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3月4日讯(文字/视频 通讯员 范文娟 全媒体记者 周倜)“肥胖问题是个系统性的代谢问题,严重危害着健康,引发多种慢性疾病。”今天是“世界肥胖日”,当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潘宏伟呼吁,大家务必注意控制体重,给心血管减负。
眼下,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可能超过40亿,全球每5个青少年中将有2个超重或肥胖。在中国,18岁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合计超过50%,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也上升迅速。
“肥胖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潘宏伟介绍,肥胖导致脂肪堆积,心脏重量增加,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这种肥厚是心脏对长期高容量和高压力负荷的反应,心肌细胞出现肥大和纤维化,进一步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不仅如此,还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和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同时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或导致高血压、心房颤动等。
那么,如何科学管理体重?潘宏伟认为,学会“挑食”是关键。
他认为,肥胖不能进入“素食”的误区,长期素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皮肤弹性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学会“挑食”就是选对食材,选择新鲜的、完整的食材,特别是容易产生饱腹感而又没有太多热量的食材。
“我们一定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如鱼肉、虾肉、鸡胸肉、鸭胸肉、驴肉、牛羊瘦肉、猪后腿肉等。”潘宏伟介绍,烹饪方法追求简单就好,能够水煮就不爆炒,能够清蒸就不油炸,调料要少,保持食物的本味。三餐按时吃,避免长时间饥饿感带来的暴饮暴食。
“燃烧脂肪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参与越高,脂肪燃烧越充分。如快走、慢跑、骑车、爬山等户外运动都是不错选择。”潘宏伟建议,刚开始运动时消耗的是葡萄糖,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消耗脂肪,低强度的快走在所有运动中是最有效的减肥方式,可以通过每日微信步数来制定运动量。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湖南日报3月4日讯(文字/视频 通讯员 范文娟 全媒体记者 周倜)“肥胖问题是个系统性的代谢问题,严重危害着健康,引发多种慢性疾病。”今天是“世界肥胖日”,当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潘宏伟呼吁,大家务必注意控制体重,给心血管减负。
眼下,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可能超过40亿,全球每5个青少年中将有2个超重或肥胖。在中国,18岁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合计超过50%,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也上升迅速。
“肥胖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潘宏伟介绍,肥胖导致脂肪堆积,心脏重量增加,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这种肥厚是心脏对长期高容量和高压力负荷的反应,心肌细胞出现肥大和纤维化,进一步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不仅如此,还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和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同时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或导致高血压、心房颤动等。
那么,如何科学管理体重?潘宏伟认为,学会“挑食”是关键。
他认为,肥胖不能进入“素食”的误区,长期素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皮肤弹性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学会“挑食”就是选对食材,选择新鲜的、完整的食材,特别是容易产生饱腹感而又没有太多热量的食材。
“我们一定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如鱼肉、虾肉、鸡胸肉、鸭胸肉、驴肉、牛羊瘦肉、猪后腿肉等。”潘宏伟介绍,烹饪方法追求简单就好,能够水煮就不爆炒,能够清蒸就不油炸,调料要少,保持食物的本味。三餐按时吃,避免长时间饥饿感带来的暴饮暴食。
“燃烧脂肪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参与越高,脂肪燃烧越充分。如快走、慢跑、骑车、爬山等户外运动都是不错选择。”潘宏伟建议,刚开始运动时消耗的是葡萄糖,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消耗脂肪,低强度的快走在所有运动中是最有效的减肥方式,可以通过每日微信步数来制定运动量。
来源 / unsplash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相比,肥厚型心肌病在大众认知中稍显陌生。然而,“变胖”的心脏就像一颗隐藏的“炸弹”,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猝死,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现有数据显示,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约为 80/10 万,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宝霞告诉搜狐健康,很多肥心病患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未及时就诊确诊,导致流调数据可能低估了患者数量。从实际门诊情况来看,心肌病门诊近半数是肥心病患者。
陈宝霞进一步强调,当前肥厚型心肌病主要还是依赖传统药物进行治疗,而外科开胸手术由于风险较高、创伤较大等原因,患者接受程度并不理想。所以,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需要更多创新手段的助力。
逐渐“变胖”的心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的、或病因不明的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左心室室壁受累的情况最为常见。根据左室流出道是否有梗阻,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对心功能的损害更大,患者生存率更低。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正常的心脏如同一个有四个腔室的房子,而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使左心室这个“房间”的“墙壁”变厚,最终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
图说 / 肥厚型心肌病示意
现阶段,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目前已知,一部分患者的患病根源在于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的基因发生了致病性变异,使得心肌的正常发育与功能维持出现异常,进而引发心肌肥厚的症状。
陈宝霞解释说:“正常的心脏是心肌肌小节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结合,形成横桥连接,输出动力,让心肌进行收缩开始往外泵血。当这两种蛋白分离的时候心脏休息,心肌舒张。正常情况下,一部分肌球蛋白工作,另一部分就休息,两者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肌球蛋白过于活跃,那么本来应该休息的肌球蛋白进入了工作状态,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心脏就会长期处于一个收缩亢奋的状态,进而引发心肌肥厚。”
肥厚型心肌病常见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如疲劳、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胸痛、心悸及晕厥等。心脏性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一些年轻人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猝死,很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所致。
确诊有难度,出现症状要警惕
据陈宝霞介绍,临床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手段多样,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生物标志物、基因检测等。其中,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是首选、准确且经济的方法,但常规体检通常不包含此项。
对于初诊患者,医生不仅要为他们做静息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还需做负荷或激发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的压差在安静或激发状态下大于等于 30 毫米汞柱,可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虽然技术可行,但临床上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仍存在难度。“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有相似表现。此外,该病症状变异性大,部分患者长期无症状,首发症状可能就是猝死,或一发现就已到晚期,常规体检很难在早期发现。”陈宝霞还指出,造成心肌肥厚的原因多样,肥厚型心肌病症状较为轻微的时候,可能和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负担加重引起的心肌肥厚和运动员由于运动负荷较大引起的心肌肥厚相似,需要仔细鉴别。
陈宝霞提醒,如果经常心脏不舒服或者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运动后造成的心肌肥厚多为生理性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与病理性肥厚区分,但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运动员参加竞技运动时,猝死风险会增加,因此在大量运动前最好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
创新药物带来新选择 助力长期治疗更可及
陈宝霞告诉搜狐健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手段比较有限。传统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本机制上改善病情,而外科开胸的室间隔减容手术虽能改善症状,但难度大、有并发症风险,患者顾虑多,临床可及性受限。因此需要更多新的治疗手段来缓解梗阻,改善症状,减轻疾病危害。
2024年,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玛伐凯泰胶囊获批上市并迅速被纳入医保目录,并于今年落地北京。据陈宝霞介绍,玛伐凯泰胶囊靶向肥厚型心肌病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通过对心肌肌球蛋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减少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横桥过量形成,从而减轻心肌过度收缩,改善舒张功能。目前,该药物已经被纳入国内外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指南,作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成人患者的推荐疗法之一。
肥厚型心肌病需要长期管理,患者用药经济负担偏重。玛伐凯泰胶囊纳入医保并落地北京后,明显降低了患者负担。“以北京地区为例,参保患者每月使用起始剂量2.5mg/天药物的费用,从之前的四千多元减至两千多元。”陈宝霞结合临床案例介绍说。
陈宝霞强调,肥厚型心肌病具有诊断难度大、早期症状隐匿的特点,但随着医疗技术持续进步以及创新药物的问世,特别是医保落地后,更多的病人有了可负担的创新治疗选择,得以更好地坚持长期治疗。她呼吁大众提升对该病的认知,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