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调整,“小胖墩”“啤酒肚”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那么,到底多胖才算胖?肥胖为什么会引起肾病?来听听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医生武士锋的回答。
首先,到底多胖才算胖?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WHO(世界卫生组织) 将成人体重指数(BMI)≥ 25 kg/m2 定义为超重, BMI ≥ 30 kg/m2 定义为肥胖。国内结合流行病学将成人 BMI ≥ 24 kg/m2 定为超重,BMI ≥ 28 kg/m2 定为肥胖。
按照脂肪分布,肥胖可以分为全身性肥胖、向心性肥胖、上身肥胖、下身肥胖、腹型肥胖和臀型肥胖。其中,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是以内脏脂肪堆积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肚子大、腰粗,而四肢相对偏瘦,是以腰围为判定标准。在我国,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cm,就可诊断为腹型肥胖。该类人群容易患糖尿病、痛风、高血压、肾脏病等疾病。
肥胖为什么会引起肾病呢?
1、肥胖本身会引起慢性肾脏病。研究显示,肥胖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会使肾脏的工作负荷增高,肾小球时刻处于高滤过、高灌注状态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长此以往肾脏就会不堪重负。
2、在肥胖人群中,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中,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和肾结石等合并症的发病率都比一般人群高,这些合并症都容易引起肾脏损伤,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
3、肥胖诱发的各种健康问题需要长期用药,若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慢性肾脏病。肥胖合并的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肾结石和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往往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一旦在药物品种、剂量、疗程等方面选择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药物肾损害。
如何及时发现肥胖相关肾病呢?
1、关注肾病常见的各种症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常常十分隐匿,所以平时应该多加注意,一旦出现水肿、腰酸、泡沫尿、口臭、皮肤瘙痒、年轻人高血压以及严重高血压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查个究竟。
2、定期体检。超重或肥胖患者,已经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长期使用各种药物的患者,有肾脏病家族史者等,都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肾脏相关指标,如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泌尿系超声等检查。对于肥胖相关肾脏病来说,检查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十分重要。
3、请专业人士帮你解读检查结果。肾病相关指标众多,一份尿常规里可能就有十几个项目,因此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要及早到正规医院肾脏专科及时就诊检查。
什么是中心性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体重超重人口已经超过了10亿,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肥胖的队伍。在所有肥胖体型当中,腹型肥胖最为常见,就是俗话说的将军肚,也被称之为中心性肥胖,通俗地说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体型。
中心性肥胖比臀型肥胖更危险
从体型上将肥胖进行分类,可分为腹型肥胖和臀型肥胖,腹型肥胖比臀型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更大,腹部肥胖出现的肥胖并发发症更多。主要是因为肥胖区域分布较多的内脏器官,腹部肝门静脉代谢活跃,容易增加血液中脂肪的含量,增加全身血液的粘稠度,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并发症。臀型肥胖主要是臀部和腿部的肥肉比较多,相比较而言,臀部肥胖对身体的危害要小。
美国医学联合会会长路易斯博士说: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不是癌症,而是肥胖。肥胖是一切慢性病的根源。中心性肥胖的人更容易疲劳,影响内分泌正常功能,骨骼和关节由于长期负重容易损坏。中心性肥胖的人更容易自卑,焦虑,甚至会精神消极抑郁,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腰围和腰臀比是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
中心性肥胖患者,控制腰围尺寸很重要,男性正常腰围80厘米以内,超重的为80到85厘米,85厘米以上为肥胖。女性正常腰围在75厘米以内,75到80厘米为超重,80厘米以上为肥胖。在看腰围的基础上,还要看另外一个指标就是腰臀比,男性的腰臀比小于0.9,女性的腰臀比小于0.85,超出这个范围就可以诊断为超重或肥胖。
人体就像一个气球,吹得越大,破的越快
人的肚子像一个气球,吃得太多太饱,肚子就会渐渐鼓起来,肚皮和气球一样,吹的越大,破的就越快。我们的肚皮不会被撑破,但中心性肥胖的并发症,是一个无形的杀手,会将我们的健康一点点的扼杀。所以,控制好腰围,身体才能更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
很多人都回到了正常工作生活中
无论是见到同事还是同学
有一个字都是很难回避的
那就是——
胖!
月半!
让人更加痛苦的是
在“宅家”的这段时间
自己长的肉比别人多!
让人最最痛苦的是
别人该吃吃该喝喝不长肉
自己饭吃得很少
喝凉水填肚子
还胖了!
胖了!
那么影响体重的因素都有些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胖?
有的人不容易胖?
这个我们要从肥胖的标准说起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因为体内脂肪的体积和/或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导致体重增加,或体脂占体重百分比异常增高,并且伴随局部过多沉积脂肪。
那么肥胖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不讨论诸如“好女不过百”这些说法,只说医学上的标准:
一般用体质指数(BMI)进行判定,其计算公式是体重/身高平方(kg/m2)。
目前中国成人BMI 标准:18.5≤BMI<24kg/m2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
肥胖的分类
按照肥胖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按照脂肪分布,肥胖可以分为全身性肥胖、向心性肥胖、上身肥胖、下身肥胖、腹型肥胖和臀型肥胖。
青春发育期前的青少年肥胖一般属于全身性肥胖。而对健康危害最大的则是腹型肥胖。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胖?
这种现象跟机体基础代谢率有关。基础代谢率是指在自然温度环境中,人体处于非活动状态时,维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
基础代谢率高的人,为维持生命所消耗的热量多,不易长胖。相反,基础代谢率低的人,消耗的热量少,容易长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长胖。在这里我们列举发表在权威期刊的几个相关研究成果。
《科学》:肥胖与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细菌会让人增加食欲,也帮助身体储存脂肪。
有研究者观察了胖瘦程度不一的双胞胎志愿者,他们是同卵双胞胎,基因和生活环境大致相同。但体内的肠道菌群却大不相同。
把双胞胎中较胖者的肠道菌转移到小鼠体内后,小鼠体重指数会迅速上升,来自双胞胎中较瘦者的菌群不能使小鼠变胖。至此,研究者确定,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此研究于2013年发表在《科学》上。
2019年7月26日,美国犹他大学的June L. Round在《科学》上发文称,他们发现了在肥胖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菌群是梭菌纲(Clostridia)细菌。
《细胞》:肥胖与大脑有关
2019年1月17日,《细胞》发表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大脑中Sema3信号通路的异常会导致肥胖。
研究者最初在英国万人基因组计划中观察到,严重肥胖者容易出现Sema3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
此外,研究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Sema3信号通路的基因敲除后,斑马鱼会变胖,体重增大,体脂百分比增加。
对于基因敲除的小鼠,由于其下丘脑中的神经元无法正常感知Sema3信号,这些小鼠长到“青年”后,研究者发现它们跟正常同龄小鼠吃的一样多,却比正常小鼠要胖!
《综合神经科学前沿》:越胖越想吃
2019年7月30日《综合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一项来自美国纽约宾厄姆顿大学的研究发现,肥胖让味觉反应变迟钝,导致面对美食,越吃越想吃,控不住自己。
研究者给予大鼠高脂高糖食物,并在大鼠大脑中参与味觉处理的部分植入了微电极。研究发现,与瘦大鼠相比,胖大鼠的味觉反应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电极发光时间较长。由于胖大鼠的味觉细胞传递的信息质量远不如瘦大鼠,所以胖大鼠会摄入更多的食物。
简单来说就是:胖子味觉差,感觉自己没有尝出食物的味道,就会多吃几口看看好不好吃。
《英国医学杂志》:私家车让人胖
国际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等的研究,发现中国人买车增多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分析了北京市2014年~2018年汽车拥有权、运动量和体重的数据,结果发现,北京市摇号中签买车组人群的体重在中签5.1年后相较于未中签没买车人群平均增加了10.34kg。
这表明,在大城市中拥有汽车会使体力活动减少,进而造成明显的体重增加。
如何正确控制体重?
看了上面几个不同角度的研究,我们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其实还是两个——吃和运动。
只要 BMI ≥25 kg/m2,就应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生活方式。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
限制能量平衡膳食
在限制能量摄入的同时又保证基本营养需求,其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脂肪摄入保持不变,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以淀粉类为主,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g/天;必须严格限制简单糖的摄入;保证钙、铁、锌、维生素AD及叶酸等的摄入。
高蛋白膳食模式
高蛋白膳食是指蛋白质的供给量占供热比的20%以上,但是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
轻断食膳食模式
1周内5天正常的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性)只摄取平常的1/4能量。
增加运动量
运动对减肥的影响取决于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和总量。建议增加快走等有氧运动至每周150分钟以上(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4天);更高水平的身体活动(每周200~300分钟),维持体重下降以及防止减重后的体重反弹。
综上所述
自己究竟胖还是不胖
一定要科学看待
自己能够控制的是饮食和运动量
想改变就从这些做起吧
本文专家:段洪刚,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来源:新华号 科普中国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