但只有1,168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八周内进入战斗状态。一些零件热处理不良,缺乏经验的工具制造商和机械师的粗制滥造,人们发现,在发射了大约8000发子弹后,许多枪管都磨损了,水套两端漏水,侧面和底部接收板破裂,锁凸轮支撑设计不佳,还有近30个其他部件经常被发现有缺陷。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些武器不能使用,但它们需要经常修理,备件有时也无法得到,从1917年9月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42.750支。战后的生产仍在继续,共有72,500支,

改进从战争结束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人们就认识到了对轻型单兵便携式机枪的需要。英国人和比利时人使用的是刘易斯机枪,德国人使用的是MG 08/15,法国人和美国人使用的是M1915 ,美国保留BAR作为小队武器,但希望使用一种轻型三脚架机枪作为连级武器,由于越来越多的运动战和火力-机动战术,对气冷机枪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水冷机枪需要一个沉重的三脚架和水套,水箱,冷凝器软管和水, 笨重的水冷式机枪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于是改为气冷式,陆续推出了M1919和M1919A1等型号。

"M1919A3"按照M1919A2坦克机枪改装Mk I三脚架,但缺少肩托,并配备简陋的临时瞄准器,M1919A2和M1919A3上18.62寸枪管造成了速度降低,近距离精度差,穿透降低,和过多的枪口闪光,1936年,罗克岛军火库从斯普林菲尔德接管了机关枪的开发工作。一种24英寸的枪管经过测试,发现长枪管有效。它被命名为M1919A4“勃朗宁机枪”,从20年代初至20年代末陆续装备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很少的部队被分配到步兵单位——两个步兵连——而大量用于坦克和其他步兵战车。

1942年2月,又采用了其改进型M1919A6机枪,M1919A6有一个更轻、更薄的枪管,一个改进的枪口助推器,一个可拆卸的冲压金属肩托,一个两脚架和一个两点式塑料提手,也可以安装在M2三脚架上,尽管M1919A6比M1919A4稍重,M1919A6主要是空降部队,M1919A6的携带手柄是一个6英寸左右长的木制销子,有时带有锥形末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二战后,更多的M1919A4s被改装成M1919A6s,并且在韩国与M1919A4一起服役。总共有34,000支改装成M1919A6s。M1919A6装备了战后和1960年代早期的大部分步兵部队。许多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部队使用M1919A6到20世纪70年代。

二:战场使用

直到1915年,指挥英国第一军的道格拉斯·黑格将军还将机枪描述为“一种被高估的武器”。事实证明他错了,1916年7月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国在13个师中有超过57000人伤亡,占整个战斗力量的20%。至少80%的损失是由机枪造成的。有人估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200万伤亡中,多达四分之一是由这种武器造成的,这种观点改变了,当庞大的的机枪被放置在重叠的火力区域挖壕防守时,穿越壕沟之间布满弹坑、铁丝网缠绕的泥泞地带,无异于自杀。除了自动扫射地面上一波又一波的步兵之外,还有其他使用这种致命武器的方法。

机枪被设置并锁定在指定的战线上,以对角交叉的方式瞄准前线。这种能够锁定机关枪火力线的仰角和方位(方向)的能力使得射击变得非常精确,当步兵踉踉跄跄地进入火力线时,大炮会连续不断地开火。机枪也能进行间接的远距离射击。这使得机枪可以在4500码之外的区域目标上发射大量的子弹。后来的步兵营在从二线战壕到一线穿越开阔地带的过程中被大量歼灭,因此无法越过起跑线进行进攻。机枪也可以用角度测量装置(测斜仪)和射程表来计算间接火力,从山后发射俯冲火力,机枪也可以在前进的友军头上开火,以支持他们的进攻。

一战开始时,交战国只有少量的机关枪。德国带着一万二千五百条格言开始了战争;每个步兵师部署了72挺机枪——每个步兵营6挺。德国人后来在每个步兵营增加了一个师机枪营和一个连。英军最初每个师有26挺机枪,每个营有2挺机枪。战争的第一年之后,他们得到了扩充,每个师组成了三个机枪连,1917年又增加了第四个。相比之下,美国每3营步兵团只部署4挺机枪。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同盟国宣战后,在1917年初到达法国的美国前12个师都配备了法国的霍奇基斯Mle 1914,陆军第2师得到的是次等的霍奇基斯和肖查特机枪。接下来的11个美军师部署了不太理想的M1915。1918年6月后抵达的最后几个师才部署了布朗宁m1917,1917年,一个步兵师拥有14个机枪连,每个连有3个排,总共12挺机枪加上4个备件。每个班一挺机枪,一个排四挺机枪。机枪班由一名班长、炮手、助理炮手和五名弹药搬运员组成,所有人都配备了手枪。欧洲的大多数师都是在停战后或者在停战后的头几个月里收到了他们的武器。

二战开始时,营机枪连被重新指定为重武器连,各有两个机枪排和一个81毫米迫击炮排。这个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使用到1941年,机枪班有4个而不是5个弹药搬运者,当陆军在步枪连中加入M1919A4后,武器排在1939年被建立,有一个四挺轻机枪组和一个60毫米迫击炮组。在1940年后期,减少到只有两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由一名下士班长、炮手和助理以及两名弹药搬运者组成,装甲步兵步枪连的三个步枪排各有一个机枪班,配备两台M1919A4,是装甲步兵特有的,

伞兵团有一个非常不同的机枪配置,步枪连有三个步枪排,没有武器排,该排的两个步枪班(到1944年增加到三个)都有一挺M1919A4(1944年后期的一挺M1919A6),外加一辆备用的用于防御。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营拥有一个武器连,该连有三个机枪排(每个排有挺),外加一个81毫米迫击炮排。海军陆战队发现,M1917A1在主要用于攻击的时候,在崎岖不平的岛屿上没有多大用处,1944年4月,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一次重大重组,81毫米机枪排去了总部连,机枪排和步枪连武器排合并,组成了一个新的连机枪排——60毫米迫击炮被转移到连总部。新的步枪连机关枪排由三个两个班组成,6个M1919A4外加6个后备m1917a1。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在1948年,陆军武器连被重组成一个机枪排,配备4个m1917a1和4个M1919A4/ a6(加上81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无后座力炮排)。从1951年开始,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主要任务是防御,所有的枪支都配备了人员,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配备其他人员。在1948年陆军连武器排重组60毫米迫击炮和57毫米无后座力炮部分,步枪排第一次有了武器班,配备了一挺轻机枪和一具火箭筒。1953年,武器班获得了第二挺轻机枪和火箭筒被转移到排总部。这种分配一直持续到1958-62年,新的武器排有2挺M60 机枪和2支90毫米无后座力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国民警卫队仍在使用m1919a6。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改回到了营武器连:两个机枪排加上81毫米和火箭炮排。步枪连保留了一个拥有6挺机枪的轻机枪排。1960年左右,海军陆战队再次淘汰了营武器连和M1917A1 机枪。其余的武器被分配到营总部连。M1919A4s最终被m60取代。

三:朝鲜战场上的M1919系列机枪

M1919系列机枪的构造简单、机件可靠确实,能耐长时间射击,但和任何武器一样,它们也有缺点,M1919射速400-550发/分钟,德国MG 34和MG 42机枪分别具有800-900发/分钟和1100 - 1200发/分钟。当然如此高的射速带来杀伤力大的好处,但美国军队更喜欢较低的射速,尤其是在勃朗宁斯缺乏快速更换枪管的情况下,高射速也磨损枪管,部件相对来说比较重,它们的重量虽然是一种负担,但也是一种好处,重型枪管可以提供更长的持续火力,使三脚架更稳定地进行远程射击,并使其更加坚固。二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装备了M1919A4/A6,美国也少量在中国援助了中国,只是数量并不多,解放军缴获也相对的少,

但在朝鲜战场上,M1919系列机枪装备了美军和所有联军,其坚如磐石的可靠性广受信赖,即使是异常寒冷的环境也不一定会损害武器的性能,由于美军联军大量装备,而且在战斗中由于M1919A4被限制在一个三脚架上,使得机组人员很难跟上他们所支持的步枪排。三脚架限制了武器在防御位置移动以覆盖不同方向的能力或者在攻击中机动,当不得不前进和上坡射击时不太理想,重量使山地徒步逃跑变得困难,所以经常完整的丢弃在阵地上,如1951年5月汉江西岸的537高地,191师偷袭夺取这个高地后,美军24师丢下了所有的机枪,被191师全部用来守卫阵地打退了24师反复进攻,相比当时中国装备的24式重机枪和日本九二式重机枪却重量轻很多,虽然简单的低三脚架限制了它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它的轻巧和紧凑性有助于提高支援火力的机动性,战术灵活性也在战场上赢得了中国士兵赞誉,

特别是M1919系列机枪曳光弹很受欢迎,曳光弹所发出的亮光使每一个美军士兵都感到,他走得再远就会被发现,因为每颗曳光弹“看起来都像是径直朝他射来的”。这对怕死的美军士兵特别有效,大大降低美军士兵的士气,但美军却效果相反,如59师7连一个参军仅半年的新兵余新发在上南里地区韩第5师阵地上捡到了一挺M1919重机枪,在1951年6月鸡雄山战斗中,余新发一个人扛着M1919重机枪在距敌人百多米的地方以一对四,利用敌人夜间不停开火暴露位置的机会将其全部打哑,余新发凭着这挺M1919重机枪一共打死120余敌人,获特等功和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中国军队的M1919系列机枪使用多数和余新发那样在进攻时用于火力支援,当攻击一个设防的山丘时,一个机枪组放在目标地堡上,其他的在邻近的地堡上掩体上,先经过迫击炮轰击,机枪在距离数百米的射程和锁定位置后,不断地向地堡枪眼发射子弹,当子弹封住枪眼后,步兵逼近投掷手榴弹摧毁掩体,进行防御时机枪将部署在防线的两端,可以覆盖前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当与敌人接触时集中火力攻击敌人,通常发射100-200发子弹歼灭或迫使敌人撤退,

四:结语

在二战中服役的任何数量的武器都可以被称为标志性武器,这些著名的武器包括手枪、步枪和机枪,各种勃朗宁.30口径机枪不包括在这些武器中,M1919系列机枪是非常可靠坚固,被用于许多重大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数十场较小的冲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材料、制造方法和改进的设计趋势使得机枪变得更轻、更便宜。一个因素是采用了北约7.62毫米炮弹。最先被淘汰的是M1917A1。重型、复杂的武器已不再与二战后更为灵活机动的战术相适应,部队也更加分散。它的远程间接射击能力不再需要,7.62毫米M60机枪在1957年被采用以取代M1919A4和M1919A6,M60比M1919A6更轻和更短,可以从肩、臀、腋下发射,也可以从两脚架发射,或者从M122三脚架发射。M1919A4变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在使用,一直到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在超过40个国家的部队中使用,在世界的偏远角落仍然可以找到它们。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