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就是常规查体的时候,发现了胆囊息肉,于是很是担心,不知如何是好?
整天嘀咕,是因为吃的太油腻导致的?以后还能不能吃肉?用不用手术治疗?会不会癌变?等等问题会困扰着自己。
其实大部分胆囊息肉并没有任何不舒服,就是体检发现而已,是不是需要进一步治疗,因人而已。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胆囊息肉是起始于胆囊壁后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为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没有症状,只是通过B超发现的,很难初步定性其恶性或良性,只要B超发现就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大概有0.3-10%的人有胆囊息肉,男性对于女性,在胆囊息肉中约有5%可能癌变。
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胆囊息肉,目前并不是很明确,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尤其是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也就是高脂血症,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胆囊息肉形成的一个因素。
二、饮食与胆囊息肉
既然高血脂或者高胆固醇是胆囊息肉的的一个原因,而血脂代谢和饮食相对来说关系密切,所以会导致血脂升高的饮食就会增加胆囊息肉风险,降低胆固醇的饮食就可能会缩小胆囊息肉。
1、会升高血脂的食物:
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食物,比如肥肉、动物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脑子及内脏、鱼子、鱿鱼、蟹黄等;
反式脂肪酸,油炸过的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常见的食物还包括人造黄油,人造奶油、咖啡伴侣、西式糕点、薯片、炸薯条、珍珠奶茶等。配料表中有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酥油等的食品不宜过多食用。都含有过多的反式脂肪酸。
2、利于控制血脂,利于血脂代谢,控制胆固醇的食物
膳食纤维、植物固醇、不饱和脂肪酸等等这些食物利于血脂代谢,不会导致血脂升高,甚至利于血脂控制。
最常见的就是粗粮杂粮,如各种豆类、燕麦、玉米,甚至土豆、红薯、山药、芋头也可以当成主食,这些杂粮吃多一点,把精细粮减量。
油类以植物油为主,橄榄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亚麻籽油等等都是相对健康的油。
肉类,鱼肉为主,尤其深海鱼对于血脂代谢有一定帮助,所以才有深海鱼油降血脂一说。鱼油利于血脂控制,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新鲜蔬菜水果,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蔬菜,品种越多越好,越丰富越好。
适当的坚果,比如核桃、杏仁、开心果、花生等等,但也不宜过量,每天20g左右;适当的奶制品或酸奶。
这样胆固醇就能得到一定的控制,部分人通过这样的饮食加之配合运动锻炼,对于小的胆囊息肉可能会缩小。
但是胆固醇只是胆囊息肉的一个因素,如果是慢性炎症引起,要靠饮食减轻炎症实属不易。必要时除了正规治疗,饮食上不能吃过饱、不能吃刺激性食物、不能吃油腻食物、不喝酒等,让胆囊得到休息和恢复。
三、胆囊息肉的表现?
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表现,只是体检发现,但是胆囊息肉容易合并胆囊相关疾病,就会有表现:
胆绞痛: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进食油腻食物有加重;
慢性胆囊炎: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
急性胆囊炎:发热、乏力、全身皮肤黄疸、尿黄、恶心、呕吐、厌油腻、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
四、胆囊息肉如何治疗?
如果出现并发症,比如各种炎症,那就需要按照别的疾病来治疗。
对于单纯的胆囊息肉,并没有出现合并症,一般需要根据息肉大小决定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控制饮食,也就是少吃油腻,坚持锻炼、控制体重,监测血脂,如果血脂异常不能通过健康生活控制,需要降脂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以下6种情况建议手术治疗的胆囊息肉:
息肉直径>1cm;
息肉基底宽广;
单发息肉;
>50岁患者;
息肉合并结石;
患者担心癌变,强烈要求。
一般来说,多发息肉,年龄<30岁,直径<5mm,恶性概率<5%;
但如果基底宽广、单发、合并结石、年龄>50岁,恶性概率>15%。
<7mm,单发或多发;建议:3-6个月复查B超,如果没有进展,继续健康生活观察;
如果突然增大,或合并相关性腹痛;建议手术;
怀疑恶性或直径>1cm;建议微创先做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怀疑恶性,即使<1cm;建议手术。
一般手术后,息肉切除后,胆囊息肉可以治愈;切除后病理后如果是恶性,需要按照癌症继续正规治疗。
总之,饮食和高血脂及胆固醇升高有密切关系,而高血脂又是胆囊息肉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对于胆囊息肉患者需要从健康饮做起,坚持运动,并且需要B超监测胆囊息肉的变化。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负责贮存和浓缩从肝脏分泌出的胆汁,可以说是最能“吃苦”的器官。但如果不当心,沉默的它也会闹脾气。
近日,一叠报告单摆在41岁的杨女士(化名)眼前,可谓晴天霹雳,癌晚期,没有手术、化疗等机会......而问题的根源就是胆囊。
查出胆囊癌晚期,没有手术化疗机会
一年前体检,却没放在心上
杨女士平时身体健康。去年单位体检时发现胆囊有点问题,医生建议她再进一步做个检查。但当时的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就没放在心上。
直到两周前,杨女士突然感觉腹部剧痛,同时皮肤、眼白出现黄染 ,这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
一系列检查后,医生高度怀疑杨女士患上了胆囊癌。医院肿瘤科将其收治入院后,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查。
检查提示,杨女士总胆红素超300μmol/L(参考范围:5.13~22.24μmol/L),肝脏重度肿大,肝内多发占位,转移瘤考虑;肺部提示,两肺多发结节灶,转移瘤考虑;腹部B超提示,胆囊实质性占位,胆囊癌考虑,最终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IV期,没有手术、化疗等机会 ,只能止痛姑息对症治疗,预后非常差。
起病隐匿,早期大多无症状
一发现就已是晚期
杨女士很郁闷:为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一发现就已经是恶性肿瘤晚期了呢?
肿瘤科余吉仙主任医师解释,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大多无症状,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胆囊癌发病率女性普遍高于男性,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病。
胆囊癌的早期没有症状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筛查,关键在于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预防。
目前已明确的胆囊癌危险因素有 :胆囊结石、胆囊腺瘤性息肉、胆管囊肿、胆囊-胰管异常汇合、胆囊黄色肉芽肿性炎、瓷化或萎缩胆囊。
可能的危险因素有 :胆囊腺肌症、吸烟、代谢紊乱综合征等。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或湿热内蕴、偏嗜肥甘与情志拂郁是胆囊结石的成因和机制,结石为标,气滞为本。胆囊癌的预防关键在于防治胆囊慢性炎症 。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
医生分别提出建议
针对高危人群,强调进行有效的影像学筛查和积极规范的干预性治疗。对每一例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炎等)都要警惕是否有癌变可能,有高危因素者要及时接受“胆囊切除术”,术前选择性CT或MRI增强检查或超声内镜等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避免“意外胆囊癌”。
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肿瘤科余吉仙主任医师建议:
胆囊结石
具有典型症状者,不论结石单发或多发, 均建议行胆囊切除术;非典型症状者,排除其它消化系统疾病后,胆囊切除术具有适应证。
无症状者,有以下情况时建议胆囊切除:
1.单发结石、直径>3cm。
2.单发结石直径胆囊息肉样病变
具有临床症状者、并排除胆囊胆固醇结晶,经利胆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建议切除胆囊。无症状但合并下述情况者,建议切除胆囊:
1. 合并胆囊结石。
2.最大径超过10mm(CT 、MRI、超声内镜或超声造影)。
3.基底部宽大。
4.细蒂状囊内生长,血供较好,增强CT见息肉明显强化。
5.病变位于胆囊颈部或临近于胆囊管开口。
且尚不具备充分手术指征者,合并以下情况者,胆囊建议切除:
1.年龄超过50岁。
2.最大径小于8mm,但对比1年内影像学(CT或MRI)复查结果,病变有明显生长。
3.直径达到6mm,且增强CT见明显强化、提示血供较好者。
上述情况以外者,定期复查。
萎缩 / 厚壁 / 瓷化胆囊
1.胆囊萎缩明确已无功能者。
2.非急性炎症状态下,囊壁增厚>1.0cm,明确已无功能者。
3.B超或CT等发现胆囊瓷化者。
这些胆囊建议切除。
来源:杭州日报
我们知道胆囊作为人体中重要的免疫和消化器官,位于肝脏的胆囊窝内,主要的作用就是收缩和储存胆汁,它不仅能调节肝内外胆管的压力,还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但是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胆囊的作用,因此时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不少人体检时才发现自己长了胆囊息肉,又因此提心吊胆。
胆囊息肉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生存环境或者遗传疾病缺陷息息相关,同时随着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养成,人体中的胆囊本身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当胆囊中的胆汁酸浓度出现不良变化时,也会导致胆囊受到伤害,进而诱发胆囊息肉。比如,女性在妊娠期时雌激素会大量减少,会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舒张排空不完全,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就会诱发息肉和结石出现。
另外,肥胖也会导致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肥胖的人群一般很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从而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
除此之外,如果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或者胃切除手术也会诱发胆囊息肉。
正常情况下,胆囊息肉通过B超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查看胆囊是否有了息肉,而分辨胆囊息肉是否发生了癌变,就需要通过腹腔镜技术了。通过运用腹腔镜技术可以更加直接地、完整地取出息肉组织,同时可以通过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来明确息肉的性质。如果发生了癌变,利用腹腔镜就可以切除。
为了胆囊健康着想,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热量、油腻、生冷的食物,也不要摄入太多胆固醇,以免给胆囊造成太多压力,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