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24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肠道是营养吸收和获取外界能量的主要场所,更是宿主和肠道菌群共生互作的舞台。一旦平衡被打破,过度营养吸收将引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首次从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队列中筛选出潜在致胖菌——巨单胞菌,并揭示了其通过降解肠道肌醇、促进脂质吸收、导致肥胖发生的机制。研究团队鉴定了巨单胞菌与肥胖呈高度相关性,揭示了巨单胞菌与宿主遗传风险对肥胖发生存在叠加效应,并进一步阐明了巨单胞菌导致肥胖的机制。
基因组测序发现巨单胞菌与肥胖显著关联
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有益菌的减少,鉴定了多个改善宿主代谢的新一代益生菌;然而,针对肥胖富集菌的研究目前仍十分缺乏,特定肥胖富集菌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人类肥胖发生仍不清楚。此外,遗传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菌群和遗传对肥胖发生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亦是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对631例肥胖人群以及374例正常对照人群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富集。继而将1005例样本聚类为3种肠型,即以Bacteroides、Prevotella、Megamonas为核心菌属的B、P、M肠型。其中M肠型个体相较于其他肠型,展现出有更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肥胖比例。Megamonas属的3个物种也均与BMI、体重、腰围呈显著正相关,且该结果在以色列人群队列中得到了验证,从而确立了巨单胞菌与肥胖表型的显著关联。
遗传叠加肠道菌群对肥胖有明显影响
遗传和肠道菌群是导致肥胖发生的两大关键因素。为深入探究巨单胞菌在不同肥胖遗传风险背景人群中的影响,研究团队对其中814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量化遗传对肥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菌群对BMI的解释度显著高于高遗传风险人群(8.9% vs 0.8%),并且肥胖与正常对照组的肠道菌群差异更为明显。这表明,在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紊乱程度更大,对肥胖发生的影响也更大。最后,研究团队发现巨单胞菌对肥胖的影响呈现出与宿主遗传叠加的效应。
研究团队随后利用无特殊致病菌(SPF)小鼠、无菌小鼠、小肠类器官等多种模型充分论证了Megamonas rupellensis这一巨单胞菌代表物种的致肥胖作用及机制。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 rupellensis对正常饮食喂养的SPF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高脂饮食喂养SPF小鼠的体重增长及脂肪堆积。与此一致,在高脂喂养的无菌小鼠模型,M. rupellensis定植可显著提高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并证实了其可明显促进肠道脂肪酸转运和脂质吸收。
机制上,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人群宏基因组数据的微生物代谢通路,在诸多肥胖富集通路中,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M. rupellensis的肌醇降解能力。之后,研究团队论证了肌醇可抑制脂肪酸转运效率,这提示M. rupellensis的致胖效应可能是通过降解肌醇来介导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肌醇降解通路首个关键限速酶iolG异源表达于大肠杆菌中,发现该改造后的工程大肠杆菌能显著降解小鼠肠道肌醇并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从而论证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肌醇降解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与肥胖。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华大基因杨芳明博士表示:“该研究通过开展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肠道宏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肠道巨单胞菌与肥胖发生的强关联,并证明了巨单胞菌诱发肥胖的机制,可为肥胖的诊疗提供全新的靶标菌。”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刊登我国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喝水都胖”的奥秘。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实,一种名为“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从病态肥胖者的肠道中分离出一种产生内毒素的细菌阴沟肠杆菌B29,并将其注射至无菌小鼠体内,观察小鼠身体反应及变化。结果显示,该菌可诱导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高脂饮食组小鼠中,在正常饮食的对照组小鼠中,未发现相同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阴沟肠杆菌可导致肥胖小鼠血清内毒素复合增加,炎症加重。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产生内毒素的肠杆菌相对丰度从35%下降到检测不到时,体重下降很快。经过饮食控制,23周后血糖血压恢复正常。
对于已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却依然肥胖的人群来说,应对肠道菌群紊乱才是防治肥胖的关键。(徐澄)
来源:生命时报
你以为减肥只需要管住嘴,迈开腿?一番操作下来,结果却发现肚子上的“游泳圈”依然顽固如初。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这背后其实是体内一种颇为神秘的细菌在作祟,它默默地让你的肠道,变成了储存脂肪的地方。
这种细菌的存在,可能才是你“减肥屡败”的最大元凶。这是怎么回事?下面就带大家揭开这个罪魁祸首的神秘面纱。
咱们一直以来,都把肥胖归结为两个原因: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吃得多,动得少,就是对肥胖最简单的总结。
这两个原因,也确实能解释大多数肥胖现象。但谁能想到,我们的肠道里竟然藏着另一个罪魁祸首——巨单胞菌。
想想看,平时咱们吃的食物不都从肠胃进来吗?食物被消化吸收,营养进入血液,剩下的废物通过肠道排出,似乎一切正常。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好像没怎么注意到的肠道菌群,它们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肥胖居然和肠道里的这类“致胖菌”紧密相连。
它潜伏在肠道里,利用你身体的代谢机制,为自己和体内的脂肪做嫁衣,最终导致肥胖。
为了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可下了不少功夫。
他们先是从1000多名中国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通过基因测序,研究人员将样本中的菌群分成了三类:
“B型”以拟杆菌为主;“P型”以普雷沃氏菌为主;而“M型”则是以巨单胞菌为主。
这个发现很关键,因为它帮科研人员确定了跟肥胖密切相关的菌群类型。
直白地讲,肠道里巨单胞菌含量高的人,通常更易出现肥胖状况。
研究数据显示,肥胖人群体内巨单胞菌的数量比正常体重人群要高很多。
接着研究团队运用了更严格的办法去证实这一理论。
他们挑出了生活在没有特定病原体环境里的小鼠,这些小鼠身上没有其他致病细菌,以此来保证实验结果不会被外界因素给影响到。
实验的设计情况是这样的:一组小鼠吃普通的食物,而另一组呢,是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之上,另外移植了巨单胞菌。
结果显而易见——那群接受了巨单胞菌的小鼠体重增加得更快,而且这些额外的脂肪,几乎全都储存在了它们的白色脂肪组织中,这也是体内主要的脂肪储备部位。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在这些小鼠的血清里,瘦素(一种跟食欲调节有关的激素),还有血糖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都显著升高了。
这些生物标志物,一般跟肥胖、代谢综合征这类健康问题,有着紧密的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给我们证实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因素,也就是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肠道里的细菌,也许是致使我们肥胖或者其他身体方面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
前面我们了解了让身体发胖的致胖菌,可是它到底是怎么在体内工作的呢?为什么会使人发胖呢?
在每个人的肠道里,其实有着成千上万种细菌,它们共同协作,完成着“消化吸收”的工作。
在这些细菌的帮助下,我们的身体才能顺利地分解食物中的养分,将其转化为能量供应给身体。
偏偏巨单胞菌并不像其他细菌那样“和平共处”,它有一个特殊技能,那就是降解肌醇。
肌醇是一种天然的多元醇,它在体内主要负责,帮助脂肪酸在小肠的吸收过程中保持“控制”。
简单来说,肌醇通过抑制脂肪酸的吸收,来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可以说是身体的“天然减肥卫士”。
当巨单胞菌在肠道中过度繁殖时,它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酶,降解肌醇,正是这种特殊酶撕坏了脂肪的“过滤网”。
肠道的脂肪吸收过程,如果得不到控制,脂肪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进入血液,最终被储存在各个脂肪组织之中。这种情况,会导致脂肪大量堆积,进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这不只是个简单的肥胖问题,它还可能引发更多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研究表明,肌醇的缺乏会让肠道对脂肪酸的吸收能力增强,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巨单胞菌除了降解肌醇外,它还具备其他一些协同手段,以增强小肠对脂肪酸的吸收。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肠道吸收脂肪酸来获取能量,但这其中有一部分脂肪酸会被小肠过滤掉,避免过多的脂肪进入体内。
巨单胞菌的作用就是通过改变肠道的代谢方式,让脂肪酸的吸收更加高效。
这意味着我们吃进去的脂肪,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被肠道吸收并转化为脂肪储存,导致体重增加。
另外,巨单胞菌还能够改变肠道的代谢通路。
科学家发现,巨单胞菌在肠道内的过度生长,能够影响脂质的运转,使这些脂质更加容易进入血液,并被身体储存为脂肪组织。
这些脂肪往往储存在腹部、腰部等区域,这也是为啥很多人一胖,就容易出现“啤酒肚”或“水桶腰”。
巨单胞菌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减肥思路,既然证明了身体肥胖与巨单胞菌的关系,是不是一旦清理掉这些细菌,肥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
科学家们还没有停止研究,未来很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方法。但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明确——肥胖并不是仅仅由细菌造成的。
这些肠道细菌的确在肥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我们把责任全都推给它们,那就有些冤枉了。
平时如果总是吃着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就相当于是给肠道细菌的“营养剂”,让它们疯狂生长。
再加上现代人普遍缺乏足够的运动,久而久之肠道的菌群失衡,肥胖自然会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归根结底,肥胖问题更多的还是要看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
想要不长胖或是减肥,第一步便是调整饮食,做到合理地进行搭配,尽量避开过多的垃圾食品。
健康饮食应当以低脂肪、低糖且高纤维为主要特点,多多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物食品。
这些食物都能够助力肠道恢复平衡,对改善肠道菌群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减少糖分和精制碳水的食物,尤其是甜饮料和含糖零食等。
很多研究发现,均衡饮食除了让我们不会轻易变胖,还能改善我们的整体健康,帮助我们预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代谢疾病。
光有好的饮食搭配还不够,运动也是同样重要。
现代人的日常是越来越久坐不动,工作时常待在办公室,哪怕有些人每天吃得非常健康,但缺少运动,体重依然不容易下降。
这是因为缺少运动,会让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变慢,脂肪没法被有效消耗,反而会在体内持续积累。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更容易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
除了饮食和运动,健康的生活作息也非常重要。
现代人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很多人熬夜、缺乏足够的睡眠,久而久之,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激素的不均衡状态,一般来讲,会让肥胖更容易出现。
特别是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时,身体的饥饿激素会过度分泌,而抑制食欲的激素却减少,会让人更容易感到饿,也更容易存储脂肪。
结果就是大半夜觉得饿得不行,夜宵饮料库库搞里头,想不胖都难。
结语: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咱们对肥胖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饮食和运动的层面。
随着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巨单胞菌逐渐被发现。这才明白,原来细菌确实在其中发挥了不少作用。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肥胖的成因并不简单,在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最终导致了肥胖。
想要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并积极采取运动,才是科学正确的解决方案。只把过错归结在细菌上,显然是一种逃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奇点网2024-07-23 07:16《《细胞》子刊:在中国人群中找到新的“致胖菌”》
中国科学报2024/7/24 18:10:23《真有“致胖菌”!“喝凉水都发胖”的元凶找到了》
生活全报道2024-12-28 17:06《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