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基因检测意义(肥胖基因检测报告)

时间:2025-03-30 05:43:0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基因检测指导减肥靠谱吗?

制图 耿争

“仅需一口唾液,就能精准找出你的‘肥胖基因’。让你踏上正确减肥之路,吃肉、睡觉照样能减肥。”看到这样的广告词,谁能不心动?近日,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一种名为“肥胖基因检测”的产品火了。只要花几百元,采集样品邮寄到基因检测公司,10天后你就能拿到一份“肥胖基因检测报告”,获得一份根据基因特质得出的针对性减肥建议。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不少消费者存有疑虑:基因检测能指导减肥,这事儿靠谱吗?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基因检测产品怎么辨别真假呢?

价格差异悬殊

打开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基因检测”,出现了几十款不同的产品,价格差异悬殊,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有面向女性的皮肤基因检测,也有面向儿童的天赋基因检测,还有面向老人的慢性病、遗传病、肿瘤风险基因检测。

其中,一款名为“肥胖基因检测”的项目排在了销量榜前列。“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而你喝白开水都会胖?”“现在,仅需一口唾液,就能提取口腔脱落的细胞,分析细胞中DNA的多个基因位点,精准找出‘肥胖基因’,量身定做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建议。”一句句直达人心的广告语,吸引着众多渴望能轻松减肥的人纷纷下单体验。

根据客服的介绍,消费者下单后,基因检测公司会将采集盒寄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采集唾液样本后,再寄回检测公司,10天后即可生成检测报告。唾液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常温保存运输是可以的。如果出现采集失败的情况,基因检测公司都会通知消费者重新取样。

基因检测的原理是什么?一家网店的客服称:“我们检测的是甩肉基因,主要检测FTO、MC4R、ADRB3、CDH13等7大基因。这些基因主要调节食欲和脂肪分解,和肥胖的关联性非常大。报告会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结果给出减肥建议,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让你减肥更容易。”

另一家网店的客服给出的回复大致相同:“我们是测基因的位点。肥胖基因检测11个基因和18个位点,来确定实际检测人为哪种肥胖体质。检测包含代谢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淀粉性肥胖、顽固性肥胖、脏器性肥胖、脂质性肥胖症。”

“基因检测只是对于检测项目几率高低进行评估,仅针对检测项目相关基因群中的重要基因,不能覆盖所有相关及未知基因。因此,您的结果可能受到其他未检测的基因影响。”客服回答道。

评价两极分化

翻看产品的评价,一些消费者觉得基因检测结果对减肥有所帮助:“谢天谢地我是不易胖体质,原来我是要加强运动减肥更有效啊。”“很棒,知道自己对蛋白质很敏感,要少吃肉才可以减肥。”

不过,也有一些消费者则认为检测结果模棱两可,不具有参考意义:“报告说我不是易胖体质,血糖血脂代谢能力都强。我也定期运动,但我就是胖啊!”

胡女士也是这项基因检测的尝鲜者。为了减肥,她尝试过很多方法,节食、运动,但都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太想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减肥方法了。”去年12月4日,胡女士下单购买了一套基因检测产品。基因检测取样器是快递来的,按照要求,半个小时内不进食、不喝水,之后将采样拭子在口腔内壁的一侧上下刮动约20次。采样完成后,将采样头推入保存管中,盖严。再将样本通过快递寄回检测公司。不到20天,胡女士就得到了一份基因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称,胡女士因携带4个基因,因此运动最易减肥。如果和别人一起锻炼,会发现自己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达到目标。胡女士对于基因检测的结果比较信服,她觉得,检测的准确率在80%左右。“里面也会给出比较详细的建议,但也有一些建议,比如不要熬夜、多吃蔬菜、多运动,这些放到谁身上好像都挺合适。”

记者采访了多名消费者,大家对检测结果的评价分为两个阵营。朱先生与一名同事曾一起做过肥胖基因检测。身高1.78米、体重90公斤的朱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壮汉,而他的同事体重只有70公斤,从小到大都挺瘦。“我们俩得出的检测结果都属于‘易胖体质’,让我们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这套理论搁谁身上都合适。就当是花了199元,买了个娱乐测试吧!”朱先生说。

“测试结果说我喝咖啡过敏,但我从小一直喝咖啡,没有任何问题啊。”曹先生对于基因检测的结果同样持保留态度。“很多内容的准确性无从考证,检测报告里会预测一些未来的事情,比如得一些病的概率,可还没到那个岁数,到底测得准不准现在也不好下结论。”

“感觉没法用准或者不准来形容,当你拿到这份报告,就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身体找依据,因而你还是会被检测结果影响。”戴女士说。

消费级检测结果仅做参考

“我国基因检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是非常高的,它主要应用在遗传病检测、出生缺陷防控、肿瘤防控和个体化用药等领域,这些都是为了解决临床医疗问题。而消费级基因检测是相对临床医疗而言的,它面向普通消费者,通过检测唾液、血液等样本中的DNA,分析特定的基因位点,生成检测报告。主要针对的是对自己本身的一些健康情况、特点特征感兴趣,想多了解自己一些的人群。”深圳华大基因学院硕士生导师黄辉博士说。

在黄辉看来,消费级基因检测究竟靠不靠谱?还要根据不同的基因检测产品里面包含的检测内容和项目来判断其科学性。目前,市面上消费级基因检测多种多样,有的有较强科学依据,包括遗传风险评估、用药指导、祖源分析等。而诸如儿童天赋、潜能等基因检测,在业内争议较大。

“在肥胖基因检测这方面,有比较靠谱的。比如FTO这个基因很早就被发现是与肥胖相关的。人类的某些代谢能力,比如酒精代谢、乳糖代谢、咖啡代谢能力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部分反映出来。但是口味、食欲和消化能力方面应该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相比起基因来说,可能与肠道菌群相关度更高一些。”黄辉说,最近的研究中陆续有一些与运动、减肥相关的基因被发现。究竟这些基因与减肥的相关性有多大,还要根据基因检测公司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来确定。目前,一般的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结论依据主要是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大部分消费级基因检测理论上都是基于这些文献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的,其可信度有多高还要看文献的可靠性。黄辉提到,消费者想要辨别某一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产品可信度,因要求专业度较高,所以难度比较高。最好的方式是选择一些品牌声誉不错的公司,其筛选出的检测内容也是科学依据性相对比较高的。

黄辉博士解释说,人的基因有2万多个,有30亿对碱基。大多数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的基因检测不会对一个人的全部基因组测序,而只关注特定的基因变异,采用质谱或设计小芯片的方法,检测其中的几十、几百个位点,这样的检测成本相对较低。也有针对全基因组开展的测序,其最大优势在于结果能不断更新迭代。所以,黄辉博士认为,做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人,不要对检测结果抱太大的心理压力,这些结果仅供参考,可以用“半娱乐性”的心态来看待。

□医生提示

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

基因检测的结果中,会列出检测者对哪一类食物更敏感,这也往往成为检测者未来饮食的指导。不过,医生却认为,遗传因素并不是导致肥胖的决定性因素,营养素的不均衡会带来身体代谢的不均衡,减肥也要讲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教授韦云说,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营养过剩,通俗地说就是“吃得多了”;第二个因素是身体代谢失衡,比如存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等;第三个因素才是遗传因素。还有一部分肥胖人群是由于疾病导致的肥胖。“在我接触的门诊病人中,70%以上都是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一些肥胖的人群是有遗传倾向的,但遗传因素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肥胖又分为食积型、实热型、气滞型、痰湿型、阳虚寒凝型和血瘀型。针对不同的肥胖类型,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韦医生特别提醒道,现在流行的减肥方法多种多样,但很多都是“不当减肥”。一种是纯饿型,为了减肥每天只喝点汤。靠饿来减肥,体重的确能下降,但同时带来的是身体营养不良和机能下降,出现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还有一种是饮食偏嗜型,比如水果减肥法、米糊减肥法、专吃土豆法和生酮减肥法,都是让人靠只吃一种食物来达到减肥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人是一个杂食生物,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四大营养素缺一不可。饮食偏嗜就会造成营养素的不均衡,带来身体代谢的不均衡。

韦医生建议,如果是因营养过剩或身体代谢失衡导致的肥胖,最科学的减肥方法是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热量总摄入,增加热量总支出,通过多种方式的运动来代谢多余的热量。

本报记者褚英硕 实习记者师悦

新研究称可通过基因评分获知肥胖风险

一个人的胖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开发出一套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肥胖风险的评分系统,仅通过一个分值就可以预知肥胖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0万人基因中约210万种常见基因变异,在综合考虑这些变异可能对体重产生的影响后,开发出一套名为“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肥胖风险评分系统。

随后,研究人员用另外约30万人的数据验证这套评分系统。结果显示,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中,有83%的人确实超重或肥胖,17%的人体重正常,0.2%的人体重过低。

研究还显示,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平均比评分最低的成年人重13公斤,并且前者重度肥胖的风险是后者的25倍。

另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是,评分反映出的肥胖风险在生命早期已十分明显。大约3岁时,评分不同的人体重差异开始变得显著。到18岁时,评分最高的人平均比评分最低的人重12公斤。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研究人员塞卡尔·凯西雷森说,评分结果不仅关乎体重,如果一个人肥胖风险较高,那么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也会提高。如果在儿童时期就通过基因检测获知肥胖风险,或许有助于父母和医生尽早干预。

不过,这种依据基因评估肥胖风险的方法也引来不少争议。有专家认为,决定一个人胖瘦的不只是基因,还包括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仅凭基因检测无法准确预测肥胖风险。检测结果或许有助减少某些肥胖案例,但也可能使某些肥胖风险高的人怪罪基因,从而自暴自弃,更没有动力改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研究称可通过基因评分获知肥胖风险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一个人的胖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一个国际团队近日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开发出一套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肥胖风险的评分系统,仅通过一个分值就可以预知肥胖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0万人基因中约210万种常见基因变异,在综合考虑这些变异可能对体重产生的影响后,开发出一套名为“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肥胖风险评分系统。 随后,研究人员用另外约30万人的数据验证这套评分系统。结果显示,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中,有83%的人确实超重或肥胖,17%的人体重正常,0.2%的人体重过低。 研究还显示,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平均比评分最低的成年人重13公斤,并且前者重度肥胖的风险是后者的25倍。 另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是,评分反映出的肥胖风险在生命早期已十分明显。大约3岁时,评分不同的人体重差异开始变得显著。到18岁时,评分最高的人平均比评分最低的人重12公斤。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研究人员塞卡尔·凯西雷森说,评分结果不仅关乎体重,如果一个人肥胖风险较高,那么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也会提高。如果在儿童时期就通过基因检测获知肥胖风险,或许有助于父母和医生尽早干预。 不过,这种依据基因评估肥胖风险的方法也引来不少争议。有专家认为,决定一个人胖瘦的不只是基因,还包括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仅凭基因检测无法准确预测肥胖风险。检测结果或许有助减少某些肥胖案例,但也可能使某些肥胖风险高的人怪罪基因,从而自暴自弃,更没有动力改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完)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