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伏天的到来,有些人既害怕出汗还担心一抬胳膊就能闻见腋下臭味。每当和身边人谈话时,一看到对方脸上表情不对,便会担心是身上的臭味,几乎每天都靠“香水”度过,可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为什么一抬胳膊就能闻见腋下的臭味?
这种臭味被称为腋臭、狐臭,是臭汗症的一种情况,因味道和狐狸分泌出来的味道相似,后来才有的狐臭称号。除了腋臭,臭汗症还体现在口角、肛门、外耳等多个地方。
据调查发现,引起腋臭的原因上,一部分是因为遗传,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直系亲属有腋臭现象,那么子女患腋臭概率会大大增加。
另一部分和季节有关,夏天湿度大、温度高,出汗的人较多,再加上腋窝这种特殊地方属于大汗腺,和小汗腺相比,大汗腺分泌粘稠液体更多,其中含有少部分蛋白质成分,被微生物、细菌分解后,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臭味,甚至是酸臭味。
还有一小部分原因和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特殊时期(生理期、更年期、青春期)激素变化、生理情绪有关。
要想解决腋臭怎么办?靠谱的办法有3个:
减少出汗的概率:夏天出汗越多,身上分泌油脂成分越多,越容易被微生物感染,产生异味、臭味。一方面从穿衣入手,选择凉快、清爽、透气的衣服,可以以百分百纯棉材质为主,尤其注意大汗腺,如腋窝等地方,勤清洗保持干燥的环境,降低腋臭概率。
另一方面,对于天生有腋臭的人,如果在夏季比较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止汗剂,或者用香水、香味剂等。
保持个人卫生:和其他阶段相比,出汗后腋臭复发概率最高 。油性皮肤的人,不妨每天洗澡、进行腋窝处理,干性皮肤的人,可适当清洗腋窝。对于女性最好不要刮掉腋毛,腋毛具有促进排汗、保温、防止毛囊炎的好处,更适合人们预防腋臭。
去医院处理:如果你一直受到腋臭烦恼,不妨去医院做阻断治疗。在临床上,通过抑制汗腺乙酰胆碱分泌,可减少出现异味的概率,但容易复发。
根据自身情况,在做手术过程中还具有一定风险,夏天气温高还可能出现炎症、感染,甚至是影响近期的生活,影响较小可以不用去医院处理。
各位朋友,你在夏天有腋臭的情况吗?不妨在下方评论中留言,分享给我们的营养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以为狐臭是“卫生差”的表现,甚至把它和不讲清洁划等号。这个误区从校园蔓延到职场,让不少患者在羞耻与尴尬中自我否定。但事实是,狐臭的根源,和洗澡次数、香水选择、甚至体面衣着,都没有太大关系。
狐臭的形成,关键在于大汗腺的分泌活性。它不是“脏”,而是“基因”写在了你的身体说明书里。欧美人之所以普遍有狐臭,是因为他们的ABCC11基因多为“带异味型”的G型,而中国人则多为无异味型的A型。
一项发表于《自然遗传学》的研究显示,约97%的东亚人拥有A型变异,这意味着他们天生就不太会有刺鼻的腋下气味。而欧美人则恰恰G型的高比例让他们成为“体味显性”的群体。
这并不是进化的优劣,而是气候、饮食、种群迁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寒带地区的人群更倾向于保留较少的大汗腺活性,而热带、温带人群则需要通过汗液排出更多热量,体味也随之增强。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把狐臭误当成“个人不洁”的象征,这种认知偏差反而让一些本无大碍的生理差异被污名化。健康认知的偏差,比体味本身,更有杀伤力。
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白人和非洲裔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腋臭,但这并未成为社交障碍。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科学管理体味,而非忌讳谈论或掩盖它的存在。
中国人对体味的敏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文化所塑造的“无味为净”的审美。古人讲“香者,德也”,将“体香”视为礼仪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偏好也塑造了一种对“异味”的排斥。
“六月腋香,犹如腐鱼”,清代笔记中对体臭的描述极尽贬义,但这其实并不意味着体臭是病,而是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反映。文化塑造感官认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被忽略。
而今天,狐臭在中国仍难以被“正常化”。许多人在青春期因体味而自卑,甚至有家长在子女刚刚出现汗味时就开始焦虑。这种过度关注,反而让孩子对身体产生不必要的羞耻感。
汗液本身是无味的,异味是细菌分解汗液中的脂肪酸产生的。腋下湿润、通风差、清洁不到位时,细菌繁殖旺盛,就容易形成臭味。而有狐臭基因的人,汗液中脂类含量更高,更容易被细菌“加工”。
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根除体味”。狐臭并不等于健康问题,它既不会影响身体代谢,也不会增加患病风险。反而,过度使用止汗剂、频繁剃腋毛、甚至追求所谓“永久清除”,可能带来皮肤屏障受损等问题。
一些止汗产品中添加的铝盐成分,虽能暂时抑制出汗,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毛囊堵塞和局部炎症。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频繁使用反而适得其反。
适度出汗,其实是维持体温、促进排毒代谢、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方式。古人讲“汗为心之液”,夏日排汗,也是五脏六腑调节的一种表现。盲目追求“干爽无汗”,实则违背身体自然机制。
饮食也会影响体味。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汗液中的脂类物质升高,给细菌提供了更多“原料”。而清淡饮食、多摄入绿叶蔬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则有助于改善腋下环境。
日本人拥有与中国人相似的基因型,但他们对体味的管理却更为系统。不仅是因为科技发达,更因为他们把“体味”视为礼仪的一部分。从社会教育到个体意识,日本社会更关注“如何不打扰他人”。
而在欧美国家,体味则是一种个体特征的体现。他们不羞于谈论,不回避差异,反而在香体护理上有着更为丰富的市场和文化接受度。这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会对“身体自然状态”的包容程度。
狐臭并不代表不健康,更不应成为社交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了解自己的体质差异,科学管理身体气味,而不是盲目压制或羞于谈论。
保持腋下干燥,勤换衣物,避免合成纤维衣物长时间贴身穿着,是日常中简单有效的办法。天然材质如棉麻,透气性好,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
情绪波动、焦虑紧张,也会影响出汗量和汗液成分。一些人在紧张时腋下出汗明显,并伴有异味,其实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属于正常生理反应。调节心理状态,也是控制体味的一部分。
中医讲,“气血不调,湿热内生”,这在狐臭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解释力。体内湿热过盛,通过汗液外排,也会加重腋下异味。合理作息、规律运动、饮食节制,都是调节湿热的重要手段。
“腋下味浓,多因火盛”,这句老话,看似偏方,其实隐藏着对身体自我调节的关注。不是味道本身有问题,而是身体内环境出了偏差。
狐臭的遗传性很强,双亲都有狐臭的孩子,遗传概率高达80%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治疗”,而是要有一个包容的视角看待身体的不同。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审美和健康认知的转型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身体差异”的概念,开始讨论“自然体味”的话题,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在“香水遮味”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是身体有味道错了,还是我们对“无味”的执念过深了?健康不应该被味道定义,更不该被气味羞辱。
狐臭也许是一种“体质显性”,但它从不代表“失礼”或“低级”。当我们能以平常心看待它,它也就不再是负担。
“腋下无香,皆因遗传;体味有别,岂为不洁。”这句顺口溜,或许能帮我们重新认识这个长期被误解的身体信号。
健康不是“无味”的,真正的健康,是对身体每一处自然状态的接纳与理解。
接纳身体的差异,是一种成熟的健康观。不要怕味道,也不要怕别人对味道的误解。身体的语言,值得被认真倾听。
狐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定义的羞耻感。愿我们都能在理解中放下偏见,在科学中重建自信。
参考文献:
[1]基因与腋臭的关联性研究
[2]李红,刘宇,罗兵.基因型与腋臭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5):532-535.
[3]张婷,王雨,史雅洁.止汗剂中铝盐成分的作用机制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98-102.
腋臭也称狐臭,狐臭是年轻人常见的一种大汗腺疾病,是腋窝散发出的一种难闻的近似狐狸身上的特殊臭味,故俗称狐臭。狐臭虽然不是病,闻起来可要命。夏天出汗较多,衣着单薄,臭味就更加明显,周围的人往往不愿接近,甚至闻而生畏、避之唯恐不急,给狐臭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狐臭与汗臭的原理相同,是由于腋窝的分泌腺特别发达,导致分泌物较多,经皮肤表面的细菌分解后,形成带异味的狐臭。
如果有狐臭的话会体现在以下方面:
手摸腋下后有难闻气味;
耳道处潮湿或发粘;
腋下汗液发粘,内衣有异味,发黄;
出汗后汗味较重较咸;
腋毛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分泌味;
别人或自己可闻到刺鼻的气味
根据异味大小判断轻重程度:异味在三年以上可能和遗传有关。腋臭如不及时治疗可伴有口臭和脚臭,还可导致遗传延续,腋臭严重者还伴有稀耳垢,长期以往会侵蚀耳膜,引发耳鸣,导致耳聋。
99药剂师温馨提醒:患有腋臭的患者平时一定要忌吃“有味”食品。味浓或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头和辛辣的食物,含有硫磺的化学物质,可干扰细菌生长,但它们被人体吸收后,异味会随汗腺排出,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