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7月30日至31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肥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肥胖大会媒体沟通会上获悉,此次大会首次发布我国建立时间最早、覆盖范围最广、登记数量最大的减重与代谢手术大数据《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以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2021解析》等4部指南共识同场发布,中国肥胖防治迎来多学科融合规范新时代。
为期两天中国肥胖大会有20多场学术会议同时举行,来自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减重与代谢外科、代谢基础及转化研究、营养学等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商共议中国肥胖防治的最优策略与长期获益。
中国已成为“世界首胖”
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超重/肥胖成年人已过半。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排名第一。
“2016年是‘中国肥胖元年’,中国肥胖人群数首次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肥胖开始成为中国公共健康危机。”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在中国肥胖大会媒体沟通会介绍。
大会开幕式上,人民卫生出版社李新华教授分享了其在《柳叶刀》在线发表的国人肥胖趋势研究数据,强调中国的肥胖人数在15年间连续增长了约3倍,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呼吁更加积极、有针对性的防治应对。
“肥胖其实是一种营养不良,2014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营养大会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肥胖还是多种主要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癌症比如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也紧密相关。”大会名誉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强调,肥胖已经成为一场“公共健康危机”,需要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物研发等医药卫生全行业及政府机构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联合攻关。
张忠涛介绍,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与此同时,肥胖尤其重度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关系暧昧,容易引发一系列重大慢病,治疗起来非常复杂,亟需更多重视与有效防治。
“从医药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控制好肥胖也是为国家、为大众省钱。肥胖人群的医药费用要比普通人高得多。”张忠涛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更多关注肥胖防治问题、督导肥胖防治进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肥胖者的处方量是体重正常者的2.4倍,他们住院时间更长,并且需要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糖尿病70%的治疗费用、心血管疾病23%的治疗费用和癌症9%的治疗费用都是由超重造成。
四部肥胖治疗指南共识同期发布
大会现场,中国首个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肥胖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南》,《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共识》,《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年版)》共4部肥胖治疗指南共识同期发布,相关牵头专家分别进行权威解读,共同推动中国肥胖防治融合规范发展新进程。
“科学减重,营养先行。营养是体重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部分。我们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邀请全国百位营养与代谢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制定发布中国首个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阐释从如何生活减重,如何用精准营养的手段减重,到如何用生活手段让减下来的重不反弹,旨在为中国临床营养医生提供高效、循证、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方案”,大会执行主席、《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的牵头制定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介绍。
“更融合、更规范,是行业对中国肥胖防治领域的共同期待。”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介绍,肥胖治疗最终一定是走向多学科综合治疗,只有肥胖相关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疾病、减重与代谢外科、营养等学科交叉融合起来,才能为“胖友”们提供肥胖不同阶段、不同合并症表现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次《肥胖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南》、《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共识》等的共同发布,昭示中国医学各界正在携起手来,合力筑建肥胖防治“护城河”。
“我对肥胖的直观认知来自于我的患者。门诊里,来找我的很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都是肥胖人群。”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介绍,减重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健康危害,但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目前却没有一个非常集中的解决路径。我们目前的临床科室设置都是专注于各个细分专业,没有一个能够综合管理肥胖患者体重、全周期全方位管理他们健康的地方。
“中国肥胖防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下一步,在临床层面的体现就是多学科一站式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与推广。”张忠涛表示,体重管理不是哪一个科室的事,而应该涵盖内分泌、心血管、代谢专业、减重外科、营养学等相关专业,为患者提供一体化、全流程、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首个减重手术大数据报告出炉
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发布我国首个减重手术大数据报告发布。 主办方 供图
女性减重手术患者是男性的近4倍;29%的患者术前存在2型糖尿病病史;34%的患者术前存在高血压病史;41%的患者术前存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病史;42%的患者术前存在血脂异常;93%的患者术前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等;减重与代谢手术后1年,BMI同比下降31.5%。
这一系列数据都是来自《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的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来自21个地区的近9000例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大数据。报告历时3年筹备谋划,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覆盖范围最广、登记数量最大的减重与代谢手术大数据。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建立的发起人张忠涛介绍,临床实践中,减重外科手术是唯一能够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重,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
“美国、欧洲长达15年的减重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术后超重体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回归正常。”张忠涛认为,但是相比国外,国内减重手术的数据搜集与研究比较匮乏,为中国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均质化推广带来障碍。
张忠涛认为,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减重手术数据,什么样的患者应该做手术、应该做哪种手术、手术需要怎么做,都将受制于欧美数据,而不能给中国患者提供贴合国人特性的手术方案。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减重手术数据成果,未来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更加符合中国肥胖人群的指南共识。
责任编辑:蒋晨锐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提升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肥胖诊疗专项能力交流会(广州站)”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会议聚焦肥胖诊疗领域,旨在促进内分泌代谢科在该领域的发展,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秘书长王瑾介绍,联盟于2023年成立,目前已有600余家申请单位,首批有98家单位加入,后续将逐步扩大。在过去的工作中,联盟发布了肥胖诊疗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组织编写并发表糖尿病患者管理相关专家共识,未来还将拓展至肥胖与其他疾病的共识编写,以及制作患者教育和诊疗流程资料。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宏详细回顾了该院肥胖专科的建设历程。从2000年接触肥胖诊疗、2012年开设肥胖专病门诊,到2016年成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专委会,再到2017年建立广东省肥胖糖尿病专科联盟等重要节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肥胖专科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诊疗体系与团队架构。科室成员在肥胖诊疗领域各有所长,在全国多地开展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广东省乃至周边地区肥胖门诊的建设与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肥胖专病门诊有两条主要干预线,即药物干预及菌群移植干预。在诊疗过程中,从临床筛查、问诊、体格与实验室检查,到继发性肥胖鉴别、并发症管理等环节均有规范操作,采用临床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模式,早期通过微信群、后期结合App进行患者随访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减轻工作负担,同时注重数据管理与队列建设,以提升诊疗效果与科研水平。
陈宏认为,肥胖诊疗需多科室联合,但不赞同过度依赖多学科会诊(MDT)常规化。内分泌代谢科要强调内分泌科在长期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掌握主导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避免外科过度主导导致患者后期管理不善。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杨锐深入介绍了菌群移植技术在肥胖与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从技术发展历程、政策支持、操作规范,到菌液制备、定位方法、疗程剂量、临床研究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该技术治疗胃轻瘫、便秘腹泻交替等疾病效果显著,体重下降有效率接近70%(以5%体重下降为标准),且安全性良好,为代谢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容平强调,门诊应注重温馨、特需、个体化,整合医学营养治疗、运动评估、心理支持等多方面资源,构建完善的慢病管理模式。同时,他介绍了医保与自费结合的收费模式探索,以及基因微生物检测在肥胖诊疗中的潜在价值,指出肥胖合并糖尿病是管理重点,未来将有更多新型药物与减重手段涌现,呼吁内分泌科积极建设肥胖门诊与糖化门诊。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张振对肥胖患者长期体重管理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进行了解读。他回顾了历届指南更新情况,指出当前指南在肥胖诊断标准上,仍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主,结合腰围、腰臀比等辅助指标,强调肥胖作为慢病的管理原则,包括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他还详细介绍了肥胖诊疗路径,涵盖动机访谈、评估诊断、减重计划制定与执行等环节,提出新版指南在治疗模式上的转变,如药物治疗关口前移、重视早期达标与长期维持,根据不同阶段(强化治疗期与维持期)制定个体化方案,同时对减重药物研发进展、适用人群、联合用药及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讲解。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李晨钟针对肥胖常见并发症——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深入分析。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肥胖患者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高达81.8%,且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密切相关。在肝脏脂肪变性与纤维化评估方面,他对比了肝穿活检、生物标志检测、影像学手段等方法的优缺点,重点推荐了磁共振弹性成像、质子波谱的磁共振成像及瞬时弹性成像评分等先进影像学技术。同时,他介绍了生活方式干预、减肥手术、药物治疗等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改善作用,强调治疗过程中对肝脏脂肪与纤维化程度随访监测的重要性,判断治疗有效性需综合考量两者变化。
与会者认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肥胖诊疗实践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参考。此次会议促进了内分泌代谢科在肥胖诊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期望各方在肥胖诊疗道路上持续探索创新,共同应对肥胖带来的健康挑战,提升诊疗水平,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会前,在陈宏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参观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肥胖门诊。内分泌代谢科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兼程,科室从最初只有几名医生,发展成为如今拥有多名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高素质护理团队的大型科室。科室不仅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肥胖症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内外同行树立了标杆。
该院内分泌代谢科设置病床58张(含抢救病床2张),配备完善齐全的临床诊疗及急救设备,拥有完备的肥胖糖尿病工作室、临床实验室以及一支由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组成的精英团队。陈宏作为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不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及甲状腺疾病等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更在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诊治上独树一帜,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和精湛的治疗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该院内分泌代谢科紧跟国际医学前沿,致力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科研创新。通过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科室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菌群移植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等,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菌液提取和移植体系,年度开展菌群移植治疗肥胖糖尿病约200次,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肥胖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同时,科室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临床水平。科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内分泌代谢病诊疗设备,包括内分泌激素检测实验室、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设备、骨密度检测仪、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等。这些设备为科室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科室还积极引进和应用前沿的医疗技术,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医疗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该院内分泌代谢科注重全面诊疗与个体化服务的结合。科室医生会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此外,科室还提供心理行为干预、营养运动指导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科室还积极参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合作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等公益活动,推动内分泌代谢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该院内分泌代谢科始终秉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不仅承担着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与带教任务,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科室在肥胖症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室医生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该院内分泌代谢科注重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明亮的病房、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推进形成了温馨、和谐的治疗氛围。在治疗过程中,科室医护人员始终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提供贴心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展望未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建设。科室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此外,科室将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模式和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文:张曌
编辑:王倩
审核:刘志勇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