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9日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在过去30年里影响了中国应对肥胖的政策。该公司推动了一项主张,即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锻炼而非营养不良。
《英国医学期刊》(BMJ)近日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可口可乐公司的斡旋下,身体的活动比饮食的健康更为重要这个信息成为中国解决肥胖问题的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社会领域教授苏珊·格林哈尔希调查了可口可乐公司40年前设立的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该机构由世界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赞助,包括可口可乐、雀巢、麦当劳和百事可乐。它将自己视为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桥梁,为营养、食品安全和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政策决策提供最新证据。
格林哈尔希教授指出,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中国办事处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政府与日俱增的应对肥胖流行病的政策的损害。
肥胖和超重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2014年,中国约40%的人口超重或者肥胖;而在1991年,这一数据仅为20%。在同一时期,中国男性的肥胖率从近3%增加到超过11%,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数据从超过4%上升到11%。
格林哈尔希教授表示,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中国办事处在中国支持了很多备受瞩目的公共卫生计划,比如“快乐10分钟”,这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提倡中国的学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组织孩子进行10分钟体育锻炼。此外,该组织还推动举办了6次有关肥胖症的国际科学会议。
在过去几年里,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开始在中国应对肥胖政策中占据优先位置,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大部分活动集中在运动而非饮食的重要性上。
格林哈尔希教授教授坦言,可口可乐的实际影响确实难以衡量,不过中国迄今未能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饮食政策的有关建议,比如对糖征税或者限制针对儿童的含糖饮料广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教授巴里·波普金说,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对食品和饮料行业进行监管的计划。在他看来,国际生命科学学会要对中国在为其公民创造更健康的饮食方面落后数十年负责。
早前,17岁的广州男孩乐乐(化名)由于经常把可乐当水喝,体重高达274斤患上肝炎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医生在检查中还查出了乐乐有高血糖、高脂血症、转氨酶畸高。
在接受手术减重时,乐乐的肝脏在腔镜下竟然油腻腻地布满了淡黄色的脂肪颗粒,B超提示是重度脂肪肝。
医生结合其高得离谱的转氨酶和术中观察到的肝脏改变,发现乐乐其实是个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其严重肥胖源自于他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他长期爱喝高热、高糖饮料。
孩子肥胖问题,引起了所有家长的注意,肥胖不仅影响体型,最重要的是肥胖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不
良
习
惯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家都吃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
大人们长胖了,儿童青少年也跟着家长们一起囤肉!
越来越多人长胖,也导致一些慢性病发病率明显增高!
儿童肥胖最突出的原因是饮食习惯不合理,很多有儿童肥胖症的孩子都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能量食物;膳食过于精细;进食过快;暴饮暴食;不吃早餐。
现代社会,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很多儿童以及青少年都沉迷电子游戏、电视剧、综艺等,不爱运动,经常看电视和手机。对于电子产品的沉迷也导致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这些都是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
来源: 经视健康家
林先生出院前,李震向他交待术后注意事项 李晗 摄
林先生出院前,李震向他交待术后注意事项 李晗 摄
中新网武汉9月29日电 (李晗)“我保证在手术后戒掉喝可乐和碳酸饮料的习惯,日常作息、饮食严格按照医嘱……”这是林先生在减重手术前写下的保证书。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减重手术后,他于29日康复出院。
33岁的林先生身高1.9米,是一位户外工作者。他从小酷爱喝可乐,从10年前开始几乎把可乐当成水喝。由于工作关系,饮食也不规律,常常饥一餐饱一餐,隔三差五还和朋友宵夜。
3年前,林先生体重飙升至400斤,去年3月份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在ICU抢救治疗后保住性命。医生告诉林先生,因为过于肥胖,他出现脂肪肝、高血脂、重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呼吸衰竭正是由于打鼾时呼吸暂停引起。
意识到肥胖的危害,林先生尝试利用运动、节食等方法减肥,但效果不佳,体重一直在400斤左右徘徊。近日,他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减重门诊,希望切胃减重。该院肥胖症与代谢外科中心副主任李震将他收治入院。
得知林先生酷爱可乐,李震要求他写一份“戒可乐”保证书。李震表示,每天大量喝可乐是林先生过度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乐等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糖分,喝得太多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能量,一旦运动跟不上,能量无法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人体内,让人更容易发胖。体重超标的市民,尤其需要在日常生活严格控制碳酸饮料的摄入。
9月25日手术前,林先生将一份手写的保证书和手术知情同意书一起交给了医生。手术中,李震在林先生的腹壁上打了5个小孔,通过加长的腹腔镜为他进行袖状胃切除术。9月29日,林先生康复出院。(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