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腋臭。
为啥说这个?因为夏日酷暑马上就到了,有腋臭毛病的朋友,可能会增添苦恼了。
关于这个病,我想说说它和脾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有很多腋臭患者,他们的脾,存在问题。
之前一个女孩子,当时是个学生,24岁,姓孙。
按理来说,女孩子,应该是体香阵阵,令人赏心悦目的。但是这位,不一样。她有严重的狐臭,臊气浓重,令人不敢接近。
她的两个腋下,常年出汗,而且汗液发黏,衣服都可以被染黄。这症状,一年四季皆有,经前和夏季尤为严重。
因为自己的狐臭,这女孩显得特别悲观自卑。24岁了,没有过初恋,很少和男孩子接触。
后来,她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身体较为肥胖,脉滑,舌淡苔白浊。细问得知,平时喜欢吃肥甘厚味,没有油水和香的东西,基本是吃不下饭的。
平时,则身体倦怠、不爱动,大便溏。最近这段时间,口淡无味,食欲一般,遇上自己不感兴趣的食物,干脆一口都吃不下。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为其开了一张配方,我们看一下: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药,水煎服,一共是服用三剂。
结果,三剂药用下去,患者明显感觉到腋窝处汗水已经减少了,气味变淡了。
药已中的,原方加入滑石(包),再投6剂。
六剂用完,气味大大减轻,十去七八。效不更方,再用八剂。结果,这一次,出现了反复,患者月经来潮,旧疾复发,味道又浓重起来。
这时候,医家将防己和黄芪的用量提高,并加入川芎和丝瓜络,再投。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味道没了,汗也不出了。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我给你复述了一遍。
读者朋友,你看这么长时间,也应该对基本的中医辨证,有所了解了。在你看来,这个患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没错,就是脾虚湿盛。
这个患者,脉滑,舌淡,苔白浊,这是典型的湿浊内蕴的舌脉。湿浊源于脾虚。脾虚气弱,患者就便溏、倦怠、食欲不振、口淡。
脾虚,湿浊内生,上壅于腋下,这就形成了狐臭、腋汗。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这个狐臭在中医皮肤科里头,是很边缘的一个病。有相当一部分中医皮肤科专著,根本不提这个病。
提到了,其实也是简单说一嘴,基本上就认为此病源于遗传,或者是源于湿热郁于腠理。
至于说治疗,中医基本都主张外用药,很少提及内服药。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狐臭患者,有脾虚的倾向。他们往往形体偏胖,乏力多汗,食欲正常或食少腹胀,大便多不成形。只不过,有些人相对明显,有些人只是具备这方面的倾向。
本来嘛——湿浊之邪的产生,就是源于脾的。这是千古定论。因此,对部分患者而言,狐臭以脾虚论治,是天经地义的。
上头医案中这个患者,显然属于脾虚湿盛。那怎么办?健脾利水、祛湿化浊。
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的方子——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配伍,其实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的防己黄芪汤的加减。
防己黄芪汤,是一首经方,其基本组成,就是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这几味药。它最初是治疗表虚不固、水湿内蕴所致的风水、风湿,功效在于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也就是说,它既有祛风利水散邪的一面,也有补脾益气固本的一面。后世医家,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病。
由于这个方子,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利水除湿,因此用在脾虚湿盛所致的腋臭患者身上,就比较适合。
其中,防己、泽泻、车前子、车前草、茯苓皮利水除湿,黄芪健脾益气,白术配苍术苦温燥湿健脾。
这样,患者的脾恢复了运化之功,杜绝了脾湿的生成源头,同时又把业已形成的湿浊,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去。患者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这就是大体用药思路。
我个人感觉,防己黄芪汤治疗脾虚湿盛、湿浊内蕴所致的腋臭、腋汗,是比较合适的。我自己也曾偶有应用,证实确有一点效果。
当然,这里头的防己,必须是俗称的汉防己。广防己,有肾毒性,已经不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了。这个必须注意。
当然,如果你问,所有的腋臭患者,都适合这个方法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些患者,纯粹属于湿热所致,这个时候必须得想办法化解湿热。
有的人,完全就属于遗传,根本辨不出来其他症候,那就没办法用健脾除湿之法。总之,只能是面对有相关症候的人,才能考虑用符合病因病机的方药来治疗。
因此,对于文中医案里的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另外,有腋臭的人,务必注意饮食。有时候,你之所以腋臭,说白了,就是你吃进去的食物,在你的身体里变臭了!
要想做一个清爽的人,你的饮食,务必清淡。清淡的饮食,造就清淡的身体内环境,你的体味,自然也就清新了。
好了,这个办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你是寒湿还是湿热?4招自查一下
想祛湿却不知道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
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是湿热与寒湿呢?
可以从4个方面着手。
■ 寒湿
寒湿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
从外而言,居住的地方潮湿,
冒雨涉水,久卧湿地;
从内而言,饮食生冷、瓜果水饮之品,
损伤脾胃。
寒湿的表现主要有:
1、舌头: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
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2、小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3、大便: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
肚子总觉得不舒服,
一紧张、一吃油腻食品就想上厕所,
次数多,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
慢性腹泻多数都是脾胃虚寒造成的。
4、体味: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
身上基本上没有啥味道。
寒湿的人伴有阳虚,阴盛阳衰,
会怕冷,怕吹风,怕吃凉东西。
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
导致瘀阻经络,不通则痛,
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全身哪都疼。
■ 湿热
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
其致病因素大多是由外感湿热之邪;
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
湿热合邪,蕴结脾胃,
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
再加上喜欢吃含有脂肪的食物,
从而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湿热的表现主要有:
1、舌头: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
2、小便: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
3、大便: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
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
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且味道臭秽。
4、体味:湿热体质的人体味很重,
狐臭、腋臭、脚臭等,都经常出现。
湿热的人,因为湿所以运化受阻,
因为内热所以吃一点滋补厚腻的东西,
就会上火、口臭、口疮、长痘。
怎么祛除湿气?不同的湿有不同的办法
● 寒湿:
治疗原则:温寒化湿,可服生姜砂仁茶。
做法:
取生姜5克、陈皮3克,
温水煮开后下砂仁3克,水煎代茶饮,
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陈皮可温中散寒、燥湿理气,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
三者合用,常饮可温寒化湿。
● 湿热:
治疗原则:清热祛湿,
可服马齿苋土茯苓绿豆汤。
做法:
把新鲜马齿苋60克,洗净,
一同加入土茯苓30克、绿豆50克,
炖至熟烂,煎汤服食。
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
土茯苓是祛湿要药,加上绿豆清热毒,
常饮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同。大多数女生会说自己的湿气太重,那么今天主要说说湿热体质的一些症状表现,还有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的表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有时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可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湿热体质的人皮肤非常爱长痘
湿热体质的人皮肤非常爱长痘,已经过了青春期,甚至年纪也很大了,但脸上还总喜欢长痘痘,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湿热体质。
因为过盛的湿热没有发泄之处,所以就会以痘痘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面部皮肤爱出油,容易长湿疹,面色发黄,舌苔厚腻发黄,易脱发,头皮容易出油。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有狐臭
有部分湿热体质的人还容易有狐臭,女性容易白带发黄,男性会出现阴囊潮湿等表现。
湿热体质的人困倦乏力
湿热体质的人会有困倦乏力的症状,虽然总是犯困,但经常是浅睡眠。脾气也比较暴躁,非常喜欢生气,做起事情来总是显得非常急躁。
湿热体质的原因
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湿,一个是内湿。
外湿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环境中的湿气侵入人体。而内湿是由病理因素造成的一种现象,和人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消化不良的患者,或者喜欢暴饮暴食的人,口味厚重喜欢吃甜、腻类食品的人会使脾脏受损。
而脾脏作为人体运化水湿的重要器官,一旦受损水湿运化则会出现内停的情况。还有脾虚的人也更容易被外湿侵袭,这种情况下,外湿侵袭人体则会造成内湿的产生。
还有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忧虑也容易引起人体气机郁滞,长时间下去会造成津液代谢失调,导致湿热体质的出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过度都会使人体产生湿热。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一个人的睡眠质量好,会让原本厚腻的舌苔变薄,舌苔变薄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体的湿气已经有所减少。
注意休息劳作时间的规律性。湿热体质的人应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憋大小便容易引起湿热积聚。
2、保持室内干爽,多锻炼
注意居室经常通风保持干燥,夏季吹空调应适可而止,多克制自己易怒的脾气,多运动锻炼身体。
3、注意饮食上的调理
多吃可以健脾去湿、清火,或者具有舒肝利胆功效的食物,以清淡饮食为宜。像冬瓜、苦瓜、绿豆、薏米等等都是非常适合湿热体质人群食用的食物。
膳食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蓝森麟教授推荐:三草三豆小肚汤,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肺宽中、健脾益肾等作用,尤宜于湿热体质者!
三草三豆小肚汤
食材
车前草、蒲公英、绵茵陈各15克,赤小豆、黄豆、白眉豆各50克,红枣3枚,生姜3片,猪小肚2只。
做法
先将猪小肚(即猪脬)用清水洗2次,加适量白醋和生粉擦洗猪小肚,再用清水冲,把醋和生粉冲洗干净,去除异味;红枣劈开,去核。然后,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1.5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
本馔食材中,车前草性味甘寒,善于清热利尿、清肺祛痰、凉血解毒;蒲公英性味苦寒,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绵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善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功善利水消肿、解毒;黄豆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利水、宽中导滞、解毒消肿;白眉豆性味甘咸平,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肾;搭配性味甘咸平,功擅除水湿、止渴的猪小肚;佐姜、枣以调和脾胃。
诸物合烹,汤性清凉,有良好的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肺宽中、健脾益肾等作用,适宜于一般人群服食(脾胃虚寒者慎服)以御春温湿毒,尤宜于湿热体质者。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