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 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篇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肥胖病因多与年龄、体质、饮食、情志、劳逸因素有关。
常见辨证分型有以下五种,不同证型的食养方法也不相同。
1. 胃热火郁证:表现为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 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食养方法:芦根竹叶饮
主要材料:鲜芦根30g,淡竹叶5g,荸荠6个。
制作方法:将鲜芦根、淡竹叶洗净,荸荠去皮洗净,打碎入锅,加清水煮约20分钟。
用法用量:代茶饮,每周3~4次。
2. 痰湿内盛证:表现为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喜卧懒动,舌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食养方法:赤小豆薏苡仁粥
主要材料:赤小豆 15g,薏苡仁 20g,橘皮 5g,粳米 50g。
制作方法:将赤小豆、薏苡仁洗净,浸泡 2 小时,橘皮稍加浸泡。再与粳米一起放进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滚沸后,改为中小火再煮约 30 分钟即可。
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每周 2~3 次。
3. 气郁血瘀证:表现为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 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食养方法:百合佛手粥
主要材料:佛手 10g,百合 10g,大枣 2 枚,粳米 50g。
制作方法:佛手洗净,切成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 10 分钟,去渣取汁,再放入粳米、大枣、百合,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 5 分钟,转中小火煮 30 分钟,熬煮成粥食用。
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每周 2~3 次。
4. 脾虚不运证:表现为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食养方法:山药莲子饼
主要材料:鲜山药 50g,莲子 15g,枸杞粉 5g,面粉 50g,牛奶 50mL,鸡蛋 1 个。
制作方法:山药洗净削皮,莲子去莲芯留莲肉稍浸泡,再和山药一起放入锅中,蒸 20 分钟,晾凉后筛入面粉和枸杞粉,倒入适量牛奶、鸡蛋、酵母,搅拌成糊状揉成面团,擀成约 5mm 厚的面片,盖保鲜膜发酵半小时至原来的两倍厚,放入电饼铛,烙饼模式烙熟。
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每周 2~3 次。
5. 脾肾阳虚证:表现为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食养方法:益智核桃猪肚汤
主要材料:益智仁 10g,核桃仁 50g,生姜 10g,猪肚100g。
制作方法:猪肚清洗干净后焯水切块备用,核桃仁对半分开,益智仁稍加清洗,将所有食材和猪肚一起放入煲内,大火煮沸后改为中小火再煮 40 分钟,调味即可食用。
用法用量:佐餐食用,每周 2~3 次。
肥胖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
前不久,35 岁的张女士因肥胖问题前来就诊,身高160,体重就达到了180斤。近两年来,她的体重持续攀升,尽管尝试了多种减肥方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张女士自述平日总感觉身体困重,尤其是晨起时更为明显,整个人懒洋洋的,毫无精神,且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更让她忧心的是,近期体检发现,除了体重超标,她的血压和血糖数值也亮起了红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和高血糖前期。
在现代医学中,肥胖与高血压、高血糖紧密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干扰正常的代谢功能,导致血压升高、血糖调节异常。
经中医诊断,张女士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综合判断为脾虚湿盛型肥胖。针对她的情况,医生采用了健脾利湿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饮食和运动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张女士的身体困重感减轻,食欲恢复正常,大便也逐渐成形,体重开始有所下降,同时血压和血糖数值也趋于稳定。
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阳虚或气阴虚,病在脾、肾、肝、胆及心、肺,临床以脾肾气虚为主,肝胆疏泄失调亦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可见血淤、气滞者。
中医肥胖分型及对应治疗
脾虚湿盛型
症状:形体肥胖,肢体困重,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腻,脉缓或濡细。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食药推荐:可选用薏苡仁、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等。这些食药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的功效。例如,薏苡仁粥就是一道简单有效的食疗方,将薏苡仁与大米一起煮粥,经常食用有助于改善脾虚湿盛的症状。此外,还可将茯苓、白术等煮水代茶饮。
胃热滞脾型
症状:形体肥胖壮实,多食,脘腹胀满,胃脘灼痛,口臭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型多为体壮的中青年肥胖者。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通腑泄浊。
食药推荐:可选用黄连、黄芩、大黄、荷叶、山楂等。黄连、黄芩能清热燥湿,大黄可通腑泄浊,荷叶、山楂则有消脂化积的作用。比如,用荷叶、山楂泡茶饮用,能帮助清除体内积热和多余脂肪。但需注意,大黄等药物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以免损伤正气。
脾肾阳虚型
症状:形体肥胖,四肢不温,怕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男性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重度肥胖症患者多为此型。
治疗原则:温阳补肾,健脾利水。
食药推荐:可选用肉桂、附子、干姜、山药、芡实等。肉桂、附子、干姜能温补肾阳,山药、芡实则可健脾止泻。如用肉桂、干姜煮水,加入适量蜂蜜调味,既能温阳散寒,又可改善脾胃功能。同时,可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肝郁气滞型
症状:形体肥胖,两胁胀满,胃脘痞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数或细弦。肥胖日久者可见此型。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食药推荐:可选用柴胡、枳壳、白芍、当归、川芎等。柴胡、枳壳能疏肝理气,白芍、当归、川芎可活血化瘀。例如,将柴胡、枳壳、白芍煮水饮用,有助于缓解肝郁气滞的症状。此外,玫瑰花茶也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经常饮用。
痰浊内阻型
症状:形体肥胖,身体沉重,头晕目眩,胸闷脘痞,口黏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原则:化痰祛湿,理气消脂。
食药推荐: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瓜蒌等。半夏、陈皮、茯苓是二陈汤的主要成分,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苍术能健脾燥湿,瓜蒌可宽胸化痰。如用陈皮、茯苓煮水,加入适量冰糖,既能化痰祛湿,又可改善口感。同时,应减少肥甘厚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痰浊。
最近有很多朋友说主任分享的一些方子没有标明剂量,不是诚心给的方子。其实,中医治病最看重的就是辨病、辨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一人一方。在众多的患者当中,有刚刚患病的,有久病成医的,有理性分析咨询的,有直接拿自己做尝试的。主任秉持着一颗治病救人的心,想要和大家分享重多关于中医的知识,所以一定是要为更多人负责的。现在不标明剂量,以后也不会。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有细节问题可以直接和我详谈。请找专业人士,不要私自使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名院名医##中医#
近段时间,“国家喊你减肥”成为热点话题。肥胖不仅影响体型,更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元凶”之一。要想成功减肥,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哪种类型的肥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中医对于肥胖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看待肥胖中医认为,肥胖与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蕴、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提到“肥贵人则膏粱之疾”,指出饮食不节、运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中医体重管理强调“治未病”,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根本上解决肥胖问题。中医将肥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胃热火郁证
常见症状:肥胖多食;常感口干、饮水多;易出汗,尤其是头部和上半身口臭;易生痤疮或皮肤油腻;平常情绪不稳、易发怒;面部潮红,眼睛充血;食欲旺盛、食量大,易饥饿;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便秘;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数。
治法:清泄胃热,通腑泄浊。
方药:佩连麻黄汤,或铁皮石斛、麦芽等食药物质。
2. 痰湿内盛证
常见症状:形体肥胖,常感疲惫,活动后加重;头部沉重;胸部闷胀,腹部胀满,饭后尤甚;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尤其是下肢;胃口不佳,或食后消化不良;白天易困倦,睡眠时间较长;大便稀溏或黏滞,排便不畅;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化痰利湿,健脾渗湿。
方药:导痰汤合四苓散,或薏苡仁、橘皮、砂仁等食药物质。
3. 气郁血瘀证
常见症状:肥胖懒动,胸闷、腹胀、嗳气,喜欢叹气,易怒或抑郁;常感疲倦,活动后加重;局部疼痛;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越鞠丸,或橘皮、山楂、当归等食药物质。
4. 脾虚不运证
常见症状:肥胖臃肿,体重超标,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疲倦乏力;饭后腹胀、嗳气、恶心,消化不良;面部或四肢水肿,尤其是下午或晚上加重;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茯苓、山药、莲子等食药物质。
5. 脾肾阳虚证
常见症状:形体肥胖,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腰膝酸软、易于疲劳,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面部或四肢水肿,尤其是下午或晚上加重;食欲不振,喜食热饮,腹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或小茴香、山药、肉桂等食药物质。
中西医结合减肥的优势1. 标本兼治,效果持久 西医精准检测,找出肥胖根源;中医调理体质,改善代谢,双管齐下。
2. 个性化方案,安全高效 根据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制定专属减重方案,安全无副作用。
3. 内外兼修,健康升级 帮助减重,同时关注整体健康,改善睡眠、调节情绪。
整体而言,中医通过针灸、拔罐、穴位埋线、中药调理等方法,疏通经络、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现代医学则从营养学、代谢调节等角度出发,通过个性化饮食方案、运动指导和必要时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帮助患者科学减重。中西医结合,既能发挥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又能借助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实现“1 1>2”的效果。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衡阳市中医医院 黄新艳 曾海燕】
【编辑:sanx 】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