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坐高铁坐到旁边座位的人有狐臭。硬是闻了近4个小时没走开,一说原因大家都惊呆了
一女子发文说高铁上遇到旁边座位的人有狐臭,此女子也是个狠人,足足闻了3小时46分的狐臭,直到到站下车。这期间从没想过要换个座位。网友们问她为什么不换座位,此女子表示,不想伤这位有狐臭人士的自尊。网友:真是个善良的女孩!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狐臭那味道真的是很不好闻,这里并不是说歧视那些得了狐臭的朋友。他们自己也是会闻到自己身上的狐臭味的。特别是夏天,一出汗,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我记得去年夏天下班回家,在电梯里就遇到一位朋友有狐臭。刚好遇到电梯坏了一部,只剩下一部电梯在正常运行,又是下班高峰期,所以电梯口很多人等电梯。当时我走到电梯口的时候就闻到了那味道,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别人也不想得这个病的。等了几分钟电梯才下来,很多人一拥而上进到电梯里,那位朋友她本来是不想进电梯,想等下一趟的,可能看到又要等很久,所以硬着头皮进电梯了。电梯里满满的人,夹杂着汁味,狐臭味,我当时真的差点没忍住,差一点就吐出来。有一位年长的阿姨还小声在那里嘀咕,说是谁好臭。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是谁,但是大家都没有说,都在忍。
那味道真的是太难闻了,又是夏天,味道太重了。我们家是9楼。我感觉如果是10楼的话,我都会忍不住要吐出来。出电梯后深深地吸口气,赶紧回家喝杯口,在沙发上躺了十来分钟才缓过来。
狐臭其实也叫臭汗症,是汗腺分泌液具有特殊臭味或汗液被分解而释放出臭味,可分为足部臭汗症和腋部臭汗症两类,其中腋部臭汗症又称为腋臭、狐臭,有些臭汗症是由脚部发出的。但是大多数都是液下发出的。夏天容易出汗,所以夏天味道比较重。
有些狐臭严重,有些不怎么严重。如果不严重的话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以及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这些,狐臭的症状也会好很多。如果严重的话就只能就医了。
狐臭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和手术。具体使用哪一种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其实如果有狐臭的话也不要过度紧张,积极配合治疗就行了。有些人治疗后会复发。
所以治疗狐臭要有耐心:
一、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内衣,经常保持腋窝部的干燥和清洁,用中性皂清洗大汗腺较集中的地方,养成早晚沐浴的习惯。
二、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洋葱、咖啡、油炸食物、酒、烟等。
三、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出现汗液和细菌发生反应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好是剃掉腋毛:在夏天容易出汗的季节里,剃掉腋毛可减少细菌滋生。
我们不得不配服上面这位女士的善良,她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么逃离座位,而是想到的是顾忌他人的感受,怕伤了旁人的自尊。说句实在话,我真的做不到像这位女孩这位。我遇到这种情况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去重新找一座位远离帝边的人吧。因为那味道我是见识过的,真的很上头。
为这位善良的女士点赞,希望你在生活中、工作中一切顺心,万事如意,好运连连。
那天第一次坐高铁,旁边坐着一位肤白貌美的小姐姐,非常的优雅。
我的座位靠近窗户,然后我就很怂的示意了一下小姐姐。小姐姐挪动了一下身体,然后我坐过去了。
坐过去以后,太热了,脱掉了羽绒服。我不怕身上有异味,因为我一年四季都洗澡,身上一般没有异味,还有淡淡的洗衣液的味道。但还是闻了闻身上,怕影响到这么优雅的小姐姐。
我身上淡淡的洗衣液味道,与小姐姐身上淡淡的香水味道,交织在一起,简直是人间享受。
但没多久,小姐姐下车了。接下来,主角登场了。
那是一位头发有点卷、眼睛有点小还带着黑框眼镜、身材油腻、皮肤泛黄,操着一口山东普通话的老青年。
他坐下的那一刻,我就感到大事不妙,因为一股气浪袭来,我用鼻子微微试探,那味道,太熟悉了(后面还有一个更加重量级的),我隔着口罩都能闻到,它就是狐臭!!![吐血][吐血][吐血]
这味道,我太熟悉了,我高中宿舍的舍友就是这种狐臭。要说高铁旁边这货狐臭说第二,我高中舍友他就敢称第一,后面再说他,先说高铁大哥。
高铁大哥很有范儿,虽然有狐臭,但掩盖不了他迷人的气质。只见他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拿着八宝粥,一本正经的给电话那头解答生活难题。
大哥太忙了,忙的全程没有腾出手打开八宝粥。我多希望他打开啊,能多少盖住一点他的狐臭[流泪][流泪][流泪]。
再说说我的高中舍友。他整整祸害了我三年。他的狐臭,比高铁大哥更胜一筹。
狐臭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你在睡觉的时候,只要闻到狐臭,那他就快来了。请注意,是快来了,还没有来!!!
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次跑课间操,我有事没去,然后校服放在课桌上。我回来的时候发现不见了。后来他们跑早操回来了。
宿舍舍友拿着我的衣服,告诉我,他忘记带衣服了,借我的衣服穿着跑操去了。
我欲哭无泪,只能尴尬的说了回应了一句[流泪][流泪][流泪]。
我知道,他穿我的衣服,意味着什么,而且还是去跑操,就像是你在家做叫花鸡一样。用泥巴包裹着鸡,不让鸡的香味四溢。
我的校服就承担了泥巴的使命,完美的把他的狐臭加汗臭包裹的好好的,然后递给了我。
也怪我,明知道有味,还凑过去闻了闻,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就像吃了一管芥末一样,浑身通透,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上课打盹了[耶][耶][耶]。
#万能生活指南#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章首发挑战赛#
近期,网络上关于年轻人是否有“厌童症”而吵得不可开交。
起先是6月下旬#韩国越来越多商铺设立禁儿童区#话题登上热搜,从2012年韩国第一家“禁止儿童进入”的餐厅诞生起,11年时间里,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立起了“no kids”的标志牌,拒绝孩子及其家长进入。
韩国的这一趋势在国内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这项举措简直是人类之光,希望国内也多设立一些,反对者则认为当今社会对小孩的容忍度太低,让小孩和家长都没有活动空间。
有了韩国禁童做铺垫,随着暑期的开始,网络上陆续开始有人分享自己带孩子出行,有高铁列车播报“如果儿童哭闹,请带到车厢连接处哄”;还有的幼童稍有动静,列车员就会出现,要求父母将孩子带离车厢去安抚的经历。
甚至#一岁孩子妈妈给同飞机乘客准备耳塞#登上了微博热搜,因为担心自己一岁的孩子哭闹引来他人责难,这位妈妈在旅行前还需要为其他乘客准备耳塞和道歉语。
这位妈妈的行为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被认为是高素质、有教养,但同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出现,认为现今的厌童情绪,让家长压力过大,当一些父母必须要为1岁多的婴儿吵闹,而不停地向周围人群道歉的社会,和文明无关,那只反映了一种深深的冷漠。
7月初,作家苏小懒在微博上分享读者带孩子乘坐火车的经历,让底下的评论区变成一场“诉苦大会”。她认为这反映了当前对幼童在公共场合哭闹几乎零容忍的社会风气,“针对婴幼儿的不公平是一种霸凌”。
同时,她还表示,“这个社会上,除了会随时随地无理由啼哭的婴幼儿,还有身上有异味的天生狐臭患者、打鼾的人、肺气肿、干咳声不断的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任何人没有权利以【打扰我的乘坐体验】为理由阻止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毕竟公共交通工具的【公共】二字,就是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础的兜底运输服务。”
清博舆情系统显示,全网关于厌孩症的讨论,自韩国商铺禁儿童区迎来热度峰值后,在苏小懒的不断输出下,再次迎来小高峰。
清博舆情网址:https://yuqing.gsdata.cn/
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整治熊孩子言论的当下,一些讨伐年轻人厌童的声音也不断涌现,逐渐分裂成了两大对立阵营。
01
家长一样“恐童”
昨日,新周刊发布一篇题为《“厌童症”这个帽子,年轻人不背》的文章,深受网友认同。
作者的核心观点与众多讨厌熊孩子的网友理由一致,“我们不是讨厌熊孩子,而是讨厌放任孩子行为的熊父母。”
甚至有家长现身说法,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严格管教下多么听话,所以孩子不听话一定是家长的责任,使劲罚家长就对了。
但同时,也有家长表示摊上一个不听管教的孩子,不是不管,而是管了没用,家长也很无奈。
还有许多二胎家长现身说法,认为孩子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家长的错,而是孩子天生如此。在同样的家庭教育下,每个孩子的性格都能截然不同。
“当只养一个孩子时,自己也认为熊孩子肯定是家长没教好。而当养了两个之后,才知道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
“老大受尽鄙视,遭人嫌弃,老二却是个天使宝宝。”
他们表示,家庭教育都是基于孩子本身特性来发挥的,教育的效果也只能跟孩子自身状况纵向来比,横向来比往往是不客观的。
此外,关于相同教育下,不同的孩子会展现不同性格这一观点,是有研究理论来支撑的。
在不少育儿科普中,作者都会提到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的模型。他们根据儿童行为,将孩子气质类型分成了易照养儿童、 难照养儿童、慢热儿童。尽管气质类型会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并不是那些出生“易激怒”的宝宝长大一定是熊孩子,但这需要过程,更需要养育者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因此,并不是家长努力教育,孩子就一定能听话(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人憎狗嫌的童年)。
而在全网“讨厌熊家长”的舆论裹挟下,很多孩子家长是有苦说不出,以至于一带孩子去公共场合,就压力山大心存愧意。
至于那些完全不作为的熊家长——如果他们真是如此,想必也不会认为自己“熊”,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没问题,孩子更没问题,他们当然也不会把网络上这些争吵放在心上。
02
成为舆论场上的主要风气
而更多的言行离谱的家长,则是被媒体“制造”出来的。
火车上,家长明明已经在很努力地安抚哭闹的孩子,但效果甚微,其他不满的乘客边拍视频边质问“你能不能管管你的孩子”。在解释“管了,但孩子不听”之后,乘客依然不依不饶,气不过回一句:“要不你来管!你把他弄死好了!”
以“乘客劝家长引导吵闹孩子,被反怼:那把他弄死掉!”为标题,就能吃到一大波流量。
对此,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评论称,正如互联网上对“坏人变老”的那股批判风气一样,“恐童”在一些舆论场也成为一种风气。
原本大家只是在批评个别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熊孩子”,但“熊孩子”越来越被人当作一个靶子,来发泄人们的负面情绪。
已然成为新闻产品细分类目的“熊孩子”新闻,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也让家长越来越妖魔化。
03
年轻人讨厌的并不是孩子
不管如何澄清解释,年轻人普遍“厌童”已是事实。
有学者认为,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往往有着强烈的个人空间意识。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母亲的位置就是待在家里、陪伴孩子,而不是参与公共生活。
如果母亲带着孩子来到公共场所,并且干扰到了自己,那就是侵占了自己的空间,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在生存压力逐渐增加的当下,人们最难以接受的就是自身利益受损。每个人只愿意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把善意和耐心分给身边的人。
正因如此,年轻人们不只是厌恶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孩子,还厌恶一些咋咋呼呼的老人,甚至35岁以上的人出现在青旅都成为了一种罪过。
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生孩子。整个社会的生育欲望持续降低,年轻人没有生养过孩子,不了解养育孩子的不易,也就缺乏对孩子和母亲生存状况的理解,由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以日本社会的经验来看,矛盾的是,少子化社会是需要对儿童友好并鼓励生育的。可同时,少子化社会也是一个生育意愿低的社会,人们对待孩子反倒冷淡。
因为“我想过安宁生活”的欲望要远远大于所谓的“天伦之乐”的温暖,前者我正享受着,后者对我来说太陌生,于是人们有了分歧。
在日本社会,一边入园难,另一边人们反对在自己家门口办保育园。
至于国内,当我们被要求尊重孩子的权益,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自己都没有要孩子,为什么还要尊重别人的孩子?”当我们被要求理解别人的难处,普遍会有这样的心态:“我也很难呀,谁又能来理解我呢?”
尤其是当“你弱你有理了?”“熊孩子我凭什么忍?”这些极端的观点在一篇篇10万 的文章里不断传播和讨论着,而这些有助于消解道德义务的观点,能够满足人们内心逃避责任的隐秘愿望,成为一种非常极端的思潮,在网络上观点一致的群体中得到了一遍遍的强化和认可。
在这种语境下,年轻人把自己的感受带入到孩子的感受中,把自己的待遇与孩子的待遇做出对比,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得不到的,孩子也别想得到。
某博主撰文自己讨厌孩子的原因:
作为弱势群体的孩子,可以任性、可以哭闹,可以不守规矩,却也能够被轻易原谅。
反观那些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来自工作、金钱、感情等方面的压力,他们也期待着偶尔能够任性一回,却失去了被当成孩子、被原谅的权利。
所以说,年轻人讨厌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再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社会。
04
宽容孩子不是纵容孩子
厌烦儿童的喧闹本是正常生理现象,“厌童症”现象也绝非中国独有。
1998年,《经济学人》登过一篇文章,把儿童噪音和抽烟等行为相提并论,称其有“负外部性”,社会中的他人要无辜为此付出成本。所以要么就征税,要么就政府出面管制,以消弭这种对他人的伤害。作者建议要在飞机上设置“无孩区”,把孩子都放到一排去,并且还要对他们的机票课以重税,比大人都多。
这种想法很快引来回击,一个六岁小女孩来信说——“先生,您说儿童像香烟和手机,这是错误的。人们不是必须要抽烟或者用手机。但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小孩,您也是。您这样可怜的老人还需要孩子来负担您的养老金。请不要以大欺小。”
小姑娘把道理说得异常清楚了。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成年,不会吵闹,不需要照顾,只要埋头工作,服务于社会。对孩子的宽容便是对人类自己的宽容。
同时,对于儿童的年龄不同,公众也要有不同的宽容度。比如0-2岁的孩子很难保持安静,2-3岁的孩子就是坐不住,哪怕父母再三提醒。一般的哭闹、嬉戏是孩子正常生长之必要,是需要社会体谅、理解与容忍的。
而4岁以上的孩子乱涂乱画、乱骂乱打,到处搞破坏,这是和教育有关系的,需要与家长、老师交涉,用适当的手段来引导孩子。到了12岁以上的叛逆期,孩子容易受到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又需要另外的教育法了。
总之,宽容孩子正常的哭闹声、嬉戏声,和纵容孩子肆意妄为是两码事。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全社会应该树立爱护、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正如苏小懒所说,不婚是自由,不育是自由,仇童不是自由,是偏执;宽容孩子,是法律义务。
来源:先问 作者:张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