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肾虚脚臭腋臭(肾虚与脚臭)

时间:2025-07-04 19:47:4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中医:湿气重的人,身上这4个地方会发臭,看你占了几个?

中医讲,湿气重浊黏腻,不仅会阻碍气血的运行,还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体内的废弃物不能及时的排出去,停滞在体内,就会产生异味,所以湿气重的人,身上这4个地方会发臭,快看看你有没有!

第一个就是口臭,中医讲,脾开窍于口,而且脾是生湿之源,一旦湿气蕴结在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就容易形成浊气,上泛到口中就会导致口臭

第二个就是脚臭,湿性趋下,容易往下走,所以当湿气流到脚底时,就容易导致出汗,再加上脚一直被包裹在鞋子里,就容易出现脚臭的情况

第三个就是出汗部位臭,尤其是腋下,因为中医记载“凡腋臭者,皆为风,身体有湿”,再加上腋下是新陈代谢的重要通道,所以一旦湿气过重,就容易引发腋臭

第四个就是头皮异味重,湿气重的人头皮会经常出油,甚至一天不洗头就特别油腻,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头油味儿很重,这也是湿气导致上面的浊气降不下来引起的

所以当你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代表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那关于祛湿的话题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我们一般是从脾肾入手,因为脾是生湿之源,肾主水液代谢,所以在这给大家做个总结:

如果是单纯的脾虚引起的湿气重,可以参考参苓白术散来健脾祛湿;如果说湿气已经堆积成了痰湿,可以换成二陈平胃散来健脾燥湿化痰;那如果是肾阳虚引起的湿气重,可以参考真武汤或者五苓散来温阳利湿;那如果说湿气已经化热成了湿热,可以参考三仁汤或者八正散来清热利湿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治疗方案推广,出现不适,还请及时线下就医!

阳虚全身汗,脾虚手脚汗,湿热满头汗!中医:教你几招,快速止汗

本文211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汗”并不是身体的敌人,但出汗的“方式”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一动就浑身冒汗,而有些人不动也能把枕头湿透?有人脸不红心不跳就满头汗,有人四肢冰凉却汗如雨下。中医告诉你:汗从哪里出,病就藏在哪里。

为什么你出的是“病理性”的汗?是阳虚、脾虚,还是湿热?是什么让你在冬天也汗流浃背?别急,本文将带你逐个破解,三种典型“出汗体质”背后的秘密,以及你最关心的:有没有靠谱的“快速止汗”法?阳虚体质的人,像个“漏水的暖壶”——全身出汗,越出越虚。

阳虚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一种,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和固摄汗液,导致“虚汗”不断。常见于久病体虚、肾阳不足者。外在表现就是动不动大汗淋漓,怕冷、四肢冰凉、精神不振。

为什么阳虚的人更容易“全身出汗”?阳气是人体的“热力发动机”,它不仅驱动身体运转,还负责收敛汗液。阳虚之后,身体“炉火不旺”,汗孔就像坏了的龙头,关都关不住,尤其在夜间、稍微一动,汗就“哗啦啦”地冒。

脾虚的人,汗不多,但“位置精准”——主要集中在手脚。脾主四肢,统摄肌肉,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失调,营养输送不畅,四肢得不到濡养,于是出现手脚汗出、发凉、乏力、胃口差、易腹泻等表现。出汗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是脾的“后勤供应”出了问题。

湿热体质的出汗方式最有“个性”——一动就满头大汗,如蒸桑拿。湿热是中医里“内热”的一种,体内湿气重、热气也重。热蒸湿阻,最爱往“上”走,于是就出现了头部汗多、口苦口臭、脸泛油光、容易长痘等表现。湿热型出汗的人,往往还有小便黄、大便粘腻等肠胃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体质出汗,能一招止汗吗?当然不能。你得“对号入座”。比如阳虚型出汗,不能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而要“温补阳气”,让你的“锅炉”重新烧起来;脾虚型出汗,关键是“健脾固表”,把你的“汗阀”修好;而湿热型出汗,要从“清利湿热”入手,别再给身体加“火”。

我们先说阳虚型,怎么补阳止汗?阳虚多由肾阳不足引起,中医强调“肾主封藏”,肾虚则不固。经典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含有附子、桂枝等温阳药,有助于提升阳气、收敛汗液。当然,日常也可以吃点羊肉、干姜、韭菜炒羊肝,这些都是温补阳气的好帮手。

再说脾虚型,闭不住汗的“锅盖”,怎么修?脾虚出汗多伴随食欲不佳、腹胀、乏力,这时推荐使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有很好的“益气固表”作用。黄芪能补气固表,白术健脾,防风祛风。日常饮食中,多吃山药、红枣、扁豆、莲子,都是健脾佳品。

湿热型的头汗,就别再吃火锅配烧烤了。湿热体质的人,最怕“上火食物”,辛辣、油炸、甜腻都要少碰。推荐使用龙胆泻肝汤或三仁汤等清热利湿方。日常饮品可以选择苦丁茶、蒲公英根、薏仁水,这些都有助于祛湿降火。

还有一种“动不动就出汗”的人,其实不属于以上三类——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类人多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一紧张就出汗,常见于焦虑症、恐惧症或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中医称之为“心肾不交”或“心阴虚火旺”,调理以安神、养心、调肾为主。

能不能用止汗剂、爽身粉?可以,但别过头。外用止汗剂确实可缓解局部出汗问题,但不能“治本”。尤其是铝盐类止汗剂,长期使用可能堵塞汗腺,造成毛囊炎或引发腋臭加重。建议仅用于特殊场合,日常应以调节体质为主。

有人说“出汗是排毒”,能多出点就多出点,这靠谱吗?不完全对。正常的汗液确实可以带走一部分代谢废物,但过度出汗反而会带走大量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导致疲劳、脱水甚至低钠血症。所以,“出汗有益”要看程度和体质。

对于严重多汗症患者,中医之外,还有哪些治疗选择?现代医学中,肉毒素注射可以有效阻断神经末梢对汗腺的信号,常用于腋下汗多;微波热疗通过破坏汗腺组织,达到持久止汗的效果;还有交感神经切断术,适用于重度手汗症。但需谨慎评估副作用。

如果你出汗还伴随以下症状,请尽快就医而非“调体质”:如夜间盗汗不止、体重骤减、淋巴结肿大、心悸气促、低热不退等,这可能提示结核、甲亢、恶性肿瘤或其他重症疾病,需要尽快做系统检查,切勿“中药泡脚”了事。

所以,止汗不是止住汗水,而是找准“汗的根源”。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汗出异常,是身体的“情绪”在表达。搞清楚你是哪一类体质,再用对方法,汗自然会听话。而不是一味“封口”,结果“火上加油”。如果你还在为出汗发愁,不妨先试试这几个小妙招:

山药薏仁粥:适合脾虚型,健脾止汗。

红枣桂圆茶:补气养血,适合虚人。

生脉饮加减:出汗多伴疲劳、气短者适合。

当然,方法再多,也敌不过“对症下药”。汗,是身体最诚实的表达,请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回应它。别让你身体的“求救信号”在你忽视中越叫越小声,最后只剩下一身冷汗。

资料来源:
①.李建国.中医辨证论治对多汗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12):34-36.DOI:10.3969/j.issn.1005-5304.2021.12.009.
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③.王琦.体质分类与健康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5-60.

你的汗腺在“造反”吗?

开头:热浪来袭,你的汗腺在“造反”吗?

哇塞!这鬼天气,简直要把人烤成“铁板烧”!6月23日到24日,北京气温飙到38℃,走在街上,汗水哗啦啦往下淌,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可奇怪的是,有人稍微动一下就“汗如雨下”,有人却“干爽如初”,仿佛自带空调!朋友圈炸锅了:出汗多好,还是少好?有人说“出汗能排毒”,有人喊“汗多就是体虚”!别急,今天咱们扒一扒真相——出汗这事儿,藏着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

一、汗腺:你身体的“隐形空调”,数量多到吓人!

汗腺?听起来像个小零件,但它可是人体最牛X的“散热神器”!想象一下,你全身藏着200万到500万个汗腺,比北京地铁站还密集!这些小家伙分两种:

- 小汗腺:遍布全身,像勤劳的“小工兵”,一热就开工,分泌汗液帮你降温。

- 大汗腺:只蹲在腋窝、乳头这些“隐秘角落”,搞点带味的活儿(没错,狐臭的锅它背!)。

汗腺咋工作?简单说,它就是体温的“平衡大师”。人体恒温37℃左右,一旦过热,汗腺立马启动——分泌汗液,蒸发散热。想想夏天喝冰水时,额头冒汗的爽感,全是汗腺的功劳!

提问时间:你猜猜,男人和女人,谁汗腺更多?真相可能让你笑喷!

二、汗液成分大揭秘:排毒?别逗了,全是水分!

“出汗排毒”?这谣言坑了多少人!汗液里99%是水,剩下那1%是啥?氯化钠、钾、镁、钙、乳酸、尿素氮……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点“代谢废料”。跟肝脏、肾脏比?汗腺排毒的作用,微乎其微!

- 科学实锤:正常人一天蒸发600-700毫升汗,夏天能飙到2000毫升(相当于4瓶矿泉水!)。但“毒素”主要靠尿排,汗?顶多算个“打酱油的”。

- 生动比喻:汗腺就像你家水管,流出的主要是H₂O,别指望它能过滤“垃圾”!

思考一下:那些吹嘘“暴汗服能排毒”的商家,是不是该拉黑?

三、汗多 vs 汗少:谁更健康?答案颠覆三观!

出汗多好还是少好?科学家摊牌了:没定论!只要身体舒服,出汗量在正常范围(一天500-1000ml),都是OK的。关键看原因:

- 汗多的“真凶”:

- 性别差异:男人汗腺数量是女人的1.5倍!为啥汉子们动不动“湿透T恤”?基因决定的!

- 体型影响:胖子比瘦子更易出汗——脂肪厚得像“羽绒服”,热量憋不住啊!

- 生理反应:吃火锅辣到冒汗?这叫“味觉性多汗”!紧张到手心出汗?那是“精神性发汗”,交感神经太嗨了!

- 汗少的“玄机”:

- 有人天生汗腺少,比如某些“冷感体质”,大热天还清清爽爽。

- 但记住:正常≠健康,异常信号要警惕!

灵魂拷问:你属于“水龙头型”还是“沙漠型”?评论区晒晒!

四、汗多 = 体虚?别瞎猜,科学打脸了!

“出汗多就是肾虚”——这锅中医都不背!体虚和出汗量,半毛钱关系没有。真正原因在这儿:

- 原发性多汗:脖子、腋窝、手心脚心爱出汗?纯属基因彩票,跟健康无关!

- 继发性多汗:这才是“危险信号”!比如:

- 甲亢:身体像装了“小马达”,激素狂飙,汗止不住。

- 低血糖:饿到心慌手抖,冷汗直冒?快补糖!

- 肿瘤或神经疾病:无缘无故大汗淋漓,赶紧查!

真实案例:李哥,40岁程序员,总冒冷汗还胸痛,一查竟是心梗前兆!医生吼他:再晚点就凉了!

五、不出汗更可怕?这些情况必须就医!

汗少也别偷着乐!正常汗少没问题,但以下情况是“红色警报”:

- 热到爆炸也不出汗:可能汗腺堵了,或神经损伤(比如糖尿病并发症)。

- 甲减捣鬼:甲状腺激素太少,身体变“冰山”,汗都冻住了!

- 运动后干爽如初:剧烈跑步一滴汗没有?快去医院——这比中彩票还罕见!

专家支招:解放军总医院彭国球医生提醒,高温天注意两点:

1. 出汗异常(多或少) 伴随症状(如心慌、发热),立马上医院。

2. 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突然冷汗 胸痛,别犹豫——打120!

结尾:你的汗腺在说话,听懂了吗?

出汗多或少,根本不是“健康竞赛”!核心是:倾听身体信号。高温橙色预警下,咱们该咋办?多喝水、穿宽松衣、避开正午出门……记住,汗腺是你的“盟友”,不是“敌人”!

今天你流了几斤汗?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