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就像河流,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流畅、清澈,不至于堵塞或过于浑浊。但如果血小板过高,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修复工”,主要负责止血和修补损伤。
但如果它的数量太多,血液就容易变得粘稠,甚至在血管里形成血栓,把全身的血管系统拖入危险的境地。
最常见的后果,就是血管越来越狭窄,心脏、大脑、肾脏、肺部等器官的供血都会受到影响。
有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小问题,殊不知血栓一旦形成,轻则影响循环,重则可能引发脑梗、心梗,甚至致命。
血小板的数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炎症、感染、慢性病,甚至长期熬夜、饮食不当,都可能让血液变得更容易凝结。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普遍缺乏运动,高油高盐的饮食更是让血液变得粘稠,久而久之,血管里的隐患就越来越多。
很多人去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超标,医生的建议一般也比较直接——改变饮食,调整生活习惯,不然等血栓真的堵住血管,治疗的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幅增加。
有些食物对血液的影响比想象中大得多,比如纳豆。
纳豆是发酵大豆制成的食品,看起来其貌不扬,闻起来味道也不算讨喜,但它却富含一种特殊的酶——纳豆激酶。
这种酶能有效溶解已经形成的小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让血管保持畅通。
研究发现,长期食用纳豆的人,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比不吃纳豆的人高出约30%。
纤维蛋白为血栓形成的关键成分。一旦其溶解能力得以提升,血栓风险便会降低。
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纳豆摄入较多的地区,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不仅仅是因为纳豆本身富含营养物质,而是因为纳豆激酶能够帮助调节血液状态,减少血管堵塞的可能。
很多医生都建议高血小板患者适量吃纳豆,尤其是有血栓高风险的人群,纳豆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调节食品。
相比之下,生姜的作用更容易被忽视。生姜在日常生活里太常见了,很多人只把它当作调味料,觉得它不过是暖胃驱寒的东西。
但事实上,生姜含有一种名为姜黄素的活性成分,其对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简单来说,生姜能让血小板“冷静”一点,避免它们随便在血管里聚集成团。
研究表明,每天摄入一定量的生姜,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性,让血液保持更好的流动性。
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生姜的使用率很高,而这些地方的某些人群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生姜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更多是一种长期调节的手段,适量吃生姜,有助于维持血小板的平衡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喝茶也是一个被低估的好习惯。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因,这些成分可以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小板的黏附性,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
研究显示,常年喝茶的人,血管的弹性比不喝茶的人要好,血栓的发生率也低一些。
尤其是绿茶,其富含儿茶素。儿茶素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血小板的异常活跃状态亦能起到抑制作用。
黑茶、普洱等发酵茶类,也被认为对血液循环有积极作用。
中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注意到茶叶对血液的调节作用,很多中药配方里都用茶叶作为辅助成分,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
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血管内壁,减少炎症反应,间接降低血栓风险。
运动对于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血液循环往往较差,血液中的脂质代谢也容易紊乱,从而增加血栓的风险。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流动,让血小板的活性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
研究数据显示,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的人,血栓形成的风险比久坐不动的人低40%以上。
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有氧运动,都有助于血管的健康。
特别是对于已经有高血小板问题的人来说,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血液粘稠度,减少血管内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
有趣的是,运动不仅能直接影响血液循环,还能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比如降低应激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往往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从而影响血管的顺畅程度。
适量运动还能帮助控制体重,而肥胖本身就是血栓的高风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不仅能减轻血管的负担,还能减少代谢异常带来的问题。
有些人或许会心生疑惑:同样是血小板偏高,为何有的人极易形成血栓,而有的人却仿若毫无影响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血液的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血小板的数量。
血栓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血小板的活性、血管的健康状况、血脂水平、炎症反应等。
血小板数量高的人,如果血管状态良好,血脂水平正常,血流速度稳定,那么血栓的风险可能不会太高。
但如果血管内壁已经有损伤,或者血脂异常、炎症水平高,那么血小板稍微增多,就可能会加剧血栓的风险。
另外,基因也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人的血小板本身更容易聚集,而有些人天生血液流动性较好,即使血小板数量稍微高一点,血栓的风险也不会特别明显。
从医学角度来看,单纯控制血小板数量并不是最关键的,真正重要的是维持血液的整体平衡,让血液既不会过于黏稠,也不会过于稀薄。
通过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栓的风险,让血液保持健康的流动状态,从而降低全身器官的损伤风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杨博,梁恒娟,黄小红.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5,33(04):19-24 37.
【头 条】
对于许多爱美的年轻人来说
“减肥”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一周减掉18斤
听起来好像很难
武汉这个胖医生做到了!
他的方法居然是
7天不吃饭!
一起看看他的减肥经历
☟
肥胖科医生自己也有点胖
亲身体验“禁食疗法”
李恒飞是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的一名医生,身高1米7,体重78公斤,BMI指数达27,超出标准线一大截。挺着大肚腩的李恒飞说,因为太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肥胖科的医生。
减肥前的李医生
9月初,李医生拿自己“做实验”,用禁食疗法开始了与大肚腩的“攻坚战”。
来看看他的7天减肥经历
第1天(9月11日):
严格控制热量摄入,分四餐吃掉1.5千克的水果,饮水不限,并同步做一些温和的运动。
“第一天饿得眼冒绿光,看到什么都想吃。一天下来,特别想吃点咸的东西,恨不得拿起盐巴往嘴里塞。”
第2-6天(9月12日-16日):
医生调配了中药汤剂,还进行了针灸、中药熏蒸
完全禁食,但饮水不受控制。医护人员根据他的体检情况,调配了专属的中药汤剂,用以清洁肠道,并进行了针灸、中药熏蒸,辅之以推注西药,共同加速体内脂肪的燃烧。
禁食第2-6天期间
“慢慢的,身体的饥饿感逐渐消失,人也比较轻松。”
第7-9天(9月17日-19日):
禁食5天后,李恒飞恢复了饮食,但只吃清淡的流质食物。恢复期,李恒飞体重蹭蹭往下掉。
“禁食是一种排毒,也改变了自己对食物强烈依赖的想法。”
9月18日,李恒飞的体重由原来的78公斤,下降到69.3公斤。经过体检,生理指标未见异常,原本偏高的血脂、血糖也恢复正常。
一个月过去了,李恒飞体重没有反弹。
减肥前VS减肥后,禁食疗法后大肚腩消失了
据介绍,禁食疗法最初由从德国引进,但因为中国人与德国人体质不一样,禁食过程中容易产生饥饿感,同时伴有手脚发冷、全身无力,因此需要通过中医辩证改良。
长报君也要提醒大家
禁食疗法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切忌在家盲目尝试
操作不当
很有可能导致厌食症
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苏金妮 通讯员胡梦 万凌翔
【武 汉】
◇ 20日晚,中甲冠军颁奖仪式在中南财大体育场举行,武汉卓尔队捧起冠军奖杯,现场数千球迷一同见证荣耀时刻。
中外企业家步入光谷峰会现场 记者胡九思 摄
◇ 在全球技术革新势不可挡的当下,“世界光谷”如何在全球化大潮下成为引领者?10月20日,600名中外嘉宾齐聚2018中外企业家光谷峰会,在光谷寻求全球解决方案。
专业组选手下水竞渡。记者 苗剑 摄
◇ 20日下午,第二届武汉水上马拉松在东湖风景区郭郑湖水域揭幕,100名国内外运动员和1610名游泳爱好者竞渡东湖,上演了一场盛大的水上狂欢。
◇20日,武汉房管系统深入全市200多个小区,开展“‘关注民生人民满意’物业服务小区行”活动,现场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小区问题。
◇20日,武汉协和医院院长胡豫透露,该院正牵头研究血小板减少症救命药,效果显著,上市后,将一改该药物依赖进口昂贵药局面。
地铁幸福角面审现场。记者李永刚 摄
◇ 由长江日报WH爱加婚恋服务平台举办的第十二届军旅姻缘会将于10月28日举行,昨日,大智路地铁幸福角内,近300名单身女青年赶来线下面审,现场载歌载舞展示风采。
设在还建房小区地下空间中的菜市场 记者陈奇雄 摄
◇ 大型菜市场搬迁到了光谷青年城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里,从此之后,小区就变得脏乱嘈杂,公共场所的卫生也无法保障。昨日,记者前往现场进行了探访。
金秋十月,汉口江滩公园“芦花”花海吸引游人 记者李子云 摄
◇ 长江武汉段近150公里,为何野生芦苇荡“独宠”汉口江滩?原来,虽然汉口江滩每年都会举办芦花节,但其实市民和游客看到的,是荻不是芦。
◇ 3岁起就上各种兴趣班、英语班,每天伏案4小时以上,一有机会还喜欢躲在被子里玩游戏,这几天7岁男孩豆豆直喊脖子疼、头晕,在医院被诊断为颈椎病。
◇最美武汉人: 10月13日,4岁男童航航乘地铁过程中突然身体不适,惊厥抽搐,长航总医院ICU夏灿雄护士及时出手相救,男孩转危为安,自己却误了火车。19日下午,航航一家专程送来感谢信。
【天 气】
20日,武汉金秋菊展迎来首个周末,虽然天公不作美,阴天有小雨,仍有大量市民和游客涌入菊展各会场赏花。记者胡九思摄
◇ 今天,武汉阴雨天气将持续,最高气温仅18℃。明后两天又将转为多云为主的天气,气温逐渐回升。下周一最高气温达到22℃,周二将达到25℃。
具体预报:今天白天,阴天有小雨,13℃~18℃,偏北风2到3级;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阴天转多云,14℃~22℃,偏北风2到3级。
【天 下】
◇ 昨天上午,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
◇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公开征求意见啦!根据新修订的个税法,今后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19日晚发布消息,港珠澳大桥将于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通车后,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
◇ 20日,西湖大学在杭州正式成立,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担任首任校长。西湖大学前身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目前以博士研究生培育为起点,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 近日,菏泽开发区丹阳路小学红领巾、小黄帽印广告一事备受关注。根据广告法,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对菏泽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处以344700元罚款。
◇ 近日,江苏张家港的陆阿姨正在家中做饭,突然发现后院进了小偷。好心的邻居王阿姨穿着拖鞋,借了一辆电瓶车,就追了上去。整整两公里路,小偷由于比较紧张,被追上时出现头晕症状。嫌犯张某现已被警方刑拘。
◇近日,广东一辆车牌粤L8888保时捷撞牌宝马。10月18日,警方抓到了司机罗某,他交待为撩妹花100块网购假车牌,保时捷是花3万块用众泰改的。00后罗某因伪造车牌和无证驾驶被处拘留20日。
【话 题】
◇ 四川大学一声乐系学生因家人去世向老师请假,被老师拒绝后,该老师表示:“你可以回去,必须回去,那是你的职责。你没来上课,我要扣分,那是我的职责”。随后,该老师在全年级合唱课上公开拿该生隐私做例,并表示:“如果这学期你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那么不好意思,我这门课,你只能重修”。
【早安心语】
美好的,留在心底;遗憾的,随风散去。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早安~!
【编辑:叶子】
在服用药物方面,一般是吃阿司匹林或者严重的话,吃羟基脲可以减少血小板,羟基脲为口服的化疗药,但是该药没有特异性的作用。
在减少血小板的同时,还会减少白细胞、红细胞,所以口服羟基尿减少血小板的时候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如果你还不会看血常规,请看下图:
如果有必要的情况下要需要减量以及输红细胞支持治疗,羟基脲为口服化疗药,有诱发第二肿瘤发生的可能。中药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可以结合中西医的治疗。
在饮食方面,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可以每天给身体补充充足的水分,使得血液的黏稠度降低,对血小板压积偏高有一定的缓解治疗作用。
适当的吃一些木耳或者是海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血小板压积。
喝茶对于改善血小板压积偏高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平时最好能够吃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
血小板高患者吃阿司匹林不管用怎么回事?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阿司匹林对于部分患者会有抗药性,有的是先天抗药性,有的是吃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抗药性,所以吃阿司匹林也是没有起到抗凝的作用。
首先建议做一下骨穿检查,看骨髓象里血小板是否稳定。阿司匹林不是降血小板的,它是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的,骨穿并不会特别的疼痛,做此项检查时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可以打干扰素,干扰素是血小板增多症常用的药。但是干扰素长期注射,会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荨麻疹,较为少见的有食欲缺乏、呕吐、腹泻、头昏、焦 虑、失眠、皮疹、皮肤潮红、心悸或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
血小板高的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血小板过高的先化验血常规看血小板数量多少,血小板太高会引起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老人如果有这方面的血液疾病,也是一种引起脑血栓的原因之一。
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了,尤其是肉类,可以以定量的瘦肉作为饮食标准,如果长期吃肥腻的肉类,肯定会不利于代谢油脂,且需要大量运动来消耗,而当今社会是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需要清淡饮食,血小板过高的可以在饮食上吃一些抗凝的蔬菜,比如芹菜;在药物上,可以吃阿司匹林类用药可以起到一定抗凝的作用。
建议平时要多喝水,注意休息,建议平时多吃水果蔬菜,不要熬夜。
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它的诊断和病情来决定的。通常情况下血小板增多就分为好几种,比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这种病人大部分是不需要接受治疗的,在去除掉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原发疾病之后,血小板计数会回归到正常的范围内,而且不会出现病情的反复,这种就不要治疗。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增多,就需要对其基础血液疾病,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进行治疗,可以选用化疗药物或是抑制骨髓造血的药物治疗,这些疾病的治疗一般需维持终身,所以,即使血小板降至正常水平,对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增多还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停药后仍会出现血小板再次升高,建议中西医辨证施治,对患者康复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关注我,了解更多医学科普小知识。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