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刀郎有狐臭吗(刀郎的真名)

时间:2024-04-20 16:05:5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姜宗福:一个原副市长眼里的“骚”

作者简介:姜宗福,男,祖籍湖南岳阳,1969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曾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主管旅游,因炮轰张艺谋、批评高房价和披露官场潜规则而走红。2010年5月6日调离行政岗位,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助理至今。出版有长篇小说《官路》、学术随笔集《中华汉字随笔》、散文集《瓷禅一味》。

——“颠覆说文解字”系列散文之四

姜宗福

选择一种古代的方式出行,即使读不懂《离骚》,至少可以感受诗人的苍凉。遗憾的是,湘江的航道堆满了岁月,拥堵不堪,已不能行船,我只能采用徒步的方式顺着现代的马路去赴一个重要的约会。屈原比我先行一步,他从楚国出发,边走边唱,以流水的速度丈量生命的里程。就在秦兵攻破郢都前夕,他在汨罗江边停了下来,开始等我,这一等,等了整整2285年。

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言谈之中充满了对楚国的绝望和担忧。楚国的恩恩怨怨我不感兴趣,我只想请教诗人一个有关“骚“字的问题。在古代,“骚”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说,跳蚤跳到马的身上,让马骚动不安,引申为事态的扰乱或不安定,如骚动、骚乱、骚扰等。古文和小篆的“骚”字,右半部的上边是一只手(又)或一个“叉”,下边是一个“虫”,以手搔虫正是这一意义的注解。另一层意思是指马因发情而引发的骚动。北方方言中,人们将性情勃发的雄性动物称作“骚马”、“骚驴”,引申开来,指人的举止轻佻、作风下流等。我真搞不懂,如此一个低俗的文字,凭什么博得屈原的亲睐,还要将他的诗作命名为《离骚》?我曾经为此去请教过司马迁,司马迁解释说,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伤。他在《史记》中写道,屈原是一个“正道直行”的君子,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却被小人进谗言离间,因而被楚怀王疏远以至流放。屈原离开朝廷却依然关心国是,他对当时小人得志、正人君子被排斥的政治暗局痛心疾首,所以“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个正版的解释一直沿用至现在,因为猜得比较在理,所以没有遭到批驳。对此我始终持不同意见,既然是离别的忧伤,为何不取名为《离伤》,而偏偏要用一个放荡的“骚”字?

诗人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和我谈起了他伤心的往事。绝望的人在离开生望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个陌生的听众毫无保留地诉说,对往事作一个交待,然后对生命作一个安排。眼下,我无疑就是他所需要的那个最靠得住的听众。

随着诗人的思绪,我走进了骚乱(混乱不安)的楚国。

那个时候要见屈原一面真的很难。当时他才20多岁,已贵为左徒,主管立法和外交。年纪是小了一点,但很能干,为了与秦国抗衡,他一手促成楚国和齐国结成了坚实的联盟。秦国是绝对不会容忍这样的联盟存在的,便使出了最阴的一招:离间。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间谍张仪出场了。他带了许多财宝出使楚国,大肆行贿。他骗楚怀王说:“楚国强大,秦国希望楚国不要进攻它。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六百多里土地作为补偿”。屈原是个明白人,苦苦相劝,希望楚怀王千万不要上当。楚怀王不以为然,认为秦国是有意巴结楚国,居然听信张仪的鬼话,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把相印授予张仪,封他为相。干完这一系列蠢事之后,楚王派出使节跟随张仪去秦国受地。哪曾想,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开始装病,一连三个月都不见楚使。楚怀王以为是张仪怪他和齐国绝交不够坚决,又派人去将齐王扎扎实实地辱骂一通。齐王挨骂挨得冤枉,一怒之下断绝了和楚的合纵之盟,回过头来和秦国结成了联盟。张仪达到了离间的目的,终于和楚使见了面,但出尔反尔,许诺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怀王大怒,不顾屈原的反对,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怕齐、楚复交,又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土地,只要张仪人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张仪到楚国以后,再行贿赂。得了好处的高官们一番花言巧语,糊涂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联姻的约定。等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屈原指责楚王不该轻信小人之言。此时这些拿了好处的贪官们已经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团结起来攻击屈原,楚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汉北。屈原很自信,他坚信楚王会找他回去。果不其然,公元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打完之后秦昭王又使一计,“邀请”,怀王在武关相会。刚从流放地被招回国都的屈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但怀王的幼子子兰生怕得罪秦国失去秦王的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国不可一日无君,楚国只好将送往齐国当人质的太子横接了回来,立为顷襄王。顷襄王上台以后被秦国打得很苦,害怕江山不保,谋划再与秦国讲和,遭到屈原的坚决发对,还旧事重提,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更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子兰很不高兴,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大肆诽谤屈原,说他和他的妃子关系暧昧,顷襄王龙颜大怒,屈原被第二次被流放。这一流放,他就再也没有回过郢都。他心情忧伤地顺江而下,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停淑浦,下沅江,再入洞庭,渡湘水,一路飘零,直飘到汨罗江边。一路上,他看到自己的祖国到处骚乱不堪,满目疮痍,而强秦步步进逼,楚国灭亡在即,心情极度苦闷,只能边走边吟来释放自己的心情……

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灭亡。在他的心目中,楚怀王就好比伯乐,是他发现了屈原这匹千里马。但千里马再优秀,如果受到了跳蚤的骚扰,会因骚动不安而使良驹的形象大打折扣。他最恨的就是这些楚王身边的这些跳蚤,跳蚤施虐,会乱朝纲,朝纲一乱,国家就会发生骚乱。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最渴望的就是楚王按照他的理想去实施美政,让楚王远离跳蚤的骚扰,让国家远离战争的骚乱。我想,这应该是他把自己的诗歌取名为《离骚》的真实原因。

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还要向诗人求证。正当我开口要问时,有消息传来,楚国的都城郢被秦兵攻破了。屈原哀呼一声投进汨罗江里,义无反顾,拉都没有拉住。一阵风穿过祭祀他的庭院,将他的灵魂拆成了若干个零件,很隐秘地分藏在楚辞的诗句中,一个字一个句就是一个清晰的细节,细节被思维链接,拔地而起,突兀成了一座灵魂的高山。高山之上,晾晒着波澜壮阔的《离骚》,引来无数代数以亿计的人们仰望,临摹的人太多,居然风行成为了一种“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模仿屈原的《离骚》的形式得名),“骚人”和“骚客”从此取代了诗人和文人。这让“骚”字捡了一个大大的便宜。一个低俗的文字,经屈原灵魂和精神的打磨,轻而易举地上升到了高雅的殿堂。古人把《诗经·国风》的“风”字和《离骚》的“骚”字结合成“风骚”,代指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并引申为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后来又把形容一个人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被称之为独领风骚。要知道,那个时代拚命想获得“统领风骚”的荣誉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啊!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可惜我们没有好好珍惜。坏就坏在一部分性观念比较开放的诸如柳永的著名“文人骚客”们,他们经常出入风月场所,让“骚体”去了不该去的地方。那地方,红尘女子都喜欢往自己身上喷洒香水,散发出一缕缕勾魂的香味。良家女子憎恨她们勾引自己的男人,最恨的就是那股香味,到了嘴边骂出来便成了如狐臭般令人妒忌得生厌、且最能引起男人内心骚动的“臊味”。古时候进妓院的除了有钱人,就数骚人(文人)居多,一开口文绉绉,被风尘女子们戏称为满口的“骚”(此处指《离骚》)味。“骚”与“臊”同音,久而久之,二者混为一谈,“骚”便取代了“臊”。风尘女子们扭扭捏捏走来走去,衣带生“风”,风中带“臊”(香味),简称“风骚”,“骚”又由雅变俗,成了放荡和不庄重的代名词。甚至社会上还流传着一个屈原之死与风骚有关的“狗仔版”。说的是屈原之死与偷情有关。他们的理由是,屈原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因为种种限制她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湘”借指楚国,“湘夫人”也就是“楚夫人”。当屈原与“楚夫人”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形成政治同盟,楚王室遵照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追杀。兵士们最终在汨罗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当地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不敢说出真相,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历史真的被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么?

我宁可相信这不是事实,而是好事者刻意编制的伪历史。因为我不想糟蹋一部伟大的诗歌!

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孩子在读这部诗歌?

不知道,只知道网上不再流行这诗歌,只流行这样一首《骚之歌》:“周杰伦唱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骚,忍不住怀念起杭州西湖的小骚骚。买部奔驰围着长安大街每天兜上十圈亮亮骚,牢房里到处是跳蚤好烦躁当然要发牢骚。刘德华年纪大了生意不好千万别闷骚,伟大的刀郎他想起了2002年的第一场骚……”

听到这首歌,屈原又该失眠了……

丹凤晒晒:说名人

(一)

自己是个扛撅头把的,说话就方便一点,随说随撂,权当放屁,给可爱的空气增添一点味道而已。

好多人对名人非常崇拜,向往,想象着对方是如来佛,坐在云端。也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在那里蹲坑,受人膜拜,是多么的惬意,欢实啊!事实上,名人成名后,他就不是他自己了。他有了面具。他说的每一句话,要过一下脑子,甚至是提前排练好的。

刀郎唱了一首《罗刹海市》,吃瓜群众们听了,会说这是唱给谁谁听的,便到那个人的微博里去辱骂,去泄愤。试想一下,如果“又鸟”“马户”只是普通人,会受到如此奇耻大辱吗?

他们活在食物链的顶端。我们是其脚趾头前没有方向感的蚂蚁。

(二)

踏进文学圈子,打通任督二脉,我几乎是耗尽了三十年的“功力”。因为我从小就热爱写作,把文学当做缪斯之神敬仰的。

我的有些文字是游戏之作,但是大多数文字还是很认真的。对读者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文字上的朋友。他们有的喊我王老师,有的直呼我的网名。有登门拜访,有约着喝茶,共同探讨一些写作方面技巧的,是真心实意的和我交朋友。在那一刹那,我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有名人的迹象了。

人们的吹捧总是让人十分受用。这是国人的权谋之一。“二尺五”人人爱戴。说得好的,这叫情商高,说的不好听,这叫拍马屁。不管如何,被吹者总是凉风习习,不曾感冒。

有那么几个月,我就忙于接待了。一拨一拨的来,我的脸上堆着春风,桃花一样的小眼,扑闪扑闪的。其实,我的身心是憔悴的。打起精神装胖子,过后吃十全大补丸,也无济于事。

我讨厌这种社交。

我的妻子对于漂亮的女网友来访,是有着福尔摩斯侦探般的敏锐和执着的。过后她要盘查我,和我争嘴。我要把谎话重复到极致,简约,得体。如此折腾一番,她才善罢甘休。我在心里是把自己笑了一百遍的。生就猪八戒的嘴脸,有何德何能得到美女的垂青啊!

(三)

通过现实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如何混成名人,我总结了三句话:“厚脸,黑心,草肚皮。”

因为这是自创的“辟邪剑谱”,又有指点风尘女子如何赚得盆满钵满的意思,不便过多解说。就举个我见到的某“著名”书法家的例子吧。对这个书法家,以前的我是孤陋寡闻的。某天,我们在一个饭局偶遇了。一位朋友给我介绍时说,这位书法家的名气在S市不排第一,就是第二的。

我说,他的名气比我养的一门扇长的狼狗还大?朋友说,看看他的书法作品,就知道了。

于是,我添加了书法家的微信。每次他有作品出来,都要发给我,让我写几句话,我给点赞,甚至说,哈哈,又有神作问世。

他创作时拍的视频,真是让我“长眼”了。

只见他举一个“拖把”——当然是蘸了墨汁的,这儿拉一下,“嗨”。那儿拖一下,“嗨”。不多时,地上的宣纸上就有了黑色的足迹。字歪歪扭扭,就如几条蚯蚓被电击了一般,横七竖八地倒在那里。旁边人不停地吼叫“好”。我看了,有点呕吐的感觉。但是,我为了掩饰自己是个外行,还是说了“好”。我如果不说好,那就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是鸡蛋里面挑脆骨。

其实,我心里在说:节哀自便吧。

他厚脸,我黑心。我俩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时间长了,我“品评”他的大作,成了所谓的书画评论家,又得到了许多书画赠品,真是一举两得。

(四)

我们是普通人,一辈子在干着耕读传家的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的话,只是一个烧饼而已。为别人抬轿子,生气,或者欢喜之类的话,更现实一点。

真正要考虑的,是学了一肚子知识,怎么没有用上一招半式,为何如此穷困潦倒,“破帽遮颜过闹市”?在文学的这个圈子里鬼混,有何意义?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看书,看文字,用一瓶白酒的狂热,指点江山?

当梦想被屠夫一脚踩在地上,现实的开裆裤被优雅的红酒浇的透心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真的不如寒夜里的一个烤红薯味道香一点。

(五)

我听到好几个名人的小故事。

有位名人平时挺清高的,从来不肯为啥事“摧眉折腰事权贵”,见了上级也是白眼观之。临了,到自己儿子工作的时候,还是连夜写了三副字,放在桌子边,被老婆“精准扶贫”地顺走了。在之前,他的书法是一尺四万,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愿者上钩的。

另一个故事是名人也有七情六欲,吃了碗里看锅里,有个地下情人。在女演员怀孕的那段时间,想和情人出门溜达一下,便戴了口罩,紧小心慢小心,还是在成都太古里遭遇了“滑铁卢”。于是,亲密照被刊登出来,被打骂讨伐。女演员抑郁不已,自杀了。名人自杀,天下还是不太平。人们寻踪觅迹,又牵出了好多别的事。

名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他无能论生前和死后,都养活了一大批吃“唐僧肉”的妖怪。

活着时被八卦,绯闻缠身。死了,有人写文字哭,有人拍手哈哈大笑。这时候文字打架,被解密,疑点重重,“三千宠爱于一身”,名人也不能掀了棺材板爬起来,说,真相完全不是这样。

(六)

如果名人生前就有名,还好说,最起码能闭上眼睛享受一下名气带来的“德芙般丝滑”。随便动一个手指头,就可以喝到从苏伊士运河运来的矿泉水。又随便一张口,一栋楼就盖到了自己的名下。一篇文字,一首歌曲,或者是一幅山水画,一疙瘩谁也看不懂的毛笔字,就成了真金白银的硬通货。

这是我们想也不敢想的。

阿q说的祖上曾经是怎么怎么的“阔过”,只能是“曾经”,是皇帝的外衣。倒是死后出名的艺术家比较多,比如作家卡夫卡,梭罗,画家莫奈,诗人狄金森,那个穷困一生,割了自己耳朵的梵高。还有中国的王小波等。他们这些人的名声都是后来的后来才有的。现在研究和看王小波书的人很多,这是他生前所想不到的。

我这样说,可能思想有点消极,甚至人家很清高,根本不在乎作品有没有读者和销量。人家玩的是精神享受。对于多数吃瓜者而言,还是千方百计想吮吸一下名人的脚后跟,闻一下其狐臭,妄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

(七)

名气这个东西,就像开双色球。有的人花光了一辈子积蓄,却中了几个铜板。有的人用几个铜板,中了一辈子吃喝不愁的一等奖。这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贾平凹“三部曲”之一的《废都》,在九十年代时候很火爆,作品一出,倾城疯狂,都说“当代金瓶梅来了”。贾平凹也被人冠以“流氓作家”的称号。人们似乎是奔着里面美女吊带丝袜的味道,去嗅的。此书被禁了16年。如果这本书放在现在,我想,不可能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了。

即使2024年专家们评选出来的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品,也不见得有人去拜读一下,包括我这个准文学爱好者,也没看完几本。至于说热度啥的,都是圈子里人的自恋而已。

人有了名气,就如美人眉梢有了笑容,身段有了杨柳的摇曳,背影也有了朦胧的遐想。人们在欣赏凝视的同时,加紧了追逐的步伐。有的人利用自己的名气,好风送我入云霄。有的人把这种优越感发挥到极致,干尽了违法乱纪之事,最后落个猪尿泡打人不疼,骚气难闻。一般人犯了事,过几天就烟消云散了。唯独名人犯事,能医治哑巴之伤,被市井之人谈笑传播,刻上贞洁牌,写进《山歌寥哉》里。

作者简介: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

来源:晒丹凤,版权属作者所有。

坝上方言土语汇集

用于表述人的行为、情感交流方面的

1.失笑――可笑,好玩,如:那(nai\)个人可失笑的了。

2.求粗――生气,令人不满意!

3.求相――德行,傻样,偶尔用做褒义词。

4.揍像――与求样同意,但多用于贬义词。

5.防祖货、防倒祖――诅咒别人的人,不祥之人,有命中相克之意。

6.求迷性眼――与求粗、求相同意,但用途比较广泛。

7.俏货――傻子,此词为张家口独有语言,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一个词。

8.机密――清楚,这是张家口方言里最典型的一个,一般指人聪明、明白,闹不机密就是闹不清楚。

9.半吊子――人不机密,不大懂事的人 。

10.瓷头,瓷哇哇的――呆头呆脑,不机灵。

11.瞎处处的――看不清,有时指莽撞。

12.灰出出的――很落魄的样子。

13.求也蓝不成――什么也干不成,没能耐的意思。

14.二求五眼――看着不顺眼的人。

15.二兰五――二百五,常说:二兰五的牛连麻生也不认,麻生指胡麻榨油后的油渣饼。

16.亲――可爱,例如,这孩子真亲,意思是这孩子真可爱 。

17.七它――可爱,如,在个小孩真七它。

18.水蛋科――损孩子,骂人没水准,不是光用来形容孩子的,怀安一带用的多。

19.格畜马蛋――被压折的东西,表面不展,如:这衣裳闹得格畜马蛋的。也用做于人,意为此人窝囊。

20.兰兴、 德兰二兴――用于人,灰心,意为此人邋遢,不检点。

21.逼麻乎出――意为人邋遢,不整洁。

22.能代乎出――能代=鼻涕,乎出=哪儿都是,连起来可以意为满脸的鼻涕,但大多数指此人邋遢。

23.扑棱――往前冲,冲的猛,但用于贬义。

24.个显――同显货,显摆的意思。

25.歇心――放心。

26.耍笑人――跟人开玩笑。

27.劈必(诌球)――说话不着边际,胡说八道。

28.好迷糊――困,想睡觉。

29.个板一会儿――迷糊一会儿,睡一小觉。

30.闹耍勒――干什么,小厂地区、靠近赤诚一带常用。

31.白不杂――不要紧,没关系。

32.发毛――发脾气。

33.闹了个烟熏气――指干事不讲实际,爱讲排场。

34.炸烂――栅栏。

35.么崩泽――跑的快。

36.逼兜――耳光,如:给你个大逼兜。

37.逼兜二郭――扇大嘴巴,如:逼兜二郭给打了一顿。

38.悄悄的――此词并不是几个人的秘密语言,而意是指安静会儿。

39.搓莽――办事莽撞,指孩子有闯劲。

40.伴烦――唠叨,人特麻烦。

41.咯它、碎嘴子――唠唠叨叨。

42.不耐玩儿――开玩笑爱恼的人 。

43.日能――有本事、有两下子。

44.日哄――哄骗。

45.日叨――哄骗。

46.叽咕――小声说话(含贬意)。

47.很的忽――令人讨厌。

48.很的咯噔噔的――特别令人讨厌。

49.黑青――碰撞后皮肤发紫。

50.打帮(bang\)――劝说。 如:好好给打帮打帮,意思是好好给劝说劝说。

51.溜舔、溜沟子――溜须拍马,讨好有权有势的人。

52.葬良心――以怨报德或昧着良心干坏事 。

53.央计――说好话求得谅解。

54.跌皮――耍赖讹人。

55.圪挤眼――使眼色。

56.叨叨搭搭――互相打闹,也作男女嬉闹令人生厌之解。

57.瞎跟上――结伴而行。

58.瞎磕的不赖――相处的很好。

59.思谋――思考、想办法,如:好好思谋思谋。

60.思暮――思念,想到,如:思暮见你就没干好事。

61.叫唤(huo/)――喊叫,大声嚷嚷。

62.抠切――精雕细刻。

63.圪抠――从地里刨抠东西。

64.圪蹴――蹲着。

65.爽(sang∨)利――心灵手巧。

66.提(tie)溜上――提上、拎着。

67.圪嘟两天――与老人一起住两天。

68.惬(qie/)死――装死、耍腻歪。

69.背兴――不走运、倒霉。

70.哪个呀――到哪里去呀?

71.哪个啦――到那里去啦?

72.光马圪精、光马赤精――赤身裸体。

73.出咕咚――出了事,惹出了事。

74.圪缩回个啦――遇事胆小、不敢出头。

75.打对――注意身体或寻找机会办事。

76.圪对――慢慢移动位置使其合卯。

77.圪显――显摆 。

78.圪转――转游 。

79.圪蛋的了――对付着,糊弄着。

80.圪产的――指小孩撒娇,也指女性言行轻浮、放荡。

81.圪榄――木棍。

82.犟圪榄――脾气很倔犟的人。

83.结记――挂念、总想着。

84.刨躁的慌――烦躁不安。

85.决的慌、使的忽――很累。

86.不歇心――不死心。

87.日蹶――大声骂人。

88.七愣八正――傻乎乎的。

89.嚷架――吵架。

90.藏毛毛――捉迷藏。

91.呼瞥――胡吹乱侃骗人。

92.咋唬――带有恫吓的意思。

93.咋呼――想诈人说出实话来。

94.缺断――把小木棍之类折断。

95.胳夹――把东西挟在胳膊窝里。

96.立地儿――立即 。

97.猫瞭猫瞭――看一看,观察一下,如:出去猫瞭猫瞭,看看来了没有。

98.蹩缺――空间小,待的不舒服或喘不过气来,如:哪个屋子蹩缺的很。

99.梦棒――脾气暴躁,爱发火,不懂事理,如:这孩子真是个梦棒。

100.哪(nai\)个孙――你小子的意思,一般用于跟同伴男的打招呼,沽源人常说:哎,哪个孙哎!

101. 寡气--不怎么样。

102. 甭接--别这样。

103. 不进眼的--讨厌。

104. 等当--比划。

用于表述动物、人的称呼,外表的

1.格叮――公种羊。

2.节子――煽割后的公羊。

3.儿马――指公种马。

4.煽马――煽割后的公马。

5.骒马――指母马。

6.忙牛――指公种牛。

7.犍牛――指煽割后的公牛。

8.乳牛――母牛,但不是奶牛。

9.黑老哇――乌鸦。

10.长虫――蛇。

11.夜撇分――蝙蝠。

12.圪蚪子――科蚪。

13.圪令――松鼠。

14.哈蚂出溜子――蜥蜴、壁虎之类。

15.乙巴――尾巴。

16.狐子、猫星湖――狐狸。

17.黄鼠狼子――狐鼬。

18.猫各领(儿)――松鼠。

19.楼楼――鸽子。

20.落窝――孵小鸡,落窝鸡=抱窝的母鸡。

21.家巧儿――麻雀。

22.雀儿――泛指鸟儿。

23.臭八姑――啄木鸟。

24.瞎佬――地鼠。

25.刀郎――螳螂。

26.崩漏――额头。

27.眉勒菇――眉头。

28.格子窝――腋窝。

29.眼姿毛――眼睫毛。

30.胡材――胡须。

31.大马哥儿――大拇指。

32.小马哥儿――小指。

33.脚(结)板子――脚。

34.腰子――肾。

35.能带――鼻涕。

36.流哈拉子――流口水。

37.干约――恶心。

38.跑肚――拉肚子。

39.哈噜子――气管炎、哮喘,哈噜半气指哮喘病人喘不过气来。

40.背锅子――罗锅,驼背。

41.黑掺沙――雀斑。

42.露疮――痔疮。

43.臭狐同――狐臭。

44.抖擞――哆嗦、打颤。

45.背筋――抽筋。

46.羊羔风――癫痫。

47.害眼――闹眼病。

48.痄腮――扁桃腺肿大。

49.庞――肿。

50.刺挠――痒痒,发痒,挠痒痒叫挖一挖,常说:这儿挺刺挠,给挖一挖。

51.凫水――游泳。

52.社员――农民。

53.妈妈――有时指乳房,小孩吃奶叫吃妈妈。

54.老爷子――老公公。

55.老奶子――老婆婆。

56.大(da/) ――爸爸,爹。

57.佰佰――伯伯,大爷。

58.老娘婆――接生婆。

59.老板儿――指老太太。

60.老汉儿――指老头。

61.老板子――指妻子,老婆。

62.个膝盖儿――膝盖。

63.恶水――身上的泥、脏东西。

64.阿杂――脏。

65.喝兰了――喝酒喝醉了。

66.结克子――结巴,口吃。

67.个了眼――斜眼、对眼。

68.豁唇子――兔唇。

69.蛛蛛――蜘蛛。

用于表述生活、生产用品、食品

1.桃疙瘩――旧式衣服上的布扣子 ,形似中国结。

2.扣门子――旧式衣服上布扣子的扣眼儿。

3.皮腰子――皮坎肩,用羊皮作得无袖保暖衣。

4.腰迷子――衣兜,多指上衣兜,裤兜叫裤腰迷子。

5.兜叉――衣服口袋。

6.手巴掌――手套。

7.毡疙瘩――毡靴。

8.一出水――鸭舌帽,前进帽。

9.屎布――婴儿尿布。

10.圪缩了――衣服缩水。

11.盖窝――被子。

12.洋火――火柴。

13.曲灯子――火柴。

14.电棒儿――手电筒。

15.包子――一般指馒头,带肉馅的叫肉包子。

16.糊糊――多指玉米粥。

17.干粮――玉米饼子。

18.净屏子――筚子,用于蒸馒头或蒸饭。

19.滚水――开水。

20.温脱水――不开的水 。

21.水滚了――水开了。

22.呼嘟呼嘟,咯尺咯尺――熬一熬,炖一炖,如:把那锅稀粥再放到炉子上呼嘟呼嘟。

23.胰子――肥皂。

24.胰子粉――洗衣粉。

25.轱轮――滚动。

26.轱碌――轮胎。

27.皮车――胶轮大车,现在已很少见。

28.电驴子――摩托车,早年管送信的摩托车多叫电驴子。

29.三崩泽――柴油三轮车。

30.哥蛋蛋――圆球形的东西。

31.赫拉儿――缝隙。

32.打平伙――AA制吃饭。

33.里间儿――里屋。

34.外间儿――正堂屋。

35.茅市――厕所。

36.圪台――台阶。

用于表述时间的

1.阳婆――太阳。

2.今儿个――今天。

3.明儿个――明天。

4.夜儿个――昨天。

5.前夜儿个――前天。

6.前响――上午。

7.后响――下午。

8.歇晌――午休。

9.黑张来――黄昏时分。

10.见天家――每天、成天。

11.乃来各儿――前几天。

12.直观的――经常的。

13.午经--半夜。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