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型肥胖的指标(中心型肥胖什么意思)

时间:2025-03-31 16:46:21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肥胖”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医师祝英娜提醒,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超标”。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它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作为慢性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

在临床上,肥胖症的诊断依据仍以体质指数(BMI)为标准。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18.5为低体重状态,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症。其中,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作出分级:28≤BMI<32.5为轻度肥胖症、32.5≤BMI<37.5为中度肥胖症、37.5≤BMI<50为重度肥胖症、BMI≥50为极重度肥胖症。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不只是要看体重,还要看具体胖在哪儿。医生更关注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上,判断内脏脂肪最简易的指标就是腰围。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臀围比(WHR),当男性WHR≥0.90和女性WHR≥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在门诊中,一些受体重问题困扰的患者可能被医生提醒过要重点关注肚子,其实就是指要关注中心性肥胖。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存在差异,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因此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常说的“大肚子”。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更加活跃,能够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游离脂肪酸、激素等,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更强,与过早死亡也具有相关性。

肚子大通常预示着人体的内脏脂肪超标,因此,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腰围超标的人也容易合并代谢相关疾病。在BMI相同的情况下,腰围越大,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男性腰围每增加14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6%、59%;女性腰围每增加14.9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83%。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腹型肥胖有了测量新方法!专家提出最新“指标”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郭晓蕙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珍玉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究人员在荷兰医学期刊《动脉粥样硬化》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提出,与腰围相比,用矢状腹径评估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更准确。当矢状腹径≥22厘米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快速升高。

这项研究在美国国家卫生与营养调查(NHANES)项目2011~2016年的数据库中选取了近7000人,同时纳入2023年我国700余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用于比较矢状腹径和腰围等指标对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其他指标相比,矢状腹径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最强,与大多数代谢参数的相关性也最强,更适合用于评估中心性肥胖,且没有性别差异。

矢状腹径的概念来源于影像学的腹部断层测量,矢状面是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矢状腹径是指腹部矢状面前后方向的直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它可以形象地想象成有一根箭垂直射入腹部,矢状腹径就是腹部内的箭杆长度。测量矢状腹径时,需要身体躺平,双膝弯曲,脚平放在床上,让腹肌放松,背部紧贴床铺。呼出一口气,然后用较大卡尺(如L型卡尺)测量从肚脐水平,即腹部最凸处到背部的垂直距离。这种姿势下,皮下脂肪会滑到身体两侧,内脏脂肪保持原位,因此能更好地反映腹部的内脏脂肪量。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建议以腰围和腰围/臀围比来诊断中心性肥胖。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90厘米和≥85厘米、腰围/臀围比分别≥0.90和≥0.85时,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使用矢状腹径诊断中心性肥胖,则属于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郭晓蕙说,目前诊断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主要有腰围、腰臀比、颈围和体重指数(BMI)等。腰围能部分反映中心性肥胖的问题,但受腹部形状和皮下脂肪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女性或梨型身材者;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但易受骨盆宽度和皮下脂肪的干扰产生误差;颈围大往往意味着上半身脂肪过多,是判断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之一,但颈部与腹部相隔较远,也存在干扰和误差;体重指数(BMI)反映全身肥胖,但不能区分肥胖来自脂肪还是肌肉,也无法判断脂肪分布。而矢状腹径可直接反映腹部脂肪深度,内脏脂肪主要分布于腹腔内,其体积增大会使腹腔向前膨出,数据更可靠。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矢状腹径与CT或核磁共振测量的内脏脂肪面积相关性更高。目前多项研究发现,成人矢状腹径超过临界值(男性>25厘米,女性>24厘米)与内脏脂肪超标和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郭晓蕙说,矢状腹径可作为中心性肥胖的一种临床参考,但不一定是唯一或最优标准。矢状腹径的测量需要有特殊的测量工具,对家庭和个人而言,比测量腰围等更麻烦,应用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专家指出,中心性肥胖对健康有多种危害,可增加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从以下方面改善生活方式,达到减重目的。

限制热量。吃饭八分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少吃高油、高脂、高糖的食品;避免吃夜宵,晚8点后不宜进食。

增加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者75分钟高强度体育运动,要特别加强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骑车、游泳等,促进热量消耗,加速腹部脂肪的燃烧。增加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训练,如平板支撑、俯卧撑等,让腹肌发达起来,提高腹部脂肪代谢率。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9小时充足睡眠。

缓解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大量分泌皮质醇等激素,加速脂肪堆积、改变脂肪分布,变得腰粗背厚。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瑜伽放松身心。▲

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肥胖”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医师祝英娜提醒,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超标”。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它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作为慢性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

在临床上,肥胖症的诊断依据仍以体质指数(BMI)为标准。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18.5为低体重状态,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症。其中,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作出分级:28≤BMI<32.5为轻度肥胖症、32.5≤BMI<37.5为中度肥胖症、37.5≤BMI<50为重度肥胖症、BMI≥50为极重度肥胖症。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不只是要看体重,还要看具体胖在哪儿。医生更关注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上,判断内脏脂肪最简易的指标就是腰围。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臀围比(WHR),当男性WHR≥0.90和女性WHR≥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在门诊中,一些受体重问题困扰的患者可能被医生提醒过要重点关注肚子,其实就是指要关注中心性肥胖。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存在差异,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因此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常说的“大肚子”。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更加活跃,能够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游离脂肪酸、激素等,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更强,与过早死亡也具有相关性。

肚子大通常预示着人体的内脏脂肪超标,因此,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腰围超标的人也容易合并代谢相关疾病。在BMI相同的情况下,腰围越大,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男性腰围每增加14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6%、59%;女性腰围每增加14.9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83%。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