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家长们,
你们知道吗?
影响身高的因素
不仅包括遗传因素,
还与营养息息相关。
营养不足会导致孩子个子矮,
但营养过剩
同样可能导致孩子长不高。
营养过剩会导致发育提前
专家表示,
近年来不少孩子
因营养过剩发育提前,
过早地促进骨骼发育,
使身高生长提前停止。
过多的营养会加速骨骼老化。
因为在体内聚集的代谢产物,
可以激发人体的紊乱,
还可以导致一些
轻微的炎症因子增加,
从而启动体内的炎症通道
就会威胁到生长板上。
软骨细胞的生长,
骨龄便会加速,
如果骨龄超过人的实际年龄,
就会把生长的空间消耗掉了。
营养过剩易造成体重超标
营养过剩还容易
对少年儿童造成体重超标、
“三高”风险增加、
儿童性早熟等不良影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和体格明显改善,膳食质量提高,食物结构发生变化,居民营养不足状况得到根本改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分别降至4.8%和1.9%,然而,身边的“小胖墩”也多了起来。
数据显示,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相当于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一个“小胖墩”,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亟待关注。
专家提示,高糖摄入已成为青少年肥胖、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青少年糖的摄入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据统计,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正常体重的4.0倍。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消费率高于成人,是肥胖“元凶”之一,应引起足够注意。
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专家建议
一定要均衡饮食
粗细搭配、荤素搭配
少吃高糖、油炸食品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体重,
不仅要做到合理膳食,
还要加强运动,
保持“吃动平衡”。
网友评论:原来适度很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身高。孩子长多高才算“达标”?父母都高为什么孩子矮?孩子身高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关于长高,哪些有科学依据,哪些是谣言?
儿童成长,抓住三个快速生长期
成长并不是一个很平均的过程,孩子有三个快速生长期,抓住每个快速生长期不掉队,孩子的终身高才可能达到理想水平。第一个时期是胎儿期,就是孕中期的时候;第二个时期是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这个年龄段;第三个时期是青春期。
第一个时期:胎儿期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时候的身长约50公分。如果母亲在孕期营养不良、疾病等原因,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时体重、身长均低于正常,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长发育。此类矮身材应从出生开始积极采取保健措施,如加强营养、锻炼等赶上生长。
第二个时期:婴儿期
一岁时身高生长是非常快的,大概增加25公分,1-2岁一般增加10公分,2-3岁一般增加8公分,到三岁的时候能达到一米左右,从孩子出生到三岁,身高大约增加了两倍。
第三个时期:青春期
女孩一般1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每年身高可以增加10-15公分。男孩一般13岁进入青春期,每年身高可以增加15-20公分。
儿童身高生长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生长过程,家长要抓住这三个时期,同时要进行一个全程的监测,从孩子出生到青春期,青春期结束到成人,任何一个年龄段身高生长受到影响,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身高。
家长对于孩子身高常见误区
误区1:盲目等待,认为孩子还小,有可能是晚长
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是:3岁时与最终身高相关达80%;如果孩子在3岁时未能追赶上其他正常孩子身高,成年终身高有可能不佳。晚长现象不是普遍现象,不能盲目认为孩子是晚长,盲目等待,需要经过专业的医生判断才能诊断。
误区2:父母高,孩子不会矮
孩子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遗传、环境、疾病等,遗传因素只占 70%左右,还有30%左右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父母高,孩子的身高不一定高;父母矮,孩子身高也不一定会矮。
误区3:轻信广告,吃增高药等保健品
各位家长千万不要相信非正规渠道的增高广告而选择增高保健品和器械。很多增高药通常含有性激素和其它不明成分,往往会导致孩子的骨龄提前成熟,生长潜力降低,从而导致孩子终身高受损。
误区4:男孩没变声,女孩没来月经,还不算发育,不着急
变声、遗精和月经初潮分别男孩和女孩进入青春期发育最后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孩子的骨骼生长区(骨骺)已经接近闭合,身高增长开始进入倒计时,生长的空间基本很有限了!
误区5:23岁还能窜一窜
大部分人都认准一个“真理”——23岁还能窜一窜!医学研究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在18岁以后还能长高,这部分人群骨龄还没达到18岁,骨骺线未闭合,可以抓住最后的时机。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孩子的生长发育提前,所以,18岁以后还能长高只是极少部分孩子(有可能是一种病态,例如:生长激素缺乏症、脑垂体功能异常)。
做好这四点 让孩子身高“达标”
想要让孩子在健康的情况下尽可能长高,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春天可以多做户外运动
运动能够促进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尤其在每天在阳光下跑跑跳跳,既能增进孩子的食欲,也有助于孩子晚上的睡眠,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保证优质的睡眠
充足的深睡眠有助于身高增长。负责身高增长的最主要激素生长激素是晚上分泌的,白天处于很低的水平。生长激素必须是深睡眠才会分泌,睡眠剥夺和浅睡眠都使生长激素少分泌或不分泌。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等3个“重要时间”作出明确要求。明确学生睡眠时间,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科学均衡的饮食
在春天有很多应季的蔬菜都上来了,一定要保证食物的多样性,要求大家是要什么都得吃,不挑食、不偏食。
还要注意一点,晚上睡觉前不要吃的太饱了,尤其晚上喝奶的时候也不要太晚喝,这样会影响孩子睡眠质量,甚至会有食道反流的问题。
春天要带孩子多晒太阳
可能很多家长现在都在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但实际上通过紫外线照射我们皮肤,就促进皮肤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我们体内钙的吸收和骨骼的钙化。
老师和家长们,
想要孩子长得高,
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
规避误区,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新华社、人民网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孩子出现了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孩子们不仅在体格上不如正常的孩子健康,而且心理和行为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肥胖还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骨骼的发育。
骨龄是衡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较准确的指标,是儿童内分泌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辅助手段。肥胖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骨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与骨骼肌、体脂肪的发展基本同步,国内外部分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儿童肥胖与骨龄提前、早发育存在一定的关联,且肥胖对青春期前期及儿童期骨龄影响较大。
此外,身体成分中某些指标及激素水平的改变也可能导致骨龄提前,进而引发性发育提前、预期身高降低等一些临床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定期监测肥胖儿童的骨龄,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有助于预防骨龄提前和相关疾病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除了肥胖本身的影响,过度进食甜食或油腻食物也可能导致胖孩子长不高。这些食物会导致高血糖、高脂血症,进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此外,胖孩子还容易缺乏维生素D,这会影响骨骼的钙化和成长,进一步影响身高。
那么,
胖孩子该怎么办呢?
近年来,《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专家组提出:一旦发生肥胖,应将促进健康的饮食、活动和环境等作为主要目标。
饮食
1.减少食用快餐食品,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
2.减少添加糖的食品并避免含糖饮料;
3.减少高脂、高钠加工食品的摄入;
4.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
5.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6.按时、规律进餐,避免不吃早餐和白天不断加餐, 尤其是放学后、晚饭后和睡觉前;
7.避免进餐时使用电子产品。
活动
建议3—6岁的儿童每天保证60分钟体力活动,包括30分钟有指导的结构化体育锻炼。建议>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每天至少保证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的增强肌肉和骨骼的高强度运动。
睡眠环境
推荐1—2岁幼儿保持11—14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包括小睡和打盹。推荐3—5岁儿童保证每天10—13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纠正因睡眠时长和时段的紊乱导致的进食和代谢异常状态。推荐6—12岁学龄儿童每天有9—12小时睡眠时间。
(资料来源:区卫生健康委、区妇幼保健所孙洁著;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可不止易得慢性病那么简单 有损寿命、骨关节病及部分肿瘤发病率攀升
“一白遮百丑, 一胖毁所有。”可真不只是爱美人士的一句口头禅。特别是这个“肥胖”,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确实“毁”的不仅仅是外表,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严重的危害。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给大家“揭发”肥胖带来的这9种健康危害,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老年性疾病。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对血压的影响 在成年以后,尤其40-50岁的时候,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对心脏的影响 并不是说高血压继发或者冠心病继发,而是它对心功能的直接影响。由于肥胖,脂肪会附着在心脏表面,使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衰的比例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 在中国,脑血管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肥胖、血脂异常等,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 肥胖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里90%都胖,很少有不胖的。根据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为22-23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实是很低的;而23-31的时候发病风险就变成40%,增加了10倍;体重指数是35的时候,女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93.2%!所以糖尿病跟肥胖关系非常密切。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而大家往往不太知道,其实大概有10%的脂肪肝病人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打呼噜 我们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小瞧打呼噜,这个病在肥胖人群中很常见,危害性也很大。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一些肥胖人士白天打瞌睡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有明显的缺氧和一定的脑损伤,这部分病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很多见。
肿瘤 肥胖跟一些肿瘤密切相关,在女性中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在男性中则是前列腺癌。肥胖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无论男女,肥胖以后直肠癌的发病率都会大幅上升。
这些癌里面有一些癌的治疗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但是像卵巢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这些癌症的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的。
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关节逐渐老化了,重压无疑会促进关节发生疾病,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的障碍,使这些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文/本报记者 李洁
责编:秦璐敏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