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17岁有肥胖纹(17岁肥胖纹怎么引起的)

时间:2025-03-31 04:10:5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长高、长胖留下的膨胀纹,要如何才能去掉?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经历了体重和身材变化,皮肤就会出现各种纹路:

  • 孕妈「卸货」后,肚皮仍有妊娠纹;
  • 正长个儿,膝盖出现生长纹;
  • 减肥瘦身,肥胖纹依旧「站岗」……
  • 这些顽强的纹路,到底是啥来头?
膨胀纹,恼人的纹路

以上提及的妊娠纹、生长纹和肥胖纹都有共同的名字:膨胀纹,亦称牵拉纹,萎缩纹。

膨胀纹,顾名思义是皮肤膨胀后出现的纹路。

可以理解为,皮肤赶不上身材变化,真皮层被过度拉扯,破坏了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使皮肤弹性和延展性变差,从而形成萎缩性瘢痕的皮肤损伤

膨胀纹的一生会经历两个变化

刚长出来的膨胀纹呈红色或紫红色的隆起条纹,故称红纹。具有「无症状或轻微瘙痒、疼痛,颜色随时间推移而变淡」的特点。

变淡后的膨胀纹呈灰白色,亦称白纹。有「轻微凹陷、触之柔软,无明显不适,不会自行消退」的特点。

膨胀纹爱长这些部位

青春期快速长高、肥胖、妊娠、肌肉剧增等情况会诱发膨胀纹;

有些疾病如糖尿病,或正接受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亦可导致膨胀纹的出现。

这些纹路通常盘踞在大腿内侧、腰部,腹部和臀部等处,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布的部位还不一样:

  • 青春期女性

膨胀纹好发于大腿、臀部和胸部;

  • 成年妊娠女性

膨胀纹好发于腰腹、胸部和大腿;

  • 成年非妊娠女性

大腿和胸部是膨胀纹的好发部位。

  • 青春期男性

膨胀纹好发于臀部、大腿、小腿和背部;

  • 成年男性

臀部是膨胀纹的好发部位。

有朋友问,孕妈能避免妊娠纹吗?

妊娠纹与肚子维度增加,雌孕激素有一定关系。

如果孕妈有家族妊娠纹史孕前BIM>26(即体重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15kg)等情况,发生妊娠纹的风险越高

看着这些纹路,心里就不舒服。想用那些宣称能消除改善的产品,靠谱吗?

外用产品能否减轻膨胀纹?

尚缺乏客观评判标准

我们的需求在哪,商家的营销就在哪。

健康君也曾因广告效果入手,到手发现基本是维生素E、橄榄油、杏仁油、透明质酸等制品。

说白了,这些产品的核心是给皮肤做好保湿工作,避免皮肤干燥而降低皮肤弹性,导致弹性纤维断裂。

换句话说,这些产品和一般的保湿润肤霜没啥区别

想要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有稍微改善作用,可避免新纹出现。但是对于陈旧纹路依旧无能为力。

激光疗法可改善

膨胀纹不影响健康,但影响美观。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出于美观考虑,可选择外用药物或激光疗法改善:

对于红色或紫红色膨胀纹,可以混合维A酸类药膏加乙醇酸之类的药物外用,坚持使用有一定改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想更快见效的,可以选择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就是价格稍贵,需定期维护。

如果是灰白色的陈旧膨胀纹,可选择点阵激光或射频等激光疗法改善。

膨胀纹是皮肤的印记,也见证了我们的身材变化过程。

对于青春期生长导致的生长纹,我们没办法控制;

对于肥胖纹,我们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重,借助运动和健康饮食习惯避免忽胖忽瘦;

除了这些,也要做好皮肤保湿工作哦。

13岁儿子248斤,爸爸发现这幕急了!太胖比太矮更麻烦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南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指南显示,在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0.2%;到了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直升到7.9%。

今年全国两会,教育部长怀进鹏发声坚决主张保障学生每日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其初衷正是希望推动解决“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困扰。

近日,本报记者在多家儿童医院采访发现,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高,而对孩子的肥胖则一笑而过。对此,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表示:其实孩子的身高问题与体重问题紧密相关,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

浙大儿院,候诊的家长带着孩子测量身高体重。记者 肖暖暖 摄

来看身高,

但问题往往出在肥胖

星期五早上8点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的诊室门口,已经来了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诊室的门上贴着提示牌,提醒患儿签到后先到护士站测量身高、体重。

相比体重,身高更受现场家长的关注。开诊后一小时里,家长基本都在为孩子矮小而发愁。有人问:要不要给孩子打长高针?

董关萍根据患儿不同情况提供医嘱,有几个建议频频出现:早睡觉;多跳绳、跳高;睡前不要吃东西……

也有不少家长为孩子身高赶来医院,结果被告知需要给孩子减重。9岁的小黄被爸爸带来复查,她身高约1.32米,体重比标准体重重了十几斤,有时会觉得胸闷,晚上睡觉会打呼噜。董关萍看诊后提醒家长:小姑娘要减肥了,不然会影响身高。

董关萍说,儿童体重和身高息息相关,体重减下去,身高自然就长上来。和小黄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提前发育和长个变慢来到医院,在董关萍提醒后开始减肥。

以董关萍所在的内分泌科为例,每年门诊量在13万人次左右,专程来看肥胖问题的患儿只有四五千。

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宋叶梅告诉记者,当地的学校会把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受学校和医生左右——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一年接诊的“小胖墩”仅100多个。宋叶梅还发现,就算孩子被带到医院,医生的医嘱也不一定有效果。

“很多人认为,长得胖说明养得好,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孩子胖不是病。”董关萍说。

如果说身高是孩子成长的“显性竖坐标”,那么体重很多时候成了家长视而不见的“隐蔽横坐标”,被遮盖在了“圆润可爱”的夸奖下。

家长和医生围在一块查看检查单。记者 肖暖暖 摄

儿童肥胖,

越拖久毛病越严重

在今年1月举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学术会议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了10倍以上,且低龄化、扩大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医多年,董关萍发现,近些年,儿童肥胖症的数量有明显增长,肥胖成因和饮食、运动、压力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

“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的饮食水平直线上升,营养过剩变得很常见。尤其是假期,零食、煎炸烤类的快餐更是不少孩子的家常便饭。”门诊中,她得知一个小女孩每天都喝几大瓶酸奶,就赶紧叫停。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无形中助推儿童体重增长,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成了很多孩子的常态。此外,相比过去,学龄儿童的学业压力变大,体育运动的时间被压缩,客观上也导致了热量消耗减少,体重增长。

伴随学习压力出现的还有心理压力、睡眠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儿童体重管理。

肥胖,从多方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采访中,多位医生表示,儿童肥胖常常伴随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并发症。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重视,往往会拖到问题较严重时,才会直呼后悔。

去年7月初,13岁的强强来到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就诊。身高1米7的他,体重有124公斤,最终确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和脂肪肝。

强强的背影。图源:浙大儿院

强强爸爸说,在来儿院就诊前,强强肝功能不好已有一年多,吃了药,时好时坏,当时没当回事。直到看见强强胸部发育、肚子上出现紫色的肥胖纹,脖子也变黑了,这才“坐不住”。

孩子成了“小胖墩”,还会带来一定心理问题。

强强的主治医生、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雪莲发现,强强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下意识地抗拒和他人眼神交流。医院心理评估显示,他存在中度焦虑和自卑,需要定期到心理门诊做心理疏导。

这些瘦下来的方法

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小胖墩”

近年来,防治儿童肥胖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1年6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防控目标,2020年~2030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努力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

在浙大儿院,主治医生会视患儿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排多学科会诊(MDT),由多学科团队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针对肥胖患儿,医院推出了周期180天的儿童肥胖管理,由内分泌科资深医生主理,为患儿建立专病健康档案,制定专属诊疗和日常生活管理方案,由健康管家定期跟踪随访。

今年夏天,浙大儿院将和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一起,举办儿童青少年公益减重健体夏令营和健康公开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现在每周六开设儿童肥胖门诊,去年5月推出了肥胖儿童管理行动“破墩行动”,通过线上线下一系列科普和患教活动,和家长们一起帮助超重肥胖的孩子瘦下来。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肖暖暖 葛雪琪 徐坊 通讯员 王玥云

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怎么办?

“如何缓解亲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7月31日至8月2日,围绕这些话题,第二届“心系青草沙”系列活动组织亲子夏令营,长兴镇的5所小学、2所中学的28名家长和同学参加。这是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帮教中心、上海市爱心帮教基金会等单位与基层政府联手开展的公益项目之一。

在“我是小小农场主”活动中,孩子们用白菜来喂兔子,也学着给马梳理鬃毛,还一起给农场木栅栏涂鸦,留下了一片片彩色的花朵和小房子。这些劳动中收获的代币,能在农场超市换购心仪物品。“在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相关负责人表示。

夏令营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亲子关系维护、青少年营养健康指导及科学用眼防治近视等。

“腹部、臀部、大腿长了肥胖纹,怕热,活动迟缓、关节疼痛,运动量减少,进食速度快……这些都是青少年肥胖的临床表现,更可怕的是,一胖得百病,同学们知道吗?40%的癌症与肥胖有关。”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的蒋咏梅给孩子们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饮食、活动、心理、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肥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超重肥胖率近20%。蒋咏梅给出建议:“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提高膳食整体质量、食不过量、定时定量就餐、清淡烹饪、细嚼慢咽等,还要做到吃动平衡,保证充足、规律、多样化的身体活动。”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史永照带来的课程是《青少年如何自我防护?》,除了意外事故、家庭或校园暴力等侵害,他着重讲了防范性侵害。“对青少年实施性侵害的,85%都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所以孩子们一定要对不当或者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勇敢说 ‘不’,还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并立即报警。”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刘雪妍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刘雪妍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