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大学生,这年暑假,因为疫情的缘故选择回到国内度过假期。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纷纷询问小李对外国的感受。而小李的回答则很让人意外:国内的“空气”实在是比欧美要清新太多了。
这番话把大家听的云里雾里,原来,小李对欧美最大的印象,就是狐臭人群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等公交一阵还是坐地铁,尤其到了夏天,狐臭的奇怪味道一阵接着一阵,是在让小李难以忍受。
“还是咱们国家好,欧美的狐臭简直泛滥成灾。”小李感慨道。
为什么有的人身上有狐臭,有的人身上没有?
想要搞清楚这个原因,就要明白狐臭是怎么来的。
狐臭的来源,其实是蛋白被细菌分解时所形成的腐败气体。一般来说,人流出的汗液并没有明显的气味,但大汗腺分泌的汗液中会夹杂蛋白质成分。
如果一个人天生大汗腺分布较多,流出“蛋白质汗液”的数量也会更多,例如腋下,脖子等位置,细菌繁殖并且分解蛋白质就会产生明显的气味,也就是狐臭;
如果大汗腺分布得比较少,蛋白质汗液流出的比较少,气味出现的少,自然也就没有了狐臭。
而大汗腺的数量,则是根据基因来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身上有狐臭,有的人身上没有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欧美人大多有狐臭,亚洲人身上没有?
一方面,是因为基因的种类不同。
虽然欧美人和亚洲人都是人类,但因为祖先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基因也会有些许不同。
大多数欧美人的大汗腺比亚洲人更多,所以狐臭的情况更多。
另一方面,和两方的饮食差异有关.
欧美人的饮食以肉类,牛奶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主,蛋白质摄入多,汗液中蛋白质含量也会更高,狐臭产生的气味也会更浓重。
除此之外,欧美人体毛浓密,社会条件等因素,也会成为狐臭症状显著的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亚洲乃至我国的狐臭人群比较少,但依旧是存在的,一些有狐臭的朋友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怀疑自己得了疾病。
狐臭算不算疾病?能不能治好?
这里明确告诉有狐臭的朋友,狐臭其实并不能算是疾病。
上文有提到,狐臭的本质,是身体大汗腺比普通人分布更多一些,这并不会给健康带来损伤,反而会加速汗液代谢排毒的效率。
简单来说,就好像一个人是双眼皮,一个人是单眼皮一样,狐臭并非病,反而是人类进化的一种结果,有狐臭的朋友没有必要太过在意和自卑。
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消除狐臭的需求,其实也是有方法的,在现代医学中,通过手术切断大汗腺神经,或者通过激光治疗方式缓解,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尝试。
除此之外,如果不想做手术,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缓解,同样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烦恼狐臭?这3种方式能够帮你有效缓解
方法一:适当的将自己的腋毛剪短
腋下是大汗腺分布密集,并且细菌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狐臭最大的根源。而腋毛越长,皮肤密封程度越高,越容易流汗并且造成细菌繁殖。
如果觉得自己有狐臭的朋友,可以适当将腋毛剪短一些,减少流汗的同时减少细菌滋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方法二:勤洗澡
这是最“笨”的一种方法,同样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勤于洗澡,将身体清洁的干干净净,细菌和汗液无法长时间在皮肤表面繁殖,狐臭的情况也会减轻许多。
方法三:通过药物治疗
如果狐臭的情况比较严重,药物治疗的方式也是可以的:
例如尿囊素碱,氧化铝等汗液抑制剂;
抑或是吡啶硫铜锌等细菌抑制剂等,针对汗液来源的位置,能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使用仍然要谨慎,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监督下进行。
总而言之,狐臭并非是疾病,如果有狐臭的朋友,正常对待即可,切勿因为可有可无的身体特征,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要在生活中适当采取缓解措施,抑或是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均可解决问题。并非是什么难事,只要积极乐观的面对,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资料:
[1]陈辉. 腋臭的临床治疗及展望[C]// 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 2014.
[2]李怡. 关于狐臭皮下大汗腺清除术术后护理的要点[J]. 2021.
[3]邱星, 邹先彪. 狐臭与传染无关与遗传有关[J]. 医药前沿, 2019(4):3.
人上了年纪,口味就越来越重。
口味清淡的马苏里拉奶酪已经满足不了奶叔了,时不时就想吃点猛的,高达奶酪略显清新,蓝纹奶酪味道刚好!
假以时日,挑战鲱鱼也不是没有可能。
奶酪就和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果你没尝出来,可能吃的方法不对。
奶粉们看到后不禁要问:这不废话嘛,谁还分不清“香”和“臭”?
还真不一定。
不管什么味道,只要浓度超过正常值的20倍就会让人头晕、想吐,感觉难闻。
即使味道芬芳的香水,喷多了也会让人难以承受,感觉气味比一般的臭气还难闻。而臭味经过稀释,会让人有清香的错觉。
比如从大便中提取出的粪臭素(3-甲基吲哚),当里面的吲哚稀释到0.1%或更低的时候,则成了茉莉花香的组合成分之一。
而且一个味道臭不臭,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
有人喜欢汽油味,但有人一闻到这个味道就觉得要晕车;有人喜欢牛奶的奶香,而有人却觉得牛奶很腥;有人难以忍受狐臭的味道,但有人觉得这是体香。
所以有时候“香”和“臭”的划分并不是泾渭分明。
你觉得奶酪臭,然而奶叔还觉得奶酪香呢~
人的嗅觉分两种。
鼻前嗅觉是从鼻腔进入,直达鼻根的嗅觉细胞,就是“闻”到气味的过程。
近距离接触食物的时候,食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从鼻孔进入鼻腔,与那里的嗅觉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到大脑,就解析出“气味”。
鼻后嗅觉,又叫口腔嗅觉,是香气从口腔进入,通过口腔后部与鼻腔连通的管道,再到达嗅皮细胞,就是“吃”或“喝”到味道的过程。
吃东西前,人们用的是鼻前嗅觉,只能感受到食物挥发的味道。
吃东西时,鼻后嗅觉远比鼻前嗅觉强烈。食物进入口腔后,随温度改变、充分咀嚼以及多种酶参与的化学反应,导致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食物的感受也更立体了。
同一种食物,通过鼻后嗅觉“闻到”的气味,跟通过鼻孔进入的分子产生的气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臭豆腐、奶酪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闻着臭是因为含有的硫氨基酸分解产生具有刺鼻味道的硫化氢。吃着香的原因是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被酶解,会释放出许多谷氨酸和有风味的小肽。释放出来的谷氨酸就是味精,这就是“鲜美”的来源。
怕臭怎么办?
奶粉们不妨试试“堵住鼻孔吃”、“捏住鼻子吃”,也许和“只闻不吃”、“正常吃”时感知到的风味不一样哦。
如果吃本身就很香的食物,比如烤鸡、水煮牛肉,若是去除了鼻前嗅觉能感受到的香味,那么入口吃的时候口感也会觉得差了很多,感冒鼻塞的时候就能体会这种吃饭不香的感觉了。
除了臭奶酪和臭豆腐,世界各地还有很多臭臭的食物。
就拿咱们国家来说,螺蛳粉、臭鳜鱼、臭苋菜梗都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古时候的人们没有保鲜设备,只能靠腌制食品来延长保质期。
腌制工艺使得细菌分解食物时水解蛋白质,既产生有鲜味的氨基酸,又产生臭臭的味道,让人闻着臭,吃着爽,越吃越上头。
比如螺蛳粉的臭味来自酸笋,酸笋中的风味物质有对甲苯酚,使其呈现出强烈的刺鼻味、药味,还有其他刺鼻味道的有机物等。而鲜香味,也是主要来自酸笋中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
但榴莲臭的原因和腌制食物不同,它是因为果肉以含硫化合物为主,比如硫醇、硫醚、二乙基二硫醚等。这些含硫化合物具有刺鼻的味道。而吃着香,则是因为榴莲中的酯类化合物,这些酯类化合物,让榴莲尝起来有一股浓烈的果味。
虽然臭臭的食物尝起来很鲜美,但并不是所有臭臭的食物都能吃,比如放过期的牛奶和酸奶,一股子臭鱼烂虾味,喝上一口保证让你三月不知肉味。
另外吃臭臭的食物时,一定要注意公德啊。
千万别在公共场所吃,毕竟对于无法用鼻后嗅觉来尝鲜的人来说,只会通过鼻前嗅觉闻到一股臭味,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公开处刑。
奶粉们,你们喜欢吃哪些臭臭的食物呢?
留言告诉奶叔吧!
盛夏终末,初秋来临,有没有感觉自己呼吸的空气都变得清新了好多。
道路上没有了高温导致的沥青柏油的味道
在地铁里作为‘移动沙丁鱼罐头’的一员汗臭味儿也不会那么‘辣眼睛’了
但规避了那些外界的气味,你是否有发现自身有一种味道洗澡也不能完全去除并且陪伴了自己 整个春夏秋冬呢?
酒味体味是人类及其他肢体生物散发出之特殊而天然的气体。其实身体某处的体味是可以反映我们身体潜在的各种健康隐患的,甚至是癌症。那么下面25种体味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
身体散发酒味或者口中散发着浓烈的酒味,见于大量饮酒后或者醉酒者。
臭味患有膀胱结肠瘘的病人,肠道里的粪便可通过瘘管进入膀胱并溶于尿液中,因而排出的尿液通常带有粪臭味。
枫糖味又称烧焦糖味,是枫糖尿症病人最常散发出的气味。其危害在于可毒害脑细胞,造成脑组织严重损伤,引起病人智力显著减退,甚至成为白痴。
尿臊味患有慢性肾炎或肾病的病人,病程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由于无尿,某些毒性物质(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排出体外而潴留于血中,就会使病人呼出的气体散发出尿味或氨味,它是病情趋于危重的一个信号。
腥臭味主要见于鱼腥臭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隐性遗传病,病人的汗液、尿液、呼出气体中排出大量具有鱼腥臭味的物质—三甲基胺。
肝臭味患爆发性肝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常呼出一种特殊性臭味,俗称肝臭。肝臭味表明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烂白菜味由于体内缺乏酪氨酸转化酶,身体便会发出一种类似烂白菜的怪味。病人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 并且容易并发佝偻病、肝功能不全以及低血糖症,常可发生低血糖晕厥或抽风。
烂苹果味糖尿病病人病情严重时,大量脂肪在肝脏里氧化产生酮体并扩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气息中带有丙酮因此,患者呼出的气体就会带有烂苹果味
此时应当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检查血糖水平、进行治疗,以确诊是否患上了糖尿病、或糖尿病是否加重。
猫尿味常见于高甘氨酸血症,病人表现为智力低下、骨质疏松、血液中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易发生感染或出血。
狐臭味腋窝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经细菌的作用,散发出特殊的狐臭味。在青壮年期,皮脂腺分泌旺盛,狐臭味也尤其明显。
酸性汗味常见于发热性疾病,如风湿热或者长期口服解热镇痛药物的病人。
口臭口腔发出难闻气味,一般见于口腔炎症(牙结石、牙周病等).如果你保持了良好的口腔卫生,就不应该有严重的口臭。如果出现了持续的口臭,就反映出口腔问题,有牙结石、牙周病等。
口臭是细菌、牙菌斑和牙垢遗留在了牙齿上造成的。当你不刷牙或刷牙不彻底时,牙菌斑就会在牙齿周围堆积,开始感染牙龈,导致牙周病。
每天早、晚饭后刷牙,每次刷3分钟,建议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
大蒜味常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其呼出的气体、呕吐物可散发出刺激性蒜味。
痰液气味异常痰液呈现血腥味多见于大量咯血的病人,如果痰液具有恶臭多见于肺脓肿或者支气管扩张症的病人。
胸口散发出气味:有可能缺镁
如果能闻到从胸口部位散发出来的气味,洗澡后也没减少,那么这可能是缺镁的迹象。
镁这种矿物质有助于给内脏除臭和减轻体味。人体缺镁时,会让体味闻起来不那么新鲜,并且有其他症状,比如肌肉抽筋、抽搐、麻木和刺痛,必要时可查一下镁含量。
可以多吃点含镁丰富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香蕉,小米、荞面、豆类等粗粮,黑芝麻、花生、腰果、核桃等坚果。
口中臭鸡蛋气味: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果口中有臭鸡蛋般的气味,通过刷牙、牙线清理牙齿、咀嚼口香糖都无法去除,那可能是被细菌感染了。
比如常见的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在消化系统中栖息。对一些人来说,这种细菌不会引起任何明显的症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烧心)、胃溃疡,甚至胃癌。
鼻子发出臭味:鼻窦感染、鼻息肉等
如果不是因为塞入异物引起了鼻子发臭,那么它还有其他原因。鼻窦与口腔、咽喉的距离紧密,而且相互连接,因此,引起鼻臭的原因通常会考虑鼻窦感染、鼻息肉、扁桃体结石、蛀牙、鼻后滴流等。
耳朵发出臭味:可能耳部有感染
耳屎一般没什么味儿,但如果耳朵散发出臭味了,就表明你可能正在遭受某种感染。
比如,有毛发内生或皮脂腺囊肿,受到刺激或感染破裂时,体内的副产物就会造成发臭。
脚部的:多汗症
脚臭的人,往往是脚爱出汗的人。脚部出汗过多是一种多汗症,如果你的脚总是出汗,一天时间内需要轮换穿两双袜子才能清爽一些,那就需要看医生了。
用明矾泡水洗脚可缓解汗脚及脚臭问题。取约5克明矾放入泡脚水中,待明矾溶解后泡脚15分钟左右,连续泡一周,可以有所缓解。
身上有臭味:有可能缺锌
锌能帮助身体处理废物和毒素。如果有消化功能障碍(如肠炎),就有可能缺锌。锌含量降低,身上就会发出臭味,甚至恶臭。血液或尿液样本就能检测出是否缺锌。
含锌量丰富的食物有:牡蛎、豆类、小米、萝卜、鱼类、动物内脏、瘦肉、花生.
大便比往常更臭:乳糖不耐受症或结肠感染艰难梭菌
大便的气味当然不好闻。然而,如果你持续地有稀便、严重腹泻、血性腹泻,或者臭气熏天的大便,那你就应该做检查。
一些患有乳糖不耐受症、或结肠感染艰难梭菌的人,往往会有比平常更臭的大便。
腐烂鱼般的体味:三甲基胺尿症,又称“臭鱼症”
虽然罕见,但“三甲基胺尿症”这种病确实存在。在这种罕见的遗传病中,人体中的一种酶(含黄素单氧化酶)无法分解三甲胺(来自于牛奶、鸡蛋、豆类和器官肉类等食物中)。
三甲胺有一种刺鼻的硫黄气味,闻起来像腐烂的鱼或鸡蛋;高浓度的三甲胺闻起来就像暴晒在阳光下的尿液或垃圾。
虽然没有治愈方法,但患者可以避免食用含有三甲胺的食物来减少麻烦。
嘴里有发霉、发馊味:肝硬化的最早信号
假如肝脏无法完成给血液解毒的工作(如肝硬化),呼出来的气体就会有发霉发馊味。
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肝硬化在最初并无症状,而发霉味是最早的预警信号。
下身有腥味:细菌性阴道病
鱼腥味(和分泌物增多)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志。所有女性的阴道内都有细菌,平时处在平衡状态。但有时候它们的平衡会被破坏,比如月经期。
在没去看妇科医生前,不要贸然用非处方药自行处理。
口里有小便的气味: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呼吸,闻起来有氨水或尿液的气味,这是因为肾脏无法过滤掉体内的废物。
肾衰竭的进展缓慢,如果患者脚和脚踝出现肌肉痉挛或肿胀,或者如厕习惯改变了,建议赶紧去医院进行检查。
总之,当有上述异常体味出现时,应该警惕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不要那么紧张嘛,
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
(麻烦不会找上门,那就别自找麻烦)
简称我们常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其实我们做到日常饮食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积极心态,未来还是很美好的。
来给大家日常分享一件关于医院的趣事:
不禁感慨,现在这医患关系都到了如此敏感的程度了啊,这投诉的理由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奇葩。
其实胸导联如果显示T波倒置的话,这位美女的胸部怕是个月球表面了......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摘自:人卫健康,健康时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