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营养和肥胖的专家观点(论述营养与肥胖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5-04-01 23:57:2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多与气虚有关!药膳可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