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碧玉手串为什么有狐臭味(碧玉手串为什么容易裂)

时间:2024-04-17 17:51:13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杨贵妃有一生理“缺陷”,常人很难忍受,但唐玄宗很喜欢

引言:

杨贵妃,名杨玉环,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羞花”,也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她的美貌和才艺,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也让无数人为之嫉妒。

她的爱情和悲剧,更是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故事。但是,你知道吗?杨贵妃虽然长得美可她却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缺陷:狐臭。

对于狐臭,很多人都避而不及,可是唐玄宗却并不在意,甚至还很痴迷。杨贵妃知道自己的这个缺点,于是想尽办法去掩盖它。

比如说用西域进贡的香料来掩盖自己身上的狐臭,但是却始终盖不住,身边的宫女都受不了,就连杨贵妃自己也非常的心烦。但是唐玄宗却非常喜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杨贵妃的狐臭到底有多重?唐玄宗对她的爱情有多深?

何为狐臭?

狐臭,也叫腋臭或体臭,是由于某些人体分泌物中含有特殊气味成分,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异味的现象。

狐臭通常在青春期开始出现,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狐臭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自信心,还会给社交和恋爱带来困扰。

那么,杨贵妃的狐臭到底有多重呢?

根据史料记载 ,杨贵妃的狐臭非常严重,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她的狐臭不仅在腋下,在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异味。她每天都要用大量的香粉、香皂等清洁和掩盖自己的体味。

她还要用各种珍贵的香料来制作香囊、香枕、香被等物品来装饰自己的寝宫。她甚至还要用香料来调制自己的食物和饮料。

但是,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因为狐臭和香料味混在一起,反而会产生更加刺鼻和恶心的气味。这种气味让伺候她的宫女都受不了,有的宫女甚至会因为闻到这种气味而呕吐。

有的宫女为了避免接近她,还会故意犯错,让自己被打入冷宫或者被赐死。

碧玉有瑕,更添韵味

既然杨贵妃的狐臭如此之重,那么唐玄宗为什么对她的狐臭不反感,反而很喜欢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狐臭不反感,是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嗅觉障碍,也就是失去了嗅觉或者嗅觉减弱的情况。

这种嗅觉障碍可能是由于他年纪大了,或者是由于他过度沉溺于酒色,导致他的神经系统受损。因此,他无法闻到杨贵妃的狐臭,也无法闻到其他的气味。

他只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来感受杨贵妃的美貌和才艺。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如果唐玄宗真的失去了嗅觉,那么他也无法闻到其他香料和花草的香气。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人从西域进贡各种珍奇异香呢?

如果他真的失去了嗅觉,那么他也无法闻到自己身上的体味。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每天洗澡和换衣服呢?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唐玄宗并没有失去嗅觉,而是对杨贵妃的狐臭有一种特殊的喜好。这种喜好可能是由于他对杨贵妃有一种强烈的爱情和占有欲

他认为杨贵妃的狐臭是她身上独一无二的标志,是她与众不同的魅力。他把杨贵妃的狐臭当作一种香气来享受。

只有自己能够忍受和欣赏杨贵妃的狐臭,其他人都不配。他把杨贵妃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

杨贵妃对自己的狐臭肯定是非常苦恼和自卑的。她知道自己的狐臭会让别人厌恶和排斥她,会影响她在朝廷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会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和攻击的目标。

所以,杨贵妃对自己的狐臭非常的不满和羞愧。她尽力地想要改变自己的狐臭,寻找各种方法来治疗和消除自己的狐臭,却一直没有结果。

绝色佳人动人心

既然杨贵妃对自己的狐臭如此之苦恼,那么她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这是一个很动人和感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复杂和曲折的故事。

杨贵妃最初并不是唐玄宗的妃子,而是他的儿子的妻子。

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个儿子,也是他最喜爱的儿子。李瑁当时对十七岁的杨玉环动心,随后便请旨赐婚。婚后他们俩相爱甚深,生活幸福美满。

但是,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唐玄宗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杨贵妃,并且一见倾心。他被杨贵妃的美貌和才艺所吸引,便想将这份美貌据为己有。

唐玄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了各种手段和计谋。

他以祈福为名,让杨贵妃进入了太真观,成为了一名道姑。最后,他又让杨贵妃出了太真观,进入了自己的后宫。这样,他就成功地把杨贵妃从李豫的身边夺走了。

杨贵妃对唐玄宗的行为感到非常的不满和愤怒。

她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丈夫,也不愿意成为自己的父亲的妃子。她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和李豫的侮辱和背叛。她觉得这是一种对天理和人情的践踏和违背。

所以,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感情是非常的冷淡和抵触的。她不愿意接受唐玄宗的宠爱,也不愿意回应唐玄宗的情意。

她对唐玄宗的态度是非常的冷漠和敌视的。她甚至还想过要逃跑或者自杀,以表达自己的不屈和抗争。

但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却是非常的热烈和执着的。他不在乎杨贵妃对他的反感,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指责。

他只在乎杨贵妃对他的美貌和才艺,也只在乎杨贵妃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他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杨贵妃的爱慕和追求。

他用各种礼物来赠送给杨贵妃,以示自己对她的尊重和重视。他用各种言语来赞美杨贵妃,以示自己对她的欣赏和倾慕。他用各种行动来呵护杨贵妃,以示自己对她的关心和照顾。

就这样,唐玄宗用自己的真诚和坚持,渐渐地打动了杨贵妃的心。杨贵妃开始对唐玄宗有了一些好感和信任。

她开始接受唐玄宗的宠爱,也开始回应唐玄宗的情意。她开始对唐玄宗有了一些依赖和感激。

她开始发现唐玄宗除了有权势和地位之外,还有才华和风度。她开始发现唐玄宗除了有欲望和占有之外,还有爱情和付出。

就这样,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厚而又复杂的爱情。这种爱情既有亲情和友情之间的温暖和安慰,又有恋人之间的激情和浪漫。

这种爱情既有理智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又有感情和命运之间的坚持和牺牲。

马嵬坡下断香魂

既然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厚而又复杂的爱情,那么他们的爱情最终是怎样结束的呢?这是一个很悲惨和惨烈的故事,也是一个很感人和震撼的故事。

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反对。他们的爱情,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他们的爱情,招致了天灾和人祸。

他们的爱情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因为唐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忽视了朝政和军事他把大量的财富用来满足杨贵妃的奢侈和享乐,导致了国库空虚和民生困顿。

就比如一句著名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为宠爱杨贵妃,唐玄宗做了太多的事情,引得群臣不满。

他们的爱情招致了天灾和人祸。因为唐玄宗过于沉溺于杨贵妃,忘记了天道和人心。他把天下百姓视为草芥,只顾自己的私欲。

他把天神诸佛视为无物,只信自己的意志,把天命天理视为可违可弃,只从自己的情感。因此,天道不容,人心不服。天降灾祸,人起暴乱。

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向西逃往四川。在途中,在马嵬驿,士兵发生哗变,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士兵的要求,将杨贵妃赐死了。

随后杨贵妃便在马嵬坡下自缢,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绚丽的一生。

这样,杨贵妃就以一种悲惨而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死后,唐玄宗对她的爱情并没有减退,反而更加深切。他为她哀悼不已,为她落泪不止。

他为她修建了一座华丽而富丽的陵墓,为她留下了一段传世而不朽的故事。

结语

杨贵妃有一个生理缺陷,伺候过她的人都百般嫌弃,但唐玄宗却很爱。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命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美丽和缺陷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无法用理智和道德来衡量的感情,也是一种无法用时间和空间来限制的感情。爱情可以让人忘记一切,也可以让人牺牲一切。

爱情可以让人幸福无比,也可以让人悲惨无比。爱情可以让人成为天下之主,也可以让人成为天下之笑。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美丽是一种无法用外表和形象来定义的品质,也是一种无法用标准和规则来评价的品质。

美丽可以存在于任何人和任何物中,也可以存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中。美丽可以超越一切,也可以包容一切。美丽可以让人欣赏无穷,也可以让人欺骗无数。

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是一个千古绝唱,也是一个千古谜团。他们的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们思考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爱情,让我们赞叹了美丽的存在和多样,也让我们反思了美丽的标准和评判。

李白胡人还是汉人?郭沫若对此问题一砖拍向陈寅恪,拍翻了没?

1935年1月,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当时的《清华学报》第十卷第一期发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文中对李白的身世作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李白是西域胡人,不是汉人。陈先生作史一向以语出惊人著称,关于李白的这一论断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华夏喧嚣,口诛笔伐纷至沓来,但是都说不到点上。更甚者仅止于谩骂。


陈先生的基本观点摘要如下。

第一,李白自称祖先在隋朝犯了罪,所以举家被放逐到西域碎叶城。此事不确。因为在隋末时西域碎叶还不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根本不存在放逐一说。直到唐高宗时期中国疆域扩张,碎叶才成为中国领土。因此他不是从中土搬到西域的。

第二,李白自称和李唐王朝本家。但是李唐王朝的七房世系表中就没他这一号。因此他属于冒籍。

第三,李白老豆名叫李客,这个客是胡客的客,不是真名。因为李白后来诗中根本不避客讳。而且自称指天枝为姓。可见是冒姓。

所以,李白是西域胡人,五岁来到四川江油。

对于这个观点,大家要接受很难。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变成胡人,这让人情何以堪?于是1971年,另一位重量级大人物出手了,一砖拍向陈寅恪,他就是郭沫若先生。

郭先生的这本书就是非常出名的《李白与杜甫》。


但是郭先生也没说李白不是出生在西域碎叶,恰恰相反,他反而坐实了李白的确出生在这里。陈寅恪先生只是疑问,郭先生直接就肯定了。

本书第一句: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

然后郭先生考证了碎叶这个地方。原来唐代有两个碎叶,一个是中亚碎叶,一个是焉耆碎叶。中亚碎叶也叫素叶,唐玄奘当年去印度取经路过这里,写道:“素叶水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作者着重申明,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唐玄奘在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会见西突厥叶护可汗,就是在这里。


然后郭先生兜头拍了陈先生一板砖。那就是,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他们家是土生土长的西胡商人还是从中土大唐搬家到了西域碎叶然后又搬回来的?

首先郭先生指出陈先生一个错误,那就是碎叶有两个,陈先生混为一谈了。焉耆碎叶是唐高宗时期搞定的,可是中亚碎叶在隋朝末年就被隋炀帝搞定了。因此可以流放犯人。

再次郭先生对李白自称祖先的“谪居”“奔流”“被窜”西域作了解释。说这三个词说的不是犯了罪被政府放逐,而是说本人自觉自愿西迁西域。在中土不想呆了,想去西域看看,于是就走了。

然后郭先生写道:“陈氏不加深考,以讹传讹,他的疏忽和武断,真是惊人”。

这是第一砖,接着再来一砖,“他的疏忽和武断的惊人之处不仅这一点。他把西域和中国对立,不相信李白先人西迁,入蜀改还原姓的说法,进一步作出离奇的判断,说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

但是拍砖容易,善后难。谁不想一出门看谁不顺眼兜头给上一板砖,但是打完之后叔叔们会来请你喝茶让你给个说法的。


于是郭先生下面弄了很多考证。

第一,李白如果是胡人,入蜀已经五岁,何以能够迅速而深入的掌握了汉家文化?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不是百家讲坛的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超越)相如(司马相如)。总之非常牛逼闪闪。

然后郭先生请问陈先生,一位胡商的儿子何以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在文化上有这样的成就?要说是天才吧,那只是诡辩。在这里是无法说通的。

对于这个问题不用请问陈先生,问风月君就行。胡人的儿子五岁就不能诵六甲了?十岁就不能观百家了?只有汉人的儿子有这个能力?申请了专利证书了?胡人的儿子就不能是天才了?就汉人的儿子能是天才?也申请了专利证书?

因此这一砖没力度。诡辩的很,不仅在这里无法说通,就是走那里也说不通。


第二,如果李白是胡人,为啥对同为胡人的安禄山和哥舒翰没有好感?一点种族感情都没有?哥舒翰为啥后来投降了安禄山,就是因为有种族意识作怪,为啥这个种族意识不作怪在李白身上,让李白也投降安禄山?

因此李白不是胡人。

对于这个问题风月君也就彻底无语了。照这个逻辑推下去,杨国忠看安禄山不顺眼纯属种族感情作祟,李隆基看安禄山顺眼完全因为他也是胡人出身?

因此这一砖不仅没力度,还把自己脚砸了。


第三,这次说到正点上了。胡人的相貌。李白诗中胡人的相貌特征是:金发,碧眼,浓眉,高鼻。开篇如下,《上云乐》: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巉岩容仪,戍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然后郭先生分析最后一句中的诡谲两个字,如果李白真是胡人,怎么会认为诗中这位老康诡谲呢?他应该看作正常才对。因此李白绝对是汉人,不是胡人。

因此郭先生断言:陈寅恪关于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对这个问题,风月君解答不了。陈寅恪先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说西域胡人有五大特征。一是相貌,深目,高鼻,多须。二是姓氏,以国为姓。比如诗中的这位老康,康就是昭武九姓的康国。三是名字,名字多为音译。四为习俗,能歌善舞,多数拜火。五为胡气,即狐臭。

那这跟李白是不是胡人有啥关系呢?没有毛线关系。要证明李白是胡人,必须知道李白是不是有以上这些特征。

但是这个问题不是郭先生需要解释的。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陈先生提出李白是胡人,就得证明李白有这些胡人特征。但是陈先生没有提出来,因此我倾向于郭先生这一砖拍的正点。


但是,正如陈先生需要做的是证实一样,郭先生需要做的是证伪。你说李白不是胡人,他是汉人搬到西域住了几年又回来了。那么他家是啥时候搬过去的?为啥要搬?搬过去干啥去了?为啥又回来了?

对于这个问题,郭先生也解答了。他说李白家族是个做生意的大家族,李白自称李十二,可见人口众多。而且生意做得很大,常常去西域做,全是跨国大生意。所以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五岁回来了。

这么说看上去毫无破绽,几乎无懈可击。但是我们知道,越是看上去完美无缺的论证越会有重大漏洞。这个说法的漏洞是,李客啥时候去西域做的生意?李白自称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是咋回事。如果说李白家族祖居四川江油,隋末李白这一支去了西域,那么其他留守四川的家族成员哪去了?何以没有只言片语流传?李白这一支隋末到了西域,隋末最晚是隋恭帝让位李渊,也就是618年,到李白701年出生,也就是说最低在西域生活了将近八十年。八十年是三代人,假设李白五岁时李客三十,那么李客父亲五十,李客爷爷七十。就是说李客从他爷爷那辈起就做生意搬到了碎叶城。换言之,一直都姓李,在西域也姓李。碎叶是个国际化大城镇,李家人没必要改性。为何回来四川又要指天枝为姓?难道去西域住了几十年,连自己姓啥都忘了?

因此郭先生的这几砖也没有拍到点上。


那么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呢?这个问题风月君下篇探讨,敬请期待。

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接下来几篇和大家介绍一下不同部位出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何不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头汗症,表现为头面部汗腺分泌过多汗液,超出机体正常体温调节所需量。当环境温度增高,情绪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头面部多汗症状尤为显著。头汗症分为三度:①轻度:多汗症状轻微,额头及面颊部潮湿;②中度:面颊、额头出汗可成水滴状;③重度:头面部出汗严重,汗液可沿面颊部、额头及两鬓连续滴下。轻、中度头面部多汗可被患者耐受,但重度多汗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头面部多汗症的治疗。关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论述详细的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医家将本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后世医家对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的治疗也多以仲景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本文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仲景是如何认识头面部多汗症的,以及有哪些治疗方法。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论述,经过头部的经脉均为阳经,所以头部出汗多与阳经的病变有关。

1.邪热内蕴导致头汗出:

①胸膈郁热:《伤寒论》228 条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适用了胸膈内热轻症,胸膈有热,但热较轻,所以仅仅头部汗出,全身其他地方无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头汗即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中烦躁,可伴有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栀子豉汤方:栀子、淡豆豉。

②热与水结的结胸证:《伤寒论》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本证郁热与胸膈之水饮相搏,水热互结,热被郁遏而无出路,上越于头而得外出之机故仅见头汗出而周身无汗。予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饮得消、郁热得清所以头汗自愈。由于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

③ 湿热内阻证:《伤寒论》236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本来主证就有大汗出,而此处湿邪阻滞,所以导致仅有头汗出,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则湿热退而头汗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如果湿热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汤方: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④热与血结的热入血室证:《伤寒论》216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本证是热与血结导致但头汗出,针刺期门穴则愈。期门穴为肝经募穴,此穴位有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热入血室指妇女经期、产后或施行人流,引产术后等,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证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发热恶寒,重则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治疗除针刺期门穴外,仲景提到小柴胡汤也可以治疗此证。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枢机不利导致头汗出:

①《伤寒论》147 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水饮内停所致,本证头汗出是因为枢机不利,水饮内停,郁热蒸腾于上导致仅仅头部汗出。治疗当和解少阳,使枢机畅通,内化水饮清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正如名医陈伯坛所说: “无柴胡则结不解而诸恙不除,无桂枝则阳不收而头汗不止,无干姜则寒不动而阴汗不至。“本方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 桂枝、 干姜、 瓜蒌根、 黄芩、 牡蛎、 炙甘草。

②《伤寒论》148 条少阳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证也是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但头汗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则头汗自愈。主证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当然治疗得因时因地制宜,对于潮湿温热之地,病人除了少阳枢机不利外,常有湿热内生,蒿芩清胆汤比小柴胡汤更为适用。蒿芩清胆汤是俞根初根据南方多见湿热痰浊的病理特点,按照小柴胡汤的组方思想化裁而来,将主药柴胡、黄芩更以青蒿、黄芩。《通俗伤寒论》中何廉臣评价: “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蒿芩清胆汤方: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3.寒湿阻络导致头汗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6 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寒湿阻络也可以导致但头汗出,治疗以化寒湿为主,可以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

4.热盛津竭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论》200 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两条都是由于被火攻误治导致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本来里热炽盛应该全身汗出,但由于津液匮竭仅能头部出汗。所以此两条提示我们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时会出现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清热。

5 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为阳明病误下导致的津液下竭,下焦之阳虚阳气无以依附而上越,故额上汗出,手足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 17 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湿气重的病人误下,伤及里阳,阳气上越则额上汗出。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 2 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产妇产后血虚,虚阳上浮导致但头汗出,如果兼有大便干结,呕吐,不欲饮食,可以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 2 条中的女劳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多得之于房事过多肾阴受伤,肾虚内热,虚热上蒸于头而见额微汗出。

此4条导致头汗出的病因皆是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治疗此类头汗出当滋阴潜阳。

总结一下,仲景对于但头汗出的病机认识大体分为以下五条:邪热内蕴(胸膈有热、饮热互结、湿热内阻、热入血室)、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阻络、热盛津竭、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后世医家多以仲景对头汗出的认识为基础,进行理法方药的丰富和完善。

明代名医张景岳《景岳全书·头汗》所言: “头汗之证有二: 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清代名医刘奎《松峰说疫·论治·瘟疫杂症治略·头汗》曰: “头汗总为邪热,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头汗属阳经。”同时“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经( 手、足三经和督脉) 均会于头,因此,头汗病证常以清阳热、潜浮阳、调和气机等法治疗为主。两个医家都认为头汗和内热和阳气内脱也。

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杂门》中记载:“头汗,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 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核承气汤; 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 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认为头汗出主要与湿热、淤血、少阳枢机不利有关。

犀角地黄汤方: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

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桂枝(去皮)、芒硝。(此方较为峻猛,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茵陈五苓散、小柴胡汤见上。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详细地论述了面部不同部位出汗对应的脏腑及治疗方药:“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故蒸热而汗,此就无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颏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水,迫而上属于心,故血虚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宜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

胜湿汤:苍术,厚朴,法半夏,藿香,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调卫汤:苏木、 红花、 猪苓、 麦门冬、 生地黄、 法半夏、生黄芩、生甘草、 当归梢、羌活、 麻黄根、 五味子。

小半夏汤加茯苓:法半夏、生姜、茯苓。

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

除了清代名医张璐外,后世不少医家也认为头汗和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有很多关系,遵从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头汗出的方法。如由金国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头汗》中提到:“寒湿相搏,与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乃有头汗也。”《温疫萃言·头汗》分析:“三阴之经,皆至颈胸中,独三阳经上循于头,故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乃阴阳不和,邪居表里之间,故有是证,当以小柴胡和之。……若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亦有微恶寒,手足冷,脉沉者。”清代名医唐宗海《血证论·出汗》中也提到:“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证明小柴胡汤是治疗但头汗出的常用方剂。

清代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外体门·汗病章附饮食汗》中提到:“头汗者,以六阳之脉,上循于头;三阴之经齐颈而还。阴虚阳浮,故出头颈,不能周身。”还有清代名医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所言:“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也遵从了仲景提到了阴虚阳浮所致的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潜阳或滋阴降火,可以用潜阳封髓丹或当归六黄汤加减。

潜阳封髓丹方:制附子、龟板、砂仁、黄柏、炙甘草。

当归六黄汤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医集·丹溪手镜·头汗》提出:“头汗,邪热内畜不得越,蒸于阳经,且头汗为里虚表实,玄府不开,则阳气上蒸于头。”元·朱丹溪《脉因证治·自汗头汗》:“胃热上熏头汗。”遵从仲景郁热在里所致的头汗,可以用栀子豉汤或白虎汤加减。

栀子豉汤方见上。

白虎汤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清代名医陈鄂在《一见知医·头》中记载:“头汗,汗出至颈而还,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佐之,不易之法。”提出了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治疗头汗的方法。

不过也有不少医家提出,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不必治疗。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中提到:“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幼科发挥·心所生病·诸汗》亦分析说:“汗者心之液也,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头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头汗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手足汗、胸汗、阴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