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吃盐多了会不会肥胖(吃盐多了会不会血稠)

时间:2025-04-01 22:17:06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181个国家硏究竟说多吃盐对身体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啥?吃得越咸,寿命还越长?181个国家研究竟说多吃盐对身体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要是哪天医生突然跟你说:“你得多吃点咸的,这样能活得久。”你不得惊掉下巴,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毕竟打小咱们就被教育“少盐健康、控盐防病”,这观念都在心里扎根了。可最近有些研究,却像一颗炸弹,把这个根深蒂固的认知炸得摇摇欲坠,让人忍不住犯嘀咕:多吃盐,真能长寿?

盐这东西,看着普普通通,实则是个十足的“两面派”。它化学名叫做氯化钠,既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离不开的“命根子”,也是让食物变得香喷喷的关键。在咱们身体里,盐就像一场“电解质派对”的主持人,维持着体液的平衡,帮着神经传递信号,还让肌肉能正常收缩。要是身体里一点盐都没了,那就跟电池没电一样,轻的会头晕乏力,重的直接就“罢工”了。

可盐吃多了真会折寿吗?过去几十年,医学界一直苦口婆心地警告我们:高盐饮食会让血压升高,增加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建议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别超过5克,也就大概一瓶矿泉水瓶盖那么多。但现实很残酷,全世界大部分人都超标了,咱们中国人更是被调侃成“咸味星人”,平均每天要吃掉10克盐,直接翻了一倍。这就奇怪了,如果高盐真有那么可怕,为啥好多国家的人盐吃得多,寿命却不短呢?难道“少盐健康”是个大误会?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一项涉及181个国家的超大规模研究闪亮登场,瞬间在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全球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盐摄入量和寿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个超级有意思的现象:盐摄入量高的国家,平均寿命并不比低盐摄入国家短,有些地方的人寿命反而更长。就拿日本来说,人均盐摄入量超过10克,但他们的人均寿命却是全球最高的那一批。再看美国,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是居高不下。这么看来,盐背的“锅”,可能没我们想得那么重。

那盐真的是高血压的“罪魁祸首”吗?过去几十年,很多医生都会跟高血压患者说:“少吃盐,血压就能降下来。”可最新研究却发现,盐和高血压的关系,可能没那么简单直接。201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盐摄入量低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反而更高。研究人员跟踪了3681名欧洲人长达8年,结果发现那些盐吃得最少的人,心血管病死亡率比普通人高出56%。更奇葩的是,有些人盐吃得多,血压却稳稳当当;而有些人严格控盐,血压还是蹭蹭往上涨。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对盐的敏感度不一样,有些人是“盐敏感型”,吃盐多就容易血压高;但有些人是“盐不敏感型”,盐对他们的血压没啥影响。原来,盐不是导致高血压的唯一“凶手”,真正的幕后黑手可能是高糖、高热量饮食、不爱运动、肥胖和精神压力。

那“少盐”会带来啥问题呢?要是盐吃多了不一定是坏事,那吃太少会咋样?研究发现,低盐饮食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为盐摄入量过低时,身体里的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会被过度激活,反而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另外,还可能引发甲状腺问题,因为碘主要来自加碘盐,长期低盐饮食可能导致碘摄入不足。

咱们到底该咋吃盐呢?

首先,不能一竿子打死,得因人而异。对于身体倍儿棒的人来说,不用过度限制盐的摄入量,保持适量就行。要是你属于盐敏感型人群(比如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适当控制盐的摄入确实有好处。但如果你是“盐不敏感型”,就别一听到盐就吓得不行。

其次,少吃加工食品比单纯控盐更重要。真正影响健康的,往往不是餐桌上的盐罐子,而是加工食品里藏着的“隐形盐”。像薯片、泡面、腌肉、火腿、快餐这些食品,钠含量比自己炒菜放的盐高得多。与其纠结炒菜时少放那点盐,不如少吃点加工食品。

再者,多吃富含钾的食物能帮助平衡钠。钾就像是对抗高血压的“秘密武器”,它能帮身体把多余的钠排出去,让血压保持稳定。香蕉、菠菜、坚果、豆类都是富含钾的食物。想要健康,与其拼命“控盐”,不如多补补钾。

最后,适量运动才是降低血压的关键。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就是盐吃多了导致的,其实久坐不动、肥胖、压力大才是更关键的因素。适量运动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让心血管更健康,比单纯少吃盐有用多了。

说到底,盐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能让人长寿的神药。过去几十年一直宣扬的“少盐健康”观念,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真正影响健康的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整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咱们不用一听到“盐”就害怕,但也不能毫无节制地狂吃。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科学饮食,健康生活。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盐,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摄入,再搭配上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是不是就能离健康长寿更近一步呢?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看看是不是在盐的摄入上存在误区,也许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好。你平时是“重口味”还是“清淡派”呢?你对盐和健康的关系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过量的盐威胁健康 这份普通人切实可行的减盐方案赶紧收藏

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清水炖羊肉,加点盐更鲜美,菠萝等水果用盐水浸泡,涩味会消失,果味更加香甜……但,过量的盐,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引发卒中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还会促进钙排出,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风险。高盐饮食对肾脏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每天摄入10克以上盐会使患慢性肾病风险增加30%。

此外,高盐饮食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超重隐患;同时还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结肠癌的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食盐摄入超标的形势相当严峻——

2018年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我国80%居民食盐摄入量大于12.5克/天,《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

“减盐”,迫在眉睫。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将“减盐”列为六个专项行动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关于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是:“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

但,如果你真的尝试过按照每天5克盐的标准来吃一天饭,就会发现,真的是太难了!

尤其对于平时经常吃外卖,或者偏好川菜、鲁菜、东北菜的朋友来说,应该会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甚至会在第二天“报复性反弹”,多吃重口味零食、做菜多放盐。

有没有一个更容易接受、更适合普通人、不需要那么强大意志力的减盐方法?今天咱们就来总结一套更切实可行、尽量无痛或少痛的“生活化阶段性减盐方案”。

在开始之前

请大家先坚定一个信念

人的口味偏好是完全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这一点已经被不少研究所证实

外食或外卖场景

之所以将外食和外卖作为减盐行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外食和外卖往往比普通家庭饮食口味更重,减去这部分高于家庭饮食的盐分,一般人都能接受;

二是如今工作节奏变快,越来越多的人靠外卖为生,因此对外卖和外食进行减盐调整显得尤为必要。

具体如何操作?

1

降低点含盐量高的菜肴的频率

一开始不必完全杜绝,但要降低点这类菜肴的频率。包括但不限于干煸、干锅、水煮、酱爆、鱼香、卤味等。可以多选一些清蒸、凉拌、煮炖菜肴。

2

少吃菜汤拌饭、喝水不喝汤

不少朋友喜欢用菜汤拌饭,或者喝炖菜的汤,但这类菜汤含盐量通常比菜本身还高,应该尽量避免。如果菜太咸吃完觉得口渴,一定要和服务员要点茶水,别用菜汤“解渴”。

3

尝试外卖、外食涮水

一些健身人士已经开始尝试外卖或外食用开水涮过再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最好用白开水涮菜,而不是用配餐的蔬菜汤,这类蔬菜汤中含盐量也不低。另外,在工作单位食堂就餐的朋友也可以涮涮水,多数食堂菜品含盐量也不算低。

家庭厨房场景

研究显示,家庭厨房贡献了中国居民膳食钠来源的70%~80%。家庭减盐任重而道远,但家庭减盐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又是受益终身、惠及全家的。

具体如何操作?

*操作要点:步骤1~7的难度递增,可以结合家庭情况选择实施,坚持稳步推进。

第一步,评估家庭食盐摄入量。

如果一日三餐主要在家吃,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粗略估算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每次买盐后在盐袋子上记录下购买日期,用吃完一包盐(约400克)的时间推算每天每人摄入了多少盐。如果在此期间能做到尽量少吃预包装零食,则能大大提高估算准确度。

有了统计结果后,可以据此制定家庭周期性减盐目标。比如,利用3个月时间,从10克/天降低到8克/天;再用4~6个月时间,降低到6克/天甚至5克/天。

使用限盐勺、限盐罐也是不错的方法,既能大致评估用盐量,也能起到提示减盐的作用。但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因为觉得放少了饭菜没味儿,将它们当成普通盐勺、盐罐使用。一次放好几勺,依然起不到减盐效果。

第二步,避开那些不叫盐的含盐调味品。

除了盐本身,酱油、蚝油、鸡精、味精、松鲜鲜、黄豆酱、甜面酱、豆瓣酱、番茄酱等各种调味酱中都有不少盐,醋、小苏打中也有少量钠。在家做饭时,最好不要重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调味品,这是一个相对少痛的减盐方法。

第三步,将含盐调味品换为香料。

大多数食物并不是多放盐才好吃。烹饪界有句话“坏厨子用盐,好厨子用香料”。如果觉得少了琳琅满目的含盐调味品影响菜品口味,可以多用香料替代。

除了中餐中常用的葱姜蒜、香菜、洋葱、花椒、辣椒、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也可以多尝试柠檬、香茅、香草、罗勒、迷迭香等调料。尤其是柠檬汁,其酸味可以“放大”菜肴本身的咸味,非常适合减盐。

像香茅草烤鱼、柠檬香草烤鸡、迷迭香烤羊排、冬阴功汤、柠檬海鲜汤、罗勒意面这些擅用香料的菜味道都很诱人。

第四步,善用可以“减盐”的食材。

和柠檬一样,醋的酸味也能凸显咸味,达到减盐目的。还有游离氨基酸(如谷氨酸)带来的鲜味,以及辣味、辛香味,甚至苦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咸味更明显,大家除了可以用这些味道的调料,也可以用有这些味道的食材,如菌菇、海带、西红柿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能提供鲜味;苦瓜、苦菜、苦菊的苦味可能会让咸味在其对比之下更突出。

相反,甜味和咸味互相有“削减”作用,大量糖的存在会降低人们对咸味的感知。尽量避免将菜肴做成甜咸口,降低高糖又高盐的危害。

第五步,挑选低盐的烹饪方式。

从这一步开始较大程度减少食盐用量,可能在初期稍微有点痛感,但不强烈,且很快就会适应。

在家做饭尽量多使用清蒸、煮后蘸汁或者凉拌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用盐量,还能减少带盐汤料和食物的接触时间。急火快炒或者用空气炸锅、烤箱无油烘烤、微波炉煎煮也可以。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先放其他调料,临出锅或出锅后放盐,这样少量盐就能提供尚可接受的咸度。

第六步,学习不同食材含盐量。

食材自身的含盐量也不可忽略,这一步需要大家平时下点功夫去学习识别。有些朋友爱吃咸鱼鲜肉火腿等加工肉制品,以及腌菜、咸菜、酱菜,用它们做菜的确提味增鲜,但因为含盐量太高,一定要减少盐和其他含盐调味品的用量。

一些天然食材含钠量也高,大家做这些菜时也要注意减盐:西芹、芹菜、茴香、茼蒿、空心菜以及各类海产品。像西芹炒香干中西芹和香干本身含盐量都不低,做菜时可以大幅度减盐。

第七步,尝试使用低钠盐。

如果肾功能正常,可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降低高钠对健康的影响。但考虑到低钠盐略带苦涩味、购买不是很方便,以及对于习惯了普通盐的人,一下子换成低钠盐可能反而会因为“觉得不够咸”而放更多,因此比较建议先习惯减盐饮食后再更换。

第八步,“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减盐法。

正如减重期使用轻断食一样,减盐也可以使用“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的方式。

可以在周末安排一天“无盐餐”,周一到周三自带低盐餐,或者吃外卖用热水涮锅减盐,周四周五如常吃饭。如此循环,我们逐渐会对外卖、外食的高盐接受无能,慢慢爱上食物清淡天然的本味。

一日无盐餐示例:

早餐:牛奶/豆浆 烤馒头片 甜椒;

午餐:杂粮米饭 无盐卤牛肉 烫菠菜 水果;

晚餐:杂粮粥 水煮生菜 原味坚果。

零食场景

关于零食,只需记住一点:尽量远离大多数预包装零食。

无论什么口味,哪怕是甜味的预包装零食都含盐。而那些咸味、鲜味、麻辣味的零食往往是含盐大户,大家一定要尽量远离这些“高盐刺客”。如果一下子戒掉零食太难,那至少在购买时要注意看食品营养标签,选择同类产品中含盐量更低的。

△右图中某甜味蒸蛋糕的含盐量并不比左图锅巴低

其实践行健康饮食和人类口味享受的冲突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坚持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减盐,我们定会逐渐回归清淡饮食,学会欣赏食物本来的模样。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减盐”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意义尤为重要。为了家人的健康,请务必重视减盐这件事。

(转自科普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警惕!孩子爱吃的零食,竟是“隐形盐大户”,小心“又胖又肿”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隐形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5g,5g盐换算成钠含量是2000mg,也就是2g钠。

在很多食品的外包装上,有一个营养标签,国家强制要标注上钠含量。

比如:某食品100g里面的钠含量达到了1500mg,如果你吃完这些食品,那你一整天的钠摄入量基本就满足了,你再吃别的东西钠含量摄入就超标了。

如果孩子吃钠含量高的食物,小心超重肥胖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盐吃多了容易导致高血压,跟孩子变胖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咸鸭蛋、卤肉,这些都是重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经常吃这些食物,就会养成一种重口味的膳食习惯,会造成一些身体上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成年后血压过高,或提前有高血压的发生,也会有超重肥胖的发生。

人在吃肉的时候,对盐的需求量会更高,可能你觉得今天的饭菜真香,就多吃了两碗米饭,因为饭菜的口味重了,所以饭菜更香了,肉更有滋味了,相应的你就会吃的多了,自然就会胖了。

所以,口味重是会影食欲的,口味越重饭菜越香,相应的也会越咸,就会让你吃的更多。

为此,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对每百克食品中的钠含量有了指导建议:膨化食品钠含量500mg;加工坚果类钠含量600mg;咸味零食钠含量500mg;加工肉制品钠含量900mg。

如果孩子吃的零食包装上钠含量超过了以上建议含量,就不要给孩子吃了,为孩子选择钠含量低的健康零食。

有一些包装零食吃上去不咸,但特别的有味道,如果你仔细包装后面的营养标签,钠含量大部分都会很高的,比如:话梅是酸甜的,但是你仔细看包装上的营养标签,钠含量是相当高的。

比如:孩子吃炸薯条吃炸鸡块蘸番茄酱,番茄酱酸甜口的,但它里面的钠含量是相对比较高的。

另外,还有一些预包装肉制品,或者豆干之类的食品,比如:泡椒凤爪、酱猪蹄的肉制品,在烹调时会加入过多的食盐,这些都是钠含量相对比较高的一些食品。

我们来换算一下孩子爱吃的零食中的钠含量:

话梅,每百克的钠含量是2660mg,如果吃一包136g的话梅,就相当于摄入了3600mg的钠。

辣条,每百克辣条的含钠2563mg,吃一包100g的辣条,相当于摄入了2563mg的钠.

魔芋爽,每百克魔芋爽的含钠是1254mg,如果一包100g的魔芋爽,相当于摄入了1254mg的钠。

泡椒凤爪,每百克泡椒凤爪的含钠1460mg,吃一袋168g的凤爪就相当于摄入了2450mg的钠。

除了要注意营养标签中的钠含量外,还要警惕包装食品中的“隐形钠”。

比如:配料表中的食品添加剂,含钠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会通过人体代谢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会对血管产生影响,会对血压产生影响。

只有氯化钠、氯化钾是咸味的食盐,其他含钠离子的没有咸味,添加食盐是为了形成味道,其他食品添加剂不是改善味道的,是有其他功能和作用的。

在很多的食品中,都可以看到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名字,山梨酸钾是含钾盐的,苯甲酸钠是含钠盐的,这些都是常用的防腐剂。

碳酸氢钠,一般作为膨松剂,遇到酸以后会释放二氧化碳,起到膨松的作用,饼干中用的最多了。

谷氨酸钠,是作为调味调鲜的增鲜剂,只要是增强鲜味的,都会添加谷氨酸钠,像方便面里边,调料里边,汤料里边都含有谷氨酸钠。

鸟苷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作为食品的抗氧化添加剂,用在饮料中比较多,尤其是果汁的这类饮料,起到抗氧化、护色的作用。

糖精钠、甜蜜素也都含有钠,是一种高倍甜味剂。

所以,无论吃起来是咸的还是不咸的,都可能含有钠离子,所以要控制好体内钠离子的摄入,不要单一的通过咸味判断有没有钠,食品中都含有钠离子,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食盐吃多了可能会间接导致孩子肥胖,要警惕孩子零食中的“隐形盐”。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