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对抗肥胖的漫长历史中,减肥药物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从最初的食欲抑制剂和脂肪吸收抑制剂,到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减重2.0时代,减肥药物的演进见证了医学在这一领域的不懈探索。
如今,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迎来减重3.0时代的曙光。2025年2月1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Dozens of new obesity drugs are coming: these are the ones to watch的文章。文章指出,目前有多种新型肥胖治疗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获批上市,为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
而下一代肥胖药物的研发目标是在实现更显著的体重减轻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从而为肥胖治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
表1 7款有望上市的肥胖治疗药物
图1 肥胖治疗药物的减重疗效
一、GLP-1类药物的升级与拓展
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肥胖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类药物通过模拟人肠道分泌的GLP-1,能够有效抑制食欲、调节代谢,从而帮助患者减轻体重。
然而,GLP-1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每周注射一次,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和停药后体重反弹。此外,大约10%至30%的患者对这类药物的反应不佳。
基于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进GLP-1类药物。一方面,开发更长效的GLP-1类似物,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例如,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GLP-1药物,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试图通过联合其他药物来增强GLP-1类药物的疗效,同时减轻其不良反应。例如,CagriSema是一种将司美格鲁肽与长效胰淀素类似物(amylin)联合的组合疗法。在一项为期68周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疗法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近23%。此外,还有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GLP-1与胰高血糖素活性相结合的药物,如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的survodutide,其有望在2026年或2027年获得上市批准。
二、多靶点药物的崛起
除了对GLP-1类药物的改进,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又一热点。这类药物通过同时作用于多个与肥胖相关的生理通路,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例如,礼来公司(Eli Lilly)的tirzepatide不仅激活GLP-1受体,还激活胃抑制多肽(GIP)受体。GIP是一种与GLP-1协同作用的激素,能够进一步加速能量代谢,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储存和消耗。在一项大型头对头试验中,接受tirzepatide治疗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20%。受tirzepatide成功的启发,许多公司正在推进其他同时激活GLP-1和GIP受体的药物的研发,至少有五种类似tirzepatide的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预计第一种将于2028年上市。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候选物采用与tirzepatide相反的策略,即阻断GIP信号通路,同时激活GLP-1。例如,安进公司(Amgen)的MariTide。尽管这两种策略看似矛盾,但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代谢研究员Jonathan Campbell解释说,从代谢角度看,这一过程好比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的燃油消耗。他指出,猛踩油门——类似于激活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会导致能量消耗效率低下,资源迅速耗尽,补充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相反,如果不完全松开手刹驾驶,就会产生持续的摩擦,这与阻断GIP的作用类似。这种状态会迫使系统更加费力地维持速度,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无论是通过激活GIP加速能量消耗,还是通过阻断GIP增加代谢系统的“摩擦力”,只要能降低能量利用效率,都有助于控制体重。
然而,他也指出,这些策略的长期影响尚不确定。由于GIP还参与骨骼健康,阻断GIP信号可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快速减重对身体其他方面(如肌肉、代谢灵活性和器官健康)的长期影响也尚不清楚。
三、新型激素类药物的探索
除了GLP-1和GIP,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与肥胖相关的激素作为药物靶点。例如,肽YY(peptide YY)是一种由肠道分泌的激素,能够增强饱腹感;胰高血糖素和胰淀素是胰腺分泌的激素,它们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稳定血糖水平和进一步抑制食欲来辅助GLP-1类药物发挥作用。目前,一些药物正在研发中,旨在通过联合这些激素来实现更全面的减重效果。
此外,礼来公司的retatrutide是一种能够同时靶向GLP-1、GIP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受体的“3G”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受试者在4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了24%,为肥胖治疗树立了新的标杆。这种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思路表明,通过激活多个生理通路,可以在更低的剂量下实现相同的减重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非注射类药物的开发
目前,GLP-1类药物主要通过注射给药,这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不便。因此,开发非注射类药物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长效药物,但口服GLP-1药物的研发进展更快。例如,礼来公司的orforglipron是一种口服GLP-1类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在36周内通过每天口服一次该药物,体重减轻了高达15%。口服药物的出现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肥胖治疗带来更大的便利。
五、基于遗传学/旧靶点的药物研发
随着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遗传学研究为肥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Regeneron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对近65万人的DNA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种与低体重相关的罕见基因变异。2022年,Alnylam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名为INHBE的基因突变,该突变与低腰臀比(一种反映健康脂肪分布的指标)相关。目前,一些公司正在尝试开发能够复制这些遗传变异代谢益处的药物。
此外,一些旧的药物靶点也重新受到关注。例如,大麻素受体CB1曾因其在大麻诱导食欲中的作用而被研究用于减肥治疗。然而,早期的CB1拮抗剂药物因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撤出市场。
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CB1拮抗剂的抗肥胖作用主要通过肝脏、肌肉、胰腺等脑外代谢途径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无法穿过血脑屏障的CB1拮抗剂,就可能在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发挥代谢益处。目前,诺和诺德公司正在推进一种名为monlunabant的下一代产品,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仍可能引起焦虑、易怒和睡眠障碍,但研究人员预计,最终将找到一种能够在可接受的副作用水平下实现显著减重的剂量。
六、肌肉保护疗法的崛起
在肥胖治疗中,肌肉保护正逐渐成为研发的重点领域。目前,GLP-1类药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会导致肌肉流失,而不仅仅是脂肪减少。这种肌肉流失不仅会引起外观上的问题,还会降低力量、活动能力和整体生理健康。此外,肌肉在血糖调节和能量消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肌肉流失被认为是“持续、可持续减重的重大阻碍”,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内分泌学家梅兰妮·海恩斯(Melanie Haines)指出。
目前,使用GLP-1药物的患者被建议同时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进行抗阻训练以维持肌肉量。然而,针对肌肉生长的主要分子抑制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提供更实用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康涅狄格州杰克逊基因医学实验室的肌肉生物学家Se-Jin Lee指出,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提供更实用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性药物bimagrumab可通过阻断肌肉生长抑制素及其相关蛋白的受体来抑制肌肉流失和促进脂肪减少。Kristian Cook在接受了近一年的bimagrumab和司美格鲁肽联合治疗后,减少了近18公斤的脂肪,同时增加了1公斤的肌肉。然而,他也经历了间歇性的肌肉痉挛和抽搐,甚至包括舌根部的肌肉。尽管如此,Cook表示:“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改变生活的经历。”
bimagrumab最初是作为一种针对年龄相关肌肉流失和其他肌肉消耗疾病的药物而开发的。在试验中,它显示出能够增加肌肉质量且没有重大安全问题,但在手握力和步行能力的功能测试中并未优于安慰剂。瑞士诺华公司在2017年停止了该药物的开发。不过,研发团队仍然对bimagrumab充满信心,因为它在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脂肪方面显示出潜力,尤其是在那些患有或有患2型糖尿病风险的小型试验中。诺华前生物医学研究总裁Mark Fishman表示:“这种药物非常有效且相当安全,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
许多肌肉靶向疗法的支持者承认其中的不确定性。路易斯安那州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肥胖专家Steven Heymsfield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真正尚未被研究过的领域。”无论结果如何,Heymsfield和其他人预计肌肉靶向药物将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健康挑战的多样化药物库的一部分。Regeneron制药公司内部医学临床开发部高级副总裁兼负责人Boaz Hirshberg指出,随着其他选择的出现,我们实际上可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结语
肥胖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型肥胖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GLP-1类药物的升级与拓展,到多靶点药物的崛起,再到新型激素类药物的探索和非注射类药物的开发,以及基于遗传学的药物研发,这些新进展不仅有望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还可能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然而,这些新型药物的安全性和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在未来的肥胖治疗中,医生将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期待这些新型肥胖药物能够早日获批上市,为肥胖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肥胖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负担。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404-9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近日,跨国药企罗氏宣布,已与Zealand Pharma就一款胰淀素类似物Petrelintide达成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合作开发Petrelintide。推广方面,美国和欧洲市场由双方共同推动,世界其他地区的推广权由罗氏所有。
Zealand Pharma将获得16.5亿美元的前期现金付款,其中包括在协议签订时支付的14亿美元以及在合作的前两个周年分别支付的2.5亿美元。
此外,Zealand Pharma还有资格获得与Petrelintide单一疗法Ⅲ期试验启动相关的12亿美元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销售的2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总付款额最高可达53亿美元。
瞄准新款减肥药
此次交易的最大亮点在于Petrelintide在减肥市场上的潜力。
近年来,GLP-1类药物在减重上的疗效,让其风靡全球。礼来和诺和诺德这两家跨国药企也因此而赚的盆满钵满市值飙升。
据礼来2024年财报,公司去年全年营收450.4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替尔泊肽(包括减重版和降糖版)合计销售额达164.66亿美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36%。
此次,罗氏收购的Petrelintide与现有的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机制不同,它是一种适用于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长效胰淀素类似物,能够与其他肽类药物联合配制和联合给药。
胰淀素是由胰腺β细胞产生,并与胰岛素在摄入营养物质时共同分泌。胰淀素受体激活已被证明通过恢复对饱腹感激素瘦素的敏感性来减少体重,从而产生更快的饱腹感。
目前,Petrelintide处于Ⅱb期临床试验中。现有的临床数据和临床前数据表明,Petrelintide有可能提供与GLP-1受体激动剂相当的减肥效果,但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和高质量的减肥效果。
罗氏制药首席执行官特蕾莎·格雷厄姆(Teresa Graham)表示:“我们很高兴与Zealand Pharma合作开发这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希望为肥胖和相关并发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我们共同致力于将Petrelintide开发为未来的基石疗法。”
除单一疗法外,Petrelintide还将与罗氏的双重GLP-1/GIP受体激动剂CT-388组合。CT-388是罗氏的自研管线,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CT-388目前正在2b期临床试验中研究,适应症针对有和没有2型糖尿病的超重/肥胖人群。
罗氏方面表示,Petrelintide和CT-388的产品组合将加强并扩大罗氏在心血管、肾脏和代谢(CVRM)疾病领域的研发管线。这种组合有望提供同类最佳的疗效,同时可能提供更好的耐受性。
正培育多款重磅药物
从罗氏2024年发布的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604.95亿瑞士法郎(约合683.96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药业务全年营收461.71亿瑞士法郎(约合522亿美元),同比增长8%;诊断业务全年营收143.24亿瑞士法郎(约合161.94亿美元),同比增长4%。
中国区方面,罗氏制药业务营收29.26亿瑞士法郎(约合33.08亿美元),同比增长6%;诊断业务营收24.02亿瑞士法郎(约合27.15亿美元),同比增长1%;两项合计共为53.28亿瑞士法郎(约合60.24亿美元)。
细分产品上,公司过去一年共有17款药物成为“重磅炸弹”(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药物)。其中,眼科双抗药物——法瑞西单抗(Vabysmo)增长强劲,去年全年销量增长幅度达68%。目前,Vabysmo已获批三大眼底疾病适应症,包括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其次是帕妥珠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剂Phesgo,该药去年全年销售额实现62%的增长。去年1月,该药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HER2阳性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据罗氏介绍,“帕妥珠、曲妥珠双剂合一”只需5-8分钟就可以完成治疗,革新乳腺癌靶向治疗传统模式。
从年报中不难发现,罗氏去年在研发上也采取了谨慎的策略。去年公司共计删掉的十条管线。其中6个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2个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还有2个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终止的两项Ⅲ期临床研究为TIGIT单抗tiragolumab联用抗PD-L1单抗Tecentriq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和该药一线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展望未来,罗氏预计会有7个以上潜在峰值销售额超30亿瑞士法郎的新分子实体出现,其中包括上述提及的CT-388以及另两款减肥药CT-996和CT-868。
其中,CT-996是一款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CT-868是一款皮下注射GLP-1R/GIPR双重激动剂。罗氏在年报中表示这两条管线分别在Ⅰ期临床试验和肥胖Ⅰb期临床试验中展示出了积极的结果。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雷海潮表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
雷海潮说,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要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我们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来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相信大家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
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
1.奥利司他
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胃肠道的脂肪酶,减少肠腔黏膜对膳食中甘油三酯的吸收,促进脂肪从肠道排出体外,在我国被批准用于超重或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奥利司他禁忌用于吸收不良综合征、胆汁淤积症、继发性肥胖的患者,由于奥利司他会干扰抗移植排斥反应的药物,器官移植者以及服用环孢霉素患者禁用。奥利司他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包括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胃肠排气增多等。长期使用需注意监测药物相关副作用。该药建议餐时或餐后一小时内口服,每日三次,每次推荐口服剂量120mg。临床试验显示持续应用奥利司他,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体重下降幅度约为 3.1%[151],减重幅度达到5%以上的患者比例为 49.7%[152] 。在长达四年的时间中,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减重幅度仍可达 2.8%[153]。
2.利拉鲁肽
利拉鲁肽为GLP-1 RA的长效制剂。该药物作用于下丘脑,增加饱食信号,减少饥饿信号;同时作用于胃肠道,延缓胃排空,减少胃酸分泌,从而达到通过减少能量摄入使体重降低的效果。
虽然有研究显示利拉鲁肽在临床相关的药物暴露水平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甲状腺C细胞肿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该药会导致人类甲状腺C细胞肿瘤(包括甲状腺髓样癌),但鉴于安全性考虑,利拉鲁肽不得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的患者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
利拉鲁肽主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也是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腹痛等。该药为一天一次皮下注射,用于成人减重最高剂量为每日 3.0mg。如果使用利拉鲁肽16 周,体重减少无法达到基线体重的 4%以上,则建议考虑停用利拉鲁肽,因为这类患者即使继续使用,实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体重减轻的概率也很低。临床试验显示持续应用利拉鲁肽,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体重下降幅度约为4.7%[151],减重幅度达到5%以上的患者比例为64%[152] 。在一项用药56周的研究中,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利拉鲁肽平均减重幅度为5.4%[154]。
3.贝那鲁肽
贝那鲁肽为GLP-1 RA的短效制剂,通过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达到减轻体重的作用。贝那鲁肽治疗的禁忌证为对该药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该药在非临床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过程中尚未发现与甲状腺C 细胞相关的不良反应,但因其他GLP-1类似物有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甲状腺C细胞肿瘤,因此本品同样不得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患者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贝那鲁肽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其他在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头晕、头痛、非严重低血糖事件、注射部分反应等。贝那鲁肽用于减重的剂量为每次0.2mg,每日三次皮下注射。临床试验显示持续应用贝那鲁肽12-24 个月时,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体重下降幅度为 3.6%,减重幅度达到5%以上的患者比例为 58.2%[155]。
4.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为GLP-1 RA的长效制剂,同样通过作用于中枢降低饥饿感,增加饱腹感,降低能量摄入,改善饮食控制实现减重。研究显示在啮齿类动物中,司美格鲁肽可能引起甲状腺 C 细胞肿瘤,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该药会导致人类甲状腺 C 细胞肿瘤,包括甲状腺髓样癌。出于安全性考虑,司美格鲁肽不得用于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患者以及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同时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告知患者可能的甲状腺髓样癌风险及甲状腺肿瘤的症状。
同时该药品也禁用于对其活性成分或其中任何辅料过敏者。司美格鲁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系统疾病,包括恶心、腹泻、便秘、呕吐等。司美格鲁肽起始剂量为0.25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维持剂量为2.4mg 或1.7mg 每周一次。
在亚洲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为主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司美格鲁肽2.4mg在68周时的减重幅度可达 11.1%[156],在以中国人为主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中进行的研究显示,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司美格鲁肽2.4mg 在44周时的减重幅度可达8.5%,司美格鲁肽组85%的受试者减重幅度达到5%或以上[157]。
同时,司美格鲁肽2.4mg还显示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在一项旨在研究司美格鲁肽 2.4mg对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非糖尿病的超重/肥胖成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风险降低的研究中,随访39.8月,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达 20%,同时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98]。在一项旨在研究司美格鲁肽 2.4mg 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合并肥胖,伴或不伴2型糖尿病的成人疗效研究中,司美格鲁肽 2.4mg 组的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临床汇总评分( 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 clinical summary score, KCCQ-CSS)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肥胖伴 HFpEF 患者的症状、活动受限和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103, 158]。
5.替尔泊肽
替尔泊肽是针对GLP-1受体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受体的双靶点激动剂,可通过调节食欲来减少食物摄入、降低体重和减少脂肪量。
研究显示替尔泊肽可能导致大鼠甲状腺 C 细胞肿瘤,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该药会引起人类甲状腺C 细胞肿瘤,包括甲状腺髓样癌。出于安全性考虑,应用替尔泊肽时应告知患者关于甲状腺髓样癌的潜在风险和甲状腺肿瘤的症状。
替尔泊肽的禁忌证包括:具有甲状腺髓样癌的个人病史或家族史,或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患者以及已知对替尔泊肽或产品中的任何辅料成分存在严重超敏反应者禁用。替尔泊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消化不良等。替尔泊肽推荐起始剂量为 2.5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最大给药剂量为 15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临床试验显示持续应用替尔泊肽 10-15mg 每周一次12-24 个月时,根据使用剂量不同,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体重下降幅度为11.9%-17.8%,减重幅度达到 5%以上的患者比例为85%-91%[159]。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替尔泊肽减重效果研究中,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使用10-15mg 替尔泊肽的减重幅度可达11.3%-15.1%,减重幅度达到5%以上的患者比例为85.8%-87.7%[160]。
6.其他药物
目前在我国有五种减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具体比较详见表5。另外,在合并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中,本指南未提及的其他GLP-1 RA以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SGLT2)抑制剂也显示具有弱于上述药物的中等强度的减重效果[161]。
表 5 国内已获批用于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的药物比较
来源:央视新闻、药事网、国家卫健委
#药事健康超能团##减重#
药事网@药事健康—中国领先的互联网药师集团,成员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6000人实名制医院药师 医生社群。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成员单位,入驻无锡市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腾讯新闻2019年杰出行业观察者,今日头条2020年最具影响力机构。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