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肥胖症是多种复杂情况的综合体,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等集结出现,因而它又是一个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
肥胖症分类方法很多,根据脂肪堆积部位,可以分为上半身肥胖、腹型肥胖、下半身肥胖、全身性肥胖;根据运动与肥胖的关系,分为水肿型肥胖、肌肉型肥胖、脂肪型肥胖;按照中医病因不同,肥胖症类型有胃热痰瘀型、肝郁气滞型、脾虚湿阻型、肝肾两虚型、血虚型;根据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分为原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遗传性肥胖,本文将以此分类给大家简单介绍。
原发性肥胖是指不因其他疾病,特别是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引起的肥胖症,又可细分为单纯性肥胖(体质性肥胖、营养性肥胖)和特发性浮肿2大类。
单纯性肥胖,其肥胖是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无明显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态和功能改变,但伴有脂肪、糖代谢调节过程障碍。此类肥胖最为常见。
体质性肥胖 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成为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到31岁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患者。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胞有一极为活跃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常体重甚为重要。
营养性肥胖 亦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以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过程所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原因需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成为混合型。
水肿型肥胖又称为特发性浮肿、水钠潴留性肥胖,是因为身体排水功能较差,致使多余水分在体内不断积聚而导致的肥胖症状。此型肥胖多见于生殖及更年期女性。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增加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及静脉回流减慢等因素有关。脂肪分布不均匀,以小腿、股、臀、腹部及乳房为主。体重增加迅速,与体位有密切关系,劳累和立位体重增加,休息及平卧后减轻。
遗传性肥胖症。主要指遗传物质(染色体、 DNA)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这种肥胖极为罕见,常有家族性肥胖倾向。
继发性肥胖症,有内分泌—代谢病的病因可寻者称为继发性肥胖,通俗地讲,就是说肥胖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或者与其他疾病关联很大,临床上很多疾病能够引起肥胖,常见的有:
由于下丘脑病引起;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胰源型。包括糖尿病早期、胰岛素瘤等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者常伴有黏液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尤其是皮质醇增多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包括女性绝经期等。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 点赞 评论,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关注 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一篇,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
因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特别肾病综合征,尤其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病情需要,很多肾友不得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肾内科常用的口服糖皮质激素为醋酸泼尼松片和甲泼尼龙片。糖皮质激素服用不当可能影响疗效并且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其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是广大病友高度关注的。今天我们再来谈谈糖皮质激素的正确服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一、掌握正确服药时间
糖皮质激素是人体自身存在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物质,它对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早晨7-8点为分泌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午夜为低潮。因此,外源性补充糖皮质激素时应顺应体内的昼夜节律,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身节律的干扰,进而减少不良反应。因此,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这类短效的糖皮质激素的最佳服药时间为早晨7-8点一次性服用。
二、不可突然停药和快速减量
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后,会对人体自身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产生抑制,导致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因此切不可突然停药或快速减量,以免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甚至肾上腺危象而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严重低血压、低血糖甚至昏迷等危及生命的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三、常见不良反应和预防
很多年轻病友因忌惮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而抗拒服药或擅自停药和减量,从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诚然,糖皮质激素的确存在不少不良反应,且有些不良反应较为严重,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不良反应是可防可控的,深入全面地了解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能够帮助广大病友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诱发或加重感染
由于糖皮质激素会抑制人体免疫力,因此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如感冒、肺炎等;同时也有可能加重原本存在的感染,如病毒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但广大病友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医生在制定免疫治疗方案时会全面评估每个人的情况,权衡利弊后才会慎重加用糖皮质激素。因此,病友们需要做到的首先是积极预防感染,比如不去人多聚集处、规范佩戴口罩、不吃不新鲜的食物等;部分患者可以预防性使用复方新诺明等。此外,一旦出现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咳黄痰,发热,应及时就诊,这样就能使感染风险最小化。
2.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
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和骨吸收,因此可能造成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导致股骨头坏死。一般建议激素使用疗程3个月以上者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来预防骨质疏松,特别提醒,激素减量过程,即使口服1片激素/天,也得口服补钙药。广大病友应保证规律服用钙剂,饮食上注意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同时通过骨密度等检查定期评估骨折风险,如出现骨痛症状应及时就诊。
3.消化道溃疡和出血
糖皮质激素可能损伤消化道粘膜并阻碍粘膜的修复,因此有消化道损伤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溃疡甚至出血,但多发生在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包括本身存在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高龄、同时使用其他可导致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吲哚美辛)、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方面,如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较大,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可同时服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不得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建议选择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尼美舒利等对消化道影响相对较小的品种。此外,若服药后有胃部不适反应,可将服药时间调整为早餐后服用。
4.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
糖皮质激素可影响体内代谢,导致血糖、血脂升高,同时导致水钠潴留进而引起高血压。出现该情况时,需及时就医,评估严重程度,如为轻度异常,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对症治疗药物;如症状严重,不能耐受,则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量至停药。一般情况下,该类症状在停药后会减轻或消失。
5.兴奋、失眠等精神症状
糖皮质激素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一般在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出现兴奋、失眠、焦虑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药物对症治疗,如不能耐受考虑减量或停药。
6.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
除以上不良反应外,糖皮质激素还可能引起面部圆润,体型改变(肩背增厚、腹圆),皮肤痤疮、紫纹瘀斑,食欲增加导致肥胖等。但这些反应一般是可逆的,停药后半年左右能够恢复,对病友造成的困扰多为暂时性的。
以上所述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是在长期、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且不同的个体由于身体情况不同,发生的概率也不同。因此广大病友不必谈激素色变,只要科学、合理的遵从医生医嘱,服用糖皮质激素,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听从医生指导定期就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可以做到安心、安全。
来源:【生命时报】
主讲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曹 源
全身起“蚊子包”,刺痒难耐,这是怎么了?很有可能是荨麻疹。对于荨麻疹,其实许多朋友并不了解,本期就来带您了解这种“听上去就痒”的疾病。
荨麻疹有哪些分类?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3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
根据患病时间长短,可将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症状持续时间在6周以上。
根据病因还可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荨麻疹和诱导性荨麻疹。其中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皮肤划痕症、冷性荨麻疹、延迟压力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振动性血管性水肿、胆碱能性荨麻疹、和接触性荨麻疹等。
荨麻疹有哪些症状?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风团的形状和大小可变、中央隆起,周边常伴有红晕,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常在身上其他区域轮流出现。大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可达数年,甚至长达50年。
然而,荨麻疹不能与风团画等号,一些荨麻疹患者还会出现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突发的真皮或皮下组织肿胀,伴瘙痒、疼痛和烧灼感(如眼睑和口唇)。相较风团,血管性水肿的持续时间更长,可达72小时。
除了风团和血管性水肿外,病情严重的荨麻疹患者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及呼吸道梗阻等全身症状,若累及喉头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如果荨麻疹患者出现了发烧和呼吸困难,需要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处理。
荨麻疹的病因有哪些?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根据来源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一过性,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
外源性因素:阳光直晒、皮肤受到摩擦和压力、冷热刺激、吃了某种食物或药物、吸入过敏原等。
内源性因素:细菌和病毒感染、劳累、紧张和慢性疾病等。
除以上因素外,还有其他诱发病因。通常急性荨麻疹较易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据目前的研究,成人或儿童的慢性荨麻疹症状,很少由过敏引起,而是自发性的。
人体中的肥大细胞是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效应细胞,其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黏膜下的微血管周围,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虽然名字叫做肥大细胞,但是它与肥胖毫无关系。荨麻疹患者体内的肥大细胞可通过不同机制被激活,释放出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白三烯等物质,导致风团、水肿和瘙痒症状。其中一种重要机制,是人体内一种免疫球蛋白IgE,它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具有核心作用,IgE可通过不同方式激活肥大细胞,进而释放上述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荨麻疹症状。
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病因不明,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具有自限性。医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避免病情复发。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