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李纯)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四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健康体重健康未来”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家庭行动倡议》,为家庭如何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提出了相关建议,内容包括知晓健康体重的判定标准、做好日常监测,以及家庭合理膳食、培养孩子运动习惯和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
儿童超重、肥胖现象日趋严峻,行动起来刻不容缓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至17岁、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6.6%和5.4%。据专家预测,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将增长至28%。
儿童肥胖是一种影响终生健康的慢性疾病,会引发儿童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同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马冠生教授介绍说,肥胖对孩子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超重肥胖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体格生长以及神经、心血管、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发育,会显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过早发生的风险,还会引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一项在某新媒体发布的近1.6万人参与的“你是否关心过孩子的体重问题”网络调查显示,超过2/3的家长表示比较关心或非常关心孩子的体重问题。但在网络评论中,有相当数量的家长表示,苦于不知道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这恰恰是我们开展健康体重专题项目以及发布家庭行动倡议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五个到位”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发现,家长的食物供应方式和是否经常参与运动,对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倡议》提出了“五个到位”,指导家长科学地帮助孩子预防超重、肥胖。
一、认识到位:提升健康素养,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
积极学习健康体重知识,了解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标准。
提高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明确肥胖是一种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儿童青少年期肥胖如未得到有效干预,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学习营养、运动知识,有能力为儿童青少年合理选择食物和运动方式。
二、监测到位:定期测量体重,必要时遵循专业意见进行健康干预
BMI即体质指数,是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是国际上比较常用判断超重和肥胖的指标之一。家中常备身高尺和体重秤,定期为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做好记录,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如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或到医疗机构检查,并遵医嘱进行健康干预。
三、营养到位:健康家庭饮食习惯,五“多”与五“少”
五多:
多要求、多响应: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提出合理要求,多回应儿童青少年需求并合理引导,避免强制饮食或者过于放纵。
多样化: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合理膳食搭配,适量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奶制品等。
多共餐:多陪同儿童青少年共同就餐,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同时多在家就餐、规律就餐。
多提供小份量食物:多给儿童青少年提供较小份量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肥胖发生风险。
多看标签:采购预包装食品前查看营养标签,选择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食品。
五少:
减少挑食、偏食习惯:教育儿童青少年不挑食、不偏食,不将食物当作奖励或安慰儿童青少年的手段。
少油盐糖:烹饪时减少煎、炸的方式,可采用蒸、煮、炒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盐和糖的用量。
少(低)能量、高营养:选择低能量、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和零食,如蔬菜、水果、奶制品、原味坚果等,减少高能量密度、高油、盐、糖的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少加餐:培养规律就餐习惯,减少放学后、晚饭后及睡前的频繁加餐。
不视屏就餐:用餐时不看电视、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
四、运动到位:营造共同运动的家庭氛围
应当帮助或陪同儿童青少年参与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每天中高强度运动不少于1小时,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2到3次抗阻运动。
父母参与运动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建议家长陪伴儿童青少年共同参与运动。
打造适于运动的家庭环境,因地制宜地开辟“家庭运动空间”。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参与户外运动,促进身体发育、视力等多方位的健康成长。
掌握运动技能可以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兴趣和成就感,建议培养儿童青少年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建议控制视屏时间,在网课间歇注意休息、运动和放松。
五、呵护到位:合理要求,倾听诉求,理性响应
倾听儿童青少年的观点,理性响应儿童青少年的需求,在尊重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以共同参与、鼓励、劝说等方式制定健康的家庭健康行为习惯。
保证儿童青少年的适宜睡眠:6到12岁儿童每天睡眠9至12小时,13至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睡眠8到10小时。过多或过少的睡眠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重视与儿童青少年的日常沟通,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帮助儿童青少年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避免因超重、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建立自信、阳光的心态。
据悉,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体重健康未来)项目还将进一步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干预进行系列调研,就相关科学研究和行之有效的干预案例进行梳理,并提供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的相关行动建议。(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放暑假了,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平时读书辛苦,就想趁假期好好补一补。资料表明,两个月的暑假,有孩子竟然能长胖七八公斤。《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在我国,6到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高达19%,而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则为10.4%。最近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我国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人数已经达到了3400万。
孩子多胖算超重,甚至必须去看病?哪些原因最易导致孩子肥胖?Ⅱ型糖尿病这种成人病甚至是老年病怎么会找上了孩子?这个假期,孩子们如何减肥呢?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介绍。
哪些原因最易导致孩子发胖?
数据显示,我国6到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十年时间增长了两倍,人数超过5000万。哪些原因最易导致孩子发胖呢?
专家分析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初步认定与不吃早饭、经常吃零食、偏食、营养过剩、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研究显示,肥胖具有遗传和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那么孩子出现肥胖症状的概率高达七到八成。如果父母中一方肥胖,那么孩子有四到五成的概率会长成胖子。
如果母亲在怀孕时吃得过多,导致胎儿过大,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脂肪细胞增殖过度,这就意味着孩子出生后很有可能肥胖。事实证明,母乳喂养不太容易使孩子长胖,而吃奶粉的孩子出现肥胖的概率相对更高。
专家特别提醒,有些孩子习惯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打游戏,以至于缺少运动量,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小糖人”增多 老年病怎么找上了孩子?
调查显示,过去十年,我国儿童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长,糖尿病这种公认的成人病甚至是老年病怎么会找上了孩子?专家表示,肥胖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建议所有超重以及家族中有糖尿病人,或自身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症状的儿童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要注意进行Ⅱ型糖尿病检查,最好每两年进行一次。
除此之外,肥胖还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戳视频↓
“管住嘴、迈开腿” 孩子如何科学减肥?
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那么如何吃才能帮孩子瘦下来呢?专家表示,有相当多的儿童肥胖是由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突出表现为:喜食甜食、油腻食物;喜喝稀汤、饮料;暴饮暴食,常吃零食;饭后静卧,缺乏运动;夜间进食,或食夜餐,以及过早饮酒。要想减肥,以上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需要戒除,多给孩子吃少油少糖、纤维含量丰富的食品。再说“迈开腿”,孩子越胖越不爱动,让“小胖墩”动起来,有什么好办法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闫洁为大家支招↓
同时,家长们也要注意,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未成年人是否也能通过药物来减肥呢?这需要医生进行专业评估,且对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家长切莫擅自给孩子用药减肥。
(总台央视记者 张萍 曹宇 孔冰冰)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特别是在一月,恰逢春节与寒暑假叠加,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儿童肥胖问题更加凸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高度重视儿童肥胖问题,先后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文件。此外,国家还倡导通过“体重管理年”活动,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构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在此背景下,光明卫生携手国内权威儿童健康研究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邀请内分泌、营养等不同领域权威专家,推出系列视频专访《健康成长,从“轻”开始》,深入剖析儿童肥胖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控策略,特别是在春节与寒暑假期间的特殊挑战与应对措施。
【本期嘉宾】宋福英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https://flv1.gmw.cn/gma/20250124/20250124164827269_3002.mp4
https://img.gmw.cn/flash/gmwplayer_x/ckposter.jpg
学术指导单位
出品
策划 李然 沈甜
记者 李然
摄像 孙鹏宇
剪辑 李然
后期制作 孙鹏宇
海报文字来源:国家疾控局、学生健康报
海报制作:李然
来源: 光明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