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减肥的方法是一定要改变进食习惯,避免减肥误区,多吃减肥食物,多运动才能瘦下来。
一、改变进食习惯
孩子的一日三餐要保证,不能减少饮食次数。
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鱼宜清蒸,不宜油炸、红烧。多吃蔬菜,尤其是凉菜,清淡、体积大、营养损失少。炒菜时尽量少油、少盐。
培养慢食习惯。进食20分钟以上,饱食感会提前到来。建议胖孩子中、晚餐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二、限制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入
小孩子出现过度肥胖往往是由于每天摄入的热量过多,导致体内的脂肪积累,从而越长越胖,所以儿童肥胖如何减肥呢?一定要控制小孩子摄入高热量以及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说肥肉类,冰淇淋以及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当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都非常高,平时生活当中应该少吃这类食物。
三、避免减肥误区
减肥的方法很多,但是并非任何的方法都适合儿童,特备适合我们熟悉的节食方法,或者是减肥药等的使用,不仅影响儿童骨骼、器官、智力等还在生长发育,而且还会造成诸多的副作用问题,鉴于儿童身体免疫力比成人更低,所以儿童减肥不能以牺牲身体健康作为前提。
四、解除精神负担
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过于肥胖而十分忧虑,到处求医问药,甚至会过分指责孩子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变得紧张甚至与之对抗,因此家长要避免这种情况。如果孩子比较受伤,心理不适,需要及时去除孩子的忧虑。要让孩子有信心,并且帮助孩子改掉吃得多运动少的不良习惯。
五、减肥食谱
虾米白菜
原料:干虾米10克,白菜200克,植物油10克,酱油10克,食盐3克,味精少许。
制法:先将干虾米用温水浸泡发好,再将白菜洗净,切成约3厘米的段。将油锅烧热,放入白菜炒至半熟,将发好的虾米、食盐、味精放入,稍加清水,盖上锅盖烧透即可。
功效:虾米白菜具有补肾、利肠胃等功效,适合肥胖儿童经常食用。
黄瓜拌肉丝
原料:鲜嫩黄瓜750克,猪瘦肉100克,当归3克,白糖50克,醋30克,食盐2克,生姜10克,菜油50克。
制法:黄瓜切段,生姜切丝,当归切片;猪肉用开水烫熟后切丝。在肉丝、黄瓜段里加入糖、醋、盐、姜丝拌匀;油锅烧至八成熟,放当归片,待浸出香味弃用当归,淋油拌匀即可。
功效: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利湿之功效,不仅帮助肥胖儿减肥,亦可红润肌肤。
蜜饯山楂
原料:生山楂500克,蜂蜜250克
制法:先去除山楂的果柄及果核,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至七成熟烂时加入蜂蜜,再以小火煎煮至熟透,收汁即可。待冷却后放入瓶内贮存备用,每日服数次。
功效:能消除脂肪,并具有补虚、活血化瘀等功效,对肥胖病有一定疗效。
六、减肥运动
步行
步行运动是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健身方法,它适宜于男女老少。对于想要减肥的儿童,训练的标准就是:速度,80-100米/分钟。从第次30-40分钟逐渐增加至60分钟,时间安排在晚饭后。每天一次,每周五天。心率控制在85-110次/分钟。同时每晚睡前可配合做儿童减肥操1次。
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不但可以减肥,而且还可使身材匀称。由于自行车运动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所以还可以强化心脏功能。同时还能防止高血压,有时比药物更有效。如果想要减肥话,那就要控制好骑行的一些要求,比如:速度180-200米/分钟,每次骑20-30分钟,每天1-2次,时间可分别安排在上午10-11时/下午4-6时,每周5天。要求心率达到90-100次/分钟。
跳绳或踢毽
每天5组,每组连续跳或踢5分钟,组间休息1分钟,每周跳或踢6天。心率控制在120-130次/分钟。另外,每天可配合低强度的散步或做操。
游泳
游泳,是人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产生向上漂浮,凭借浮力通过肢体有规律的运动,使身体在水中有规律运动的技能。要求长时间慢速游,即速度控制在10-20米/分钟,每次60分钟,每天1-2次,时间最好安排在下行或晚上。此处方适合所有会游泳的肥胖儿。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龚雯、黄筱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诊。开诊现场,大量家长慕名而来,为家中“小胖墩”寻求专业减重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记者走访多地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为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感到着急:“他身高170cm,体重89kg,因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受损。”
黄鸿眉介绍,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风险,并不鼓励其参加运动。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
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为前来就诊的儿童做人体成分分析。(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蔓延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指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必须将肥胖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呼吁。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这些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中,不约而同提及“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
专家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我为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4全谷物。”黄鸿眉强调,智慧饮食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摄入,每口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60分钟,强度组合推荐“30分钟有氧 20分钟抗阻 10分钟柔韧”。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在该院内分泌科为儿童看诊。(受访者供图)
黄鸿眉说,减重需遵循渐进原则,家长应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健康的减重方式,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何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视肥胖问题,避免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院就诊。需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出现颈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肤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指出,不能将体重管理门诊当做“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漫长过程,需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傅君芬表示,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成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表达,部分减重措施落实起来“有心无力”。比如课业压力导致家中学龄儿童日均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不达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超2小时,久坐与过量碳酸饮料摄入等。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家庭端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表示,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龚雯、黄筱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诊。开诊现场,大量家长慕名而来,为家中“小胖墩”寻求专业减重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记者走访多地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为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感到着急:“他身高170cm,体重89kg,因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受损。”
黄鸿眉介绍,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风险,并不鼓励其参加运动。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
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为前来就诊的儿童做人体成分分析。(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蔓延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指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必须将肥胖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呼吁。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这些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中,不约而同提及“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
专家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我为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4全谷物。”黄鸿眉强调,智慧饮食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摄入,每口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60分钟,强度组合推荐“30分钟有氧 20分钟抗阻 10分钟柔韧”。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在该院内分泌科为儿童看诊。(受访者供图)
黄鸿眉说,减重需遵循渐进原则,家长应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健康的减重方式,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何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视肥胖问题,避免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院就诊。需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出现颈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肤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指出,不能将体重管理门诊当做“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漫长过程,需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傅君芬表示,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成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表达,部分减重措施落实起来“有心无力”。比如课业压力导致家中学龄儿童日均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不达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超2小时,久坐与过量碳酸饮料摄入等。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家庭端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表示,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来源: 新华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