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又称为肥胖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是一种疾病。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肥胖国,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第二届中国肥胖指数公布,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
广医科普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
壹
古人的肥胖分型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膏人” “脂人” “肉人”3种类型,很好的体现了肥胖者体脂分布的差异。
“膏人”即“腹型肥胖”,脂膏集中于腹部,向心型肥胖,腰臀比大,心脑血管病高发体型;
“脂人”即“均一性肥胖”全身均肥胖,没有某一部位比例过大;
“肉人”指的是肌肉丰满,体格状实,肌肉发达,尽管体重超标,但属于健康体型。
贰
肥胖的病因病机
我院内分泌科专家仝小林院士指出,肥胖作为 “脾瘅”的早期阶段,此时以“郁”态为主,机体尚处于代偿期,其他症状可不明显。肥胖可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强胰岛素抵抗,因此其不仅是脾瘅的前期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脾瘅的中心环节,肥胖的病位在脾胃,主要由于过食和少动两种原因导致,中满是其核心病机。
叁
中医中药治疗肥胖的方法
基于脾瘅理论治疗肥胖,应着眼于中焦,治疗中满,同时行气开郁,防止郁而化热。而肥胖又分两类,即实胖和虚胖。
临床上,实胖者以青壮年为主,肥胖程度较轻,形体较匀称,腹部比较坚实,精力充沛,苔腻脉滑,各种不适的症状均不突出,各种合并症较少。
临床常以腹型肥胖为主,肥胖程度较重,且年龄多偏大,以中老年居多。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肥胖的治疗多从阳明、太阴入手,而肥胖中满当治中焦脾胃。因此,调理脾胃,调畅气机,补虚泻实,以补气开郁消膏为大法,临床常用山楂、红曲、荷叶、五谷虫、佩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补虚常予健脾补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针对虚胖,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生薏苡仁、茯苓、山药为基础方。该小方既能补气健脾利水,又能调节糖脂代谢,为虚胖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的态靶同调小方。
针对实胖,则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多余的痰浊、水湿等。对于痰湿郁热型肥胖症可用小陷胸汤开郁清热,决明子消脂,车前子与葶苈子利水,莱菔子消痰导滞,茺蔚子通络降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红曲 食疗两用的传统中药,《本草纲目》载其“消食活血,健脾养胃”,现代药理学明确证明红曲具有降血脂的活性成分;
山楂 消食积而能入血分化瘀滞,其消膏降脂作用强,并可消除及转化血中的浊邪,试验证明了其具有明确的降血脂作用;
荷叶 味苦涩而性平,能清热利湿,行清气而散瘀血,是消膏降浊之常用药物;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薏苡仁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生薏苡仁具有健脾、益气、渗湿的功效;
茯苓 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等功效,对于水肿型虚胖效果尤佳;
山药 能平补脾胃之气,上三味药均性味甘平,安全性较高,亦可每日煮粥服用。
临床中,中医药治疗肥胖病的效果有目共睹,而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症,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我院内分泌科采用内外兼治,药、食、动联合,多学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希望患者早日远离肥胖!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 良、内分泌科 陈盈雪
内分泌科“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出诊表
注:
1.“专题门诊”需挂“专题号”就诊;
2. “专题门诊”由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轮流出诊。
肥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肥胖问题,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脾胃失调是主因
《黄帝内经》将肥胖者分为脂人、膏人和肉人三型。膏人“纵腹垂腴”,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脂人全身脂肪分布均匀,骨骼偏小,形体肥胖但腹部不大。肉人以肌肉健壮为主,体形宽大,脂肪不多。
从中医角度看,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内停,酿生痰湿,可导致肥胖。长时间久坐、久卧,缺乏运动,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膏脂痰浊积聚,从而形成肥胖。七情太过,肝郁犯脾或思虑过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肥胖也会随之而来。此外,肾阳衰微,寒水失于温化,水湿痰浊内生,也可导致肥胖。
辨清证型防治肥胖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我们在临床上常将肥胖分为以下四个证型。
脾虚湿阻证此证型最为常见,患者多见肥胖且伴有浮肿,头胀沉重,肢体困乏,懒言少动,腹满闷胀,口淡无味,食欲不佳,尿少,舌淡红,苔白腻,脉缓。治疗以健脾益气、渗利水湿为原则,可用参苓白术散。
胃肠实热证患者多见头胀眩晕,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口臭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泄胃热、通腑泄浊为原则,可用佩连麻黄汤。
肝郁气滞证患者多见胸胁胀满苦闷,胃脘痞塞不舒,女性多有月经不调或闭经,还伴有失眠多梦,舌暗红,苔白或薄腻,脉弦。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为原则,可用逍遥散。
脾肾阳虚证患者多见畏寒怕冷,疲乏无力,腰酸腿软,腹胀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以补益脾肾、温阳利水为原则,可用真武汤加减。
日常调理有助“减负”
减 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按摩穴位、中医食疗、中药泡脚等方法来减脂保健。
按摩穴位
01 天枢穴:位于脐旁2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处。按摩此穴可理气燥湿、促进排便。位于脐旁2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处。按摩此穴可理气燥湿、促进排便。
02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按摩此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按摩此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03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04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气。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气。
05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健脾化痰、和胃降逆。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06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位于内踝尖上3寸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大家可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指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中医食疗
山楂荷叶粥
取生山楂15克,新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5克),粳米100克。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成粥,每日食用。此粥适合伤食积滞的肥胖者食用。
莲子瘦身汤
取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苡仁50克、龙眼肉9克、猪肉300克、蜜枣2枚。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10分钟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此汤可健脾益气、补血润肤,适合体虚的肥胖者食用。
昆藻利水茶
取海藻6克,昆布6克,茯苓3克,薏苡仁8克,乌龙茶2克。先将薏苡仁放入锅中,加水煮15分钟,再放入其他食材继续煮15分钟,去渣后代茶饮用。此茶可消痰利水,适合水肿的肥胖者服用。
三花纤腰茶
取玫瑰花9克,茉莉花9克,玳玳花9克,川芎9克,荷叶9克,用开水冲泡即可。此茶可行气解郁、活血利水,适合体内有瘀滞的肥胖者饮用。
橘枣祛痰饮
取新鲜橘皮1片、红枣5颗、红茶适量,用开水冲泡饮用。此茶可利气化痰,适合痰湿壅滞的肥胖者饮用。
降压减脂茶
取决明子9克,山楂15克,海藻12克,夏枯草9克,桑寄生3克,杭菊3克,枸杞子3克。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去渣后代茶饮用。此茶可消脂、通便、降压,适合肥胖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饮用。
中药泡脚
在忙碌一天后,用中药泡脚,既有助于消除疲劳,还可帮助减脂。取荷叶15克,砂仁15克,大腹皮15克,槟榔15克,干姜20克,桂枝10克,山楂20克,生大黄5克(关火前10分钟再下)。先将上述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熬煮成药汁,然后滤去药渣,将药汁与冷水混合,用来泡脚。
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禁用此方泡脚。
作者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熊暑霖
编辑 | 梁婧 陈秀超
审核 | 余运西
欢迎扫码订阅《大众健康》杂志
当提到肥胖问题时,我们通常都会想到体重问题。但在中医的观点中,肥胖其实是身体内部失调的表现。
中医将肥胖问题分为四种类型:湿热型、痰湿型、气滞型和血瘀型。
湿热型肥胖者常常出现口渴、口干、食欲亢进、大便黏滞等湿热症状。痰湿型肥胖者则经常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等症状。气滞型肥胖者则经常出现胸闷、脘腹胀满、便秘等症状。血瘀型肥胖者则经常出现乳房胀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方剂,针对不同类型的肥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型肥胖者,治疗方剂通常是清热利湿的中药,如茵陈蒿、石韦、黄芩等,可以通过利尿、消炎、降温等方式来排出湿热。
对于痰湿型肥胖者,治疗方剂通常是化痰祛湿的中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等,可以通过疏通气道、化痰排湿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对于气滞型肥胖者,治疗方剂通常是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香附、枳实等,可以通过疏通肝气、调节肠胃功能等方式来缓解胀满等症状。
对于血瘀型肥胖者,治疗方剂通常是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红、当归等,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肥胖问题的方法是综合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在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解决肥胖问题。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