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肾虚会不会加重腋臭呢(肾虚会不会加重颈椎病症状)

时间:2025-08-03 14:52:0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中医:湿气重的人,身上这4个地方会发臭,看你占了几个?

中医讲,湿气重浊黏腻,不仅会阻碍气血的运行,还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体内的废弃物不能及时的排出去,停滞在体内,就会产生异味,所以湿气重的人,身上这4个地方会发臭,快看看你有没有!

第一个就是口臭,中医讲,脾开窍于口,而且脾是生湿之源,一旦湿气蕴结在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就容易形成浊气,上泛到口中就会导致口臭

第二个就是脚臭,湿性趋下,容易往下走,所以当湿气流到脚底时,就容易导致出汗,再加上脚一直被包裹在鞋子里,就容易出现脚臭的情况

第三个就是出汗部位臭,尤其是腋下,因为中医记载“凡腋臭者,皆为风,身体有湿”,再加上腋下是新陈代谢的重要通道,所以一旦湿气过重,就容易引发腋臭

第四个就是头皮异味重,湿气重的人头皮会经常出油,甚至一天不洗头就特别油腻,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头油味儿很重,这也是湿气导致上面的浊气降不下来引起的

所以当你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代表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那关于祛湿的话题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我们一般是从脾肾入手,因为脾是生湿之源,肾主水液代谢,所以在这给大家做个总结:

如果是单纯的脾虚引起的湿气重,可以参考参苓白术散来健脾祛湿;如果说湿气已经堆积成了痰湿,可以换成二陈平胃散来健脾燥湿化痰;那如果是肾阳虚引起的湿气重,可以参考真武汤或者五苓散来温阳利湿;那如果说湿气已经化热成了湿热,可以参考三仁汤或者八正散来清热利湿

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治疗方案推广,出现不适,还请及时线下就医!

阳虚全身汗,脾虚手脚汗,湿热满头汗!中医:教你几招,快速止汗

本文211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汗”并不是身体的敌人,但出汗的“方式”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一动就浑身冒汗,而有些人不动也能把枕头湿透?有人脸不红心不跳就满头汗,有人四肢冰凉却汗如雨下。中医告诉你:汗从哪里出,病就藏在哪里。

为什么你出的是“病理性”的汗?是阳虚、脾虚,还是湿热?是什么让你在冬天也汗流浃背?别急,本文将带你逐个破解,三种典型“出汗体质”背后的秘密,以及你最关心的:有没有靠谱的“快速止汗”法?阳虚体质的人,像个“漏水的暖壶”——全身出汗,越出越虚。

阳虚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一种,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和固摄汗液,导致“虚汗”不断。常见于久病体虚、肾阳不足者。外在表现就是动不动大汗淋漓,怕冷、四肢冰凉、精神不振。

为什么阳虚的人更容易“全身出汗”?阳气是人体的“热力发动机”,它不仅驱动身体运转,还负责收敛汗液。阳虚之后,身体“炉火不旺”,汗孔就像坏了的龙头,关都关不住,尤其在夜间、稍微一动,汗就“哗啦啦”地冒。

脾虚的人,汗不多,但“位置精准”——主要集中在手脚。脾主四肢,统摄肌肉,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失调,营养输送不畅,四肢得不到濡养,于是出现手脚汗出、发凉、乏力、胃口差、易腹泻等表现。出汗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是脾的“后勤供应”出了问题。

湿热体质的出汗方式最有“个性”——一动就满头大汗,如蒸桑拿。湿热是中医里“内热”的一种,体内湿气重、热气也重。热蒸湿阻,最爱往“上”走,于是就出现了头部汗多、口苦口臭、脸泛油光、容易长痘等表现。湿热型出汗的人,往往还有小便黄、大便粘腻等肠胃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体质出汗,能一招止汗吗?当然不能。你得“对号入座”。比如阳虚型出汗,不能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而要“温补阳气”,让你的“锅炉”重新烧起来;脾虚型出汗,关键是“健脾固表”,把你的“汗阀”修好;而湿热型出汗,要从“清利湿热”入手,别再给身体加“火”。

我们先说阳虚型,怎么补阳止汗?阳虚多由肾阳不足引起,中医强调“肾主封藏”,肾虚则不固。经典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含有附子、桂枝等温阳药,有助于提升阳气、收敛汗液。当然,日常也可以吃点羊肉、干姜、韭菜炒羊肝,这些都是温补阳气的好帮手。

再说脾虚型,闭不住汗的“锅盖”,怎么修?脾虚出汗多伴随食欲不佳、腹胀、乏力,这时推荐使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有很好的“益气固表”作用。黄芪能补气固表,白术健脾,防风祛风。日常饮食中,多吃山药、红枣、扁豆、莲子,都是健脾佳品。

湿热型的头汗,就别再吃火锅配烧烤了。湿热体质的人,最怕“上火食物”,辛辣、油炸、甜腻都要少碰。推荐使用龙胆泻肝汤或三仁汤等清热利湿方。日常饮品可以选择苦丁茶、蒲公英根、薏仁水,这些都有助于祛湿降火。

还有一种“动不动就出汗”的人,其实不属于以上三类——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类人多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一紧张就出汗,常见于焦虑症、恐惧症或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中医称之为“心肾不交”或“心阴虚火旺”,调理以安神、养心、调肾为主。

能不能用止汗剂、爽身粉?可以,但别过头。外用止汗剂确实可缓解局部出汗问题,但不能“治本”。尤其是铝盐类止汗剂,长期使用可能堵塞汗腺,造成毛囊炎或引发腋臭加重。建议仅用于特殊场合,日常应以调节体质为主。

有人说“出汗是排毒”,能多出点就多出点,这靠谱吗?不完全对。正常的汗液确实可以带走一部分代谢废物,但过度出汗反而会带走大量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导致疲劳、脱水甚至低钠血症。所以,“出汗有益”要看程度和体质。

对于严重多汗症患者,中医之外,还有哪些治疗选择?现代医学中,肉毒素注射可以有效阻断神经末梢对汗腺的信号,常用于腋下汗多;微波热疗通过破坏汗腺组织,达到持久止汗的效果;还有交感神经切断术,适用于重度手汗症。但需谨慎评估副作用。

如果你出汗还伴随以下症状,请尽快就医而非“调体质”:如夜间盗汗不止、体重骤减、淋巴结肿大、心悸气促、低热不退等,这可能提示结核、甲亢、恶性肿瘤或其他重症疾病,需要尽快做系统检查,切勿“中药泡脚”了事。

所以,止汗不是止住汗水,而是找准“汗的根源”。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汗出异常,是身体的“情绪”在表达。搞清楚你是哪一类体质,再用对方法,汗自然会听话。而不是一味“封口”,结果“火上加油”。如果你还在为出汗发愁,不妨先试试这几个小妙招:

山药薏仁粥:适合脾虚型,健脾止汗。

红枣桂圆茶:补气养血,适合虚人。

生脉饮加减:出汗多伴疲劳、气短者适合。

当然,方法再多,也敌不过“对症下药”。汗,是身体最诚实的表达,请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回应它。别让你身体的“求救信号”在你忽视中越叫越小声,最后只剩下一身冷汗。

资料来源:
①.李建国.中医辨证论治对多汗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12):34-36.DOI:10.3969/j.issn.1005-5304.2021.12.009.
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③.王琦.体质分类与健康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5-60.

老人味的根源被揪出!中医提醒:50岁后少碰,让你老了也没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哎呀,说到“老人味”,很多人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陈旧味道——像是老木头泡水后晒干的味儿,又像是长时间没开窗的衣柜里藏着的那点儿霉气。

一进屋,不看人都知道:“这是谁家老爷子住的。”可你说这“味儿”到底是哪来的?是岁月留的痕迹?还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今天啊,咱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把这“老人味”的老底,扒拉个明明白白!


一、“老人味”不是岁月的香气,是身体的小信号!

很多人误以为“老人味”是年龄的自然馈赠,可真相是:它其实是身体代谢出了点“小毛病”。

这味儿啊,不是岁月的沉淀,也不是老来仙气,更不是“老香根”熏出来的。它是人体代谢变慢后,皮脂腺分泌出一种叫2-壬烯醛的物质,这东东啊,味儿冲、挥发快,一钻鼻子就让人皱眉。

尤其是50岁后,皮肤油脂代谢变慢,汗腺功能也打折扣,结果就是:老油味 汗垢 衣物未及时清洗 少晒太阳=典型老人味。

你要说这“味道”只是影响形象也就罢了,关键它还可能是身体“罢工”的早信号。


二、“老人味”不是洗不干净,是内火和湿气闹腾!

老李头常说:“我天天洗澡,怎么还是有味儿?”其实啊,不是洗不干净,是体内“湿热”太顽固。

中医讲“湿热下注”,这“湿”一藏肚子,就是肠胃沉重、皮肤出油、口气重、腋臭加重;这“热”一上头,就是火气大、夜不寐、心烦气躁、生痘长疮。湿热合体,身体就像锅里焖着的腊肉,时间长了,哪能不有味?

那些动不动就“上火”、舌苔厚腻、口苦口干、便秘放屁臭的人,基本都已经被“体内湿热”盯上了!

尤其是50岁后,肝肾功能走下坡路,解毒能力差,身体里“废气”排不出去,皮肤只好“代劳”,哪能不有味?


三、50岁后,这几样东西,少碰就是保命!

中医不是吓唬人,是真心劝你:50岁后,这几样啊,该戒就戒。

重口味食物:烧烤、火锅、辣条、牛肉干……这些“江湖饭”,吃多了不仅肠胃受不了,湿热也会立马找上门。中医有云:“辛辣助火,湿热生痰。”年纪大了,还拼什么“吃辣不倒翁”?别跟身体较劲。

酒精饮料:别再拿“喝点活血”当借口了,适度小酌是养生,天天对瓶吹,那是养病!酒精最爱伤肝,肝一虚,代谢变慢,毒素堆积,老人味自然就浓。

久坐不动:你以为“葛优躺”能养生?其实是在“孵湿气”!身体动不了,血液循环差,皮肤排毒慢,老人味就像“死水沟”,越积越重。

甜食、加工食品:高糖高脂是“湿气制造机”,尤其是面包、蛋糕、饼干这类“伪健康食品”,吃得越多,湿气越重,皮肤越油,味道越冲!


四、中医说:老人味,根源在“脾肾两虚”!

脾虚运化差,湿气横行;肾虚代谢慢,毒素难排,这才是“老人味”的底层逻辑。

中医讲“脾为生湿之源,肾为水之主”。脾虚,就像个搬不动米袋的伙计,湿气就堆在身体里转圈;肾虚,就像一个失职的水管工,毒素排不出去,只能靠皮肤“溢”出来,久而久之,味道就“闷”出来了。

所以,改善“老人味”,不是靠香水遮盖,也不是天天猛搓皮肤,而是从“健脾 补肾”两头下手。


五、别等老了才养生,这几招现在就能用上!

1. 每天走6000步,不求快,但求稳。
运动不是跑马拉松,而是让血液动起来,湿气、毒素才能“有路可走”。

2. 三餐七分饱,晚饭少吃肉。
吃得太撑,不仅增加脾胃负担,还容易让湿气“住下来”,尤其晚上吃太多肉,睡一觉,全身油腻腻的。

3. 常喝祛湿茶,少喝冷饮冰水。
陈皮茯苓茶、薏米红豆汤,那是老中医的“去味神器”。冷饮下肚,脾胃一凉,湿气立马抱团。

4. 衣物勤洗勤晒,常通风,别让“味儿”住下来。
味道很多时候不是从身体发出来的,是衣服、床单、枕头这些“藏污纳垢”的地方在发酵!

5. 重视肠道通畅,排便通则百毒除。
每天一次“大扫除”,才不会让垃圾在体内“发酵”出味道。


六、“老人味”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生活习惯的“反噬”

别以为“有味儿”是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其实是你对身体“放任自流”的结果。

人这一辈子啊,就怕“将就”——将就吃、将就睡、将就过,最后就成了“将就的人”。身体是诚实的,它会用味道告诉你:“我不行了,你再不管,我可要报警了!”

把身体养好,就是给未来一个干净、清爽、体面、无味的老年。


七、说到底,活得清爽,得从现在开始“断舍离”

断掉重口味、舍掉坏习惯、离开湿热窝,才能真正告别“老人味”。

别等到别人捂着鼻子对你“客气又疏远”时,才想起身体这座“老宅子”早就漏风生霉了。老,不可怕,“有味儿”才是真正的“社交灾难”。

愿你老了之后,是清茶一盏、书香一屋,而不是“味儿冲天、孤芳自赏”。

这篇文章啊,虽然啰嗦了点,可句句是掏心窝子的话。你要是真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不说能变回“十八小伙”,但最起码——老了也没味儿,清清爽爽过晚年,这买卖,不亏!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刘晓红.中老年人皮肤代谢变化与体味成分关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4):1871-1874.
[2]王志鹏,张雪.湿热体质与体味形成的中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11):1502-1506.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